司馬懿家風差,為何孩子都成才,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後代不成功?

尋樹人


乍一看司馬懿的子孫確實很成功,結束了三國對峙的局勢,建立了大一統的晉王朝,風光無限。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子孫就遜色不少,外不能制約領兵在外的姜維,內不能匡正朝綱。死守綿竹,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

但是司馬懿的孩子真的很成才嗎?我看未必。

他們的成功是基於曹操子孫三代的積累,以及司馬懿竊國賊的長壽,整整活了七十三歲,冢虎的稱號可不是白給的。有威脅的競爭對手都被他活活熬死了,給子孫留下一份整整日上的家產。

看看司馬家的子孫是怎麼對待這麼家業的,選一個白痴兒子當帝國的繼承人,緊接著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開國37年就亡國了,衰敗的速度空前絕後,世上僅此一列。

起風的時候把一群豬給吹了上去,看似很成功,但風停了,摔的比誰都慘。


淮西林子


這個問題真是太不實事求是了。

首先,“司馬懿家風差”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懿的老爹司馬防,他對兒子要求很嚴格,即使兒子成年後,也要求“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意思就是老爹不叫進門絕不敢進,老爹不叫坐下絕不坐下,老爹不指明讓你回答絕不搶答。所以八個兒子在他面前都乖得不得了,在外人面前也是謙恭有禮,因此贏得了“八達”的美譽。

司馬防教子有方,八個兒子全部成才

當然口服並不一定心服,司馬懿善隱忍的性格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他面對諸葛亮送裙子的侮辱不發火,面對曹爽的逼迫裝病裝慫。史書雖然沒有記載司馬懿對其兒子具體的教育,但司馬懿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他會怎麼對待他的兒子,用腳後跟都想得出來。

這樣的家風,能說是差嗎?

其次,“司馬懿的兒子都成才”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

大家都知道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和二兒子司馬昭都很厲害,但是,司馬懿可不是隻有這兩個兒子啊。

司馬乾:性乖恆理,愚不可及

司馬乾,司馬懿第三個兒子。他患有嚴重的間歇性精神病,喜歡把財物堆放在露天風吹雨淋,即使腐爛了,他也不管。還有更離譜的表現:“愛妾死,既斂,輒不釘棺,置後空室中,數日一發視,或行淫穢,須其屍壞乃葬之。”意思就是,愛妾死去不下葬,每隔幾天打開棺材看一次,有時候對屍體做無法言狀之事,等到屍體腐爛後才蓋棺下葬,細思極恐啊。

司馬亮:危廈何堪一木支,材庸器小更難持

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個兒子,和他的大哥二哥相比,完全是雲泥之別。他作為晉武帝的託孤重臣,執政後先是濫封濫賞,大失眾望; 接著因為想奪楚王的兵權,引發楚王政變,叛軍在夜間把他包圍起來。他的衛隊請求抵禦,司馬亮居然不聽從,反而和叛軍講道理,說我可沒有叛變啊。

叛軍自然是不準備和他講道理的,他的長史劉準就說:“看樣子一定是奸人的計謀,府中的俊傑之士多的很,可以盡力抵抗。”司馬亮又不同意,最後被叛軍輕而易舉地擒殺。唐代名臣房玄齡指出司馬亮“失於無斷……構怨連禍,遞遭非命”。正是因為其無能又胡作非為,才導致了八王之亂。

司馬伷,武功既暢,飾之以溫恭,抑宗室之可稱者也

司馬伷,司馬懿第五個兒子。這倒是個人才,獨領一軍,在滅吳戰爭中立下戰功,“斬道降附五六萬計”。性格也不錯,立功之後“克己恭儉,無矜滿之色”。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諸葛誕的女兒,諸葛誕因為反對司馬氏被司馬昭殺了,為了保護妻子,他只能一輩子夾著尾巴做人。

司馬京,司馬懿第六個兒子。二十四歲就死了,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事蹟。



司馬駿:文教克宣,加之以孝行,抑宗室之可稱者也

司馬駿,司馬懿第七個兒子。這也是個人才,從小聰明過人,五六歲就能寫信,是個神童。長大後文武雙全,長期鎮守晉吳邊境,還大破過鮮卑。為人非常孝順,聽說母親生病,常常都擔憂的吃不下飯,或者定期前往看望。後來晉武帝懷疑自己的弟弟司馬攸,把他排擠出朝廷,司馬駿上表勸諫,因為晉武帝不聽他的意見而發病去世,可以說才能品德都非常出色,遺憾是死得太早。



司馬肜:挾怨陷人,自壞長城,誤(周)處之罪尚小,誤晉之罪實大

司馬肜,司馬懿第八個兒子。這個人聰明是聰明,但既無忠義也無品德,聲名狼藉。他鎮守關中時,因為與建威將軍周處(就是有殺虎斬蛟之勇的周處)有矛盾,就只給周處五千兵去攻打氐族,然後斷絕後援,使其兵敗戰死。入朝後依附趙王司馬倫為非作歹,趙王司馬倫篡位叛逆,他當了司馬倫的宰相,主持朝政。後來司馬倫戰敗推諉,他又第一個上表彈劾司馬倫父子叛逆,應當誅殺,使司馬倫賜死,諸子被處死,忒不是個東西。

司馬倫:兇暗之極,未之有也

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個兒子。這個人才能平庸,人品敗壞。侄子司馬炎稱帝后,他居然想偷司馬炎的御裘穿,事發後被判死刑,因特赦才撈回一條命。他鎮守關中時因為刑賞不明,天怒人怨,激發隴西羌族和氐族大規模反叛。入朝擔任太子太傅時,為了自己的野心,使用離間計,使得太子司馬遹被皇后賈南風害死,然後又鼓動太子舊部及齊王起兵,廢黜並殺死賈南風。又趁機殺了與其有舊怨的張華、裴頠等賢臣,自封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了政權,然後逼迫晉惠帝退位,自己稱帝。

狗尾續貂

司馬倫篡位後濫封官員,官帽上要用的貂尾不夠,就用狗尾巴來代替,給我們留下了“狗尾續貂”這個成語。府庫的儲備不夠賞賜,金銀不夠鑄印,這種搞法,誰都知道他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果然很快就被諸王起兵擊敗,他還想退位保命,結果被賜毒酒而死。

總結一下,司馬懿九個兒子,四個成才,三個不成才,一個精神病人,一個早死。這怎麼能說都成才呢?

諸葛瞻: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諸葛亮的兒子,只有一個,就是諸葛瞻,他七歲諸葛亮就死了,實際上是缺乏教導的,所以沒有執政帶兵的才幹。但他的個人品行完全沒問題,在國家危亡之際,和兒子一起為國盡忠戰死,已經很不錯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你這是以成敗論英雄。

司馬懿的幾個兒子個個出色,特別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接替司馬懿成為魏國的權臣,其他幾個兒子司馬亮、司馬俊和司馬倫等人也不是吃乾飯的。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更是完成了司馬家族蛻變的最後一步-篡位稱帝。不但如此,司馬炎還消滅了吳國,結束了三國的歷史,讓中國再一次實現統一。如果這麼來看,司馬家的子孫確實是人中龍鳳。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司馬家的子孫之所有能混出頭,歸根到底,是司馬懿為他們打下的基礎足夠好。司馬懿在生前基本上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他的幾個兒子自然水漲船高,個個位居高位,與司馬懿一起在魏國朝堂形成了一套非常堅固的家族體系。

反觀諸葛亮的孩子們,能夠享受到的特權那就很有限了。諸葛亮的長子諸葛喬(過繼)在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期間,乾的都是一些低級別的官職。在諸葛亮數次北伐過程中,諸葛喬也只不過幹一些比較艱苦的工作,比如說運送糧草等等。

諸葛亮唯一的親兒子諸葛瞻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年僅7歲,他也沒享受到諸葛亮給他帶來的好處。但是諸葛瞻也不是個沒出息的孩子,他後來做到了蜀國的“平尚書事”,統領蜀國軍政。更讓人敬佩的是,魏國在滅蜀的過程中,諸葛瞻以身殉國,他的的兒子諸葛尚與其一起犧牲。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忠君愛國”思想來看,諸葛亮的子孫完勝司馬懿的子孫,因為諸葛亮的子孫都是寧願自己死也要保護自己的君主,而司馬懿的子孫卻篡奪了魏國的江山。

在教育孩子方面,諸葛亮給孩子們留下的是《誡子書》,告訴他們好好學習,要有志氣,要淡泊名利,要忠君愛國,等等,而且他的孩子們也確實是這樣做的;而司馬懿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是如何排擠朝臣,如何抓權,如何發揚光大司馬家族,反正都是為了自己。

所以,究竟是諸葛亮的子孫成才,還是司馬懿的子孫成才,就一目瞭然了。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就看你怎麼想了。


圍爐煮酒話春秋


正史上記載的司馬懿,很善於偽裝,還特別心狠手辣。他對自己的原配妻子很不好,所以和兒子的關係也很差,所以司馬懿的家風是很差的。諸葛亮的家風特別的正,他自己是儒家弟子,所以教育孩子都是嚴格的按照儒家標準來執行,教他們從小就做一個忠臣孝子。他的《誡子書》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成就的家風家教成名作。 為何司馬懿家風差,教育出來的孩子成才,而諸葛亮家風好,教育的孩子反而不成功呢?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是坐鎮一方的諸侯,最後還奪取了曹魏的江山,而一統三國。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統領精悍的御林軍,卻敗在鄧艾的兩萬疲軍之下,自己也戰死在綿竹。諸葛瞻在死前還自責說:“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這就說明,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都不怎麼樣,也可以說是失敗的。

其實,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成為了一方諸侯,奪取了魏國的天下,後來在司馬炎的時候還統一了三國,表面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久司馬家族內部就產生了很大的分裂,“八王之亂”爆發後,招致外族入侵。剛剛統一不久的司馬政權就瓦解了,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還爆發了“五胡亂華”的惡性事件,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從此遭到了世人的唾罵,這就說明司馬懿家族並不成功。 司馬懿的後人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是與司馬懿的家風差有很大的關係的。


司馬懿為了奪取朝中大權,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殺光了曹爽一家老小,滅其三族,清除他的同黨,還把曹魏的皇室軟禁在鄴城,打殺反對自己的王陵等人。 司馬師和司馬昭上臺後,也學司馬懿的,發動政變,殺了很多人,廢掉皇帝曹芳,殺掉皇帝曹髦,後人也跟著學,所以在後來的“八王之亂”中,為了奪權,互相殘殺,給世人留下了很壞的印像,司馬家族後人乾的這些惡事,也是學司馬懿這個老祖宗的。 司馬懿的壞家風,害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害了國家和百姓,所以司馬懿的兒子是失敗的,都留下了很壞的名聲。



蜀國滅亡了,諸葛亮的兒子、孫子都戰死了,諸葛亮可以說是絕後了,這是時勢造成的,蜀國國力太差,後主劉禪能力太差,就算是諸葛尚父子有超強本領,也救不了蜀國。 諸葛亮父子都很受後人的尊敬,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後人為他們修廟,樹立奉碑,把他們作為神供奉起來。特別是諸葛亮有關家風的《誡子書》成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經典,世代流傳下來,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瑰寶。


迷萌樂


說司馬懿家風差,是毫無事實根據的,為何司馬懿孩子都成才?其實也是不全面的。諸葛亮家風好,後代諸葛齋成長的也不錯,也並沒有不成功。

所以本身這個問題就存在問題,沒有實事求是,是個偽命題。那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與諸葛亮家的家風,以及他們孩子們的成長情況。

司馬懿與諸葛亮。

司馬懿多疑,隱忍,有謀略。而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多星一個。

因為各位其主,司馬懿與諸葛亮兩個人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對手戲,而且對彼此,都非常的瞭解,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比如諸葛亮唱的空城計,在百般無奈回兵無力的情況下,諸葛亮就是根據司馬懿多疑的性格,算準了司馬懿不敢進城,雖然是險棋,但是最後勝了。



其實在這空城計中,司馬懿的多疑,更是他考慮周全的一種表現,如果諸葛亮在城內有伏兵,司馬懿帶兵進入的話,那就是甕中捉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如果諸葛亮城中沒有伏兵,對司馬懿來說頂多失去一次機會,並沒有損失,所以司馬懿這樣做是一種保全的策略,是他做事考慮全面的一種體現。

當然,在諸葛亮長途跋涉,六出祁山的過程中,由於司馬懿算準了諸葛亮必定想速戰速決的心思,所以堅守不出。因為時間久了,舟車勞頓,糧草供應是個問題。即使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女人的裙子,侮辱他的人格,他都不為所動。

司馬懿與諸葛亮在多次的交手中,相互都有勝負,但唯一不同的是,兩個人的氣節不同。

司馬懿及其後代在為主效勞的同時,也在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篡奪了政權,自己當了皇帝。

諸葛亮絲毫沒有司馬懿這樣的心思,在劉備死後,忠心耿耿,勢必躬親的輔佐幼主劉禪,直到耗盡最後一絲心血。



司馬懿及諸葛亮各自的家風及培養的孩子。

1、司馬懿家的家風

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出身穎川的名門望族。司馬懿兄弟八個,有“八達”的美譽,曹操手下的重臣崔琰稱讚司馬懿司馬懿“聰亮明允,剛斷英特”。

司馬懿是在良好的家風中成長起來的。司馬防不讓孩子們管亂世中的俗事,要刻苦讀書,謹小慎微。這對司馬懿的一生都有著良好的影響,特別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其中司馬師和司馬昭比較優秀。

長子,司馬師,生母為司馬懿的髮妻張春華,文韜武略樣樣俱全,在曹魏時期權傾朝野。

次子,司馬昭,是司馬師的同母胞弟,其才幹出色,司馬師去世以後,他總攬朝政,曾殺掉了曹髦,另立曹奐為帝,他稱帝之心,有句話千古流傳: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三子,司馬乾,沒有才幹,是一位神經病患者。

第四子,司馬亮,他先後擔任朝廷要職,晉朝時,更是受到晉武帝的重用。

第五子,司馬伷,在曹魏和西晉兩朝,皆身任要職。在西晉滅吳的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六子,司馬京,24歲早逝。

第七子,司馬駿,自幼聰慧,文武全才,立下許多功勞,在司馬氏家族中被稱為“最為俊望”。

第八子,司馬肜,他是廢黜了毒後賈南風的功臣之一。

第九子,司馬倫,才能平庸,兵敗被殺。

司馬懿的兒子們大多有才華,一是不惹事,二是孝敬。在其母張春華後來失寵時絕食抗爭,兒子們也跟著母親絕食。司馬懿死後,兒子們為父親守喪三年。

司馬懿對孩子們要求比較嚴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最基本的。而且司馬懿的兒子們得益於父親的親身教導,他們跟著司馬懿南征北戰,實戰經驗豐富,跟著司馬懿學到了不少知識,也跟著諸葛亮這樣的敵人受益不小。


2、諸葛亮的家風

諸葛亮的家風非常正,他嚴格按照儒家思想來教育孩子,以身示範,做忠臣孝子。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此文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

諸葛亮在臨終前作《誡子書》給兒子諸葛瞻,此時聰穎而早熟的諸葛瞻才八歲,可以說諸葛瞻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缺席的。

因為諸葛亮老年得子,晚年忙於六出祁山,內憂外患,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兒子諸葛瞻。

《誡子書》寄託了諸葛亮對兒子諸葛瞻的殷殷父愛,但是這比起陪伴和教導來,太微不足道了。

在諸葛亮光環的照耀下成長起來的諸葛瞻,差不多成長於溫室,缺乏實戰的洗禮,雖然做到了宰相,但是最後因沒有搶佔戰鬥的先機而被鄧艾打敗,同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綿竹。

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魏軍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帶兵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後盤桓不前。

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鄧艾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錦竹率軍出戰。

由此可見,諸葛瞻沒有聽從尚書黃崇的多次勸告去佔領先機,而失去了有利的形式,他是負有一定的責任的。而諸葛瞻決戰前曾悲憤地說道:

“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但是,諸葛瞻決戰的決心和對蜀漢的衷心,與其父是一脈相承。


綜合來看,不論是司馬懿還是諸葛亮,其家風都不錯,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二人的孩子也都比較爭氣,上進,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值得肯定。


歷史漫談君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家風建設,某家如果家風不好是會被輕視和恥笑的。司馬家族在當時作為士族階層,很看重家風,因此,司馬家族及司馬懿的家風並不差。《三國志》中記載,司馬懿的爺爺學識淵博,崇尚古風,風流俊雅,很有風度,官至太守。司馬懿的父親性情樸實,直率公正,無論閒居還是赴宴,外表都很威嚴。擔任過洛陽令、京兆尹、騎都尉。退休後回到鄉里修身養性,關起門潔身自好。他的孩子們雖然長大了,可是在他面前不讓進門就不敢進,不讓坐就不敢坐,不指著詢問就不敢說話。這些孩子裡面,老大是司馬朗,老二就是司馬懿。



司馬朗在曹操手下後來任兗州刺史,政績突出,威信很高,老百姓都稱頌他。司馬朗常常穿著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飯菜,生活簡樸,處處以身作則。一次,軍中流行疾病,司馬朗親自巡查探視,送醫送藥,不幸被傳染不治而去世,年僅四十七歲。臨死前,遺言以當時普通的服飾入殮。



司馬懿對兩個兒子也是管教甚嚴,讓他們從最基層幹起,歷煉成才。司馬懿的孫子晉明帝聽說了爺爺和父輩在篡位中的種種殘暴後,不禁“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不因是司馬氏的後代而就沒有了羞恥心。
諸葛氏的家教當然是非常好的,看得出來諸葛家族更加註重對後代的道德品質教育。處在亂世中,不但要有頑強的生存能力,還要堅守道德底線,不隨波逐流,忠君愛國,不做虧心事。

諸葛亮兄弟二人,分別在吳國、蜀國為官,均身居要職,各為其主,不因私廢公,也沒有因公而影響兄弟之間的感情。他們將公事與私事、國事與家事分得很清,這是難能可貴的。



在教育後代方面,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很好地詮釋了他的家風教育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至今依然是我們做人的座右銘,讓後人受益無窮。

諸葛亮對後代的教育不僅僅體現在理論上的說教,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們要身體力行,用自身的行動,直至生命來踐行心中的理想。諸葛亮的後輩沒有辜負諸葛亮的諄諄教誨,良好的家教之花,開出了豐碩的實踐之果。知行合一,不忘初心,這是諸葛亮家教的核心。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良好的家教,諸葛諸子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才能在國家危亡之時,挺身而出,為國捐軀。在這樣的家教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不能用是否當官發財來衡量的,他們為國為民甘願犧牲的高貴品德,是多少榮華富貴所不能換來的。

司馬氏後人晉懷帝為了苟活,不惜自我作踐,在酒會上扮演斟酒的僕人,這種人即使官位再高,哪怕當了皇帝又有何用呢?


濱城老王


家風問題

司馬懿是一個被《三國演義》嚴重黑化的人物,加上後期司馬炎稱帝,一直被人們當成篡權之人來對待,但是這一些跟他的家風沒有關係,至於所謂的家風差,不知從何得來。

而諸葛亮也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一個人物,他對待劉氏的確是盡心盡力,但對待自己的孩子卻未能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至於他的家風好,更多的是因為一篇《誡子書》。

其實所謂的家風好壞問題,大多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中,兩人的表現來判定,至於真正的家風如何,這很難說清楚。

後代問題

司馬懿跟諸葛亮的後代的確命運不同,但這跟家風的好壞關係不大,跟兩人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關係很大。

1:我們先看看司馬懿。

司馬懿總共有九個孩子。張皇后生: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乾。伏夫人生:司馬亮、司馬伷、司馬京、司馬俊。張夫人生司馬彤,柏夫人生司馬倫。

光看司馬懿的老婆就比諸葛亮多不少,兒子更是多得多。這其中司馬師跟司馬昭是最為出名,因此後代所謂的孩子成才多數是指他倆。

司馬師是公元208年出生,而208年曹操剛成為丞相,司馬懿也是在這一年被曹操強制為官,讓他在太子曹丕身邊為官。

司馬昭是在公元211年出生,而這個時候的曹丕正好剛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因此還是在國內主持內政。

也就是說司馬懿在這兩個兒子出生期間,一直都是陪在身邊,更多的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並不是帶兵南征北戰,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親自教育兒子。

都說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這一點在司馬家身上就能很好的體現。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雖然性格不同,但是行事方法,基本上都是跟著司馬懿學習,因此才會足智多謀!

而且司馬懿雖然因為“狼顧之相”被曹操所猜疑,但是這也不是大事,曹操本身就性格多疑,被猜忌的文臣武將也不在少數。

但是司馬懿對於曹操還是比較盡忠,特別是在關羽水淹七軍,嚇得曹操想要遷都之時,是他跟曹椽、蔣濟一起力阻,這才讓曹操放棄了遷都。

對待百姓更是盡心,曹操在潁川屯田的時候,想把荊州遺民遷走,也是司馬懿阻止,這才使得更多的逃難之人迴歸,增強了防禦力。

司馬懿真正發力期是在曹丕跟曹睿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司馬師、司馬昭都跟隨司馬懿征戰四方,而這個時候兩人都已經成年,隨父出征更多的是鍛鍊。

司馬懿將他們兩個帶在身邊,也可以悉心教導,磨鍊他們的意志力,這對於他們的未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算上曹操時期的話,司馬懿可以說是四朝元老,特別的曹丕曹睿兩位帝王,對於司馬懿那是當成心腹,都有託孤的行為!

曹丕曾在司馬懿任撫軍大將軍的時候,對他說過:“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可以說將司馬懿當做另一個自己,共同治理天下。

在曹睿病重之後,司馬懿更是快馬加鞭,從白屋到京城,夜行四百里趕到,心急如焚。《三國志》中記載曹睿見對司馬懿說:“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可見司馬懿與曹睿君臣相敬相愛之心!

在齊王曹芳時期,又以年邁之身,剷除意圖謀反的曹爽,保住了曹氏的天下。

這一些君臣之意,都對自己兒子產生了影響,怎樣為人處世,這一切都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學習,這也是司馬懿跟諸葛亮不同的地方,而司馬懿從始至終就將兒子們帶在身邊,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司馬後代想不成功都難!

2:我們再看一下諸葛亮

<strong>諸葛亮一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諸葛喬是兄長諸葛瑾過繼給他的,另外兩個兒子諸葛瞻、諸葛懷是親生的。

諸葛亮的一生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忠心輔助劉備、劉禪兩人,一心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也正因如此,使得諸葛亮有一生平大憾,那就是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後代。

早年因為諸葛亮沒有孩子,便請求諸葛瑾將諸葛喬過繼給自己,諸葛亮也是將諸葛喬視為己出,悉心教導,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教給他。

只可惜天命弄人,諸葛喬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畢生心血付之一炬,都成為了空!

也許是因為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的原因,一直沒有子嗣,直到年近五十,才有了自己的兒子。

諸葛瞻是公元227年出生,而諸葛懷史料記載也是在227年出生,那就是說這兩人是雙胞胎。但是《三國策》中沒有記載諸葛懷,因此我們暫且只說諸葛瞻。

在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228年,諸葛亮開啟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當時諸葛瞻年幼,是不可能帶在身邊的,因此只能留在漢中,由黃月英來照顧。

此後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可以說是幾乎一年一次,這樣就只能常年征戰在外,無法陪在諸葛瞻身邊,也無法對他進行言傳身教,因此諸葛瞻的性格跟謀略很多都大大的不如諸葛亮。

諸葛瞻因為基因強大,從小就聰明絕倫,過於早熟,這讓諸葛亮很是擔憂。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寫到,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這個時候才開始注意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有點為時已晚,並且在這時諸葛亮仍然繼續北伐,同時對蜀國中的大小事務那是“事無鉅細”!一方面是考慮怎樣對外,一方面考慮怎樣治理國家,再一方面考慮怎麼教育兒子,這就算是神仙也分身乏術,更可況是個人。

也許天意就是讓諸葛亮無法將自身本領流傳於後代,在認識到需要教育兒子的時候,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亮這一去世,年僅八歲的諸葛瞻更是無法繼承諸葛亮的本領,不管是軍事謀略、治國安邦還是人情世故,都無法學習諸葛亮的做法,這才使得諸葛瞻最多就成為了一個稍有頭腦的普通人而已。

雖然有諸葛亮的《誡子書》給了諸葛瞻,但這更多的是教育兒子品德方面的問題,這對於處世來說,作用並不大。

此後蜀國被黃皓霍亂,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依舊繼續北伐,兩人使得蜀國越來越弱,領諸葛瞻非常痛心。

終於在抗擊魏國的時候,諸葛瞻憤怒的大喊:“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何面而返!”隨後戰死沙場!

可以說是諸葛亮的一身本領沒有及時的傳輸給諸葛瞻,這也是使得諸葛瞻戰死沙場的原因。

3:總結

<strong>都說父親是孩子心中最大的偶像,父親的行為舉止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一點的確沒錯。但是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孩子也無法學習父親的一些行為舉止。

這一點司馬懿比諸葛亮做的要成功的多,也正是因為一點,司馬懿才能將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培養成人才,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給予更多的幫助,也更多的為他們解惑,使得他們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而諸葛亮卻是為劉氏父子付出太多,對於自己的後代更是虧欠,沒有對司馬瞻的人生進行幫助。而司馬瞻卻因為有一個像神一樣的父子在上面站著,自己也想努力成為他那樣的人,光是“武侯之子”這四個字就對他的人生造成了數倍的壓力。

不能丟臉,不能平庸,不能屈居人後,不能無所作為!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父親的形象太過偉大,身為後代的司馬瞻必須要努力再努力,但是缺少了諸葛亮的教導,整個蜀國,不管是內政還是外策,都是按照諸葛亮量身定製的。缺少了諸葛亮,蜀國的一切都將變得混亂,但是這一點,諸葛瞻不管有沒有意識到,但絕不會承認。這也是他後來心中鬱悶,戰死沙場的原因。

所以,司馬懿跟諸葛亮的後代成不成功,不是因為家風的問題,而是因為兩人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陪伴問題!


歷史小廚


三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說既是冤家又是對手,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兩人鬥智鬥勇,雖然司馬懿在滷城之戰被諸葛亮甲首三千,但好歹司馬懿還是堵住了諸葛亮北進之路,終於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從此,失去了對手的司馬懿變得天下無敵。

論年齡,司馬懿比諸葛亮大2歲。論家世,司馬懿出自河內司馬氏世家大族,家中不僅人丁興旺,而且是人才輩出,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時代的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再往上,司馬懿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同樣是省部級高官,這是司馬懿祖輩及父輩,司馬懿的祖先輩甚至能追溯到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司馬錯和秦末漢初項羽所封的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馬卬,其家族可謂聲名顯赫。

司馬懿及親兄弟合計八人全是當時的人才,被人稱為“司馬八達”,這是司馬懿的同輩。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當時極具能力的統帥之才,在司馬懿奪取曹魏的權力之後,順利地將曹魏政權一步一步收下囊下,最終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位,可謂是人才輩出,這是司馬懿的子輩及孫輩。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兗州泰山郡丞,相當於現在省公安局長,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相當於首都地區最高行政長官,這是諸葛亮的祖輩和父輩。

諸葛亮有兩個親弟弟,一個是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位高權重,另一個是諸葛均,一直跟隨諸葛亮,能力一般,年輕早逝,這是諸葛亮的同輩。

諸葛亮有一個養子叫諸葛喬,在蜀漢任翊武將軍,25歲就去世了,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叫諸葛瞻,在蜀漢擔任衛將軍,領尚書事,可惜在綿竹一戰被鄧艾擊敗,諸葛瞻連同自己的長子諸葛尚一起戰死。

與諸葛亮存在血緣關係的孫輩只有諸葛瞻的庶子諸葛京,諸葛京後來在晉朝官至江州刺史,不是太出名了,這就是諸葛亮的子輩與孫輩。

如果司馬懿與諸葛亮整個家族比起來,司馬家族無論是人丁,還是成才率,都遠遠高於諸葛家族,弄到最後,諸葛亮家族都要給司馬家族打工,不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史書中,司馬懿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陰險狡詐,而且其家族家風也不好,不是陰謀篡位,比如司馬炎篡位,就是相互爭鬥,比如八王之亂。

而諸葛亮被稱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典範,是後來歷朝歷代的道德模範,是忠君愛國、勤政愛民的榜樣,諸葛亮對子孫的教育一直都是嚴格要求,其家風也成為推薦的典範,既然如此,司馬懿家風差,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司馬家人才輩出而諸葛人單才弱呢?

其實這與兩家的家族情況是息息相關的。東漢末年地方上已經成為世家大族的勢力範圍,世家大族不僅擁有大量的土地,私藏有大量的人口,還控制了人才推薦、教育、輿論等知識領域,關鍵原因就是世家大族有錢有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馬懿時期,其家族正是輝煌的時期,其家族子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教育就有了成為人才的資本,再加上其出身,成才基本上是一定的,而雖然家族也會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但在爭權奪利的亂世,活下去顯然比道德高尚更有意義。

司馬懿為什麼一生都在隱忍?還不是為了生存下去,他在曹操面前當縮頭烏龜,在曹丕面前盡力討好,在曹睿面前表現低調,在曹爽面前裝瘋賣傻,最後成功地幹掉曹爽,血洗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司馬懿何曾考慮過道德,他想的不過是生存下去,然後謀權篡位。

而諸葛亮的家族雖然也是士族,但是已經沒落了,諸葛亮3歲喪母,9歲喪父,十幾歲就跟著叔叔在外奔波投靠,諸葛亮16歲時叔叔又去世了,只能帶著幼小的弟弟諸葛均和兩個姐姐在隆中耕讀,根本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更沒有家族背景來相助他走上仕途,諸葛亮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就連生存也得靠自己的雙手。

司馬懿出仕當官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曹操就派人就找上門了,身在隆中的諸葛亮想要出山,還得靠著身邊結識的眾多好友介紹,比如水鏡先生、徐庶等人,才讓劉備有了三顧茅廬,才有了出仕做官的機會。

古代的成才出仕當官是一個方面,在某一方面表現得傑出的能力,比如文學,又是一個方面,而這些都與受教育程度和家族出身有關,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再加上諸葛亮夫妻的生育能力不是太好,終身只有一個親生兒子,還是在他46歲那年才有的,可那個時候的諸葛亮一心在北伐了,根本沒有教育兒子的時間和機會。

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在8歲時,父親諸葛亮又去世了,諸葛瞻在沒有父親的庇護下,完全是靠出身獲得官職爵位的,諸葛瞻能夠一帆風順成為蜀漢的衛將軍,領尚書事,很大原因靠的就是諸葛亮兒子這個身份,同時諸葛瞻的教育諸葛亮基本上沒有參與,雖然有誡子書,但比親身教育還是差遠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能否成才,靠的就是教育,司馬懿家大業大,人丁興旺,這方面的資源勝過諸葛亮家族數倍,至於道德方面,其實司馬懿所受到的儒家道德教育與諸葛亮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兩人面對誘惑的抵抗能力,司馬懿選擇了違背儒家道德,諸葛亮選擇了遵守儒家道德,僅此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司馬懿和諸葛亮就是三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他們就像是兩個極端,現代的人們認為司馬懿是一個陰險毒辣,工於心計的人,而對於諸葛亮都是讚美之詞,說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哪怕到死了還在想著匡扶漢室,可以說是一個有名的忠臣。但是他們後代的發展卻各不相同,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司馬後代奪取江山而諸葛後代卻連鄧艾都戰勝不了

我們都知道最後的結局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在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自己的領地,隨後奪取了別人的江山,可以說是大贏家。而諸葛亮的後代諸葛瞻率領最精銳的部隊最後敗給只是帶領著兩萬孱弱士兵的鄧艾,並且在這場戰役中丟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說是丟盡了諸葛亮臉面,可以說諸葛亮的兒子在軍事上毫無才能,為什麼最後兩家後裔卻會有如此不同呢?

孩子會學習父親的樣子

大家認為司馬懿人品不好就認為也不會教育後代,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司馬昭和司馬師肯定從小在教育方面就受到了父親嚴格的要求,而且司馬懿心裡就陰險毒辣,所以司馬昭和司馬師也定不是會安安穩穩做一個臣子的人,他們的野心本來就很大,所以後來奪取別人的江山也就不奇怪。而諸葛亮本身為了各種事情而繁忙,一篇出師表就能看出他每天心繫漢室,可能就會對自己的兒子的照顧有些疏忽,而諸葛亮的兒子也是學習諸葛亮的品格,是斷然不會像司馬懿和司馬昭一樣對皇位虎視眈眈,所以他肯定最多也就做一個賢臣。
所以野心和天賦才是導致他們最終不同結果的原因,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

電競圈料哥


問題:司馬懿家風差,為何孩子都成才,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後代不成功?

我是聽月,我來回答:

樓主的話有些絕對,話說絕對了就容易出問題。其次我不贊成樓主的觀點。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家風: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民族的發展都起到重要影響。

司馬懿的家風:

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世代官居高位,司馬防官居洛陽京兆尹,也就是當時首都洛陽的市長職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性格耿直,自信威嚴。他教子以“嚴格”著稱,《晉書》記載,其教育兒子“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

司馬懿作為司馬防的兒子,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他的為人,他的性格,他的經歷,我們都是一清二楚的,可以說他的自身素質肯定是相當高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極其隱忍。《晉書·宣帝紀》中對他的評價,我覺得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根據其司馬懿和其父親司馬防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其家風一定也是相當不錯的,那麼司馬懿的兒子們成才了嗎?

司馬懿一共有九個兒子,我們一一分析如下:

  • 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是司馬懿最有成就的兩個兒子,他們兩位繼承了司馬懿的衣缽,為晉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兩位絕對是成才了。
  • 三子司馬伷少有才氣,他最大的功勞就是西晉伐吳時,率軍攻破東吳首都南京,吳國最後一代國君孫皓向他投降並親自奉上玉璽。戰後加封為大將軍。他也成才了。
  • 四子司馬亮先是都督豫州諸軍事,成為一方諸侯,後來在司馬炎死後入主朝廷,因為大肆封官卻失逐漸失去去人心,後來在政治鬥爭中被殺。他的人生相對比較失敗,但客觀來說,也不愧為一方豪傑。
  • 五子司馬乾因為皇族關係受封平原王,他性格謹慎,遠離政治鬥爭的漩渦,一生平平。算是一個庸才。
  • 六子司馬京,在晉朝建立前期去世,年僅24歲。
  • 七子司馬駿,文武雙全,西晉建立後,被封為扶風王鎮守關中,廣施仁政,安撫民眾,深受愛戴,多次平定關中叛亂。他也成才了。
  • 八子司馬肜,為人謹慎,喜好安靜,在西晉亂世之時,多次成為鎮守一方的將領。後依附其弟弟趙王司馬倫,位居宰相。他也成才了。
  • 九子司馬倫,八王之亂的製造者,逼迫晉惠帝退位,自稱皇帝,稱帝失敗後,後被其哥司馬肜上表論罪,被賜死。也稱得上一方豪傑。

綜合來說,司馬懿的九個兒子可謂個個是人中豪傑,這與司馬懿的良好家風和家族背景是分不開的。司馬懿的家風充滿了一股霸氣,這也與他的兒子們長期耳濡目染是分不開的,可謂老子英雄兒好漢。

諸葛亮的家風:

諸葛亮可謂是我國古代名臣良相的典型代表,諸葛亮家風得最大的體現就是那篇知名的《誡子書》,這是諸葛亮在公元234年,也就是其去世的那一年,寫給年僅八歲的獨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當時諸葛亮日理萬機,為國鞠躬盡瘁,根本沒有時間教育兒子,於是便寫了這封家書,字裡行間充滿了一位老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導,這篇文章可以概括為八個字“獻身祖國,修身養性”。

那麼他的兒子諸葛瞻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諸葛瞻因為父親忙於政務,又逢八歲父親去世,所以說很少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導致諸葛瞻一生都比較平庸。長大後,他對內無法左右當時的政局,導致朝內部廷腐敗,對外在魏國滅蜀的戰爭中,用兵失敗。他可以說是一介庸才,遠不如其父親。

結論:

司馬懿家風差,為何孩子都成才,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後代不成功?

  • 在我看來,樓主的說法有些絕對了。應該說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家風都很好。

  • 司馬懿的兒子們受其父親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頗深,所以說基本上都成才了。

  •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由於其父親忙於政事去世較早,受其父親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太少了,其家風也不是單單憑藉幾封書信就能學到的,所以說沒有繼承到諸葛亮身上的大智大勇,這也是其成為庸才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