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寻树人


乍一看司马懿的子孙确实很成功,结束了三国对峙的局势,建立了大一统的晋王朝,风光无限。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子孙就逊色不少,外不能制约领兵在外的姜维,内不能匡正朝纲。死守绵竹,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

但是司马懿的孩子真的很成才吗?我看未必。

他们的成功是基于曹操子孙三代的积累,以及司马懿窃国贼的长寿,整整活了七十三岁,冢虎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有威胁的竞争对手都被他活活熬死了,给子孙留下一份整整日上的家产。

看看司马家的子孙是怎么对待这么家业的,选一个白痴儿子当帝国的继承人,紧接着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开国37年就亡国了,衰败的速度空前绝后,世上仅此一列。

起风的时候把一群猪给吹了上去,看似很成功,但风停了,摔的比谁都惨。


淮西林子


这个问题真是太不实事求是了。

首先,“司马懿家风差”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他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即使儿子成年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意思就是老爹不叫进门绝不敢进,老爹不叫坐下绝不坐下,老爹不指明让你回答绝不抢答。所以八个儿子在他面前都乖得不得了,在外人面前也是谦恭有礼,因此赢得了“八达”的美誉。

司马防教子有方,八个儿子全部成才

当然口服并不一定心服,司马懿善隐忍的性格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面对诸葛亮送裙子的侮辱不发火,面对曹爽的逼迫装病装怂。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司马懿对其儿子具体的教育,但司马懿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他会怎么对待他的儿子,用脚后跟都想得出来。

这样的家风,能说是差吗?

其次,“司马懿的儿子都成才”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和二儿子司马昭都很厉害,但是,司马懿可不是只有这两个儿子啊。

司马干:性乖恒理,愚不可及

司马干,司马懿第三个儿子。他患有严重的间歇性精神病,喜欢把财物堆放在露天风吹雨淋,即使腐烂了,他也不管。还有更离谱的表现:“爱妾死,既敛,辄不钉棺,置后空室中,数日一发视,或行淫秽,须其尸坏乃葬之。”意思就是,爱妾死去不下葬,每隔几天打开棺材看一次,有时候对尸体做无法言状之事,等到尸体腐烂后才盖棺下葬,细思极恐啊。

司马亮:危厦何堪一木支,材庸器小更难持

司马亮,司马懿第四个儿子,和他的大哥二哥相比,完全是云泥之别。他作为晋武帝的托孤重臣,执政后先是滥封滥赏,大失众望; 接着因为想夺楚王的兵权,引发楚王政变,叛军在夜间把他包围起来。他的卫队请求抵御,司马亮居然不听从,反而和叛军讲道理,说我可没有叛变啊。

叛军自然是不准备和他讲道理的,他的长史刘准就说:“看样子一定是奸人的计谋,府中的俊杰之士多的很,可以尽力抵抗。”司马亮又不同意,最后被叛军轻而易举地擒杀。唐代名臣房玄龄指出司马亮“失于无断……构怨连祸,递遭非命”。正是因为其无能又胡作非为,才导致了八王之乱。

司马伷,武功既畅,饰之以温恭,抑宗室之可称者也

司马伷,司马懿第五个儿子。这倒是个人才,独领一军,在灭吴战争中立下战功,“斩道降附五六万计”。性格也不错,立功之后“克己恭俭,无矜满之色”。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诸葛诞的女儿,诸葛诞因为反对司马氏被司马昭杀了,为了保护妻子,他只能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

司马京,司马懿第六个儿子。二十四岁就死了,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事迹。



司马骏:文教克宣,加之以孝行,抑宗室之可称者也

司马骏,司马懿第七个儿子。这也是个人才,从小聪明过人,五六岁就能写信,是个神童。长大后文武双全,长期镇守晋吴边境,还大破过鲜卑。为人非常孝顺,听说母亲生病,常常都担忧的吃不下饭,或者定期前往看望。后来晋武帝怀疑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把他排挤出朝廷,司马骏上表劝谏,因为晋武帝不听他的意见而发病去世,可以说才能品德都非常出色,遗憾是死得太早。



司马肜:挟怨陷人,自坏长城,误(周)处之罪尚小,误晋之罪实大

司马肜,司马懿第八个儿子。这个人聪明是聪明,但既无忠义也无品德,声名狼藉。他镇守关中时,因为与建威将军周处(就是有杀虎斩蛟之勇的周处)有矛盾,就只给周处五千兵去攻打氐族,然后断绝后援,使其兵败战死。入朝后依附赵王司马伦为非作歹,赵王司马伦篡位叛逆,他当了司马伦的宰相,主持朝政。后来司马伦战败推诿,他又第一个上表弹劾司马伦父子叛逆,应当诛杀,使司马伦赐死,诸子被处死,忒不是个东西。

司马伦:凶暗之极,未之有也

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这个人才能平庸,人品败坏。侄子司马炎称帝后,他居然想偷司马炎的御裘穿,事发后被判死刑,因特赦才捞回一条命。他镇守关中时因为刑赏不明,天怒人怨,激发陇西羌族和氐族大规模反叛。入朝担任太子太傅时,为了自己的野心,使用离间计,使得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害死,然后又鼓动太子旧部及齐王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又趁机杀了与其有旧怨的张华、裴頠等贤臣,自封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了政权,然后逼迫晋惠帝退位,自己称帝。

狗尾续貂

司马伦篡位后滥封官员,官帽上要用的貂尾不够,就用狗尾巴来代替,给我们留下了“狗尾续貂”这个成语。府库的储备不够赏赐,金银不够铸印,这种搞法,谁都知道他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果然很快就被诸王起兵击败,他还想退位保命,结果被赐毒酒而死。

总结一下,司马懿九个儿子,四个成才,三个不成才,一个精神病人,一个早死。这怎么能说都成才呢?

诸葛瞻: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诸葛亮的儿子,只有一个,就是诸葛瞻,他七岁诸葛亮就死了,实际上是缺乏教导的,所以没有执政带兵的才干。但他的个人品行完全没问题,在国家危亡之际,和儿子一起为国尽忠战死,已经很不错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你这是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懿的几个儿子个个出色,特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接替司马懿成为魏国的权臣,其他几个儿子司马亮、司马俊和司马伦等人也不是吃干饭的。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更是完成了司马家族蜕变的最后一步-篡位称帝。不但如此,司马炎还消灭了吴国,结束了三国的历史,让中国再一次实现统一。如果这么来看,司马家的子孙确实是人中龙凤。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司马家的子孙之所有能混出头,归根到底,是司马懿为他们打下的基础足够好。司马懿在生前基本上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的几个儿子自然水涨船高,个个位居高位,与司马懿一起在魏国朝堂形成了一套非常坚固的家族体系。

反观诸葛亮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的特权那就很有限了。诸葛亮的长子诸葛乔(过继)在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期间,干的都是一些低级别的官职。在诸葛亮数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乔也只不过干一些比较艰苦的工作,比如说运送粮草等等。

诸葛亮唯一的亲儿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年仅7岁,他也没享受到诸葛亮给他带来的好处。但是诸葛瞻也不是个没出息的孩子,他后来做到了蜀国的“平尚书事”,统领蜀国军政。更让人敬佩的是,魏国在灭蜀的过程中,诸葛瞻以身殉国,他的的儿子诸葛尚与其一起牺牲。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来看,诸葛亮的子孙完胜司马懿的子孙,因为诸葛亮的子孙都是宁愿自己死也要保护自己的君主,而司马懿的子孙却篡夺了魏国的江山。

在教育孩子方面,诸葛亮给孩子们留下的是《诫子书》,告诉他们好好学习,要有志气,要淡泊名利,要忠君爱国,等等,而且他的孩子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而司马懿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如何排挤朝臣,如何抓权,如何发扬光大司马家族,反正都是为了自己。

所以,究竟是诸葛亮的子孙成才,还是司马懿的子孙成才,就一目了然了。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就看你怎么想了。


围炉煮酒话春秋


正史上记载的司马懿,很善于伪装,还特别心狠手辣。他对自己的原配妻子很不好,所以和儿子的关系也很差,所以司马懿的家风是很差的。诸葛亮的家风特别的正,他自己是儒家弟子,所以教育孩子都是严格的按照儒家标准来执行,教他们从小就做一个忠臣孝子。他的《诫子书》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成就的家风家教成名作。 为何司马懿家风差,教育出来的孩子成才,而诸葛亮家风好,教育的孩子反而不成功呢?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是坐镇一方的诸侯,最后还夺取了曹魏的江山,而一统三国。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领精悍的御林军,却败在邓艾的两万疲军之下,自己也战死在绵竹。诸葛瞻在死前还自责说:“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这就说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都不怎么样,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其实,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成为了一方诸侯,夺取了魏国的天下,后来在司马炎的时候还统一了三国,表面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久司马家族内部就产生了很大的分裂,“八王之乱”爆发后,招致外族入侵。刚刚统一不久的司马政权就瓦解了,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还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恶性事件,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从此遭到了世人的唾骂,这就说明司马懿家族并不成功。 司马懿的后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是与司马懿的家风差有很大的关系的。


司马懿为了夺取朝中大权,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杀光了曹爽一家老小,灭其三族,清除他的同党,还把曹魏的皇室软禁在邺城,打杀反对自己的王陵等人。 司马师和司马昭上台后,也学司马懿的,发动政变,杀了很多人,废掉皇帝曹芳,杀掉皇帝曹髦,后人也跟着学,所以在后来的“八王之乱”中,为了夺权,互相残杀,给世人留下了很坏的印像,司马家族后人干的这些恶事,也是学司马懿这个老祖宗的。 司马懿的坏家风,害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害了国家和百姓,所以司马懿的儿子是失败的,都留下了很坏的名声。



蜀国灭亡了,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战死了,诸葛亮可以说是绝后了,这是时势造成的,蜀国国力太差,后主刘禅能力太差,就算是诸葛尚父子有超强本领,也救不了蜀国。 诸葛亮父子都很受后人的尊敬,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后人为他们修庙,树立奉碑,把他们作为神供奉起来。特别是诸葛亮有关家风的《诫子书》成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经典,世代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迷萌乐


说司马懿家风差,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为何司马懿孩子都成才?其实也是不全面的。诸葛亮家风好,后代诸葛斋成长的也不错,也并没有不成功。

所以本身这个问题就存在问题,没有实事求是,是个伪命题。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家的家风,以及他们孩子们的成长情况。

司马懿与诸葛亮。

司马懿多疑,隐忍,有谋略。而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多星一个。

因为各位其主,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个人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手戏,而且对彼此,都非常的了解,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比如诸葛亮唱的空城计,在百般无奈回兵无力的情况下,诸葛亮就是根据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算准了司马懿不敢进城,虽然是险棋,但是最后胜了。



其实在这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多疑,更是他考虑周全的一种表现,如果诸葛亮在城内有伏兵,司马懿带兵进入的话,那就是瓮中捉鳖,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如果诸葛亮城中没有伏兵,对司马懿来说顶多失去一次机会,并没有损失,所以司马懿这样做是一种保全的策略,是他做事考虑全面的一种体现。

当然,在诸葛亮长途跋涉,六出祁山的过程中,由于司马懿算准了诸葛亮必定想速战速决的心思,所以坚守不出。因为时间久了,舟车劳顿,粮草供应是个问题。即使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裙子,侮辱他的人格,他都不为所动。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多次的交手中,相互都有胜负,但唯一不同的是,两个人的气节不同。

司马懿及其后代在为主效劳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篡夺了政权,自己当了皇帝。

诸葛亮丝毫没有司马懿这样的心思,在刘备死后,忠心耿耿,势必躬亲的辅佐幼主刘禅,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心血。



司马懿及诸葛亮各自的家风及培养的孩子。

1、司马懿家的家风

司马懿的父亲是司马防,出身颖川的名门望族。司马懿兄弟八个,有“八达”的美誉,曹操手下的重臣崔琰称赞司马懿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司马懿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司马防不让孩子们管乱世中的俗事,要刻苦读书,谨小慎微。这对司马懿的一生都有着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司马师和司马昭比较优秀。

长子,司马师,生母为司马懿的发妻张春华,文韬武略样样俱全,在曹魏时期权倾朝野。

次子,司马昭,是司马师的同母胞弟,其才干出色,司马师去世以后,他总揽朝政,曾杀掉了曹髦,另立曹奂为帝,他称帝之心,有句话千古流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三子,司马干,没有才干,是一位神经病患者。

第四子,司马亮,他先后担任朝廷要职,晋朝时,更是受到晋武帝的重用。

第五子,司马伷,在曹魏和西晋两朝,皆身任要职。在西晋灭吴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六子,司马京,24岁早逝。

第七子,司马骏,自幼聪慧,文武全才,立下许多功劳,在司马氏家族中被称为“最为俊望”。

第八子,司马肜,他是废黜了毒后贾南风的功臣之一。

第九子,司马伦,才能平庸,兵败被杀。

司马懿的儿子们大多有才华,一是不惹事,二是孝敬。在其母张春华后来失宠时绝食抗争,儿子们也跟着母亲绝食。司马懿死后,儿子们为父亲守丧三年。

司马懿对孩子们要求比较严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最基本的。而且司马懿的儿子们得益于父亲的亲身教导,他们跟着司马懿南征北战,实战经验丰富,跟着司马懿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跟着诸葛亮这样的敌人受益不小。


2、诸葛亮的家风

诸葛亮的家风非常正,他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教育孩子,以身示范,做忠臣孝子。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此文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在临终前作《诫子书》给儿子诸葛瞻,此时聪颖而早熟的诸葛瞻才八岁,可以说诸葛瞻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的。

因为诸葛亮老年得子,晚年忙于六出祁山,内忧外患,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寄托了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殷殷父爱,但是这比起陪伴和教导来,太微不足道了。

在诸葛亮光环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差不多成长于温室,缺乏实战的洗礼,虽然做到了宰相,但是最后因没有抢占战斗的先机而被邓艾打败,同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

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带兵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

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率军出战。

由此可见,诸葛瞻没有听从尚书黄崇的多次劝告去占领先机,而失去了有利的形式,他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而诸葛瞻决战前曾悲愤地说道:

“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但是,诸葛瞻决战的决心和对蜀汉的衷心,与其父是一脉相承。


综合来看,不论是司马懿还是诸葛亮,其家风都不错,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二人的孩子也都比较争气,上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肯定。


历史漫谈君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某家如果家风不好是会被轻视和耻笑的。司马家族在当时作为士族阶层,很看重家风,因此,司马家族及司马懿的家风并不差。《三国志》中记载,司马懿的爷爷学识渊博,崇尚古风,风流俊雅,很有风度,官至太守。司马懿的父亲性情朴实,直率公正,无论闲居还是赴宴,外表都很威严。担任过洛阳令、京兆尹、骑都尉。退休后回到乡里修身养性,关起门洁身自好。他的孩子们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他面前不让进门就不敢进,不让坐就不敢坐,不指着询问就不敢说话。这些孩子里面,老大是司马朗,老二就是司马懿。



司马朗在曹操手下后来任兖州刺史,政绩突出,威信很高,老百姓都称颂他。司马朗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饭菜,生活简朴,处处以身作则。一次,军中流行疾病,司马朗亲自巡查探视,送医送药,不幸被传染不治而去世,年仅四十七岁。临死前,遗言以当时普通的服饰入殓。



司马懿对两个儿子也是管教甚严,让他们从最基层干起,历炼成才。司马懿的孙子晋明帝听说了爷爷和父辈在篡位中的种种残暴后,不禁“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不因是司马氏的后代而就没有了羞耻心。
诸葛氏的家教当然是非常好的,看得出来诸葛家族更加注重对后代的道德品质教育。处在乱世中,不但要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还要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忠君爱国,不做亏心事。

诸葛亮兄弟二人,分别在吴国、蜀国为官,均身居要职,各为其主,不因私废公,也没有因公而影响兄弟之间的感情。他们将公事与私事、国事与家事分得很清,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教育后代方面,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家风教育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至今依然是我们做人的座右铭,让后人受益无穷。

诸葛亮对后代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的说教,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们要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动,直至生命来践行心中的理想。诸葛亮的后辈没有辜负诸葛亮的谆谆教诲,良好的家教之花,开出了丰硕的实践之果。知行合一,不忘初心,这是诸葛亮家教的核心。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家教,诸葛诸子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才能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捐躯。在这样的家教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不能用是否当官发财来衡量的,他们为国为民甘愿牺牲的高贵品德,是多少荣华富贵所不能换来的。

司马氏后人晋怀帝为了苟活,不惜自我作践,在酒会上扮演斟酒的仆人,这种人即使官位再高,哪怕当了皇帝又有何用呢?


滨城老王


家风问题

司马懿是一个被《三国演义》严重黑化的人物,加上后期司马炎称帝,一直被人们当成篡权之人来对待,但是这一些跟他的家风没有关系,至于所谓的家风差,不知从何得来。

而诸葛亮也是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一个人物,他对待刘氏的确是尽心尽力,但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未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至于他的家风好,更多的是因为一篇《诫子书》。

其实所谓的家风好坏问题,大多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中,两人的表现来判定,至于真正的家风如何,这很难说清楚。

后代问题

司马懿跟诸葛亮的后代的确命运不同,但这跟家风的好坏关系不大,跟两人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关系很大。

1:我们先看看司马懿。

司马懿总共有九个孩子。张皇后生: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俊。张夫人生司马彤,柏夫人生司马伦。

光看司马懿的老婆就比诸葛亮多不少,儿子更是多得多。这其中司马师跟司马昭是最为出名,因此后代所谓的孩子成才多数是指他俩。

司马师是公元208年出生,而208年曹操刚成为丞相,司马懿也是在这一年被曹操强制为官,让他在太子曹丕身边为官。

司马昭是在公元211年出生,而这个时候的曹丕正好刚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因此还是在国内主持内政。

也就是说司马懿在这两个儿子出生期间,一直都是陪在身边,更多的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并不是带兵南征北战,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来亲自教育儿子。

都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一点在司马家身上就能很好的体现。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虽然性格不同,但是行事方法,基本上都是跟着司马懿学习,因此才会足智多谋!

而且司马懿虽然因为“狼顾之相”被曹操所猜疑,但是这也不是大事,曹操本身就性格多疑,被猜忌的文臣武将也不在少数。

但是司马懿对于曹操还是比较尽忠,特别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想要迁都之时,是他跟曹椽、蒋济一起力阻,这才让曹操放弃了迁都。

对待百姓更是尽心,曹操在颍川屯田的时候,想把荆州遗民迁走,也是司马懿阻止,这才使得更多的逃难之人回归,增强了防御力。

司马懿真正发力期是在曹丕跟曹睿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司马师、司马昭都跟随司马懿征战四方,而这个时候两人都已经成年,随父出征更多的是锻炼。

司马懿将他们两个带在身边,也可以悉心教导,磨炼他们的意志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算上曹操时期的话,司马懿可以说是四朝元老,特别的曹丕曹睿两位帝王,对于司马懿那是当成心腹,都有托孤的行为!

曹丕曾在司马懿任抚军大将军的时候,对他说过:“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可以说将司马懿当做另一个自己,共同治理天下。

在曹睿病重之后,司马懿更是快马加鞭,从白屋到京城,夜行四百里赶到,心急如焚。《三国志》中记载曹睿见对司马懿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可见司马懿与曹睿君臣相敬相爱之心!

在齐王曹芳时期,又以年迈之身,铲除意图谋反的曹爽,保住了曹氏的天下。

这一些君臣之意,都对自己儿子产生了影响,怎样为人处世,这一切都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学习,这也是司马懿跟诸葛亮不同的地方,而司马懿从始至终就将儿子们带在身边,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司马后代想不成功都难!

2:我们再看一下诸葛亮

<strong>诸葛亮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诸葛乔是兄长诸葛瑾过继给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诸葛瞻、诸葛怀是亲生的。

诸葛亮的一生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忠心辅助刘备、刘禅两人,一心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也正因如此,使得诸葛亮有一生平大憾,那就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后代。

早年因为诸葛亮没有孩子,便请求诸葛瑾将诸葛乔过继给自己,诸葛亮也是将诸葛乔视为己出,悉心教导,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教给他。

只可惜天命弄人,诸葛乔英年早逝,使得诸葛亮毕生心血付之一炬,都成为了空!

也许是因为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的原因,一直没有子嗣,直到年近五十,才有了自己的儿子。

诸葛瞻是公元227年出生,而诸葛怀史料记载也是在227年出生,那就是说这两人是双胞胎。但是《三国策》中没有记载诸葛怀,因此我们暂且只说诸葛瞻。

在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228年,诸葛亮开启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当时诸葛瞻年幼,是不可能带在身边的,因此只能留在汉中,由黄月英来照顾。

此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可以说是几乎一年一次,这样就只能常年征战在外,无法陪在诸葛瞻身边,也无法对他进行言传身教,因此诸葛瞻的性格跟谋略很多都大大的不如诸葛亮。

诸葛瞻因为基因强大,从小就聪明绝伦,过于早熟,这让诸葛亮很是担忧。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到,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这个时候才开始注意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有点为时已晚,并且在这时诸葛亮仍然继续北伐,同时对蜀国中的大小事务那是“事无巨细”!一方面是考虑怎样对外,一方面考虑怎样治理国家,再一方面考虑怎么教育儿子,这就算是神仙也分身乏术,更可况是个人。

也许天意就是让诸葛亮无法将自身本领流传于后代,在认识到需要教育儿子的时候,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这一去世,年仅八岁的诸葛瞻更是无法继承诸葛亮的本领,不管是军事谋略、治国安邦还是人情世故,都无法学习诸葛亮的做法,这才使得诸葛瞻最多就成为了一个稍有头脑的普通人而已。

虽然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给了诸葛瞻,但这更多的是教育儿子品德方面的问题,这对于处世来说,作用并不大。

此后蜀国被黄皓霍乱,而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依旧继续北伐,两人使得蜀国越来越弱,领诸葛瞻非常痛心。

终于在抗击魏国的时候,诸葛瞻愤怒的大喊:“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何面而返!”随后战死沙场!

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身本领没有及时的传输给诸葛瞻,这也是使得诸葛瞻战死沙场的原因。

3:总结

<strong>都说父亲是孩子心中最大的偶像,父亲的行为举止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点的确没错。但是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孩子也无法学习父亲的一些行为举止。

这一点司马懿比诸葛亮做的要成功的多,也正是因为一点,司马懿才能将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培养成人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也更多的为他们解惑,使得他们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而诸葛亮却是为刘氏父子付出太多,对于自己的后代更是亏欠,没有对司马瞻的人生进行帮助。而司马瞻却因为有一个像神一样的父子在上面站着,自己也想努力成为他那样的人,光是“武侯之子”这四个字就对他的人生造成了数倍的压力。

不能丢脸,不能平庸,不能屈居人后,不能无所作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父亲的形象太过伟大,身为后代的司马瞻必须要努力再努力,但是缺少了诸葛亮的教导,整个蜀国,不管是内政还是外策,都是按照诸葛亮量身定制的。缺少了诸葛亮,蜀国的一切都将变得混乱,但是这一点,诸葛瞻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但绝不会承认。这也是他后来心中郁闷,战死沙场的原因。

所以,司马懿跟诸葛亮的后代成不成功,不是因为家风的问题,而是因为两人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陪伴问题!


历史小厨


三国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既是冤家又是对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两人斗智斗勇,虽然司马懿在卤城之战被诸葛亮甲首三千,但好歹司马懿还是堵住了诸葛亮北进之路,终于在五丈原熬死了诸葛亮,从此,失去了对手的司马懿变得天下无敌。

论年龄,司马懿比诸葛亮大2岁。论家世,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世家大族,家中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是人才辈出,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时代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再往上,司马懿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太守,同样是省部级高官,这是司马懿祖辈及父辈,司马懿的祖先辈甚至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和秦末汉初项羽所封的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马卬,其家族可谓声名显赫。

司马懿及亲兄弟合计八人全是当时的人才,被人称为“司马八达”,这是司马懿的同辈。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当时极具能力的统帅之才,在司马懿夺取曹魏的权力之后,顺利地将曹魏政权一步一步收下囊下,最终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可谓是人才辈出,这是司马懿的子辈及孙辈。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兖州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省公安局长,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这是诸葛亮的祖辈和父辈。

诸葛亮有两个亲弟弟,一个是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位高权重,另一个是诸葛均,一直跟随诸葛亮,能力一般,年轻早逝,这是诸葛亮的同辈。

诸葛亮有一个养子叫诸葛乔,在蜀汉任翊武将军,25岁就去世了,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叫诸葛瞻,在蜀汉担任卫将军,领尚书事,可惜在绵竹一战被邓艾击败,诸葛瞻连同自己的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

与诸葛亮存在血缘关系的孙辈只有诸葛瞻的庶子诸葛京,诸葛京后来在晋朝官至江州刺史,不是太出名了,这就是诸葛亮的子辈与孙辈。

如果司马懿与诸葛亮整个家族比起来,司马家族无论是人丁,还是成才率,都远远高于诸葛家族,弄到最后,诸葛亮家族都要给司马家族打工,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史书中,司马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阴险狡诈,而且其家族家风也不好,不是阴谋篡位,比如司马炎篡位,就是相互争斗,比如八王之乱。

而诸葛亮被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典范,是后来历朝历代的道德模范,是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的榜样,诸葛亮对子孙的教育一直都是严格要求,其家风也成为推荐的典范,既然如此,司马懿家风差,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司马家人才辈出而诸葛人单才弱呢?

其实这与两家的家族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东汉末年地方上已经成为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世家大族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私藏有大量的人口,还控制了人才推荐、教育、舆论等知识领域,关键原因就是世家大族有钱有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懿时期,其家族正是辉煌的时期,其家族子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教育就有了成为人才的资本,再加上其出身,成才基本上是一定的,而虽然家族也会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但在争权夺利的乱世,活下去显然比道德高尚更有意义。

司马懿为什么一生都在隐忍?还不是为了生存下去,他在曹操面前当缩头乌龟,在曹丕面前尽力讨好,在曹睿面前表现低调,在曹爽面前装疯卖傻,最后成功地干掉曹爽,血洗曹爽一党五千多人,司马懿何曾考虑过道德,他想的不过是生存下去,然后谋权篡位。

而诸葛亮的家族虽然也是士族,但是已经没落了,诸葛亮3岁丧母,9岁丧父,十几岁就跟着叔叔在外奔波投靠,诸葛亮16岁时叔叔又去世了,只能带着幼小的弟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在隆中耕读,根本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没有家族背景来相助他走上仕途,诸葛亮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就连生存也得靠自己的双手。

司马懿出仕当官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曹操就派人就找上门了,身在隆中的诸葛亮想要出山,还得靠着身边结识的众多好友介绍,比如水镜先生、徐庶等人,才让刘备有了三顾茅庐,才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古代的成才出仕当官是一个方面,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杰出的能力,比如文学,又是一个方面,而这些都与受教育程度和家族出身有关,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再加上诸葛亮夫妻的生育能力不是太好,终身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还是在他46岁那年才有的,可那个时候的诸葛亮一心在北伐了,根本没有教育儿子的时间和机会。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在8岁时,父亲诸葛亮又去世了,诸葛瞻在没有父亲的庇护下,完全是靠出身获得官职爵位的,诸葛瞻能够一帆风顺成为蜀汉的卫将军,领尚书事,很大原因靠的就是诸葛亮儿子这个身份,同时诸葛瞻的教育诸葛亮基本上没有参与,虽然有诫子书,但比亲身教育还是差远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能否成才,靠的就是教育,司马懿家大业大,人丁兴旺,这方面的资源胜过诸葛亮家族数倍,至于道德方面,其实司马懿所受到的儒家道德教育与诸葛亮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两人面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司马懿选择了违背儒家道德,诸葛亮选择了遵守儒家道德,仅此而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司马懿和诸葛亮就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就像是两个极端,现代的人们认为司马懿是一个阴险毒辣,工于心计的人,而对于诸葛亮都是赞美之词,说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哪怕到死了还在想着匡扶汉室,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忠臣。但是他们后代的发展却各不相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司马后代夺取江山而诸葛后代却连邓艾都战胜不了

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在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自己的领地,随后夺取了别人的江山,可以说是大赢家。而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率领最精锐的部队最后败给只是带领着两万孱弱士兵的邓艾,并且在这场战役中丢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是丢尽了诸葛亮脸面,可以说诸葛亮的儿子在军事上毫无才能,为什么最后两家后裔却会有如此不同呢?

孩子会学习父亲的样子

大家认为司马懿人品不好就认为也不会教育后代,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司马昭和司马师肯定从小在教育方面就受到了父亲严格的要求,而且司马懿心里就阴险毒辣,所以司马昭和司马师也定不是会安安稳稳做一个臣子的人,他们的野心本来就很大,所以后来夺取别人的江山也就不奇怪。而诸葛亮本身为了各种事情而繁忙,一篇出师表就能看出他每天心系汉室,可能就会对自己的儿子的照顾有些疏忽,而诸葛亮的儿子也是学习诸葛亮的品格,是断然不会像司马懿和司马昭一样对皇位虎视眈眈,所以他肯定最多也就做一个贤臣。
所以野心和天赋才是导致他们最终不同结果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

电竞圈料哥


问题: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我是听月,我来回答:

楼主的话有些绝对,话说绝对了就容易出问题。其次我不赞成楼主的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司马懿的家风:

司马懿的父亲是司马防,世代官居高位,司马防官居洛阳京兆尹,也就是当时首都洛阳的市长职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耿直,自信威严。他教子以“严格”著称,《晋书》记载,其教育儿子“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懿作为司马防的儿子,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的为人,他的性格,他的经历,我们都是一清二楚的,可以说他的自身素质肯定是相当高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其隐忍。《晋书·宣帝纪》中对他的评价,我觉得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根据其司马懿和其父亲司马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其家风一定也是相当不错的,那么司马懿的儿子们成才了吗?

司马懿一共有九个儿子,我们一一分析如下:

  • 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是司马懿最有成就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位继承了司马懿的衣钵,为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两位绝对是成才了。
  • 三子司马伷少有才气,他最大的功劳就是西晋伐吴时,率军攻破东吴首都南京,吴国最后一代国君孙皓向他投降并亲自奉上玉玺。战后加封为大将军。他也成才了。
  • 四子司马亮先是都督豫州诸军事,成为一方诸侯,后来在司马炎死后入主朝廷,因为大肆封官却失逐渐失去去人心,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被杀。他的人生相对比较失败,但客观来说,也不愧为一方豪杰。
  • 五子司马干因为皇族关系受封平原王,他性格谨慎,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一生平平。算是一个庸才。
  • 六子司马京,在晋朝建立前期去世,年仅24岁。
  • 七子司马骏,文武双全,西晋建立后,被封为扶风王镇守关中,广施仁政,安抚民众,深受爱戴,多次平定关中叛乱。他也成才了。
  • 八子司马肜,为人谨慎,喜好安静,在西晋乱世之时,多次成为镇守一方的将领。后依附其弟弟赵王司马伦,位居宰相。他也成才了。
  • 九子司马伦,八王之乱的制造者,逼迫晋惠帝退位,自称皇帝,称帝失败后,后被其哥司马肜上表论罪,被赐死。也称得上一方豪杰。

综合来说,司马懿的九个儿子可谓个个是人中豪杰,这与司马懿的良好家风和家族背景是分不开的。司马懿的家风充满了一股霸气,这也与他的儿子们长期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可谓老子英雄儿好汉。

诸葛亮的家风:

诸葛亮可谓是我国古代名臣良相的典型代表,诸葛亮家风得最大的体现就是那篇知名的《诫子书》,这是诸葛亮在公元234年,也就是其去世的那一年,写给年仅八岁的独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当时诸葛亮日理万机,为国鞠躬尽瘁,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儿子,于是便写了这封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这篇文章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献身祖国,修身养性”。

那么他的儿子诸葛瞻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诸葛瞻因为父亲忙于政务,又逢八岁父亲去世,所以说很少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导致诸葛瞻一生都比较平庸。长大后,他对内无法左右当时的政局,导致朝内部廷腐败,对外在魏国灭蜀的战争中,用兵失败。他可以说是一介庸才,远不如其父亲。

结论:

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 在我看来,楼主的说法有些绝对了。应该说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风都很好。

  • 司马懿的儿子们受其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颇深,所以说基本上都成才了。

  •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由于其父亲忙于政事去世较早,受其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太少了,其家风也不是单单凭借几封书信就能学到的,所以说没有继承到诸葛亮身上的大智大勇,这也是其成为庸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