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雲生活,非遺陪你克時艱│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疫情當前,全國上上下下億萬人民都在為此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這樣特殊的時期,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題策劃

“解鎖雲生活,非遺陪你克時艱”網上非遺宣傳展演活動,向您介紹成都精彩的非遺項目,希望即便是在家中,大家也能夠了解非遺,“宅”出文化。

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竹琴。該項目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解鎖雲生活,非遺陪你克時艱│四川竹琴

起源

四川竹琴又稱“道情”、“漁鼓”、“竹琴”(藝人行話為“槓子”)。民間則稱這種形式為:“打道筒”、“唱道筒”、“打呎嗙嗙”。是道家宣道募化時所唱歌曲,最早出現有據可證是在宋代。“道情”一詞來源於“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中道家唱情所成(元·燕南芝庵《唱論》)。

四川竹琴由來還有一段故事,那是在清·宣統二年由蔡覺之、鄧青山、應敬臣、吳青雲、李純山等五人正式在竹林巷口清音閣茶園用楊琴調演唱,首演即引起轟動。這一出現即引起揚琴藝人的不滿,上告至巡警道,經巡警道臺周孝懷調解,命將“道情”、改為“竹琴”才平息了風波,從此“道情”就被稱為“竹琴”了,因演唱時所用語言是四川語調故為“四川竹琴”。


解鎖雲生活,非遺陪你克時艱│四川竹琴

流派

四川竹琴通常由表演者一人演唱,自擊漁鼓、簡板,可坐唱站唱亦可走動演唱,場地不受限制,但現今一般均在舞臺上表演。根據演唱者的表演風格不同自然形成流派:成都調(又稱省調、壩調、揚琴調),中和調(又稱綜合調)。

以揚琴調為主的成都調僅流行於成都及川西地區,其唱腔委婉流暢,分男腔、女腔(小嗓),四川竹琴以單檔為主進行演唱,而揚琴調竹琴曾發展過多檔演唱,後來又回到單檔表演。

中和調是由玄門調、老南音調、南音調發展而成的,因涉及地域廣,藝人演唱風格各異又形成了不同派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