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云生活,非遗陪你克时艰│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疫情当前,全国上上下下亿万人民都在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题策划

“解锁云生活,非遗陪你克时艰”网上非遗宣传展演活动,向您介绍成都精彩的非遗项目,希望即便是在家中,大家也能够了解非遗,“宅”出文化。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竹琴。该项目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锁云生活,非遗陪你克时艰│四川竹琴

起源

四川竹琴又称“道情”、“渔鼓”、“竹琴”(艺人行话为“杠子”)。民间则称这种形式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呎嗙嗙”。是道家宣道募化时所唱歌曲,最早出现有据可证是在宋代。“道情”一词来源于“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中道家唱情所成(元·燕南芝庵《唱论》)。

四川竹琴由来还有一段故事,那是在清·宣统二年由蔡觉之、邓青山、应敬臣、吴青云、李纯山等五人正式在竹林巷口清音阁茶园用杨琴调演唱,首演即引起轰动。这一出现即引起扬琴艺人的不满,上告至巡警道,经巡警道台周孝怀调解,命将“道情”、改为“竹琴”才平息了风波,从此“道情”就被称为“竹琴”了,因演唱时所用语言是四川语调故为“四川竹琴”。


解锁云生活,非遗陪你克时艰│四川竹琴

流派

四川竹琴通常由表演者一人演唱,自击渔鼓、简板,可坐唱站唱亦可走动演唱,场地不受限制,但现今一般均在舞台上表演。根据演唱者的表演风格不同自然形成流派:成都调(又称省调、坝调、扬琴调),中和调(又称综合调)。

以扬琴调为主的成都调仅流行于成都及川西地区,其唱腔委婉流畅,分男腔、女腔(小嗓),四川竹琴以单档为主进行演唱,而扬琴调竹琴曾发展过多档演唱,后来又回到单档表演。

中和调是由玄门调、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成的,因涉及地域广,艺人演唱风格各异又形成了不同派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