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行動中,中國獲得日本友人的熱心援助,在援助物資的包裹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一句偈語出自1300多年前,日本有一個長屋王,給唐朝的眾僧送了一千件袈裟,這一千件袈裟上,都寫著四句偈語叫做:“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鑑真和尚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毅然決然,六渡扶桑,譜寫了中日關係當中,最輝煌的,最感人的那一幕。


1300年後,這兩句詩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再一次感動了我們。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第一句來自日本唐招提寺第85代長老松浦俊海,他說鑑真在決定東渡前,說了一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第二句是大家小時候都背過的《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日本與我國一衣帶水,如今的日語也是從中文漢字中發展出來的。兩種文化經過漫長的發展,一些在日語語境中的文字,有些用中文也難以表達,還很美。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典故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是隋唐時期日本著名的政治家長屋親王說的。


註釋:長屋親王,約生於684年(天武天皇十三年),卒於729年(神龜六年),是天武天皇之孫、高市皇子長子。作為皇族、公卿,長屋親王是日本奈良時代日本政界的重量級人物,後來死於政治鬥爭。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東征傳繪卷》(唐招提寺藏)第一卷第五段敘文截取


隋唐時期,日本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遣隋使來中原學習,其中長屋親王就是有力的推動者。


當時日本經歷大化改新(645年)之後,雖然中央集權得到強化,但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不斷,社會矛盾依然尖銳,很多人為了躲避苛捐雜稅入寺為僧,導致當時日本佛教界魚龍混雜。


如何既利用宗教來強化統治,又能控制宗教的畸形發展,成為了日本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當時中國的佛教管理給了日本很好的借鑑,日本遣唐使多次請求唐朝派出僧人到日本傳法,不過因為眾多原因都被拒絕了。


但這並沒有影響日本對於唐朝僧人的尊敬崇拜。長屋親王就曾多次委託遣唐使向唐朝僧侶轉贈禮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就是繡在長屋親王贈送給唐朝僧侶的1000件袈裟上。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全詩共有四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長屋親王的這首詩被收錄到了《全唐詩》,書中題注: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


中日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鑑真和尚就是見了此詩萌生了東渡傳法的願望。長屋親王死後十四年,唐朝天寶二年(743年),鑑真以及他的弟子祥彥、道興等人和日本遣僧人榮睿、普照開始東渡。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十年之內,鑑真等人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第五次東渡的時候,鑑真等人遇到惡劣天氣,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漂到了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從海南返回揚州途中,62歲的鑑真突發眼疾,雙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彥圓寂,邀請他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也病故了。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十年,遭遇如此多的劫難,但鑑真東渡弘法的意志從未動搖,最終在天寶十二年(753)鑑真率弟子40餘人第六次東渡成功,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於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現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實現了東渡宏願。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此後鑑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傳法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763年(廣德元年)6月6日,鑑真在日本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為了中日交流,鑑真等人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先後有三十六人獻出了生命,最終鑑真圓寂於日本,日本僧人榮睿死在了中國,葬在了鼎湖山龍興寺(位於肇慶市)。


一千五百年前,長屋親王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召喚著鑑真東渡弘法,今天日本日又將此詩印在救援物資上面支援湖北防疫,這八個字的背後是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深厚的人文淵源。


跨越1300年,日本人用兩句詩感動了我們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在那批物資當中,還有一個包裝上寫著兩句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兩句出自《詩經秦風》

,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首戰歌,打仗的時候唱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來,我們同穿一件”,這個包裝裡裝的是什麼?就是我們一線醫務人員用的防護服。所以,當我們看到這兩句詩的時候,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更加的滾燙,更加鼓舞士氣。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話來自《詩經·秦風·無衣》,講述的秦軍出征之前的雄心壯志,其全文如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其全文共三章,每章意義相近,情緒逐漸高昂,展現秦軍將士無懼物資匱乏願與君王同仇敵愾,英勇無畏奔赴戰場的壯心,恰巧與白衣天使英勇無畏戰鬥在疫情一線相稱。


我願和你同披一件戰袍

我們面對共同的敵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冬已盡,春已來

山河無恙,世間皆安


待到春暖花開時

同去武漢賞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