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值得閱讀100遍的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心理治療基礎》

一本值得閱讀100遍的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心理治療基礎》

你能把一本好書讀一百遍嗎

當我大言不慚寫下這個題時,我分明看到自己內心那個壞笑的我不懷好意瞅著自己。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這是除了人家共情高手一看即懂我的防禦外,還有如我這類只有親身經歷才可覺察到的內在情感。

“讀一百本書,不如把一本好書讀一百遍”,這是李克富老師推薦經典書籍時,無數次苦口婆心,一再明示的,而且以身作則向我們示範他是如何讀書的,以及如何使用書籍的。

我堅信不疑,因為有些書問我讀了三遍就大有收穫,可是我沒有做到李老師的要求,目前為止沒有把任何一本書讀夠一百遍,哪怕如同熱戀般獲得的經典好書,比如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的這本《心理治療基礎》。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類似電影《聞香識女人》說的,“每當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就知道,但我從來不走,為什麼,因為他媽的太苦了。”

微信群裡討論時候,我說自己太懶了,李克富老師說“懶,是最好的防禦!能防一切!”我又說自己太笨了,李老師給我棒喝,“是啊,你笨得都知道自己笨啦,真是笨啊!”

書歸正傳,抓緊進入主題,說說這本許又新教授寫給如我普通者看的心理諮詢入門讀物。

說是心理治療書籍,其實在我看來適合所有人看,這根本就是一本人文社科書籍,通俗、易懂、深刻、啟迪、人性、真實、案例、意義,一應俱全,無論你是否有心理學基礎都不影響愉快閱讀。

參加這次讀書小組活動,非常榮幸,非常激動,可是事實證明激動越早效果越差,無外乎緊張過早導致愉快感過早釋放,加上上面的“懶”“笨”以及說不出的各種防禦機制,導致我沒有按照讀書要求完成任務,原本很簡單的事情:每天閱讀十頁,打卡,摘錄五句話,聽講解錄音課程,參加晚上定時討論。

我實際做到的也就趕著讀十頁書了,這是無論如何無法自我原諒的(說這話時候,已經臉不紅心還跳,防禦太好了!)

這本書我讀過幾遍,但是細緻完整閱讀,勾勾畫畫,這是第一次。第一次,多麼難忘啊!

檢討完畢,又該嘚瑟說說自己體會了,題目給出了高度,總要自圓其說嘛。


一本值得閱讀100遍的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心理治療基礎》


讀書心得體會

一是心理知識齊全,文筆樸實流暢,閱讀體驗美好。

本書內容包括四部分,心理治療內容與理論方法,心理治療技術理念,四個案例報告故事,六項心理健康標準。

第一部分“心理治療內容與理論方法”,前半部分從人際關係開始的前五章是一般心理問題介紹,邏輯主線是:人際關係導致心理問題,心理問題表現為心理衝突,有了心理衝突出現防禦機制緩解痛苦,心理衝突同時還表現為外在行為,最後問題解決歸納到適應與調節。

畢竟,適應社會,調節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後半部分,即第六、七、八章,集中闡述了心理治療各種理論流派與導致治療有效的共同因素。

第二部分“心理治療技術理念”,是許又新教授2017年在北大講課的錄音整理,距離第一部分成書差不多20年了,部分內容與第一部分有重複,但不是簡單重複,帶著許教授經歷20年的更深體會,也可以看做對於第一部分的最新註釋註解。

舉例談“態度”,說到“第一點是平等對待,第二點是尊重病人的獨立自主性。”單獨看這個話誰都會說,可是用來心理治療中不是深刻經驗說不出來,按照佛學五種眼睛說法,這對應的正是最高級的“法眼與佛眼”。

再比如在“關係”中直言,“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等級制社會,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這種現實認識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在精神分析四個概念技術中明確指出,“幫助病人”看清楚自己、自己找解釋、有自知之明,強調心理治療本質正是“助人自助”。

這部分談了十項技術,個人認為這七種更接近理念,“態度、關係、信任、價值中立、對質澄清解釋領悟修通、藉口、得失”;後面三種更接近實用技術,“重構、對焦、七步程序”。

後面兩個部分內容不多,但是非常重要,因為心理治療目的是幫助別人,同時也是自我成長,這都是後面兩部分要表達的。

助人,也是自助,促人成長,也是自我成長。

二是人文情懷滿滿,極為接地氣,說真話,可共情。

心理治療要想取得效果,必須建立在深刻洞察人性基礎上,也就是真實實在,讓人信服,而且還要激勵人性積極向上,激發自身潛能。

我常引用的一句話就是,“父母親本人庸俗不堪,買架鋼琴就想培養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這等便宜事!”

其他還有很多,經典洞察比比皆是,如:

“心理衝突,人皆有之。”

“道德情感是人類心理的最高層次。”

“心理治療者儘量多多體驗生活,至少別老想著佔有,那對心理治療是大有好處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健康甚至病態的某些部分或側面。所以我們跟病人,從根本上說是一樣的。”

“心理健康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所以才值得我們大家去追求。”

三是如何有效進行心理治療給了示範,具有可操作性。

這次增加的四個諮詢案例故事,就我個人而言認為是本書畫龍點睛之筆,因為對於我這類重視佔有缺少體驗且遇到諮詢瓶頸的,更有借鑑學習模仿意味。

由於心理治療要有保密性,這四個案例故事自然經過了加工處理,但是不會影響治療精華展現。

一本值得閱讀100遍的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心理治療基礎》


為了好理解,我把這四個個案分作四個類型,事實上就是各自典型的心理問題代表。

案例一:常見一般心理問題,也可以認為是健康成長諮詢,具體是焦慮問題。

來訪者是家庭優越的白領女士,由於工作與婚姻導致焦慮問題,求助目的就是恢復常態生活。

諮詢處理:1、心理教育,把焦慮區分為衝突焦慮、期待焦慮、控制慾焦慮三種,此人皆有。人格特質在意他人評價、依賴、不成熟、控制慾強等,重要他人是外公與父母,需要處理對外公的哀傷感。

2、針對到來婚禮的焦慮,澄清具體害怕內容,揭示背後完美主義,討論完美不存在,過分追求完美不現實,過高期待陷入不可能實現目標的境地。方法:行為實驗,向領導請假消除擔心。

擔心婚禮出現紕漏以及親人講話不夠好,澄清背後掌控欲,同樣不現實。方式:婚禮少關注別人,照顧好著自己內心感受,體驗新娘幸福時刻美好過程。

處理過世多年的外公情結。方式,儀式化,對著外公的手錶寫一封信,祭掃時候燒掉,處理對外公親密情感而放不下的哀傷。

小女生變為女人,衝突有:佩服父親能力但不想如父親那樣擔當事業,喜歡母親的快樂享受但又不滿其無能,控制丈夫但又擔心關係,因故中斷治療沒有實施。

案列二:抑鬱症,高中女生“退學”暫時不上學,引發親子關係問題。

諮詢處理:1、原因分析:在家學習,不是真正厭學,主要是父母尤其母親強勢控制。自殺跳樓有應激原因,表示後悔。非適應性的教養模式。

2、針對孩子,點明原有解決問題方式帶來更大痛苦與損失,解析人都會犯錯,解釋母親過高要求不合適。

3、家長開始互相抱怨指責,認為孩子意志不夠,家庭系統問題,為你好本質是說了算。

4、技術展現:

喜歡平凡媽媽是什麼樣子?親近。

媽媽怎麼做你感到親近?鼓勵安慰。

媽媽聽到了有什麼想說的嗎?沒想到過孩子這個需要。

家長為了孩子好,現在孩子過的並不好,問題出在哪裡呢?強勢控制。

案例三:焦慮症,成功女士,引出夫妻關係問題。

諮詢處理:1、工作壓力,人格特質缺愛導致不安全感,完美,不尊重丈夫,夫妻關係中強勢。

2、不回應夫妻話題,迴避的恰恰是關鍵的。

討論具體事件目的是啟發內心體驗,以及體會並說出丈夫當時內心體驗。看到夫妻幸福不是強勢而是尊重。

案例四:社交恐懼症,高中生學習效率差、膽小、自卑,引出親子關係問題。

諮詢處理:1、原因:社交恐懼,母愛剝奪,父親嚴厲,想與諮詢師一起管教孩子。

2、害怕大腦裡的胡思亂想,甚至殺父親念頭,告訴“想什麼別人都不知道,哪怕不好的事情。只要不去幹就儘管想,甚至專門找時間天馬行空想,但不要上課時想。想殺和真殺兩碼事,可以想殺,但不可以真殺。”

3、告訴父母原因,孩子小時候分離導致自卑膽小,現在需要親情、尊重而不是管教,例證越管越反面,期待恰相反,還指出被視作榜樣的爸爸貶低孩子讓孩子更加自卑與無用感。


一本值得閱讀100遍的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心理治療基礎》

文字羅嗦長了時間不夠用,總是虎頭蛇尾,只好匆匆結束吧,結束語就用許又新教授的這句話,一起共勉:

“一個人要想心理健康,工作、夫妻關係和興趣愛好是三個重要因素,彼此能夠相互促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