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文官比武官地位高?打仗不是靠武官吗?

白马探花豫A


为什么古代的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文官位置高于武官,是从汉武帝以后开始的,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国封建王朝以文治为主以武为辅政治框架,后世王朝基本上都是以此运行的,因为它符合封建君主的心意,

西晋八王之乱后,军事潘镇割据,五胡乱华,中华300年的动乱。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武官。

大唐盛世,一场安史之乱,让其走向衰亡,也是因为没有控制好武官。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也是因为后周没有控制住他的军权,才让他篡位称帝的。

历史的教训比比皆是,所以明智的君王哪个不提防打压武官呢?


初见千山雪


武将固然重要,但是只用于打仗的时候,而一般打仗几十年就基本统一了,之后的几百年治国都需要文官,武将的作用就弱化了。因为如果武将手握兵权,一旦有二心,很容易起兵威胁到统治,而古代以中央集权为主来维护统治,所以对武官会打压多一些,文官相对来说环境更宽松。


第一个方面,为了削弱武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古代有不少起义都是因为地方势力太强了,还有很多因为地方势力太强而导致藩镇割据的先例。已经有了这种先例,所以一国之君不得不防。宋代差不多就开始了重文轻武的举措,比方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请来诸多将领,边喝酒边让他们交出兵权。没有杀开国功臣已经是仁慈,削弱将领兵权集中到中央才是最终目的。


第二个方面,太平盛世更需要文官。虽然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和平年代还是占大多数的。在和平年代,军队主要是镇守边关,主要是维护和平和社会治安,不太用得上。因此武将的权力和地位,比手握一方实权的文官,可能会低一些。太平年代要发展农业、商业贸易、治理水土,这些主要都是由文官去负责的,而不是武将。


第三个方面,为了培养廉政的风气,文官地位和俸禄高于武官。武官的职位和俸禄主要是靠战功来获得的,朝廷给的只有基本俸禄维持生计。而文官是没有额外收入的,又常常和地方商贾打交道,因此俸禄给高一些,以免出现文官为了生计被迫贪污的情况。


谈古论今说华年


打仗更多靠武官这是没错,但治理国家更需要靠文官。

治理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管理。军事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其他方面的工作则更多需要靠文官来完成。

武官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打仗,而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打仗并不是国家的常态,更多时候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需要花大力量来供养军队的,这需要国家有强大的实力。穷兵黩武的国家是不会长久的,强大的蒙古帝国能够征服欧亚大陆,但是只会打仗的他们无法换来国家的长期发展。

国家实力需要政治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增长更多是靠广大文官来支撑的,他们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因此文官的地位会更高一些。

再有一个重要原因,古代封建统治,皇帝会非常强调皇权,如果管理不好,相比之下武官更容易拥兵自重,颠覆政权。所以皇帝会充分利用官员体系来平衡武官的权利,给予文官更高的地位,来形成牵制平衡的局面,从而更有利于皇权的统治。


老刘杂学馆


以文制武,文贵武贱。太平时期,文官掌握了军队的后勤粮、饷,由此可以对军队进行控制。同时,文官是从地方地主阶级科举而来,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皇帝都无法全面压制。明朝中后期,很多时候都是皇帝和文官团体的斗争。

相比之下,大多出身普通的武将,就更加无法对抗了。明朝前期,武将和武将形成的勋贵,还能和文官分庭抗礼,可随着太平时间的变长,文官的势力越来越大。





多余你好


您好

古代为什么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首先,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重文轻武,这有一个过程。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诸朝,中华民族的尚武之风还是很浓烈的,就算是文人,也普遍抱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如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打仗也是个行家里手,屡战屡胜,战绩还是不错的,是一个被诗名掩盖了的将军。

其次,不是一个朝代的所有阶段都是重文轻武,在一个朝代的草创阶段,是靠“马上取天下”的阶段,武将肯定比文臣更受皇帝的倚重,打仗不行的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是吟诗作对写文章能解决的,所以这个阶段必然是武将比文臣的地位高。取得天下之后,这种情况会慢慢变化,文臣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比如唐太宗麾下是武将云集,帮助他取得了江山,天下太平之后,唐太宗更多地是倚重文臣,如张九龄、魏征等。一句话,马上取天下可以,但是安天下,要靠一班文臣。

但是总的来说,唐朝以前的中华民族是崇尚武功的,是有骨气的,是充满了阳刚之气的。

情况在宋朝之后发生了变化。宋太祖鉴于“陈桥兵变”的教训,对所有武将“杯酒释兵权”,采取了抑武重文的政策,文人的地位比较高,诗书、绘画、陶瓷、音乐出现空前的大繁荣。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就不行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很普遍,除了皇帝,没有武将可以调兵遣将。

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明朝。明朝也是文臣主导的朝代,武将不得介入政治。

总的来说,重文轻武或者重武轻文都是片面的,应该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河西赱廊


打仗是靠武将。但治理天下,还得文官。骄兵悍将,打天下,要用刀子杀死对手,当然需要。一旦天下太平,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皇帝总会担心悍将造反或图谋作乱,肯定要绞尽脑汁打压武官。狡兔尽、走狗烹,基本上是开国武将的结局。


刘满嗲


中国历史上,唐以前各朝基本上文武不分或者说界限不是很明显,中央层面出将入相者比比皆是,如汉曹参、周勃、窦婴等都是先武职后入相,东汉以后士族门阀掌控朝廷,文武双全之辈更是层出不穷,看看一部三国,多少英雄羽扇纶巾,张弛之道相得益彰。在地方上,秦汉之太守,隋唐之刺史都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角色。

南北朝时,北朝受胡人文化影响,也崇尚军功,南朝则受士族文化影响,有些文武不分.

唐初四处征伐,重军功,而且运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算是文武并用!而后唐玄宗一脚踩空,地方节度使势力过大,后期可以说武强文弱!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宋一朝想尽办法抑制武将,形成了“尊文贬武”的局面,如名将狄青者也因不容于政事堂诸公给活活气死。又查宋史关于年资转职的规定,文武之间是不能相互转职的,于是文武之间分道扬镳。

元朝是武强文弱,科举都没了,汉族文人都只能念念小曲。

明朝文强武弱,从他六部,首辅都是文人就知道了。

清朝啥都不行,武备就只有满清八旗,腐朽的快,文事上的文字狱,实在是毒瘤。



可笑可乐147


因为中国古代的官方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我们现在来看的话其实是个错误的观点,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不能光抬高读书人的身价而贬低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但古代就是这样,读书人地位高,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以后有了科举制度以后读书人的地位就更高了,他们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国家统治的基础。那么放大到朝廷其实也就更好理解了。武官虽然有贡献,但终究是不学无术。所以在统治者看来还是文人更靠得住。


明发不寐


古代文武官员的地位差距非常大,据说清朝的武将遇到同级别文官是要行大礼的。我们也知道朝堂之上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古代讲究左尊右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以为原因如下:

1. 古代讲究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也就是说以武力夺取天下,但无法或不能通过武力治理天下。治理国家要通过律令、仁仪、怀柔等手段,而不是打打杀杀,讲究文治。

2. 帝王向来对武将心怀忌惮,这点在唐朝藩镇割据祸乱百年之后的宋朝体现最为突出,岳飞地位其实比秦桧低很多。

3. 武将往往文化相对低下,国家对其所倚重的是“勇”,在“术”的层面,而文人读书较多,识大局,在“略”的房面。武将往往给人感觉就是粗人,脾气直,勇武。

4. 和平时期武将无用“武”之地,大多处于“无功受禄”,底气自然没文臣足。


字匠甲


历朝历代动荡的原因要么是官宦专权,要么是权臣误国,要么就是武将拥兵自重。所以才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王朝稳固的根基在于内修王政,外抵贼寇,而笼络天下仕子是重中之重。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