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神醫?他們是怎樣治療、對抗疫情的?

松果66458736


溫疫,與中國的文明相伴而行。文明落後的初期,殷商時期就有傳染病的發生,當時防治方法很有限。到《黃帝內經》這部最早的醫學專著問世,對疫病的防治有了基本的認識。《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並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防治傳染病的根本大法,“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無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由此可知,作為《黃帝內經》的主要著作者或主要的學術思想貢獻者,岐伯應為中國歷史上首位抗疫神醫。他抗疫的主要方法是:疫病發生前,長期堅持養生保健,保持正氣充沛;疫病發生後,避開、隔離傳染源,患病者靠意念、修練氣功增強抗病能力以驅除病魔,適當配合針灸、艾灸及藥物治療。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文明歷史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也是溫疫比較頻繁發生的時期。特別是東漢末年,掀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瘟疫浪潮,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大疫之時,必然名醫輩出。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最有名的醫家是張仲景、華佗、董奉。在對抗疫情上,張仲景為代表人物。華佗的貢獻在於,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疸病。

張仲景抗疫的理念和方法歸納在《傷寒雜病論》中。這位醫聖創建了六經辨證,用辨證施治的方法治療包括傳染病在內的一切外感熱病。使用方法有中藥、針灸、艾灸及一些外治方法。張仲景一生身體力行,在醫療實踐的同時,大力向民眾宣傳防治知識,免費發放預防藥物,釆用開放式應診方式接診患者,不論貧窮貴賤,不以贏利為目的。實乃蒼生大醫,醫聖、神醫之名當之無愧。

東晉時期名醫葛洪,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了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書中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闢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闢溫病散等治療、預防瘟疫的方劑。其中“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首次提出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開免疫治療之先河。屠呦呦從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即受葛洪治瘧方藥的啟發,值得大書一筆。

唐代的抗疫名醫首推孫思邈。在他著寫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中,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治疫良方妙法。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孫思邈在嚴格隔離的環境下,不懼自身危險,親身與麻風病人接觸,反覆推敲,精心施治,治癒或控制病情者,達600多位麻風病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著名醫家李東垣,雖然以脾胃學說聞名於世,在防治疫病上也有卓越貢獻。面對“大頭瘟”(相當於今天的流行性腮腺炎)肆虐橫行、傷人無數,創建了直至今天尚在廣泛應用的“普濟消毒飲”,活人無數。在當時醫生極為缺乏的情況下,此方刻在木牌、石碑上,立在各個主要路口,廣泛流傳。金元四大家的其他醫家,在金元頻繁發生的疫情中,在抗擊疫情中亦作出了傑出貢獻。

明代也是瘟疫頻發的朝代。李時珍在著寫《本草綱目》的同時,在防治疫病方面亦建功至偉。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蘄州因大水災發生瘟疫,範圍很廣,受害民眾很多。李時珍與其父合力撲滅了這場瘟疫。其自我防護是自飲松葉酒,受災受疫癘汙染的地方天天用蒼朮燻煙,用蒸籠蒸患者衣物消毒,用澤蘭燒湯水讓病人沐浴,對現症病人辨證施治。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許多歷代醫家、民間高手和自己經驗所得的抗疫方劑、方法,留下了極為珍貴的遺產。

明末著名醫學家、傳染病專家吳又可,名有性,字又可,號淡齋。吳又可親身經歷多次抗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眾多的一手資料,再借鑑前人對溫疫的研究,自己潛心鑽研,對瘟疫進行細緻觀察,推究病源,經過反覆試驗和臨床治療,總結出了一套新的疫情防範和救治方法。他以“癘氣”之說創立“溫疫”學說,《溫疫論》充實了我國溫病學說的內容。其創立的治瘟疫方劑“達原飲”為治瘟疫之仙方、妙劑。在抗擊非典中再建新功。

清代著名醫學家,古代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桂,名天士。葉桂醫術高超,尤以治療瘟疫見長。他所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

清末著名溫病學家吳瑭,以《溫病條辨》聞名於世。這部書是中醫治療溫熱病較有系統的一部溫病學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他所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在源遠流長的抗疫歷史中,歷代輩有名醫出,以上所述只是成千上萬的歷代醫家的代表人物,更多的只是無名英雄,人們同樣不能牢記他們的歷史貢獻,是他們撐起了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天地,使我們國家生生不息、人口眾多!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在中國曆代對抗疫情中,醫生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治病救人。而通過對抗疫情也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比如明朝李時珍,嘉靖二十四年,蘄州一帶發生大水災,等大水退去之後,由於死去的動物經腐爛加暴曬又迅速釀成了傳染病,並四處傳播開了。後來在李時珍的琢磨鑽研他認為用蒸籠蒸病人的衣服,用蒼朮燻煙避瘟,用蘭草燒湯沐浴,用麻子仁、赤小豆放於井中驅邪,飲松仁、淑目酒除瘟病。就這樣的方法溫病的傳播就逐漸的慢了下來。其實很多的瘟疫醫學界裡,在《本草綱目》中都要記載的。

其實在古代史上還有好多名醫有研究如何治療瘟疫。像醫聖張仲景,他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還有清末的吳瑭,他有書寫了《溫病條辨》《吳鞠通醫案》等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從夢想出發


吳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吳縣(今江蘇蘇州)洞庭東山人。

明代多次溫疫流行,當時醫學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以致投劑無效的現象,強有力地推動他思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決心探索溫病。瘟疫流行,“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見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補、攻補失序而死者。有醫家見不到,急病用緩藥、遷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吳氏痛心疾首,於1642年寫成《瘟疫論》。

《瘟疫論》中所載傳染病、包括傷寒、感冒、瘧疾、痘疹(水痘、天花)、絞腸痧(霍亂)、疙瘩瘟(腺鼠疫)、蝦蟆瘟(腮腺炎)、大頭瘟、探頭瘟、大麻風、鼠痿(頸淋巴結核)、流火丹毒、目赤腫痛(眼結膜炎、砂眼)、病癉發黃(肝炎、黃疸)、斑疹、咽腫、瘡疥療腫等,內容廣泛,是他親歷瘟疫流行,臨床經驗的總結。

《瘟疫論》是中醫發展中一次重大突破,為以後溫病學派開闢了道路。他的創新精神受到廣泛讚揚。吳有性實際上已走到細菌病原說的面前,他所謂的戾氣,有質、有特異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須沿著它再前進,尋找出這種物質本體,便會作出歷史的突破。一則受當時物質技術條件的限制,二則受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他的後繼者們在這方面部明顯退步了。

吳氏尚有《傷寒實錄》,已佚。又有《溫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謨在吳氏原著基礎上,增刪補輯而成。

————————————————————————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建安年間,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牧荑


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作者張仲景就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本書提出的六經辨證治療傷寒,就是中醫學的一大創舉!並且至今還在指導中醫臨床。

第二次:金元時期的寒涼派。

1.劉完素。當時河間地區疫病流行,用溫燥的傷寒方無法治療,反而容易加速病人的死亡,於是劉完素提出用寒涼藥治療熱性病。主要代表作:《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傷寒直格。2.張從正。張從正應該是屬於劉完素寒涼派的分支,但他新增了攻下法。

第三次:明清兩代,由於城市發展,這一時期疫病發生主要集中在富庶的江南,死亡率極高!那個時代的醫師們發現無論是傷寒辛溫方還是寒涼攻下方,都無法有效治療這個時期的疫病,於是江南的名醫大家總結並提出了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治療溫病。這一學派又稱為溫病學派。

這一時期主要的疫病診療指南是吳有性(即吳又可)首創的《瘟疫論》。尤其是吳有性身為名醫,尚能深入疫區接觸病人,還提出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傳染,並提出了通過隔離病人、焚燒屍體及病人用品等方法以阻止疫情擴散等等觀點,可謂推除出新,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

事實上中國古人對於疫病是非常關注的,從宋代,就成立了公辦的醫療機構,按成方製成湯劑丸散劑以惠民。當然這是和平發展時期。戰亂年代,瘟疫一起,就全靠家族內部互助互救。往往到最後就真的十不存一了。


小ELEVEN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因為一次瘟疫辭官行醫,成一代醫聖,以治療傷寒著名,寫下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

神醫華佗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後來演變成了中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

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怪蜀看史


中國古代名醫主要有以下幾位。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戰國時代名醫。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代表作《難經》。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3.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

4.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

5.錢乙,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他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那他們是怎樣治療控制疫情的呢?據《中國救荒史》記載,我國古代疫情爆發也是相當頻繁的。其中周代只有1次,秦漢為13次,魏晉為17次,隋唐為17次。到了宋朝時期,疫情明顯增多,南宋北宋共發生32次。到了元代,疫情次數明顯減少,為20次。但是,到了明代和清代時期,疫情次數成倍增多,明代為64次,清代74次。防疫抗病重在“防”,面對疫情,在科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他們是怎樣防疫的呢?

古代也用口罩防傳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說,13世紀初,口罩只是用於宮廷,平民百姓是接觸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但是,並沒有作為醫用品。到了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醫護人員開始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

活必備品。

古代有古代人的辦法,出現疫情後,首先採用的是也是隔離觀察治療。隔離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員如果被傳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離數日。晉朝就有官員被感染,百日之內不得入宮的說法。

火燒深埋屍體,防止病毒細菌繁殖

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些傳染疫情的屍體,一般採用火燒深埋的方法,減少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在古代,治療疾疫的藥物,不像現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沒有抗生素,是怎麼治病的呢?古代的醫生都是中醫,出現疫情後,各有各的辦法,一般採用中藥治病,其中有驗方和偏方。電視劇《神醫喜來樂》有一個劇情,就是出現疫情後,喜來樂採用中藥治療,將中藥投放井水中用於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傳播,受到朝廷獎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中國人一直是勤勞和智慧的化身,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必定會戰勝病魔,不斷延續華夏民族的輝煌!


紀錄影像


宋慈為南宋時期著名的法醫學家,被譽為是“法醫學”之父。他曾在廣東與湖南任職過官員,他辦案注重的是實地檢驗。在公元1247年他寫出了《洗冤集錄》五卷,這是我國第一部最為系統的法醫學專著,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法醫學專著,後來還被廣傳至國外,對於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煮酒論滄桑


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當時這些名醫所採取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就是當時水井投藥,受瘟疫的地方用火焚盡,還有就是對外來人口進行隔離。


我本逍遙客


歷史神醫有戰國的扁鵲,三國的華佗,唐朝的孫思邈,明朝的李時珍。古代針對疫情就是將病人隔離,病死的進行深埋,古代用中藥幫病人消毒殺病菌。


haonanrenjiushiwo


中國古代開始,最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法,就是隔離,防止互相傳染。最終是基本上都是靠減少互相傳染,盡力救治病人,陽光曝曬除菌,放火除去感染源,來解決問題的。幾千年來,方式大同小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