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從何而來?

康1717495


文化是針對特定群體的生活樣式、運作模式的編程現象。文化的源頭是編程劇本。文化的載體是特定人群。文化的運作是特定文明現象。

文明因為智慧所造就。覺者是智慧的總集。所以,覺者的智慧,是一切宇宙文明的總源頭。


彩虹生命覺醒


要說明文化從何而來?首先在這裡看幾段名人的論述,以幫助我們對文化從何而來的理解。

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毛澤東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

——周海中

——區文偉

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

——愛默生

這幾段話,可以說是對什麼是文化及文化的產生、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概括。

要弄清文化從何而來,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問題。

一、文化和文明的區別

我們不少人往往把文化和文明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文化和文明是有明顯區別的。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各方面的內容的總和,而文明則主要指文化成果中的精華部分。2、從時間上看,文化存在於人類生存的始終,人類在文明社會之前便已產生了文化,文明則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定階段。3、從表現形態來看,文化是動態的漸進的不斷髮展的過程,而文明則是相對穩定的靜止的跳躍式發展的過程。4、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人類征服自然和社會過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是一種客觀存在,其中包括優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於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於人類的因素,它們都是文化。文明則是和某種價值觀相聯繫,它是指文化的積極成果和進步方面,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它是一個褒義概念。

二、什麼是文化及其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人類長期社會生活過程中的智慧積澱、傳承、創造與發展的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動及產品。是人類的生活要素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它涵括了人類智慧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人類基於在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的內容,是人類所有物質表象和精神內在的整體。具體來說,人類文化的內容指人類種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範、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分為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大方面。是人類的特有現象。是由人創造,為人所有的,是人類一切社會現象與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搞清了文化的內涵,我們就可以釐清文化的源頭。

三、文化的由來

關於文化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比如“西來說”、“中源說”還有“正統學說”。正統的說法是“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認為文化始於盤古開天地或三皇五帝。也有說始於倉頡造字。

我們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古研究成果,迄今為止考古研究所發現中國的文化最早出現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1、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距今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渭、洛、汾等黃河支流彙集的中原地區為分佈中心)較著名的是西南半坡氏族遺址。其特徵: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存在少量打製石器。房屋以半地穴式為主。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輔以漁獵。仰韶文化的早、中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晚期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2、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我國江南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約6000年—7000年。河姆渡人生產以骨器為主,木製技術十分突出,石器簡單粗糙,數量少而且原始。河姆渡時期,農業較發達,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水稻遺存,他們飼養豬、狗等家畜,漁獵採集仍佔一定比例。住宅為“幹欄式”房屋建築。

3、紅山文化。為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距今約3500年左右。以農業為主,輔以漁獵,飼養牛羊豬等家畜,居民已有安穩的定居生活,房屋為長方形半地穴式,生活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有掘土、收割和加工的工具。

4、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距今約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900年。龍山文化早期處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晚期進入軍事民主制時期,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懸殊。

5、磁山文化。是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比較早的一種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北南部,距今約公元前5900年—公元前5600年,遺址發現許多半地穴式房址和窯穴。農業相當發達,但採集和漁獵仍佔一定比例,還飼養雞、狗、豬等家畜,生產工具以打製石器為主,磨製石器相對粗糙。

6、良渚文化。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佈在太湖地區,距今約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農業工具進步,出現了犁形器、耘田器等先進工具。在這裡發現中國早期的苧麻織品實物。房屋為“幹欄式”建築。貧富分化明顯,私有財產已經出現。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並向文明時代過渡,中期以後可能已經處於中國古代文明的始創時期了,

7、大汶口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位於山東泰安市大汶口,主要分佈在泰山周圍。距今約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另外還有骨器和蚌器。農業和家畜飼養很發達,漁獵仍佔一定比例。大汶口文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晚期。

另外還有一些古文化的發現。從我國已有可考的歷史資料顯示,文化源於人類內在精神和智慧的創造,在人類的不斷髮展過程中,人類文化不斷得到提升和發展。中國文化烙印著中華民族智慧和時代的特點,凸顯了中國文化內在既有、積澱、傳承、創造與發展,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創新,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豐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世界文化史上最為偉大的民族文化。










政195269258


文化是指導一個族群創造相應文明的精神動力。

文化有兩個層次:自然文化與人為文化。

自然文化(也稱為傳統文化)源於環境對族群的影響與制約。一個族群生存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一代代積累傳承之後,與環境形成了渾然一體的和諧方式,這就是這個族群的傳統文化,包括:

生存方式、認知習慣、價值取向、適應能力、語言文字、經驗積累、社會倫理、制度規則……等各種習慣,和哲學思考。以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文化核心。也有人生價值的要素,但在傳統文化中,這個文化元素不是很顯著。因為傳統文化的目的只是適應環境,用以指導族群后人的言行、生活與生存方式,而非改造環境。

傳統文化是自然形成的。用一句直白的話說,傳統文化就是“什麼林子藏什麼鳥”。

文化的第二個層次是人為文化。它源於統治者(管理者,首領)和智者的反思與倡導。其目的是為了弱化環境對族群的制約,為了族群的倫理穩定、能力提升和發展,提高族群的福祉。以人生價值觀和能力提升為核心。

人為文化因族群需求而產生。用一句直白的話說,人為文化就是“什麼病症開什麼方”。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氣神,是激勵族群在當下和今後創造各種文明的精神動力。即:文化只與當下和今後有關,與過去沒有一毛錢關係,因為我們不可能改變過去。

研究過去的文化,唯一的用處是解讀我們的歷史。那是歷史考古專家們的事情。

因此,對文化必須持續地審視,哪些文化元素可繼續保留,哪些必須拋棄,以及當下需要引入哪些新的文化元素,才能夠保持文化的先進性,這才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動態的。躺在過去的文化窩裡,自我意淫,那是復辟倒退!


教育反思者


文化最早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而誕生了語言而來,為了記錄語言又誕生了文字,於是語言、文字等基本要素的文化誕生了。首先表達了四季農時、記數、計量與貨幣…,最初的各國文化,是原始農業、漁業、畜牧業等原始文化,表達了為了基本生存的人們對收穫獵物與豐收的喜悅…中國文化最早的歷史記錄是甲骨文。


高友峰1


文化,竊以為,從有人的時候和有人的地方而來。這樣說的理由是:

文化——根據馬克思哲學的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根本屬性,是人自我塑造、自我確證和自我實現的存在方式,也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與文化,本質上是同一的——凡是打上人類烙印,被人染指過的事或物,都是文化。可以通俗地說:哪裡有人,哪裡就有文化。換言之,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人。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人文化水平高”、“某人沒文化”,這怎麼解釋呢?

在此, 所謂的“文化”,特指狹義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或書本知識。“某人沒文化”,意思是說,某人讀書少甚至沒讀過書,未能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或技能。

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某人沒讀過書,就臆斷其不是人。也就是說,我們絕不能將狹義的文化混同為廣義的文化。就廣義的文化而言:只要他是人,那麼他本身就是文化——即使他是文盲“老大粗”。

總之,文化與人,與生俱來。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察今者


我覺得回答“文化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先思考“文化是什麼”有助於問題的回答。

我覺得文化就是人際關係、政治制度、對自然的態度(即自然知識)以及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源的能力(生產知識和技術知識),把這幾樣綜合起來就叫作“文化”。文化跟生活狀況有關,但跟富足狀態不劃等號。因此,文化,出現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論貧富,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

把以上人際關係、社會制度、自然知識、技術知識、對人際關係社會管理知識記錄下來,就是文化,就是歷史。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字能夠記錄歷史事實和歷史故事。文字是記載和傳播的工具。文字本身不能稱之為文化。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傳遞的信息、傳達的精神,才是文化。

文字記載的歷史悠久,文化就越悠久,文字記載的短暫,則文化傳播也就短暫,文字記錄中斷,歷史就中斷,沒有記載,就沒有歷史了。文字記載功能有多麼重要!但是,文字是工具。同樣的事實,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字來記載。比如用不同民族文字傳達政府文件。文字記載的要傳達的精神,才是文化本身,而不是文字本身就是文化。因為文字本身,也在不斷的發展改進中。對於同一種文字記錄下來的歷史文化,在同一個民族內由於窮人、富人、不同階層觀念不同,對於同一個文化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文化本身也在不斷髮展進步中。

所以研究文化,著重點是研究文化傳遞了什麼樣人際關係、什麼樣的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又促進了什麼樣的看待自然的態度和知識,促進了什麼樣的獲取生存生活的能力(即技術知識)以及人們對以上四種狀況的態度。其二,研究哪一階段的歷史促進了以上四個要素的進步,哪一段歷史阻礙了以上四要素的進步。歷史研究應該從這裡入手。

地域的不同,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不同,自然地生活習慣和風俗也不同。但是世界各個民族,以他們的文化為支撐,都生存繁衍下來了。形成了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並不斷髮展著。那麼,世界各民族都是怎樣與自然作鬥爭的,與生活資源不足,發生民族內部矛盾時是怎麼解決矛盾的,這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也就是文化的精神內核的比較。文化的現實意義無非是解決矛盾,解決內部矛盾,解決外部矛盾。文化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

文化從何而來?文化從生活方式、生活狀態而來;以及從對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的態度中來(比如宗教、信仰、哲學等等)。由於態度的不同,產生了一種是以掠奪別人來解決矛盾的文化,即掠奪性文化,當掠奪別人資源時候戰爭就不斷;另一種是自給自足的文化。當自給自足文化不能滿足本民族資源需求時候,戰爭也不斷。

今天當世界走向互相交融時候,掠奪性文化就成為眾矢之的。當自給自足文化與掠奪性文化鬥爭時,不能只求之於祖宗,回頭看,而是針對性地進行鬥爭。以他人之矛刺他人之盾。也就是喚起世界人民對掠奪性文化的道義上的批判和聲討!而不是一味地拒絕西方文化。因為今天任何國家的生活方式,都離不開其他文化中的科學技術成分了。我們應該研究西方的文化中怎樣的精神,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我們的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傳統文化要傳承合理內核部分,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世界、促進人際關係、社會和諧的精神內容部分。以發揚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精神,以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時需要摒棄阻礙社會發展人際關係和諧的內容,摒棄阻礙正確認識自然、忽視生產技術和阻礙思想智慧發展發掘的部分。所以需要有一個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重新認識過程。




從容從平淡裡尋


感謝提問者的精心提問,感謝頭條官方的信任,邀請小編回答這個熱點的問題!小編先拋磚,目的是引各位的玉,歡迎各位也熱心作答!

小編自小以來喜歡看書,喜歡研究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尤其是各種雜七雜八的書籍,所以對於文化還是有一點點的研究,當然比起那些專業研究的朋友水平低多了,所以對於文化從何而來?

小編以前思考的時候也有不少心得,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下面看我分享分享心得:

什麼是文化,文化從何而來?

每個人似乎都明白這個問題,但很難回答。如果我們想給一個定義,我想我們也可以這樣做:文化是知識、經驗、信念、價值、態度、意義、等級、角色、概念、思想、行為等在一代或一個群體之間的積累。文化是神奇的,它使我們成為人,它也使我們歸屬並被它滲透。文化影響著人類的外在表現,如語言表達、衣著、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同時,文化也影響著人類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對外部事物的感知、對自身的審視以及決策和行為的做出。當我們自己的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時,人類會表現出憤怒;當我們自己的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產品的汙染時,人類會表現出厭惡;當人類受到死亡的威脅時,我們會聚集在國旗下,用我們自己的文化去抵抗。文化就是這樣一種大眾化的外在和內在的內在,在幾千年的進化中卻影響著眼前的事物,它使人成為人。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特徵嗎?

這取決於如何定義文化。如果把文化定義為某一特定民族中某一群體個體的獨特行為模式,那麼文化就可以說是在動物身上有表現。例如,黑猩猩與人類最接近。它們也有一些文化行為,如生活在某一特定地方或屬於某一年齡組的黑猩猩,或不同性別的黑猩猩,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例如,有些黑猩猩用樹葉來清潔身體,而另一些黑猩猩則不用。例如,一些黑猩猩使用自制的工具來捕食螞蟻,但其他的黑猩猩則沒有。除此之外,黑猩猩也有著和人類一樣複雜的社會和政治行為,如爭奪權力和利益、勾心鬥角和欺騙。黑猩猩甚至可以安慰在鬥爭中失敗的伴侶,表現出高層次的文化情感體驗。但這種文化是膚淺的。

當文化在人身上表現出來時,就體現在文化差異上。

首先,文化存在於我們的價值觀中。如果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待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最重要的維度就是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北美、西歐等西方國家傾向於個人主義,亞洲、非洲、拉美等國家則傾向於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強調個體性和獨立性,集體主義文化強調集體性和人際性。

第二,文化存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認知文化觀認為東方人傾向於以整體的方式看待世界,而西方人傾向於以分析的方式看待世界。東亞國家的許多人的思想中都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思想,其核心是變化、矛盾和整體主義。變化規律認為現實是變化的,一切存在不是靜態的,而是變化的;矛盾的規律認為現實是充滿矛盾的,矛盾是永恆的;整合率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任何事物都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西方人傾向於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世界。相比之下,西方人傾向於用線性思維方式,強調一致性、非矛盾性和排他性中間性的規律。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使東方人能夠容忍矛盾和期望的變化,在歸因時傾向於向外歸因,在感知世界時傾向於看到背景,而不僅僅是聚焦。

第三,文化存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獨立自我概念和依賴自我概念可以用來解釋不同文化中自我概念的差異。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圖式是一種獨立的自我概念。個體自我是獨立的、獨特的和有界的。獨立自我概念強調個體的完整性和獨特性,強調個體穩定的內在品質。這些內在品質是個體最重要的自我表徵,是對個體行為的調節和引導。非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圖式是依賴性自我,依賴性自我強調個體是整個社會關係和個體與他人關係的一部分。這些關係是最重要的自我表徵。儘管個人素質很重要,但它們不再是影響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文化從何而來這個熱點問題的的一些簡單的看法,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見的小夥伴歡迎下方留言,請不吝賜教,小編感激不盡,必定予以回覆,謝謝各位閱讀!


知不足書齋


文化起源於歷史文明。文明是有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

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由於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佈並不均勻,產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各種文明,具體到現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東方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

以及由多個文明交匯融合形成的俄羅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等在某個文明要素上體現出獨特性質的亞文明。

1、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表現為人們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對精神文明特別是其中文化建設起決定性作用,物質文明的性質為生產方式所決定。

2、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

一是科學文化方面,包括社會的文化、知識、智慧的狀況,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項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

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

作用是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紅木說


文化是一種累計的人類知識與經驗,這種經驗和知識讓我們能夠使用較少的時間與精力去獲取,而又在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它可能是進化而來的。通過社會學習,人類能夠將那些能夠有效指導行為的文化特質進行良好傳遞。所持有的價值,知識,體驗,思想和知識世界的方式等等。農業,工業;原始,現代所學習的知識能力。向外部而非自己來獲取新的知識,習得他人已然獲取的經驗,這已經是文化傳遞的過程。社會學習的實質是模仿,即人類可以高精度地還原另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的行為。人腦中這些文化知識是如何儲存又如何在神經水平上表徵?這都是現今懸而未決的問題。



無用20


“文化”一詞,最早來自《易經·山火賁·彖辭》,是“觀察天人之文,察時變,化成天下”的意思。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

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剛柔交錯,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