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年的春節平白多出了許多假期,卻也讓許多人被迫堅守在崗位上。


大年三十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可火神山醫院不遠處的公路上卻排滿了長長的車隊。


湖北孝感的陳暢接到了妻子的視頻電話。鏡頭那邊是自己剛剛滿月的孩子,和獨自帶娃的妻子,雖然很想孩子,但他為了建設火神山醫院,他放棄了回家過年。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哪裡有什麼“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人在我們團聚的時候默默地忍受著分離的痛苦,和疫情爭分奪秒


除了這些勤苦加班的一線工人,還有一些特殊的家庭,他們因為疫情而無法團聚,冒著風險衝在抗疫的第一線。


河南省周口市,一個名叫劉海燕護士從大年初一開始就奮戰在一線,沒有回到家中,我們的團聚是因為有他們在背後默默地保駕護航。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但每一個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他們也是別人的父母和兒女,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也有一顆想要團聚的心。


直到大年初七,劉海燕才見到自己的女兒,兩個人一見面就泣不成聲,然而為了避免傳染,她甚至不能走過去安慰女兒,只能隔空給她一個擁抱。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我們始終相信,在這群沒有辦法回家的醫護工作者和我們所有人的努力下,疫情早晚都會結束,這些醫護人員們也會迎來團聚的時刻。


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疫情封城、封路,導致他們和父母分離的時間變長,甚至有些父母根本無法回家,這群孩子就是留守兒童。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春節幾乎是他們一年當中唯一可以見到爸爸媽媽的日子,可這場疫情,卻將他們和父母的距離拉得更遠……


01

我要懂事


加一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她的父母在外務工,將她留在老家。像她這樣的孩子還有太多,他們被統一賦予一個稱呼:

留守兒童。


《加一》是導演蔣能傑記錄湖南新寧縣光安村小學,一個7歲留守女孩蔣加一的日常。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開篇在一陣朗讀聲中開始,孩子們在充滿綠意的山坡上嬉鬧,大人在田間勞作,慢慢地,小加一的小小的身影出現在大家面前,寫完作業後的加一,放牛,洗碗,哄弟弟吃飯,幫忙在田裡勞作,隨後又去河邊洗衣服,存放衣服的塑料桶和小半個她一樣高。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小加一的父母外出務工時,她還不滿一週歲,除了爺爺奶奶,還有一個5歲的弟弟,本該玩鬧的年紀,卻承擔起家裡的活計.。


奶奶說:小加一很懂事,成績也好,幫忙做家務,5歲就開始洗碗了,還能幫忙照顧弟弟。


弟弟愛鬧,故意將水潑在姐姐身上,惹惱了姐姐。被姐姐推搡後,立馬委屈地向奶奶告狀。奶奶逗他:那賣了姐姐,好不好。


弟弟馬上就不鬧了。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姐姐在洗碗的時候,弟弟也是屁顛屁顛地跟在身後,姐姐怕凍著弟弟,讓弟弟先進屋烤火,弟弟卻死活不願:姐姐烤我才烤!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姐姐要參加跳舞比賽了,穿著新買的紅裙。奶奶發現弟弟不見的時候,加一穿著鮮豔的紅裙在充滿生機的田野裡尋找。


看到弟弟無事後,加一撐起傘就跑,找到就好了。


爺爺奶奶欣慰加一的懂事,也習慣了加一的付出。家庭的壓力壓在這個才7歲的孩子身上。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小加一才能見父母一面。可是好不容易才盼來的新年,在大年初二早上剛矇矇亮的時候,加一的父母就要啟程離開了。


短暫的相聚,讓加一悶悶不樂,不願送行,躲在被子裡哭泣。而加一的父母卻選擇不去安慰,讓加一自己消化悲傷地情緒。紅著眼睛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小鎮。


爺爺不忍心看著孫女傷心,悄悄安慰:爸媽也沒有辦法啊,留下來陪你,哪有錢蓋房子呢?


小加一明白:她要懂事。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加一的父母何嘗不是備受煎熬呢?孩子哭的時候,抱不到孩子;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能照顧孩子。孩子出了事,只能乾著急。


加一的爸爸無不苦澀地說:弟弟都已經不認識我了。

可生活還要繼續。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02

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如果不是迫於生活,沒有哪個父母願意錯過孩子的童年。


就像《大話西遊》裡的經典臺詞:

不戴金箍,如何救你?

戴了金箍,如何愛你?


為人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上海火車站有一位安徽的保潔阿姨,已經整整6年沒有回家了。


因為保潔阿姨的工作替代性太高,如果離開了崗位,很快就會被人取代。

為了這3000塊微薄的工資,阿姨選擇了堅守崗位。


每天早上4點到崗上班,晚上再從6點工作到10點下班。3000的工資除開吃喝,一分都不敢亂花,全寄給了老家的兩個孩子,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


有人問她:你想家想孩子嗎?

阿姨突然紅了眼:“想......得賺錢養家養孩子啊,沒辦法......”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可悲的是,由於長時間在外無法陪伴孩子,孩子已經不願再開口喊她“媽媽”了...


孩子覺得是媽媽不要他們了,才會一直不回家。


她抹抹淚,自己安慰自己:“他們長大就懂了,長大就懂了。。。不會怪我的。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即使不被理解,也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03

普通的歲月靜好已經很不容易


孩子是父母的軟助,也是最大的動力。


冬日裡,一對夫妻蹲在自家的小攤上,午時還沒什麼生意,一份小碗已經是這位父親一頓的伙食。筷子還未放下,夫妻倆就著寒風依偎在一起和孩子通話,手機拿得很近,為了更加仔細地看看許久未見的孩子。


儘管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滿臉辛苦後的疲憊,仍舊充滿笑意。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不管在外多辛苦,只要看見孩子,就值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已經很不容易,只是父母都貪心,想拼盡全力給孩子多掙一點,再掙一點。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想陪伴孩子成長,只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更加光明的未來。


根據民政部公佈的數據,2018年,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顧。


其中一項持續的調查研究數據,令人難過,留守兒童的情緒長時間處於煩亂迷茫的狀態,消極情緒中,甚至夾雜著對父母的怨恨。


根據2017年調研數據確認,超10%的留守兒童選擇說父母“已死”。大部分留守家庭在親子溝通方面存在障礙,親子溝通時甚至會帶來傷害。


04

我是為你好


父母總是希望我們可以理解,理解他們的苦難,理解他們的忙碌。


被迫學會“懂事”的孩子們是這麼說的


20歲的小北:

“所有節日裡,我最討厭的就是春節。”

對父母沒感情這事我騙不了自己。”


27歲的CC:

“小時候在姥姥姥爺身邊長大,父母從來沒主動打電話關心問候過,我曾一度懷疑他們的電話是不是沒有撥打的功能,時間長了就覺得算了吧,慢慢也就習慣了。”


網友@佳林的鹿:

“小時候,爸爸幾乎沒參與過我的成長。辭職後去了歐洲旅遊,父親突然來了電話,問我為什麼沒告訴他”


“呵,我為什麼要告訴你呢”


長大後的留守兒童,做事不再提前告知父母,只是通知結果,還是很久之後的結果。以至於父母都不曾知道它曾經發生過。


而父母聽到後,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想用苦心再次掌控孩子:“你長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爸媽關心你,我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誰啊!?”


“我覺得沒必要”但孩子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最長春節假期下,還有這些人因為疫情回不了家


他們真的不愛父母嘛?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太久的距離感,已經讓這些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溝通愛的能力。


從開始的求助無門,只能自己解決;到太多事情自己都能解決,已經沒有了求助的意識。


在最無憂無慮的年紀,嚐遍孤獨的滋味,活得小心翼翼。


親情變得越來越淡漠,漸漸地,父母錯過了孩子的童年,慢慢錯過孩子的未來。錯過愛情可能還會遇到更好的,而親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以前的錯過了盡力彌補,把握現在,不要留有遺憾,趁著這個春節好好陪伴家人,別讓孩子的心隨著時間築起“沉默”的高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