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走了之后,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来往了,是真的吗?

郜素清


有一部分家庭是这样。这样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早在父母逝世前已经形成了。责任不全那些做儿女晚辈的身上,其父母也有很大的过失和责任。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往往对儿女有失公平原则,总想在儿女之间的矛盾时和稀泥,想稀释淡化子女之间的矛盾,总是压制让有理的一方思让无理却闹得凶霸道的一方,袒护所谓的“弱者”,这样就加深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怨恨,父母在,他们为了不背忤逆不孝之不名誉之名,也为了讨父母的安心知欢心,意在谋得父母最后的一点财产而表面上兄弟姐妹和睦,经常在父母家聚会。而暗地里已十分厌恶怨恨对方,一旦父母不在人世了,分了父母的钱财,或不顾颜面而泄愤将家丑外扬大闹一场不欢而散;聪明一些的人则不声不响,父母最后那点不多的财产也不去抢了,由其中奸诈的兄弟霸占去,当时花钱买断分手权了,从此咫尺天涯,形如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如周树人他们兄弟仨一样,至今三家的后人也再无来往,甚至在人前从来不提对方名讳及往事。

这样的兄弟姐妹,在父母面前,为了让父母安心一些而忍隐矛盾,无论背后还带着什么目的,这样已算是还不算大逆不道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倾扎怨恨是最难忍受、最难消除的。做父母的,千万别在儿女之间做和稀泥的“和事佬”,不要偏袒错误,哪怕犯错的人是弱小者,也不能袒护他。更不能在子女之间有嫌贫爱富、爱美厌丑呈“势利”的倾向,厚此薄彼。否则,不仅仅是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变成怨恨,而且还为子女及其后代之间的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乌兰朵娜仁


家风不好的,肯定是,用我自己的例子:姐弟俩人,我是姐,他是弟,我俩都是80年代由农村考出来的学生,父母是跟着我们半路出家搬到城里,但父母骨子里摆脱不掉农村人的思维和生活模式。最主要的是母一辈子自私、强势、眼里不柔砂,个性极强,无论跟谁都吃不得一点亏,我记忆中的家庭氛围从来都是母对父的指责、谩骂与不屑一顾,家里从来没有过欢声笑语……父一辈子活的窝囊,但母唯对我姐弟俩就像护崽的老母鸡,不懂教育,无原则、过度溺爱,导致现在我俩个性都极强,姐弟关系不及旁人,关系高度紧张,现在母已逝,父一辈子无话语权,一辈子受制于母,早就不会自己思维,唯唯诺诺,即可怜又可悲可恨……我已年过半百,年轻时不懂这些,现在回想过往的点滴,我觉得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取决于人性本身、自小的家庭氛围,要么纯朴要么知性的家风家教至关重要!


大东1996


《父母没了,回家忽然成了客》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他只是故乡的客人

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邀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

这是他母亲过世后,第一次返乡。他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他母亲也走了。

办完他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

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

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

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

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

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

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

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钱是金生


真是这样。

记得我小时候,我爷爷有四个儿子两个姑娘,最大的一个儿子和最大的姑娘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都不知道长什么样?

爷爷健在的时候过年是最热闹的,余下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走的挺勤,小时候我是吃完东家吃西家吃的满嘴留油。

到了我十二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和我父亲及小叔,小阿姑关系都不怎么和睦的大伯伯一家首先和我们撇清关系,过年也不走动了,以前还走动是看在爷爷的面子上,到了我十八岁那年小叔也去世了,慢慢的小婶及堂妹也和我们很少走动了,过年都不怎么联系。


布闻天下


长在地里的大蒜,大家应该知道,当中间的蒜杆高高立在那里,蒜瓣们紧紧地抱成团,依偎在根部,到了季节,蒜杆枯萎了,蒜瓣们便慢慢分离,直到各自为阵,另成新家。

大蒜的一生,其实精准的折射了人生的生态。蒜杆如父母,蒜瓣如子女,形象生动。我的父亲逝于2007年,母亲逝于2016年,老人在世时,兄弟姐妹们隔三差五地来看看老人,大家顺便小聚聚,那叫一个热闹,可老人过世后,兄弟姐妹们,走动得就很少了,不是谁家有什么要庆祝的事,基本没有再聚首的可能,这种情况当真令人嗟叹。事实上,我们家兄弟姐妹的感情是很好的,在我的印象中,为父母操办生前生后事,我们家从来没有一点杂音,总是那么和谐,这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亮点,而且是乡亲邻里们茶余饭后的美谈。反观周边,所听所看,很少有哪家在为老人办事后,不为“利益分配”而大吵大闹的。

那么为什么父母走了后,兄弟姐妹们就离多聚少了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父母老去时,其子女也已经成家立业了,父母在时,大家要敬孝,父母处便是兄弟姐妹们的情感连接纽带,此时,父母如大海,子女如江河,目标都在父母处,因为看望父母,兄弟姐妹们走动交流便自然多了,可是细想一下,即使那时,兄弟姐妹们相聚的机率有多少不与父母相关?所以,当父母走后,因孝的任务已结束,兄弟姐妹们的重心便转向了家庭经营,无形中呢?“悌”行为悄悄替代了“孝”行为,但更多的精力都以家庭为中心,各方走动自然就少了,可事实上,大家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基本上没减少多少,少的只是在父母处聚会的机会而已。

少了父母的纽带,是兄弟姐妹们聚少离多的主因。

二.如今的生活压力太大,多数家庭基本上是以打工来为支撑主体,不少家庭甚至都是空巢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因为敬孝,必须挤出时间,不远千里来与父母走动,当父母老去,他们便一心扑在持家立业上,很难想象有谁会有闲情逸致为了兄弟姐妹聚会从异地赶回,除了节假日,当然,同学战友类的聚会除外,毕竟,在大家心目中,那是按年计次的。

异地分离和生活压力是兄弟姐妹们聚少离多的又一个主因。

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家庭矛盾引起隔阂或者冲突,导致兄弟姐妹间没了交流,这种情况下,因为少了父母这大海般稀释和包容,让好多家庭矛盾日益尖锐化,怨也就越积越深,甚至有因此反目成仇的,有些没有矛盾的,也因有个别兄弟姐妹间的矛盾而尴尬,少走动少惹是非当然成了首选。如此,兄弟姐妹间少了走动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矛盾和信任危机是兄弟姐妹们聚少离多的另一个主因。但这一状态下,妯娌间的关系举足轻重。

四.性格不合,贫富差距太大,也是兄弟姐妹们走动得少的原因之一。

……

古语云: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认为已经把兄弟姐妹与夫妻的关系点评得相当到位,不错,白头偕老的夫妻也不过是百年修来的,而兄弟姐妹的缘份是要千年才修来的,是要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

兄弟姐妹是骨肉之情,如同手足,今世是,来世呢?再说,有来世吗?别指望来世,我只信今生!

好好珍惜吧,家和才能万事兴!






春歌嘹亮


我结婚后,明显感觉到哥哥把我划分出去了,老妈全身心对儿子好,当然对我也还行,偏心还是有的。嫁出去的女儿,回不去的老家,还好婆家算融入进去了,因为有了宝贝,以后宝贝嫁人,也永远是她的后盾。所以生二胎有啥好,避免不了的偏心。不喜勿喷[酷拽]


用户9605729550289


这个得看媳妇们的人品。老话说的好,一个好女人旺三代,一点都不假!儿媳妇素质低,妯娌不和,对待姑娘们刻薄,家族就真的散了。对家庭教育也差劲,孩子们也都不往来了。我们家老人都过世了,我把侄子侄女们全按年龄排起来,和亲兄弟一样亲。兄弟妯娌之间非常和睦!我们家族这一只搬过来这个庄子繁衍几百年了,整个家族的人都非常和睦!很多些女人都只认娘家姐妹兄弟,虽然把表兄弟处的像亲兄弟,但是等他们大了,就知道是表亲,一点都不亲了。老话说的好,只有百年的宗家没有三代的亲家!有的女人更蠢,让两个孩子分开姓,到下一代自然而然就不亲了,成了老表,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几千年的传统,你说奇不奇怪?中国人就是这种骨子里的情节!


观火4366


也不一定就散了!

我爸这边 爷爷奶奶不在了 反而比以前关系更好了 可能是爸爸大伯姑姑年纪大了吧 反倒不斤斤计较了

但是我妈这边就不了 以前姥姥活着,舅舅舅妈习惯性的捏我妈的脾气 因为我妈再委屈也会做 为了她妈我姥姥 后来姥姥没了 剩姥爷一个人 舅舅舅妈就希望我爸妈搬去她家伺候我姥爷 没错 是搬去 还不让接回我家 因为舅舅怕邻居们说他不管老人不孝顺。

妈妈不同意,舅舅换战术了 要求妈妈每天去她家给姥爷做饭 没错每天去他家做饭!舅妈呢?没错 舅妈在家呢

我妈在我的怂恿下终于反抗了,闹得很不愉快 但是舅舅忽然也意识到了 我妈不在像以前一样随便拿捏了 反倒是对我吗态度好点了 但是我妈伤透心了 已经不吃他那套了!

人家都说恶人有更恶的人整,一点不假!我妈总是要我做扶弟魔 好在我不晕 我有分寸


果子妞的咯


还是看家风是什么样的,我外公老革命退休干部。一股子乡土情节省会的房子都没要。后来我舅舅顶了班,也没要省会的房子。前几年老头去了我妈跟我舅又把老宅重修了吃住都在一起了!以前老头在的时候还没有,他们是一家我们是一家,唯一区别就是我姨回来的少了以前初二必须来拜年,然后其他亲戚在老头走了后没啥联系了,坐标湖南湘潭。我爸他们那边确没什么讲究老头去了确实是成亲戚了一个家还是要有老大的,外公老大。到我妈这辈我舅老大,我这辈我老大因为是独生子女。表兄弟跟亲兄弟差不了什么只是姓不同[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1813969


我有个堂哥他是家里最小的、身上有三个姐姐、因为农村出身、父母都是农民、他不到16就开始打工,现在已经快40了吧、自己赚钱结婚、买房子、买车、生孩子、没有花父母一分钱、最开始进城那是98年买了一个平房、花了3.7万、听我大伯说那个时候他们家来的时候手里只有5000元、买的房子都是借亲戚的、我那三个堂姐没拿一分钱买房子、百分之八十的钱都是我堂哥省吃俭用还的帐、没过两年、房子拆迁给的楼房、又添了几万、钱也都是我堂哥出的、我堂哥当初就把楼房的名字写我大伯的、他想以后老人能落户口什么的、但是20多年过去啦、户口也没有着落、堂哥结婚之后一直和大伯住一起、因为大伯比较老实憨厚基本没上过班、以前和婶子种点水稻和菜地、由于城镇化比较快、现在的地都被占了、也由于年纪大了70周了一直在家呆着、父母有病住院所有的花销都是堂哥一个人出、三个堂姐一分不出、只是过来看看、最多是去医院轮流一人看一天、大伯住过四次院花了10几万、婶子高血压心脏病、平常吃药的所有花销都是堂哥一个人出、他从26结婚到今年快40了吧、每个月私下都会给婶子1000块零花钱、以前还迁的老楼房出租了几年钱一直都是给婶子的、堂哥一分不要、去年堂哥和大伯商量把还迁的老房子卖掉想换个大的、大伯和婶子都同意的、最后堂哥又添了90万给大伯和婶子买了个跃层、经过大伯和婶子商量怕他们以后人走了、为了房子的事情闹起来、就把新买的房子理所当然的写在了堂哥的名下、这个时候我的那几个堂姐不干了、说房子的有她们的、当初买平房和拆迁换楼房的时候她们一分钱没有出、现在老人活着就想分家产、大伯和婶子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换房子的事、其中有个条件非常好的堂姐在家族群里大骂堂哥、搞的现在我堂哥和他们姐姐的关系非常不好、以前不管什么时候都来堂哥家大吃大喝、自从房子的事情之后、基本上不怎么太走动、就是走动都是面上的走动、父母尚在、就搞的非常尴尬.很多时候真为堂哥打抱不平、但是别人家的事情、咱又真的掺合不了、那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