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總書記“四問”之脫貧攻堅揮手告別貧困 奔著小康出發


回答總書記“四問”之脫貧攻堅揮手告別貧困 奔著小康出發


回答總書記“四問”之脫貧攻堅揮手告別貧困 奔著小康出發


回答總書記“四問”之脫貧攻堅揮手告別貧困 奔著小康出發


回答總書記“四問”之脫貧攻堅揮手告別貧困 奔著小康出發


回答總書記“四問”之脫貧攻堅揮手告別貧困 奔著小康出發


本報記者 劉小豔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針對脫貧攻堅、縣域經濟、深化改革、黨的建設,向參會的市縣委書記們提出4個問題。五年來,延安人民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發揚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敢戰能勝的鬥爭精神,砥礪奮進,追趕超越,揮手告別絕對貧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精彩的“四問”答卷。


  


  這是一塊精神高地,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這裡誕生。這是精準脫貧的重點區域,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洛河峽谷地帶集中分佈,貧困長期肆虐這裡。


  這裡,有擺脫貧困的渴望,有戰勝貧困的決心和幹勁。產業扶貧、易地搬遷、轉移就業、自主創業……脫貧攻堅決戰不斷在黃土地上打響。


  五年來,延安始終銘記總書記“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殷殷關愛,貧困人口減少到5062戶8745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7%,2019年5月告別絕對貧困,走出了一條具有延安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


  脫貧是一場堅苦卓絕的硬仗


  冬日暖陽下,富縣張家灣鎮黑水寺村愈加明媚,56歲的張志貴揮動著掃把,正在打掃庭院,身後的3間瓦房嶄新明亮。


  “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張志貴說,以前靠種植玉米過活,一年下來收入七八千元,被確定為貧困戶後,在縣鎮村的幫扶下,幹起了養殖業,收入漸漸多了起來。“今年,我家的30頭牛、125只羊、12.6畝玉米地收入了3萬元。”張志貴說。4月,工隊的挖掘機開到院裡,不僅拆掉了祖孫三代居住了60年的土窯洞,更是挖掉了老張家的“窮根”。張志貴享受危房改造補助款4.5萬元,蓋起了50平方米的新瓦房。8月27日喬遷新居,張志貴興奮得一宿沒睡。


  精準扶貧以來,延安將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排查情況全部錄入農村危房改造三年行動系統。最終確定“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為17076戶55417人,已全部分房交鑰匙到戶,實際入住率100%。


  這樣的生動事例,在延安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發展產業、易地搬遷、健康扶貧、兜底保障……每一個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都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場需要拼搏的硬仗。


  延川縣閣連村臺塬面積廣,地勢平坦,但由於大量人員外出,許多優質土地資源長期閒置。2015年初,村裡通過群眾集體商議決定按土地流轉的辦法,將126戶農民的700餘畝土地流轉給延川海越農業有限公司經營矮化密枝蘋果園,其中包括31戶貧困戶的162畝土地。


  “以前都是死腦筋,就知道埋頭種地,一年到頭也掙不來幾個錢,哪曉得有一天土地竟然‘活’起來了。”村黨支部書記李世成說,現在村民光土地租金每年每畝就有510元,合同簽訂後一次性支付5年租金,以後每5年支付一次,每次支付時租金上調10%,這第一筆租金就達178.5萬元,直接帶動31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3000多元,實現了土地資源變資產。同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也將現有的集體26畝土地流轉到海越公司,每年可賺取土地租金1.3萬元。


  脫貧是共產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走進安塞區高橋鎮喬莊村,果園光伏板、大棚蔬菜、水泥道路……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以山為軸,徐徐鋪開。


  而這一切,都與喬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李塞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駐村期間,李塞紅制定了“壯大棚栽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發展經濟林為補充”長短結合的思路,改造村裡原有大棚、弓棚37座,註冊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殖戶6戶,協調核桃、櫻桃、葡萄等苗木800株,為9戶貧困戶新建了經濟林果園,實現村上有勞力的貧困戶家家有長效產業的目標。此外,在喬莊村黨支部屋頂安裝260平方米光伏板發電,為村集體增加收入5萬元,並積極協調資金42萬元新建樓坪社區廣場,硬化了兩個自然村的入戶道路,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從助推村民收入增長到基礎設施改善,從組織建設到黨務管理,李塞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駐村幹部的責任擔當。


  像李塞紅這樣的幹部,延安還有許多,市委、市政府按照市縣區優先安排優秀年輕幹部和後備幹部參加駐村幫扶的原則,選優配強一線攻堅力量。強化組織和扶貧部門分工負責、鄉鎮黨委統一調度、選派單位強化支持、村“兩委”協同配合的管理機制,選派153名縣級後備幹部到脫貧一線鍛鍊,1807名優秀幹部擔任第一書記,2.69萬名市縣鄉幹部聯戶幫扶,198個市級單位包村幫扶,組建1499個工作隊駐村幫扶。2018年3月26日,在全市脫貧攻堅誓師動員視頻會議上,11個市直重點責任部門負責人公開立下軍令狀,13個縣區也分別簽訂軍令狀,向全市人民承諾:要讓最後338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讓最後兩個貧困縣摘掉貧困的“帽子”!


  脫貧不是口號,承諾的背後是真抓實幹。


  宣佈告別絕對貧困後,延安貧困人口下降到5062戶8745人;4.51萬戶13.38萬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產業全覆蓋;貧困人口參保、參險和慢性病“1+1+1”簽約服務全覆蓋,住院費用報銷達80%以上;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輟學學生;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落實兜底保障政策;農村危房危窯改造全面“清零”;1.73萬戶5.63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達到入住條件並交付鑰匙;貧困村實現了硬化路、安全飲水、衛生室、電力全覆蓋……


  脫貧是寫在黃土地上的時代答卷


  “2019年夏天西瓜上市,賣了3萬多元,小瓜賣了近2萬元。冬天還有西紅柿和辣椒,好日子終於來嘍。”寒冬臘月,走進延川縣二八甲村馮滿軍50米長的大棚裡,各類作物整齊分佈,長勢喜人。


  不要看馮滿軍現在收入不錯,在2017年以前,他還是個貧困戶。在延安打工期間,一家人擠在十幾平方米的出租房,日子過得很拮据。2017年,村裡建起大棚後,馮滿軍決定回村發展產業,現在2座大棚、10畝田地成為穩定的增收產業,讓他不僅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二八甲村,位於延川縣城西北方向,地處川道和溝道交匯處,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因較差的自然條件被人們戲稱為延川的“小西藏”。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二八甲村不僅一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還發展起了多種增收產業,其中蘋果種植49戶1160畝,肉牛養殖26戶134頭,大棚種植14戶42座,桑蠶種植11戶160畝,就業創業57人次,實現了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產業、能就業、可分紅、有保障”的總體目標,村民收入穩步提高。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4800元,集體經濟也發生了從無到有的轉變,總收入達到了6.5萬元。


  2019年5月7日,隨著最後兩個貧困縣退出貧困序列,延安宣佈告別絕對貧困。脫貧後的延安,堅決貫徹“四個不摘”,做到“五個不減”,給貧困群眾服下“定心丸”,逐步在鞏固基礎上提高、在紮實提高中鞏固。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2019年,省上進一步加大了對我市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投入資金1.97億元;市縣落實配套資金10.25億元,其中市級4.52億元,縣級5.73億元,較上年增加1261.02萬元,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有力資金保障和項目儲備。


  有了堅實的保障,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持續落實各類幫扶政策,脫貧成果不斷得到鞏固提升。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益貧機制,703個主體帶動貧困戶2.1萬戶5.8萬人;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946人,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40964人次;先後投入243370.75萬元,分兩批在13個縣區1181個村建設光伏扶貧項目26個290.422兆瓦(集中式電站13個,村級電站13個),覆蓋帶動貧困戶20839戶;開展水質達標集中攻堅行動,集中式供水工程落實淨化消毒措施3917處,分散式水井、水窖落實淨化消毒措施4.5萬處,實現了從“有水吃”到“吃好水”的根本性轉變……

  鉅變,在黃土地上書寫;力量,在攻堅中彰顯。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時代的延安人正在向全面小康大步邁進。(本版照片由本報記者 祁小軍 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