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假期延长,开学的时间还没定下来,孩子在上网课和完成作业这两件事情上,总是让家长操碎了心。我在刷素材的时候,看到一个宝妈的视频,内容大致是在吐槽假期太长,孩子总是跟动不动就说“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写作业”,要不然就是“你不给我买这个我就不听网课了”,在视频的最后宝妈还晒出了自己的购物车,表示等快递恢复自己都快“破产”了,下面很多宝妈表示有同样的遭遇。

我将视频发给朋友和她探讨关于孩子“总是和家长提出谈判式要求”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的她一针见血的指出孩子有这个天赋,知道怎么样能让父母难受。仔细想想也的确如此。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日常生活中,孩子谈判式的要求很常见

家长对此应该深有感触,因为孩子谈判的资本就是父母的爱和担心,就比如说在商场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但是家长不肯买,家长急着让孩子离开的急切欲望被孩子知晓后,孩子便会以此做谈判的资本:“你不给我买我就不走了”,如果孩子年龄小,家长一走孩子就会跟着走,但是当孩子掌握了“客体分离”之后,即便是家长以自己先走作威胁,孩子还是会坚持谈判,比如“不买这个可以买个便宜的,要不然你答应我下次考好了给我买?”,一番较量下来家长身心疲惫。

除了这个还有文章开头提到的学习问题,更有甚者在吃饭穿衣上面都能是孩子与父母谈判的契机。每到这个时候家长都将这个归结到孩子不懂得体谅自己,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孩子为什么会和家长提出谈判式要求呢?

A.孩子的因素

1.生理方面(应付嫌弃挑剔的老妈,还要上网课,身心疲惫)

从孩子放假以来,因为受到武汉肺炎的影响,基本上都是待在家里,网上流行一段说唱,可以很真实的反应孩子们在家的真实体验:

当你放假第一天回家,你会看见热情的老妈,她会喊“儿子,闺女,想吃啥”,让你误以为自己很伟大

当你放假第二天在家,你会看见平静挑剔的老妈,她会说“帮我把毯子拿来,再把碗刷了,吃啥去问你老爸”

当你放假第五天回家,你会看见恐怖的老妈,她会说“起开,还睡?给你爸一个德行,赶紧回去别来烦你妈”

这个时候孩子们为了避免惹怒自己的老妈,自然会小心翼翼的应对,一天两天还好,长时间下来孩子难免会觉得无聊和疲惫,一心等着开学能得以解放。

谁知道学校通知开学延期,需要停网课来执行“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因为一些硬性打卡指标家长开始紧抓孩子学习完成任务,本身不能出去玩就已经很烦躁了,再加上还要整天学习,身心疲惫。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自然会选择讨价还价来减轻或者是转移自己的压力。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2.心理因素(寻求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大人等)

当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化”的解读,就比如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谈判式要求是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平时不够关心自己,又或者是家长平时就是这么对自己的,为什么自己不能这样对父母呢?

尤其当孩子陷入到情绪当中,无法看清事情本质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无意识的"美化"——这也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合理化"在发挥着作用。

经过美化之后,孩子的注意力会发生选择性的倾斜,只会关注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远离真实,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很委屈,从而坚信自己才是有道理的那个人。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错在父母不满足自己,在要求不被满足的情况之下,孩子只好选择谈判来试探父母的底线,并以此作为自己下次提出要求的红线。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B.大人的因素

1.大人的情绪语言和行为(日常的情绪状态、情绪管理能力等)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模仿,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本身就没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处理好,夫妻相处也总是使用谈判式的语句,比如丈夫希望自己的妻子晚上下班后能够做晚饭,没有直接向妻子表明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而是带有主观情绪地说:“你要是不做饭我晚上就不回来吃了,你要是做饭的话我就回来吃”,妻子可能会选择妥协,也可能会选择继续这场谈判,比如说“我煮饭可以但是你要洗碗”,原本可以通过正面沟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夫妻之间却赌气选择了以谈判的形式来解决,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行为。

那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孩子有“买新玩具”或者是其他愿望和要求的时候,也会有样学样用谈判的方式来提出要求。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2.父母应对孩子需求的能力(安抚情绪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一般来讲“儿童情绪简化模型”分三层:

最上面的一层是行为:比如哭闹、打人、不吃饭、不写作业等等

中间一层是情绪:比如开心、伤心、生气、害怕等等

最下面一层是需求:这个需求不是指“我要买玩具”,而是指“我想要买玩具这个愿望被父母看到了,理解了,被认同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类共有的被接纳和被爱的底层需求。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不能理解,也想不通到底该如何处理呢?难道说我要一直给他买玩具才行?这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是孩子再怎么闹都不行。那父母到底该如何做呢?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在教育中“人治”效果不大的时候,父母可以考虑结合一下“法治”

我在看到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类似的文章都是在讲父母要如何优化自己的言行,来达到以身作则的目的,但是跟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人的经验来讲,有时候真的不够。因为你期望仅靠当下的言行引导就能够对孩子的教育有所起效,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夸大任何一种教育方法的作用,包括负面作用。因为人的心理想法和环境千差万别,方法不可能脱离人和环境产生作用。更何况父母不是完人,而且是人都会有局限性。

接下来我们谈谈父母在“人治”没有效果的情况下,结合“法治”来处理孩子“无节制的谈判行为”

1.利用“代币法”来形成对孩子的“行为干预机制”

“代币法”源自心理治疗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疗法,通常在学校教育、儿童团体中被广泛应用。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种消退孩子某种“不良行为”,增进儿童自控力的行为训练方法,尤其是对于10岁以前的孩子效果尤为显著。

所谓“代币”就是实际将礼物的暂时代替,就比如“贴纸小星星、小红花”,又或者是可以兑换实物奖励或者精神奖励,比如家长的口头表扬,孩子心心念念的玩具,以及带孩子去旅行。

其实家长们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在孩子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提升的时候,幼儿园老师是仅仅靠讲道理或者是以身作则来管理孩子的吗?不,幼儿园老师靠的是制度和工具,比如各种排行榜和各式各样的奖品和贴纸,这就是儿童教育中所谓的“行为干预机制”,比如幼儿园老师利用“喝水排行榜”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家长在使用“代币法”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是放在他的好行为上,要让他觉得:你可以不要贴纸玩具或者是其他奖励,只是你值得我奖赏。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2.尊重孩子,但不能“过度授权”,把愿望和行为分开处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和父母之间必定存在“垂直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垂直关系,养育你教育你规范你,帮助你未来适应社会,就像是导师,对孩子有影响力

二是平等关系,爱护你尊重你,帮助未来在社会中受挫之后,依然有能量相信自己,内化和谐,继续努力。就像是朋友一般,成为孩子的情感后盾。

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处于“尊重”孩子的目的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决策权,就拿我来讲,刚开始十安在穿袜子,我问他:“你先穿左脚还是右脚”,当时我觉得自己挺尊重孩子的,后来发现每次都会在这上面浪费很多时间,最后几乎快形成了选择障碍。

后来在进行复盘以及工作经验的时候,我发现实际上这是家长对“尊重”的误解,甚至是有点“过度让权”了,其实关于穿衣、刷牙、写作业这类日常惯例,我们不需要询问孩子太多,按照惯例去做就好。之前我去做家教的一个孩子,处在青春期,孩子母亲非常尊重孩子,周考的时候孩子问母亲为什么要去学校参加考试,为了尊重孩子母亲很发愁,就在网上搜索了各种“读书成功论”的说辞去去说服孩子,孩子就是油盐不进,甚至是和母亲辩论了起来,最后两人冷静下来才发现迟到了,这下孩子干脆就不去了。

我们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情绪,但不是“过度让权”,在适当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允许孩子独自承受负面情绪,要让孩子明白他可以“失望”,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失望”并不等于“失爱”,让孩子感到“我不会被你的哭闹缠住”但是我在乎“你的感受”,有时候即便是父母也会遇到这种失落,如果父母能在这个环节处理好,不仅能缓解和孩子谈判的问题,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同理心”。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3.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人,增强你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

在家庭系统中,衡量亲子质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影响力,一个是亲密度

所谓“影响力程度”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言行对另外一个人的情绪、言行有没有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总之就是一个作用力程度和反应程度。

所谓“关系亲密程度”主要是指情感上的相互依恋、亲近、以及肢体接触,比如亲吻、谈心,以及信任程度。

如果父母想要很好的处理甚至是杜绝孩子的谈判式要求,那就要在平时多和孩子互动谈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关键是不给孩子“饱含敌意的拒绝”,而是应该温柔而坚定的执行你的底线和原则。

就拿买玩具这件事来讲:

饱含敌意的说法是:“买什么玩具,整天就知道玩,要是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好了”

温柔而坚定的说法是:“能跟妈妈讲下你为什么要买这个玩具吗?”在了解孩子的购买动机和缘由之后才对症下药,因为要知道任何脱离“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是耍流氓,包括教育方法也是如此。


不买就不写作业,教育中“人治”效果差,不如试试结合“法治”


任何家庭教育,仅仅是依靠父母的言语,效果不好或者是与孩子“两败俱伤”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使用工具,来达到“人治”和“法治”的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