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南渡唐后人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蝗灾是一种和旱灾相伴生的灾害。

中国大部分区域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是南旱北涝,就是北旱南涝,所以,十年九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适用的。

旱灾很容易引发蝗灾,这是有生态学依据的,旱灾爆发之时,土壤含水量降低,抑制了土壤中菌类的萌发。蝗虫是靠把卵产在土壤中孵化的,土壤中菌类的减少,提高了蝗卵的成虫率,因此容易发生大旱之后有大蝗的伴生灾害。

据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秦汉其实差不多八年就有一次大蝗灾,两宋时候平均三年半就会有一次,明清之时基本上两年多就会有一次蝗灾。

蝗灾可谓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先民对付蝗灾的记载: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里的螣就是蝗虫,“秉畀炎火”意思就是用火来对付蝗虫,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升起一堆火,就可以很好地灭虫。

在之后的生产实践中,唐人就发现,蝗灾爆发时,有一些鸟类可以食用蝗虫,达到生物治虫的效果。

到了明清之时,发生蝗灾后,地方需要及时上报朝廷,并及时组织人捕扑蝗虫,尽量减轻灾害。

直到近代之后,药物治蝗的办法兴起,在蝗蝻初成之时就可以喷洒药物控制,特别是飞机喷药等手段,让蝗灾变得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法控制。

飞机灭蝗

飞机灭蝗后的蝗虫尸体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前言:

据说现在“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出门到外闲逛”,使得人们现在已经逐渐忘记了蝗灾所带来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国,每当到旱灾爆发后,人们在艰难抵抗灾害时,会下意识地从口粮中节省下粮食进行储存。因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特别是在长江以北区域的人们。

旱灾是可怕,可最让人丧失信心的是旱灾过后,人们刚刚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时,突然而来的蝗灾,铺天盖地横扫一切绿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时可是青黄不接之时,完全可以摧毁掉在旱灾中艰难活下来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们给予这个小虫子最高的评价——蝗,虫之皇者!

“杀一人为罪,屠百万为雄,死千万万为皇”。

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祸害千年的蝗灾“限制”了起来

1952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国家给予他的第一个科研任务——解决祸害中土千年的蝗灾。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们深入到当时爆发蝗灾的内蒙、山东一带科研,调查研究了蝗灾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及迁徙扩散行为,还有结合了史书上记载的蝗灾记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

曾经翻阅到父辈留下来的一本杂志(《半月谈》),上面有过一次案例,讲述的是山东蝗灾的起源及消灭过程:

当时的科学家们在深入调查山东的蝗灾时,发现历史中记载的事情与当地爆发蝗灾有些出处。特别是史书中记载的,“蝗从海而来”以及当地的居民在祭海时会有其他地区没有的蝗神在内,使得科学家们疑惑不解。

后来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历史中发生的蝗灾,有部分可能不是来自于本地,而是来自于海的对面——东北区域。于是乎,当时的科学家赶到了东北,并兵分多路到各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途中,科学家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时的东北还有大量人迹罕至的地区,依旧保留着原始状态,其内部有大量的草场、沼泽等情况。当时的军队派遣的战士在配合调研时,还惊起沼泽中的“蚊虫大军”,战士们被叮咬得一身包来。

而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含有大量沼泽的草场,不仅仅是蝗虫的繁衍地,也是蚊虫的繁衍生息之地——干旱时,蝗虫会因此而大量产卵,干枯的沼泽区又给予蝗虫绝佳的产卵地;水涝时,死水潭般的沼泽地区,又成为蚊虫绝佳的产卵地……

而这片荒芜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内含丰富物资的黑土地,于是,当报告到达中央不久,东北的大屯垦时代,也在这一刻开启了。正因为当时的国内百废待兴,缺乏农药,使得农垦成为当时人们制约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国在治理蝗、蚊灾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农垦的同时,配合农药,保护了环境的同时,治理蝗、蚊灾害。

1、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蝗、蚊基地的面积。

2、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使用农药,减少蝗、蚊区的蝗、蚊生存空间。

要知道,当时的大环境之下,欧美、苏联等发达国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农药,而中国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国内缺乏农药生产企业的时候,通过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国内几大蝗灾泛滥区,从此华北、华中、华西区域的泛滥千年的蝗灾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新世纪,在北方的俄罗斯、蒙古等国依旧爆发蝗灾时,中国境内的蝗虫都要靠养殖来维持人们的食欲。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中国历史上蝗虫灾害是有记载的,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庄庄稼可以吃,相继饿死,那么,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是什么时候得到治理的呢?

根据《捕蝗要法》中记载,主要的方法是由百姓用竹竿撑起白布以顺风的方式四面围追,把蝗虫赶到一起,集中的扑打,这也是春秋战国年间兴起的白刃战!

第二种方法是掩埋法,这种效果非常的好,一埋一片,但是操作难度也高,一旦埋得浅了,蝗虫也能自己钻出来

第三种方法就是篝火诱杀法,在春秋战国年间,想要火烧蝗虫,是在天黑的时候点起篝火,把大批的蝗虫吸引过来,这样可以捕杀,烧死飞过来的蝗虫,在集体的掩埋,这也是在开元年间启用的篝火烧杀法,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将蝗虫制止

第四种方法是在宋代,宋代防灾害的意识也是深入人心,于是人们思考与其累死累活的抓蝗虫,不如提前斩杀蝗虫,所以人们就趁着冬天的时间,把蝗虫的卵一锅端掉,宋朝的除蝗虫卵的经验,非常的丰富,地面上有无数的像蜂巢一样的孔洞,必须果断挖土铲出,到了明清年间,人们更是将农药配合陈醋杀虫卵,可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坚强的人们,勇敢的面对着一次次的灾难所产生的智慧与勇敢,正是我们华夏文明强有力的生存原因。





历史榴芒教授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

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因此,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造蝗区,控制蝗灾,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与2000年基本持平。受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仍以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6万公顷(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比1985~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100万公顷)高91.7%,属于特大爆发年,是近30年来罕见的。今年蝗灾更为严重,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5000只。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除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和产卵选择适宜环境的特性,它主要分布于42°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区。这些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降水时段集中且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使这里的沿湖、滨海、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荒地,芦苇、杂草丛生,是飞蝗繁殖猖獗的适宜和发生基地。

1997年以来,黄淮海平原一带基本上属于少雨年份。由于少雨干旱,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现断流,洪泽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严重下降,造成大面积河、湖滩地裸露,增加了蝗虫的适生地。同时,干旱也有利于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发育加快,种群量上升。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

气温偏高,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持续的暖冬天气,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据调查,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间,低于常年几个百分点,发育时间也有所提前,导致蝗虫发生世代增加、北移,发生危害期延长。

各地应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抓紧抓好灭蝗工作,确保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


纪录影像


杀灭蝗虫主要还是靠农药吧。


看到一片报道,河南某地在2014年发现蝗虫群,当地出动飞机喷洒农药,800亩地飞机喷了13次,每次携带300公斤药剂。



终于控制住了蝗虫的成灾。

近代两个伟大的发明我觉得就是化肥和农药。

这两项发明直接让农业能够养活更多人口了。


农药不止让蝗虫这种困扰中国农民几千年的灾害降到最低,还直接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因为农药不止有除虫农药,还有除草的。


除草农药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让这两样作物可以更大规模的种植,从而解决了人们粮食的大问题。


倒退二十多年,人们是不敢大规模种植玉米的,那时候很多地方玉米只敢小规模种植,因为夏天野草长的很快,如果除草不及时,很快就草盛玉米稀了。

早些年听说过很多有勤奋农人去地里除草,为了多干会活儿,到中午还舍不得回家。

玉米一般都是夏播,天气炎热,尤其玉米地里,玉米齐腰高时,更是热的让人喘不上气来,有心血管毛病的人,有时候犯病,躺在地上就再也起不来了。

这种事,那些年的夏天,总听说。

玉米除草剂的发明后,让野草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人民们种玉米,往往只需要达打两三遍药,就能解决杂草丛生的问题。

查了一下,玉米除草剂居然书是19世纪发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大量应用,而在中国北方农村大规模应用,我觉得应该是21世纪的事了。

因为除草剂的应用,导致北方很多地方,玉米和小麦成了主要作物,随着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应用,大约一个人种几百亩地这事儿,也不会太远了吧。

蝗虫不再成为威胁,其实也和农药有关。

过去蝗灾和旱灾水灾一样,困扰着人们。

旱灾只会后必闹蚂蚱,意味着人们两三年没有收成,于是很多人开始逃荒,成了流民。

蚂蚱也就是蝗虫多厉害呢。

据说蝗虫来时遮天蔽日,蝗虫飞过之地,一片叶子都不会留下。

一平方公里的蝗虫,一天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遮天蔽日的蝗虫有多少平方公里呢?。

2019年东非闹蝗虫灾害,肯尼亚政府报道过,一个蝗虫群就宽40公里,长60公里,其破坏程度可想而知。

我国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受蝗虫威胁的记录,所以对蝗虫很警觉,在各省都设有蝗虫监控指挥部,对蝗虫这种小东西高度警戒。

很多地方研究了很多灭蝗虫的办法了,除了用农药外,一些地方还培育蝗虫的天敌,比如鸭子,狼蛛,中华蜂虻等等,立体控制蝗虫数量。

对蝗虫严防死守,据说我国对蝗虫的防治手段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是我国这些年没发生大规模蝗灾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薛白袍


近日东非多国以及中东各国,相继受到蝗虫灾害影响,沙漠蝗虫数量一年半内暴增6400万倍,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都在面临着几十年未遇的严重蝗灾。

这些沙漠蝗虫,正在以150公里每天的速度向南和向东蔓延,1月31日,我们的友好邻居巴基斯坦已经因为蝗灾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蝗灾一直是影响我国民生的一个重大灾害,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其中又以蝗灾的危害性最大。

就连古诗词中也有众多表现蝗灾的词句,“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就生动地描绘了蝗灾发生时的惨景,对农业造成的巨大破坏。

蝗灾作为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几乎贯穿了我国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最早对蝗灾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商代,在那时先民们就已经在思考该如何治理蝗灾。

而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蝗灾的记载,出现在周代,具体时间是公元前707年,《春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桓公五年,秋……螽。”

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历经三千多年的时间,我国的先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努力来治理蝗灾,在蝗灾治理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蝗灾在我国,不仅出现的早,而且出现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我国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蝗灾就多达796次,平均每三年一次。

而随着史料记载越来越详细和保存下来的越来越多,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935年,发生的蝗灾高达619次,比隔年一次的发生频率还要高。

我国疆域广阔,在历史上经常发生蝗灾的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尤其是以华北平原为主。严重威胁着中原地区,威胁着粮食主产区。

蝗灾的出现,一直以危害巨大而著称,首先就是旱灾与蝗灾相连,而且由于蝗虫成虫的飞徙性,往往导致受灾面积非常大,如果治理不当,扩散速度也非常之快。

蝗灾的另一危害,就是对农业的破坏力巨大。“天下大蝗,连岁不解,行则蔽地,起则蔽天。入人家舍,莫能制御,穿户入牖,井溷填咽,腥秽床帐,损啮书衣,积日连宵,不胜其苦。”

大规模的蝗灾不仅威胁农业生产,在史料中甚至有吃人的记载。“河南飞蝗食民间小儿。每一阵来,如猛雨毒箭,环抱人而蚕食之,顷刻皮肉俱尽。”

而与蝗灾一同到来的,就是严重的饥荒,因为蝗灾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蝗虫所到之处,人能吃的蝗虫都给吃完了,要比旱灾水灾导致的饥荒严重的多。

由于蝗灾造成的危害巨大,各朝各代也对治蝗重视,从唐朝以来,便开始鼓励民众捕蝗,并设有捕蝗吏一职,统管全国治蝗之事。

历朝历代对捕蝗的奖赏不一,但都足够优厚,通常一斗蝗虫可以换一斗米,明代甚至可以换两斗米。而且朝廷注意在蝗虫刚刚孵化未成灾之时捕蝗,也是防患于未然。

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因为我国农业大国的大背景环境,蝗灾依旧以每3-5年就爆发一次的频率发生,且在治理过程中有反复。

五六十年代蝗灾频发,波及范围广,危害大。经过治理在七十年代得到了控制,但是80年代又有回升之势,受灾面积大幅上升,但好在治理及时,未造成严重破坏。

但进入九十年代,蝗灾卷土重来,1987年蝗灾受灾面积为13.79万公顷,而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蝗灾受灾面积就陡增到158.4万和363万公顷。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政府治理力度的增大和治理经验的积累,我国境内大规模破坏力巨大的蝗灾已经基本被消灭,只剩下小规模的蝗灾时有发生。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蝗虫确实一直都在困扰着古人,因为古时候的人们,就是靠种地收粮吃饭。若是遇到一个天灾人祸,这一年估计连吃的都没有了。

没有吃的了大部分时间,就是要饿肚子了。当然了政府也会救济。但是,光靠政府的救济,也是杯水车薪呀。

在所有的灾害当中,人们最怕的一种就是蝗灾。

这个蝗灾一来,你就会看到乌泱泱的一大片,如同飞箭一样遮空蔽日。它们落到一个地方,几分钟的时间,就会把一个地方的东西全部给吃完。

然后,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吃。

这种情况一出现,实在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所以,古人们面对蝗虫成灾的问题。一直都是束手无策的。

那么,蝗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到了控制的呢?

说实话蝗虫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种地收粮的时候,发明了很多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害虫,同时,也可以杀死蝗虫。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正是农药的频繁使用和普及,让蝗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当然了这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还不是主要的原因

还有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很多蝗虫被捉住然后当成了美味,用油一炸随着啤酒一起给吃到了人的肚子里。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很多蝗虫被人们捉来吃。甚至蝗虫都不够捉的了,大量的蝗虫还被人工饲养然后在市场上售卖。

因此说,正是这两个原因的出现,导致了我们再也不用惧怕蝗灾了。

大家都知道,现如今我们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不是光靠农业了。

所以,蝗灾即便是出现,对我们也造不成什么大大影响了。当然了有了全国的吃货们,这个蝗虫肯定嚣张不起来了。


史学达人


就在前不久,非洲多个国家遭遇了蝗灾,索马里甚至在2月初的时候就宣布了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联合国也在呼吁国际援助非洲抵御蝗虫。非洲的这次蝗灾是25年里最严重的一次,据统计,非洲的蝗虫一年内增长了6400万倍,可能导致1900万人缺粮。

为何会有蝗灾呢?

先从环境上来说,蝗虫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土地干旱,有利于它们繁殖、存活,而现在正是全球变暖的时候,因为冬季气温上升所以冬天时蝗虫也可以繁衍。

其次是生活习性,蝗虫喜欢群居,并且繁衍超快,平均每平方米有20万到40万的卵,卵非常难清除,因为藏于地底。它们还特别喜欢吃水分少的植物,这也是为什么土地干旱有利于它们存活的原因。

最后是因为它们能够聚集。食物缺少时,它们就会迁徙,而在迁徙的同时会有其它地方的蝗虫加入,最终形成庞大的蝗虫群。

如何防治蝗灾?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保护环境,这是最根本的方法,让蝗虫无处生存。

第二种便是药剂。在蝗虫未出现时喷洒低毒低残留并且高效的药剂,在蝗虫出现后用杀虫的药剂。

第三种则是天敌。利用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比如新疆用鸭子、鸡等方式。

我国早在60年代的时候蝗灾就被控制住了,1986年又从美国引进了蝗虫微孢子,这是一种微生物,能够直接杀死蝗虫,并且大量削减蝗虫繁衍、聚集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蝗虫被消灭了,2014年的时候,湖南张家界寨峪村有人发现漫天的“蚂蚱”,也就是蝗虫。他及时上报,最后用喷药、飞机喷洒等方法,将蝗虫扼杀在了3000亩的滩头上。

想要消灭蝗灾,一定要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做起。


理科男读历史


说到蝗虫,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害虫。它们是专门吃地里的庄稼的,古人最害怕的就是蝗灾。

所谓的蝗灾就是有数不清的蝗虫聚集到一起来吃庄稼,它们最厉害的时候,可以把很多地区的庄稼全部给吃完。

要知道若是出现这种情况,在古代的时候是可以要人命的。

毕竟古代的时候,人们主要是靠种地活命,若是庄稼被蝗虫给吃了,那真的是可以要人命的一件事。

所以,古人是十分惧怕发生蝗灾的。

但是,就是这样令人害怕的蝗灾,却是一直威胁了中国人民几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时候,人们民对蝗灾是没有好的治愈对策的。

若是真大发生了蝗灾,也只能是政府开仓救人。除此之外,也没有其它的办法。

但是,到了近几十年以来,我们就有了对方蝗虫的办法。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生产出来了农药,这些农药就是用来杀害虫,就是用来保护我们的庄稼的。

可以说自从有了农药,我们再也不怕蝗虫了,也没有发生过蝗灾了。大家若是有留意的话,相信在近几十年,并没有听说过蝗灾发生的事情。

更为让人惊奇的是,现在的蝗虫比之前要少了很多,原因就是蝗虫出现了一种天敌,这种天敌就是我们人类。

最近一些年,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流行吃蝗虫的,就这样在广大吃货的积极配合下,很多蝗虫都被他们给吃了。

关键是原先的野生的蝗虫,竟然不够吃的了,很多人开始养蝗虫了,甚至每年在网上卖蝗虫的人也有很多。

所以,自从人们把蝗虫当作一种美味来吃的时候,蝗虫就被我们给控制住了,在想要发生蝗灾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不得不敢看,吃货的力量是可以摧毁任何一种生物的。还好吃蝗虫式没有什么害处的,而且据说蝗虫的营养价值也是十分的高的。

可是,为何古人不捉蝗虫吃呢?


不才讲史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就在昨日,联合国粮食组织呼吁各国援助受蝗虫威胁的国家,因为蝗虫在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一直都非常严重,往近的说,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蝗灾十分严重,蝗灾一般与干旱相互伴随。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折射的就是1942-1943年著名的中原大饥荒,随之便是蝗灾。2002年的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蝗灾。

蝗灾可能有的人对其没有概念,蝗虫漫天的景象是十分可怕的,这些害虫来袭的时候,乌云蔽日,把庄稼吃的精光,可谓片甲不留。

而中国古代对蝗灾的应对机制也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农民认为蝗虫是神虫,对其存有敬畏之心,只是祈祷躲避灾害。另一方面有些农民会在冬天将蝗虫的卵挖出,或者利用蝗虫的天敌鸟类灭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