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7歲男孩不哭?

被遺忘的心靈聆聽者


如何引導7歲男孩不哭?

在日常帶孩子過程中,很多家長很頭疼,就是孩子來不來就哭,什麼事都沒有也哭,還哄不好。

實際上,孩子愛哭不是天生的,是我們引導方式不對,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比較脆弱,磕一點,碰一點,家長說一點,就可以容易哭,這時家長的一些話會強化他愛哭,比如,就知道哭,別哭,來不來就哭等等。

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裝作沒看見,孩子就會收斂,在孩子做某些事表現出堅強一點的時候,就放大,強化,如真勇敢,真堅強,好樣的,真棒,我就知道寶貝能堅持,這樣孩子慢慢就好了。


霍體清


我有個學生,也是個男孩,還是個很有脾氣的男孩,很愛哭,尤其是奶奶剛一張口,他就嚎啕大哭。有一次我接到奶奶的投訴,說他不聽話,讓我幫著教育他責罰他。我把他叫到身邊,看著這個男孩,陽光且帥氣,可是為什麼就是在奶奶那兒不乖呢?經濟學我摸著他的頭,給了他一個微笑,牽手他的手,告訴他:實際上,奶奶說你是個特別的孩子,有思想有闖勁,還特別會照顧奶奶……

當時他就驚呆了,原本以為會是暴風驟雨,結果卻是和風細雨,給了他一個微笑,輕輕擁他入懷,或者遞給他一個迷你沙袋,讓他釋放一下自己的負面情緒,深呼吸,倒數30秒,漸漸平靜下來,遞上紙巾~


周老師的作文教室


7歲的男孩在我的印象中很少哭,已經象個小小男子漢,會生氣發洩,卻很少哭泣。這般小大人般的堅強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男孩從小就不能嬌生慣養。我家男孩是放養型的,一歲的時候就帶到泳池去學游泳,開始下水的時候是被嚇哭的,抱著我的脖子不肯撒手,輕輕地抱著他一邊安撫一邊引導,以後下水只有高興沒有哭泣。2、3歲小朋友玩遊戲相互追逐的時候偶爾會摔跤,有的小孩會爬在地上大哭,等著家長去扶去抱去安慰,我家的男孩只會馬上爬起來,繼續跑,因為我這個媽媽只會遠遠地喊:″寶貝,你行的,自己起來。好樣的,你第一。"豎豎大母指給予讚賞。5歲去學溜旱冰,摔打的次數更多,刮破皮的也有,沒哭過。7歲唯一見哭過的一次是十二月份陰雨天,中午媽媽加班,不知道奶奶不在家,很晚才,當時沒有手機,回來看到兒子一身溼透,又冷又餓,娘倆都哭了。

7歲男孩是應該放手鍛鍊,讚賞鼓勵,培養一種獨立擔當的能力。





蟬之羽


哭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也是一個情緒宣洩手段和釋放訊號的方式。所以請不要阻止孩子哭(只要不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有哮喘的、邊哭邊咳嗽的)。

理解這一點並不難:嬰兒就是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訊號),而到了成人,我們會看到一些人情緒崩潰的時候不哭,卻是直接“斷電”暈倒了(暈倒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理機制)。

我們並不是培養孩子成為步驚雲般的“不哭死神”。

孩子愛哭,不過是因為他只懂得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和釋放信號,其表面原因可能是孩子沒能獲取其他宣洩方式,又或者是孩子覺得哭比其他宣洩方式有效。

如果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要了解其心理動機,這一點強調再多次都不為過。

真正的問題是孩子的自尊心過強,其邏輯是這樣的:

自尊心受挫=》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選擇最直接有效(或者唯一的)方式=》哭=》釋放信號(我感到難受了需要幫助);

自尊過強而愛哭的內因--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衝突

自尊心過弱,可視為自卑;自尊過強,則可視為自戀。請先別把自卑和自戀視為貶義詞,在這裡只是一種狀態的闡述,用於強調事實。

無論自卑還是自戀,其形成本質是一樣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落差。不同的是,自卑是理想自我弱於現實自我,而自戀是理想自我強於現實自我。

我們舉個例子來理解可以更形象些:

小朋友A一直認為自己是很強大很強悍的存在(內因),在家裡他總是被誇讚為“第一名”(外因),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原來並不強大,有太多的小朋友比他強大了,所以只要一面臨競爭、一拿不到第一名,他就會有種種怪異行為,例如攻擊他人、悶悶不樂、哭泣、搗亂等等--他的理想自我被現實自我擊潰了,他接受不了現實。

此時另一個外因加入,可能引起孩子新的反應:

如果家長和孩子強調“哭”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那麼此時孩子會哭得更厲害,因為這無異於再一次強調他的現實自我是那麼弱小,他的自尊再次受挫。

如果家長強行抑制孩子哭泣,例如進行威脅、打罵,那麼孩子可能有兩種表現:強忍著停下哭泣或者哭得更厲害,但無論哪一種,內因已經從自尊受挫變成了對威脅、打罵的恐懼,從而啟動另一個自我保護機制,用於平衡與周邊人事物的關係。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自尊心過強的性格特點?

在上文的例子中,我強調了“內因”和“外因”,容我再次用一些篇幅來解釋這一性格特點的形成原因,這涉及後面的解決方式。

  • 形成自尊心過強的內因--人生而自戀,但走不出自戀

人生而自戀,自戀的一個特點就是活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裡。

嬰兒出生的時候就是自戀的,甚至可以說是自閉,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經過大量細緻的觀察,將三歲前的新生兒分成了三個階段:正常自閉期(0~1個月),正常共生期(2~6個月),分離期(7~36個月);

之所以說嬰兒是自戀、自閉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嬰兒的行為就能理解這一結論:

嬰兒總是不會理會處於何種環境,大人是否忙碌,周邊是否需要靜音,只要一不滿意,就大哭來發洩情緒,用大哭來先世人宣告:我不滿意了,你要滿足我!,同時用大哭來表達自己的力量,彷彿哭可以摧毀這個世界一般。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不斷獲得新的能力來探索世界,但他們仍然自戀,自以為強大:他們每獲得一個新能力就會不斷顯擺,剛剛學會走路時,他們到處攀爬;稍微能掌握一點控制排洩的能力,他們就熱衷於“屎尿屁”...

但同時他們又認知到自己是那麼弱小,他們的那些能力不過是大人的爾爾:他看到高處的東西,認為自己能拿到,當他們站起來之後,卻發現自己夠不著,於是乎他們又開始大哭了。

嬰幼兒總是自戀的,而父母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走出這份自戀,然而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明白這一點。這就形成了孩子自尊心過強的外因。

  • 形成自尊心過強的外因--外因強化內因


在這裡,引用國內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的一段話:

最初,我們都是極其自戀的,於是,周圍發生好的事情,我們認為是自己導致的,發生壞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攬。
好的父母,會用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我們該負責的,什麼是不該我們負責的。由此,我們慢慢走出這種自戀。
但是,假若父母說,是的,那些所有的壞事情,的確就是你導致的,這個孩子就無法走出壞的自戀。
不幸的是,這樣的父母並不罕見,很多父母對無辜的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會理直氣壯地說,這一切都是你的錯!

而自尊心過強的孩子,其父母會不斷和孩子強調:這些所有的正常的事情,都是你導致的,你就是那個符合你自戀的存在,而所有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他人(物)的錯誤,從而強化了孩子的自戀心理。(放縱型溺愛則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例如:某個孩子在學走的時候摔倒了大哭,父母告訴孩子,這是地板的錯,它太滑了!

  • 自尊過強的危害

自尊過強,或者說自戀,是會影響孩子的發展的。

它會讓孩子變得難以溝通,例如父母發現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想要和孩子溝通,但只要提起他是錯的,孩子就會哭泣或者是情緒激動,拒絕與父母溝通;

它會讓孩子變成巨嬰,諸如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中被我們所鄙視的存在(地鐵讓座的“我是你爹”),就是極度自戀的表現;

它會阻礙孩子的社交發展,自戀的孩子接受不了他人比他強,從而拒絕與他認為比他強大的存在來往,甚至攻擊對方。例如電影《少年的你》中的反派女主角魏萊就是這樣的存在。

當然,在這裡強調自尊過強的危害,並不是希望引起家長的焦慮,我們只需要大體知道它後續可能的發展方向即可。

家長們可以把這些危害的狀態來和自己的孩子作一個對比,瞭解自己的孩子僅僅是自尊過強,還是已經發展成更深層次的性格特點,家長過度的焦慮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望知悉。

修正孩子自尊過強,需要從外而內的修復

倘若只是讓孩子不哭,那實在太簡單了,武力威脅是一個簡單直接的方式,但情緒不會無故消散,一個宣洩方式的失效,就必然需要有新的方式來進行處理,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孩子自尊心過強的問題。以下步驟可供家長們參考:

  • 保持平和的心態,家長首先需要面對現實,包括教養的過失和你的現實孩子

“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一句話通常會被認為是“有道理的廢話”,然而事實上,孩子之所以走不出自戀,就是因為家長心態不平和,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強大的最好的,不願意接受孩子的缺點,不能客觀的面對自己孩子的真實模樣,並且把這份心態向外投射到孩子身上。

“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美好的存在”,這本應是一種情感、一個期待,卻被當成了實際標準,所以請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你的孩子,人無完人不是麼?

有一些修復建議會直指並過分強調、甚至譴責父母教養上的過失(例如“父母皆禍害”),當然這些過失確實存在,但請不要沉溺在那份自責中,如上文所述,我們更應該把過去的過失看成一個“前因”,也僅僅是前因,並以此為依據往後避免類似的教養方式出現即可。

當家長的心態平和的時候,同樣也會把這份平和向外投射,正面影響孩子成長。

  • 孩子哭的時候,請包容孩子的情緒

哭是為了宣洩情緒,同時釋放“我難受了”的信號,此時的孩子在情緒上需要不是“乖,不哭”,而僅僅是一份包容。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請包容孩子的情緒,給他一個擁抱,一個安撫動作,讓他感到安全。

另一個方面是,孩子在情緒中的時候,接收信息的能力就自動下降了,開啟了“屏蔽模式”,只有當孩子情緒平復下來之後,我們的建議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當然,孩子經常使用這種宣洩方式會對他的社交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後,我們要教會孩子新的宣洩方式,並且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好處。

例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你覺得很難受對嗎?但是哭好像不能讓你變得開心起來,你可以試試和媽媽說,看看媽媽能不能讓你開心起來。”,接下來就盡你所能的、合理的讓孩子開心起來,讓孩子體會到新方式比起哭要有效得多。

  • 自尊而不自戀,讓孩子接受現實自我

孩子自尊過強的內因是因為走不出自戀,外因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促進了孩子更加自戀,這是從內而外的過程。扶正孩子這個問題需要反過來:從外而內。

在孩子哭完或者情緒平復之後,我們需要告訴他一些事實:

“你並不如你想象中的強大,但有什麼關係呢?媽媽一樣很愛你,而且媽媽愛的是你,而不是‘第一名’,就像你愛漂亮的媽媽一樣,你愛的是媽媽,不是‘漂亮’。如果媽媽變成了醜小鴨,你還會愛媽媽的不是嗎?”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斷尋求認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父母認同始終是孩子所追求的一個構成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同學、老師、戀人、上司等認同)。

並且在規避過去錯誤的養育方式之餘,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去認識他自己的能力幾何,我們還需要用正確的方式鼓勵和支持他勇敢去探索。


唯有平和的父母,才能教出平和的孩子,平和是最強大的心理武器,用於平衡與周邊環境人事物的最強大的心理武器。


淅爸育兒記


孩子愛哭很常見,有些只是因為自尊心太強,但更多是因為嬌慣導致,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處理措施。

如果孩子正在哭,我們普遍的正常反應便是第一時間上前安撫。事實證明,這並不算是最為有效的。此外,如果你強制命令他們停止哭泣,那麼就更加錯誤了。

在那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意志力沒有成人那麼堅強,一旦將他們從哭泣的事由中轉移了,他們通常很快就會忘記哭泣。

那麼,用什麼來轉移最有效呢?肯定是他們喜歡的東西。至於什麼是他們喜歡的,無非就是好吃的或者好玩的。一旦這些好東西呈現在面前,他們早把哭泣的事情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吧。

當然了,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以靜制動。孩子哭了,你什麼都別做,就是靜靜地在一旁,不過多地表示關心,也不過多地表示冷漠,讓他自個兒哭。等到他自己都覺得無趣了,自然也就不再哭了。

他們停止了哭泣,情緒平復下來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對他們進行教育。

我們要讓他們明白,哭泣是不對的,是會讓自己不好的。當然了,你講大道理人家也未必聽得進去,還不如舉一些事例來做榜樣。

比如:你看那個某某,人家就不愛哭,所以大家都喜歡他,都誇他是好孩子;還有那個某某,並來做得很可愛的,可是一哭就成了大花臉,不好看了,其他小朋友也不跟他玩了。


萌媽育兒筆記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個問題的背後往往是錯綜複雜的原因,造成的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家長不用焦慮,也不是能夠急躁。

不要急於想通過一個辦法就解決問題。

很多小孩子比較敏感,比較愛哭,自尊心比較強。這個時候一般的家長都是索性讓他哭,反正孩子都是哭大的,哪個小孩不哭鬧。任由孩子不理會。另外一種呢,就是脾氣暴躁,覺得哭,怎麼講都不管用。他就會發脾氣,或者是打罵小孩。這樣的話,只會讓小孩受到更大的傷害,沒有任何的用處。

我們要想解決小孩這個問題,需要知道背後的原因。

孩子愛哭,分三歲之前,和3歲之後

三歲之前哭的話肯定是不舒服,餓了或者是哪裡痛啊?或者是被嚇到了等等等等

三歲之後還是會哭的話,小孩其實很多事情都有一個自己的初步判斷。對世界都有一個瞭解。她哭就會有一個目的性。或者是孩子遺留下來的老問題,比較敏感,比較膽小,然後比較脆弱。

有以下3點的解決方案供參考

第一,要定時的陪伴

要讓小孩有一定的安全感,其實這個是1到3歲時候要做的事情。當小孩有一定的安全的時候,他就不會這麼敏感和脆弱

第二,培養小孩的獨立的意識

有些事情要放手,讓他從小自己動手做。通過獨立,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自己的價值感。他就會獨立,沒有那麼多的依賴性,也就不會脆弱,不會敏感變得堅強。愛哭的方面也會改善

第三,關於小孩提出的要求

提出三次,只能滿足她一次。要給小孩建立規則和原則,因為建立了規則和原則,孩子就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時候是錯,什麼時候是對。他就能夠有一定的敬畏心理。當他做不到或者得不到的東西,也知道這個是正常現象。而不是因為所謂的自尊心強,所謂的哭泣,能夠換來結果。

所以7歲之前或者是這個時間段一定要建立規則。越早明白這個道理,對小孩的成長越有利

當然拒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方法,不能夠蠻橫發脾氣,有情緒。

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要平靜,要自然要講道理。

一定做到以下3點。

不生氣,也不打罵,也不離開。

但是呢,家長也不能妥協,把這個規則建立好。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是自尊的問題,不是哭的問題。

總結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父母要真心實意的有耐心的來培養和教育孩子。而不是說通過某一個方法,某兩個方法。家庭的氛圍也非常的重要。培養孩子的溝通意識和溝通能力也很重要,篇幅原因這裡不多講。

希望能夠用到,謝謝[玫瑰][祈禱]


大索老師


這樣的小孩往往心思細膩,自尊心較強。

1.可以鼓勵孩子多結交小夥伴,在夥伴交往中,會不斷提高孩子耐挫能力,也會在其他小夥伴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2.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培養時不要太細膩,男孩子粗點養也不是一件壞事。

3.加強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對孩子的自信能力的培養是顯著的,身體虛弱,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相反的,身體強壯,他什麼都敢去嘗試,感覺無所不能。鍛鍊身體,會有意外的收穫。


雲帆の 風


我們發現現在有些男孩的淚點很低,動不動就掉眼淚,如何去引導7歲的男孩不哭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一、瞭解哭的原因,是害怕或是委屈了,對症下藥,引導他現在已經是小學生了,已經是小男子漢了,要勇敢的面對困難。如果是受委曲了,可瞭解原委,教導他應如何與人溝通,爭取自己的權利。二、若是因為自尊心過強,可充分利用他的這一特點,引導他我們可以做的更好,這樣不僅維護了自己的面子,而且可以讓自己慢慢變的強大起來。三,如果是用哭來逃避或掩飾自己的問題,那麼做為家長應正面進行教育,可以告訴男孩子現在及今後應承擔的責任,教育他成為一個有責任,敢擔當的人。


小霖風簡筆畫


一是不能讓孩子因為哭而得到好處,二是需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能讓孩子看了家長有壓抑感,孩子能和家長形成良好健康的關係,往往就可以和夥伴形成良好健康的關係,不會被欺負。三是瞭解孩子是否對於委屈等心裡難受敏感,如果敏感的話給孩子講一些勵志的故事,讓孩子慢慢擺脫這種敏感的情緒。



超極幻想


男人哭吧不是罪,何況孩子呢?孩子哭,這是負面情緒的最直接表達,為什麼要阻止呢!

如果無理取鬧,不給買玩具就以哭來威脅的孩子,使勁打一通屁股,讓他一次哭夠了,以後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