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寶之明代重要瓷器


明 洪武 高37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16.1釐米 景德鎮窯。小口圓唇,短頸豐肩,腹下部收斂,至底外侈呈鳳尾形。釉色晶瑩,青料蒼翠濃豔。器腹主題紋飾繪青花雲龍紋,龍五爪伸展,昂首奔騰於雲海之間,畫面佈局合理,形象自然生動。肩部篆書“春壽”兩字,筆力雄健遒勁,洪武瓷中書寫篆書款者稀少。

明 洪武 口徑10.9釐米,底徑14.3釐米,高45.5釐米 此器胎體厚重,器形高大。腹部繪有貫穿一週的三爪龍紋,龍紋體態威猛、身體粗壯,頭部出現豎直披髮,與前代不同。釉裡紅呈色偏黑,並不純正。釉裡紅瓷器在洪武時期被大量燒造,成為當時最為重要的瓷器品種之一。宣德以後,釉裡紅瓷器逐漸衰落,進而失傳。

明永樂 高9.7釐米、口徑50.5釐米、底徑34.8釐米 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盤,菱花口,板沿,細白砂底,有火石紅斑。通體施白釉,滿繪青花紋飾。口沿內繪一週青花纏枝蓮紋,外口沿為一週洶湧澎湃的青花海水紋。內壁十六個花瓣內繪形狀不同的青花折枝花果,外壁十六個花瓣內繪青花折枝菊紋,內底雙弦紋內主題紋飾為青花繪枇杷綬帶鳥圖。


明宣德 高58.5,口徑38 釐米 造型為青銅鼎樣式,盤口,方唇,束頸,圓腹,小平底。紋樣以蘇麻離青料繪藍地白花壽山福海紋,青花髮色濃重。香爐造型與滿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於一體,使其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張力。內壁半釉,砂底。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中出土過同樣的青花爐,但是,完整器全世界僅存此一件。

明宣德 高46釐米 口徑9釐米 足徑16釐米 小口、圓唇、長直頸、圓腹、平底。通體白釉,釉下繪青花紋飾,口沿飾一週卷草紋,頸部飾四腳形雲紋,腹部一條蒼龍盤繞一週,龍身粗壯,雙目炯炯,龍顎上翻,三爪遒勁有力,氣魄威嚴。瓶口部橫書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 宣德 高14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11.9釐米 藍地白花的裝飾工藝,元代即已流行,至明代初年更趨精進。其製作方法是先用剪紙的紋樣貼在器物上,然後通體施青料,再揭去貼紙,上透明釉。此尊即採用這種裝飾法,尊腹通體藍色,留出白龍紋樣,藍白相應,給人一種特殊的藝術感受。但是這種藍地留白的工藝技術難度較大,像這樣的成功之作,為國內傳世罕見之品。


明 宣德 高9釐米,口徑9.95釐米,足徑4.5釐米 此器是青花紅彩器中的傳世精品,該杯以青花繪海水,藍白相間海水波濤形象生動,紅豔的海獸隨翻騰的海浪上下遨遊,滾滾波濤、洶湧澎湃,形成極強的動感,青紅相映、情趣盎然。宣德青花紅彩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礬紅施於同一器上,經高溫、低溫兩次燒成。這類器物造型種類並不多,主要是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明 宣德 高6.5釐米,口徑40.7釐米,底徑30釐米 此盤大口圓唇,腹圓弧,大平底,圈足低矮,足牆外斂內撇。形制雖大,但製作規整。胎質細膩堅硬,釉色晶瑩肥亮,青花呈色濃中帶黑疵。器內底龍紋先在成型的坯體上刻劃而成。然後在紋樣外用青花繪海水,留出白色波濤和龍紋,再在器內壁繪纏枝花卉紋。盤外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書橫款,底無釉,呈淡火石紅色。

明 宣德 高8.8釐米,口徑9.9釐米,足徑4.5釐米 此杯口沿外撇,薄唇,平腹,高足,足沿呈喇叭口,胎體較厚,緻密堅硬,觸摸有潤滑感。杯腹部用釉裡紅裝飾了三條鱖魚。胎白釉潤,紅白相映,顯得簡潔樸實,典雅鮮明,極有情趣。杯心內有青花雙圈“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是明代釉裡紅器中少有佳作。


明 成化 高9釐米, 口徑17釐米 撇口,鼔腹,圈足。胎質細白堅密,透明釉細潤,具有成化輕巧俊秀的造型特點。外腹部繪有四條“夔龍”,呈首尾相接的排列,龍為三爪,嘴銜一朵蓮花。夔龍最早出現在明代宣德年間,在成化時期時較為常見的龍的形式。青花的髮色清新淡雅,是典型的成化陂塘青的髮色。碗底有帶雙方框的“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書款,是典型的成化官窯器物。

明 成化 高9.3釐米,口徑21.2釐米,足徑9釐米 該碗腹部繪雲龍戲珠紋,頸部裝飾有一圈仰蓮紋,碗心為以如意雲紋。胎質細膩潔白,釉色瑩潤肥厚,青花淡雅清新,圈足內書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大明成化年制”,字體略近柳體,筆畫壯實而自然,是成化官窯特徵。明代青花瓷器自永樂、宣德後,在成化迎來了又一個高峰,較之永宣時期,工藝更加精細,胎體更加輕薄。

明 正德 高10.3釐米,口徑15.9釐米,足徑9.4釐米 撇口,鼓腹,內外壁用青花裝飾龍紋和纏枝蓮紋。胎體較厚,造型優美,製作精湛,底部書有“正德年制”四字雙圈楷書款。青花瓷發展到正德時期,色調已由成化淡雅變為青中帶黑,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承成化、弘治,下啟嘉靖、萬曆,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精緻小巧的風格,更多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在繪畫風格上,正德官窯構圖趨向繁密。此碗即為典型的正德官窯製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