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小學生上了初中後就會變?

90斤剛剛好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小學畢業生基本上能看明白書、電視劇裡的情節了。這些新內容開始對孩子學語言時被訓練接受下來的方法、倫理產生了衝擊。學齡前兒童,都是“英雄造時勢”,每天活在自己想像世界裡,該哭就哭、該笑就笑,非常本真。而到了初中,開始“時勢造英雄”了。現用我的親身感受加以說明。

我小時候住在著名的哈爾濱中央大街旁的,通江街上一個原來猶太人住過的封閉大院裡。大院共有16戶人家,每家至少有兩個孩子。所以上小學前整天玩得是昏天黑地,摔泥娃娃、頂柺子、扒著大貨車尾巴用腳滑雪。。。。後來一起玩的小夥伴們都到附近的經緯小學上學去了,我由於生日小半年經緯小學不收,最後是父母託人去了一所聾啞學校招收的正常班去上學,第二年轉入了東風小學。

1977年以後來隨著全國恢復高考,哈爾濱的重點中學也不再按地域升學,而要考試錄取。我所在的東風小學只是區重點小學。當年一起玩的夥伴都上了市重點經緯小學。我當時的班主任是因她丈夫是國民黨而被調到東風小學任教的。所以從老師到我自己都有一股要超過經緯小學的勁。當時社會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經成為共識,所以父母也取消了我畫畫的愛好。老師對我們不斷進行強化訓練。直到現在我仍能背誦諸如1/2=0.5, 1/4=0.25, 1/8=0.125, 3/8=0.375, ,,,之類的口算題。結果初中的升學考試我以哈一中第一的分數被哈一中錄取了。分數比同一大院在經緯小學唸書的小夥伴高了一大截。

剛上了初中時候,社會上流行一本寫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事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我現在記不住是在父親那看的這本書、還是自己從廣播聽過這本書,只記得是受此書的影響,開始把學習方法看得非常重要。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天生地就不認可小學那種死記硬背、無休止地做習題的方法。所以初中每當考試考得不好的時候,就更加註重學習方法問題。而我的父親也一再向我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結果我就不斷地開始尋找關於學習方法方面的書看。記得還買過一本關於數論方面的書看,以為這個關於數的高級方法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初中的數學成績問題。現在看來簡直是緣木求魚。本來小學的那套多做習題、熟能生巧的方法是一切方法的基礎。脫離了熟能生巧的慢功夫,一切方法都是空中樓閣,中看不中用。可當時的我卻偏偏認為小學的方法太笨,自己應該尋找更好的方法。結果把時間不斷地放在尋求學習方法上,而用於做題練習、背誦的時間反而越來越少了。

隨著學習成績的下降,自己的心理逐漸開始緊張起來。最後進入了越是如此尋求方法,學習越是下降的窘境,心裡就更加緊張。

結果中考的時候雖然我也順利考上了一中,但我的入學成績只在班級裡排名第八,估計全學年排名就更低了。而我初中考入一中的時候,當時是全市可以跨區考的,當時三中在全市錄取了200名最高分數的學生,而一中則是僅次於三中的中學,而我在一中是最高分。而中考的時候已經不允許跨區報名了。由此可見我的成績下降了得有多厲害。

在高中的三年,我在這個歧途中走得就更遠。父親有一本厚厚的《社會科學詞典》、母親有一本醫院方面管理方面的書,也很厚,名字記不住了。結果我在高中期間竟然偷偷地全都看了一遍。結果到了高三最後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全班50名同學我排了第43名。

那時的心裡壓力真是亞歷山大。記得我在做小學生時候上課踴躍發言,當時心裡還納悶為什麼有的同學不敢發言?結果自己到了初中後就逐漸不願意發言了。到了高中反而害怕發言了。內心覺得自己很強大,什麼都懂,但是就是不敢發言,也越來越不合群。雖然自己內心不服,可是成績卻總是打自己的臉,也從沒有贏得過同學們的尊重。心理緊張的程度由此可知了。

最後在距離高考只有不到半年的時裡,我強迫自己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結果到了高考前的摸底考試排名,我已經從上次的第43名上升到了第32名了。最後的高考排名上升到了第26名。高考分數453分,本科二本錄取分數線是425分。正是在這半年內取得的成績的鼓舞下,我做出了在家複習一年再考的決定。結果第二年考了507分,考上了一本大學。

常言道“人生識字糊塗始”,是指孩子自從掌握了語言後很容易陷入到自己給自己勾畫的幻象中無法轉身。而上了初中後正是學生掌握了所有的漢字,有能力閱讀文學作品的開始,也是開始反思自己的小學生活的開始。我在六年的中學時間裡幾乎花了5年的時間尋找捷徑的學習方法,害得自己反而無法集中精力放在日常的做習題、背誦上。最後進入了惡性循環,心理極度緊張,無法解脫的窘境。

而解救的唯一方法就是轉身,把時間、精力用在日常的訓練和練習上,熟能生巧。只有比別人多付出了99%的汗水,才有可能期盼那1%概率的靈感降落在你的身上。在現代網絡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現在的初中生正在承受著更大的蠱惑,所以更應該付出更多的汗水放在熟能生巧的功夫上,才能抵抗住巨大的蠱惑,帶來身心的健康發展。


聽從內心召喚


當然會變呀,任何人過幾年很多方面都會變,比如認知,想法,更何況一個一張白紙的小朋友呢?

關鍵變好還是變壞,我們要提前關注

如果想小朋友優秀,而且到初中都同樣的優秀,我做為家長首先明白,然後做到。

第一,我們要明白,一個小孩子的成長,成績不是唯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兩德在前。

第二,教會小孩子為人,不要什麼都滿足他,他要的,是好的,滿足,是壞習慣一定要嚴勵禁止,比如,別人有的東西,他就想要,到超市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需要的買,不需要的告訴他原因,比如沒錢,比如這東西沒用,然後堅決不買。

教會他尊老愛幼,教會他懂規矩,比如,過馬路要看紅綠燈,花花草草不要亂採,與同學相處,不要看不起條件差的,成績不好的,品德好的小朋友就值得我們交往,不要在他面前總講別人的閒話,不能做的事首先我們自己不做,致少在他面前不做,比如你不讓玩手機,那你就別在他面前玩,你可以在他看不到地方玩,這很重要,如果你不想讓他做,而自己又做,小時候,他拿你沒辦法,但大一點,你的話就不聽了,這就叫逆反,

比如你不想讓他吃零食,多吃飯,那你就別買回家,別在他面前吃,你要吃在外面吃完了再回去,你不想讓他攀比,那你就別在他面前講什麼名牌好,你可以買,但不能講,只能告訴他,質量挺好,穿著舒服就好,

還有最重要的,你可以鼓勵他交朋友,但要關注他的朋友圈,品德好的小朋友,多在她面前誇,素質不太好的,與他說說這樣不太好,讓他有分辯是非的能力。

晚上儘量在九點後不要外出,要想辦法,那怕騙他,太晚了,外面壞人太多,主要讓他養成一個戀家的好習慣,不要太晚讓他外出,那怕是認識的同學也不行,除非有家長在,特殊情況。

壞習慣與好習慣都是小學時養成的,一個品德好,又有好習慣的孩子,小學怎樣,初中也變化不會太大。


花葉子俗人說事


作為一名教師,教過的孩子一茬接一茬,那麼多年了,經歷的也很多,可以從兩方面給你做個解釋:

1、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咱們一般的孩子都是6歲上一年級,四年級的時候10、11歲的時候,這時候剛剛脫離兒童的範疇進入我們所謂的少年期,這時候他們會開始學會嘗試獨立、嘗試質疑,不是小時候你說什麼就是什麼的啦!他們會懷疑質疑大人的話,一般都都這樣。

2、從父母家庭因素來講,這個時候學習任務重,每天都是學學學寫寫寫,沒有自由的空間,也沒有自由的思想,另外家長一般都是恨鐵不成鋼,要求孩子成績更上一層樓。咱們可以靜下心來想想,爸爸媽媽們在他們小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什麼話都跟你說,地上看到個螞蟻天上飛過去一隻鳥都會問你們,而現在呢,你們跟孩子的交流只停留在學校 學習、成績,

哎呀不想寫了,太多了,什麼時候開個專欄,探討一下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問題……


彳亍前行


上了初中之後,明顯孩子個子長高了,智力發展也逐步穩定了, 現在這個時候最容易產生早戀,抽菸,上網等不利因素。 建議作家長的要多看管自己孩子,但是不要強制性太強,不然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