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要曹丕當皇帝,不讓他比較看好的曹植當皇帝呢?

嘟嘟歷史瞎


印象裡,曹植七步成詩的大詩人,可是有人說,曹植是為人奢華無度,不符合曹操節儉的思想。事實上,曹丕的生活同樣奢侈,比如向東吳孫權求雀舌香、象牙、孔雀等物。這個假設顯然只是簡單的藉口罷了。

曹操是喜歡曹植,從很多歷史文書中都是有跡可循的。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

奈何曹植身旁指點的名士是楊修,楊修恃才傲物,原先身份比曹操高貴,以曹操的性格,自然是不喜歡的。

再者,曹丕的弓馬騎射都是曹操手把手教出來的,而且很小就被帶上戰場,其他兒子卻沒有。但曹丕受寵的最大前提,就是曹操最初的長子曹昂沒死的情況。

後來曹昂死了,曹丕成了長子,當時的曹操為扶植曹,對抗曹丕勢力,將世家大族崔琰的女兒嫁於曹植,不曾想曹植妻族的崔琰並不支持他,反而支持曹丕。你說曹操怕不怕?難道表現的寵愛他,看重他,等著曹丕恃寵而驕?等著別自己兒子架空?曹操怎會甘願。

古代君王無論是生還是死,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關乎整個族群,整個國家的興亡大事。曹丕凡事謹慎小心,生怕事情做不好,拘謹異常,著實也更有帝王之才。

再者,曹植更多的偏愛與詩詞,更喜歡與文人賦詩喝酒,有文人的放蕩不羈,而且曹植飲酒無度,的確不如曹丕合適。





五秒魚


曹操為何傳位給曹丕,不傳給曹植,單從曹植自身問題出發,這四個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文人思維

曹植為文人思維,不僅不懂世情,不夠狠辣,而且在軍事方面也略差,似乎給人照本宣科的感覺。而曹丕卻與之相反,他心思縝密而深沉,懂得如何迎合曹操,剷除自己的障礙,為人心狠手辣。

你看曹植用的人,是曹操厭惡的楊修,楊修是有小聰明,沒有大聰明,不知道藏拙,最終當然害了曹植。曹植身邊的人好幾個都是曹操不喜歡的。曹植是文人,喜歡跟有風骨的文人交流,但是文人不屈服曹操,因此曹操喜歡殺文人,這就是最大的錯誤之一。

第二、嗜酒如命

曹植為人不自律,任性而為,嗜酒如命,放蕩不羈愛自由。曹植是個大酒鬼,喝酒沒有節制,因此還鬧出了曹植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皇宮飆車的惡性事件,這大大地破壞了他在曹操心中的印象。

而且他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主兒,不吸取教訓,依然嗜酒如命,當曹仁為關羽所圍困的時候,曹操命令曹植去營救,誰知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從此之後曹操不敢用他了。

第三、飆車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竟然藉著酒興違反曹操法令,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這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一個如此不知節制任性而為的繼承人根本無法守住曹操的基業。儘管曹丕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可是有政治才能,禮賢下士,聽從謀士建議運用權謀終於獲得太子之位。這一點與曹操恰好相識。

第四、表現能力

曹操每次出去征戰的時候,曹植都會說出一些歌頌讚美的話,雖然曹操聽了很高興,但還是不如曹丕的表現!曹丕是從父子之情做的,在曹操出征的時候,曹丕就會顯得很難過,擔心曹操的安全和身體,這讓曹操很感動!

最後曹操經過多方的考慮,終於立曹丕為世子,曹操死後,曹丕繼承曹操的魏王之位,沒多久就以魏代漢,登基為帝!


歷史TOP榜


實際上,在選位的繼承人上面,心裡深處,曹操是傾向於曹植的。小學課本上的曹植稱象,是那個時候的大人也一時想不到的方法。況且一個玩童了。所以,給曹操的震憾很大。即使是當代,也不失為一美談。

那麼,為什麼後來曹丞繼承了曹操的位子,而非聰明絕頂的曹植?

眾所周知,就是從現代的宮廷戲裡我們也知道:宮中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爭權奇位,都非常殘酷。

尤其是臨近敏感時刻。

曹丞不善詞令,文章做得也不如弟弟好。於是,就有官僚給曹丞出了一個點子:哭!

按理說,領兵出征有哭聲是不很吉利的。

然而,這是曹家大公子曹丞依依不捨父親勞頓遠征的哭。

鼻淚橫流。

特別傷心。

而曹植卻以詩文辭父,雖意滿心誠,但,次數多了,卻怎比得上眼淚值錢。

古人講究百善孝為先。

曹操開始傾心於曹丞。再說,古人立長為大,也是那時候的一種倫理規則。

大臣大都保守。

曹操死後,曹丞上位。

但,他始終放心不下弟弟,欲藉口除之,令曹植七步內做成一首詩,否則以欺君之罪斬首。

就是那首流傳千古的: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的名篇絕古之作!


一棵飄草


作為時代的風雲人物,一生充滿了傳奇,然而他的一生又有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四個人中,曹丕最不受曹操歡迎的一個,為何曹操最終傳位給曹丕?其實,這和一個小孩關係重大!

曹昂是曹操妾室所生,但因為生母早亡,就由曹操原配丁氏撫養長大,而丁氏又無子女。所以,曹昂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優勢。況且,曹昂勇毅果敢,一直隨曹操南征北戰,深為曹操喜愛。在這一點上,曹丕、曹植、曹衝是不能相比的。

曹衝也是妾室所生,屬於天生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且經常幫助犯錯之人解脫,“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因此,曹衝深得曹操喜愛,甚至“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就是想把皇位傳給曹衝。

後來,曹操還對曹丕說過“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曹丕自己也承認曹衝不死,自己沒有機會。然而,這兩個曹操極為喜歡的兒子,卻都去世的比較早。197年曹昂戰死,208年曹衝早夭,於是繼承人只能在曹丕和曹植中挑選。

在曹植和曹丕這兩人中間,如果談曹操更喜歡誰,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曹植。

眾所周知,曹植是著名的文學家,寫下過很多傳世名篇,文學家對他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尤其是210年曹植一揮而就寫下的《登臺賦》,讓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認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另外,加上曹操本身文學修養很高,所謂英雄惜英雄,以及曹植性情坦然,不追求奢華,符合曹操的口味,因此對曹植非常喜歡,將他看成了繼承人。

214年,曹操征討東吳,就讓曹植留守鄴城(曹魏都城),並且語重心長的說:“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顯然,曹操這是把曹植當成繼承人來培養了,但希望過於任性的曹植奮發圖強,而不是整天我行我素。

從曹操對曹昂、曹衝、曹植的態度來看,曹丕是曹操最不看好的一個。然而在217年,曹丕卻擊敗了其弟曹植(同母弟弟),被立為魏王世子。

這一年,固然有曹植犯下大錯,“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的奔馳)。太祖大怒.......植寵日衰”,讓曹操大發雷霆、以至“植寵日衰”之外,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鮮為人知:曹操對曹丕這一點極為認可!

《明帝紀》: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

有的本領,即便一些小臣,名字簡歷甚至父母兄弟之類,曹睿一見之下,就不會忘記,所以曹操異之,感慨的評價:有了你,家業就可以繼承三代了。於是,就讓小孩曹睿常伴宴會左右。

顯然,曹操傳位曹丕,或許從曹睿身上能找到答案:曹操這是隔代傳位。217年,曹魏面臨的局面不容樂觀,東吳、蜀國,北面蠢蠢欲動,想要守住甚至開拓基業,能力一般的皇帝根本做不到。

然而,曹植的兒子曹志,雖然表現不凡,但和曹睿一比,確實有不小的差距。從史書上看,曹操對他也沒有什麼評價。而且,曹志是庶出,對隔代傳位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缺陷。在兒子這一項上,曹植是敗給了曹丕。

後來,曹睿繼位之時,面臨著內有宗室及老臣,外有東吳、蜀國、鮮卑等,但曹睿卻沉著應對,西阻蜀軍(北伐),東挫孫吳,北敗鮮卑,內部將等老臣駕馭的馳張有度,所以劉曄評價他“、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可惜的是,曹睿英年早死,否則幾乎不可能有司馬懿的。

其實,歷史上類似的隔代傳位還有很多,比如周朝的“季札讓位”,司馬炎傳位傻子司馬衷(說出何不食肉糜之人),就是看中了好;傳位,也有看重的意思在裡面,這樣傳位就確保了三代基業。所以,曹操之所以傳位曹丕,和曹睿關係密切,甚至可以說是曹丕繼承曹操之位的最大助力。


多爾袞愛新覺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梳理,為何曹操最後將王位傳於曹丕,,而不是其他的兒子,寡人從以下四點做一個基本分析:

1,嫡長子繼承製

漢王朝從武帝劉徹罷免百家,獨尊儒家開始,基本上繼承了上古周朝的各種禮儀制度。從大位傳承製度上也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從而穩定了帝位傳承上的國家動亂威脅。東漢末年這一制度不僅深入人心,更為重要的是的確起到了穩定國家局面的良好作用,因此受到了從上至下的遵從。在曹昂救父犧牲以後,曹丕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比如,當曹操要立世子時,問了很多謀士。當問到賈詡的時候,賈詡什麼都不說,只說了一句:我現在想起來袁紹和劉表了啊。暗示曹操立長別立幼。曹操亦不例外,在魏王世子人選上,也不得不考慮和接受這一制度,同時,跟隨曹操的士大夫和武將們也支持嫡長子繼承製,進而保持曹魏集團的政治利益能夠長久延續。

2,政治能力突出

曹丕作為長子,在成長過程中,始終有優秀的政治幕僚為其獻言獻策,後又師從司馬懿,在政治歷練中,成長最為突出。其次,曹丕本人也是一個極富有政治野心和謀略的人物,這在曹丕稱帝后時刻防範司馬懿,同時又能善用司馬懿這一點就完全可以看出其權謀手段的高超之處,而且,這也在曹操眾多子嗣中,曹丕完全碾壓了其餘兄弟。在曹丕被立為世子之前,就經歷了多次的政治危機,每次都能通過及時的補救化險為夷,如果沒有高師指點,沒有個人強大的政治歷練,是肯定過不了其父曹操的考驗。個人認為,曹丕在這方面優秀突出的能力,也是被曹操立為世子的重要原因,畢竟不是得了大位,就能在眾多能臣武將手裡坐穩江山的。

3,政治資源豐富

曹丕的政治資源也不是其餘兄弟們所能媲美的,其中最為出名的四位謀士有司馬懿,陳群,賈詡,吳質。這四位謀士在曹丕爭位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司馬懿,賈詡,陳群,都是東漢末年名揚天下的謀士,而且是世家大族,其身後有雄厚的家族背景為曹丕做支撐,如此雄厚的政治資源,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力量。豐厚的政治資源,同時也練就了曹丕成熟的政治表現,也能使得曹丕在日後王位繼承後,能夠震懾和管制住其父手下的悍將能臣,也能使王位傳承穩定過渡,不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混亂事件,能夠最大限度維護現有的政治利益。

4,其餘人的缺陷明顯

最後一點從曹丕其餘兄弟中間分析可知,具有代表性的幾位公子如曹彰,曹植,雖然在特定領域有非常突出和優秀的表現,但整體上比較,在政治謀略裡,遠不如曹丕歷練的得心應手。就如漢初的軍事奇才韓信,雖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天才統帥,可在政治上卻如同一個幼稚的小孩一般,最終只有悲慘的下場。同樣的歷史事實,體現在曹彰身上,曹彰在曹操兒子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勇將,帶兵打仗曹丕絕對不能與其匹敵,但在政治上,卻如同一個孩童般稚嫩,根本沒有任何優勢跟曹丕較量。對於曹植來說,雖說文學水平聞名天下,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可是不要忘了,建安七子裡,曹操,曹丕,曹植,一曹三人均在其中。可見,曹丕的文學造詣也並不差。但曹植在大位考驗過程中,其表現完全不合格,曹植門客全是一些文學愛好者,沒有合格而優秀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在大位爭奪上,怎能不敗?曹植本人依仗才華,酗酒高歌,情緒感性,性格任性,這些浪漫的品質,在其父曹操眼裡,肯定不會被作為繼承人合格的考核標準,因此,曹植失敗是必然的。至於曹操其餘子嗣就不再一一論述了。

綜上所述,在曹操諸多兒子中,也只有曹丕具備各方面的基礎資格和考核標準,因此,曹丕繼承魏王爵位,進而代漢建魏,也是順其自然,合情合理,符合事實發展過程的。


雍涼士子


曹操要曹丕當皇帝,不讓他比較看好的曹植當皇帝,這主是從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曹植的個性特點決定的。


當時三國鼎立,社會動亂,三國之間互相虎視眈眈,而曹植只有文才,寫寫詩詞歌賦是一把好手,並無統軍之帥才,僅僅適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在治理國家上當亂世之皇帝顯然曹植不適合。如果當時曹植當了皇帝,曹操苦心經營的魏國只能落得和劉禪一樣國破家亡的結局。

曹丕就不一樣,既有文才,也有帥才。大家都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曹操相當年想把王位傳給曹衝。但曹衝死的較早,而且當時有流言蜚語說曹丕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叫來曹丕,曹丕對此事死不認帳。儘管曹衝很有可以是曹丕害死的,但曹丕這種即使做了錯事也死不認帳的行為,不就象曹操當年殺呂伯屠一家後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如出一轍嗎?在三國這個年頭,在曹操眼中能夠做大事,成就皇帝就必須不擇手段。



曹丕是曹操此時的長子,根據謫長子繼承製,也是由曹丕繼承。曹操曾問謀士賈詡,賈詡說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再引用劉表、袁術等讓小兒子繼承最後敗亡的例子,使曹操覺得曹丕當皇帝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於道義更合法合適。


喜歡歷史關注我


原因有如下三點!

1.自古廢長立幼就是取亂之道,前面就有袁紹劉表的前車之鑑,何況曹丕樹大根深,強行讓曹植上位,曹丕會善罷甘休嗎?如果立曹植,那曹丕的勢力就必須被曹操削弱,曹真夏侯尚司馬懿陳群都是曹魏二代的肱股之臣,把他們都削了,那曹魏的未來怎麼辦。

再者,還得結合曹操晚年魏國的形勢。如果當時魏國已經掃平四海,一統天下,或者對其他勢力有著壓倒性優勢,那麼曹操還有可能立曹植,畢竟曹植心胸較曹丕更開闊,曹操也確實更待見他。但魏國當時的情況是風起雲湧,內有叛亂外有強敵,曹植上位了,萬一曹丕不服氣開始爭位,魏國經得起內鬥嗎?

2.就是曹丕本身就比曹植更適合做君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子桓子建都有理想,但是子桓卻可以為了理想改變自己。史書上說文帝“矯情自飾”,靠裝得到世子位,但我們也知道他年輕時也曾是一個肥馬貂裘的真性情公子,這種變化中曹丕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都做了怎樣的犧牲和改變?反觀曹植,從前到後,我沒觀察到他有多少改變,我甚至沒有覺得他有多去爭取自己的理想。關羽圍困樊城,威震華夏,魏國當時的狀況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曹操派曹植去解救曹仁,出發前夕他居然喝醉了……喝醉了……就算你真性情,可這也太不知輕重了吧。如果你是曹操,你敢吧國家交給這樣一個人嗎?

而且說實話,我也沒覺得曹操喜歡曹植不假,但是也沒有多想讓曹植取代曹丕。看看曹丕的陣容,宗親二代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操從小就讓他們和曹丕一起長大,結下深厚感情,這些是曹魏後期軍方中流砥柱。士族望族陳群是曹丕四友之一,賈詡一生算無遺策,司馬懿才智堪於諸葛比肩,權謀詭鬥更是行家裡手。反觀曹植的陣容,曹操有過特殊安排嗎?除了楊修外還有幾個能和曹丕集團抗衡的。賈逵王凌雖然也支持曹植,但看曹丕對他們後期待遇看,支持力度應該不是很大。





雜木清


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曹操猶豫了很長時間。曹操早年娶一妻兩妾,妻丁夫人無子,妾劉氏生曹昂,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操“使丁夫人母養昂,昂死於穰,丁夫人哭泣無節,操怒而出之,以卞氏為繼室”。這樣的話,曹操的繼承人自然就在卞氏所生的四個兒子之中選擇了。在四人當中,曹熊年幼,曹彰“好為將”,明確表示過對太子之位不感興趣,只有曹丕和曹植兩人進入“決賽”。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115年),曹操晉爵為魏王,曹丕和曹植爭太子之位進入了決定性階段。自古以來,由長子繼承父業都是理所當然的。曹操曾秘密徵求大臣意見。賈詡提醒曹操要吸收袁紹和劉表在選擇繼承人時的經驗教訓,雖然沒有明言立誰為太子,但意思十分明確,一是要及時立嗣,二是要立嫡長子,避免以後產生禍害,曹操當然明白他的意思。  曹丕深知古今文人有“不護細行”的通病,所以在日常生活小心謹慎,矯情自飾,,最終在曹氏繼承人之爭中獲得勝利。


開心一刻影音娛樂


筆者認為,曹丕是最佳人選。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在許昌去世,享年65歲。

曹操去世前曾經立下遺囑,立曹丕為世子,繼承他的王位。

他簡單地陳述了自己的生平,就像聊家常一樣,在場的文臣武將無不痛哭流涕。

曹丕當然也不例外,他雖然心裡非常高興,但表面看上去卻傷心欲絕。

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後,比曹操控制朝廷大權還要嚴謹。

他為了順利坐上皇帝,讓大臣上演了三次勸進的鬧劇。

第三次在半推半就中,廢除了存在400年的大漢王朝,建立了大魏政權,曹丕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

曹丕繼位以後,對他的幾個弟弟非常忌憚。

曹彰在外統兵,時刻威脅他的皇位,於是曹丕找機會削了曹彰的兵權,消除了外部的威脅。

另外一個就是曹植,曹植是有名的大文豪,在士族大夫的心中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曹丕正是因為曹植人氣高,所以想要殺曹植。

所以故意刁難他七步之內做一首詩,於是曹植就脫口而出《七步詩》,可見曹植的文采確實不一般。

但是,治國理政只靠文采好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曹操當初選擇曹丕的原因。

曹丕不僅狡詐多變,而且非常懂得隱忍,和曹操的性格最為相似。

一開始,曹操並非選擇了曹丕,而是長子曹昂,但曹昂在張繡叛變時,為了救曹操而戰死。

所以次子曹丕成為順位繼承人,根據古代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所以曹操立曹丕為世子是理所應當的。

再者,當時曹丕繼位讓部下最為臣服,首先就是實力急劇擴張的司馬家族,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即使立曹植為世子,也很容易導致兒子之間發生內戰。

這種禍起蕭牆的事件,是曹操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End—



冷月鉤沉


曹操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曹丕、曹植、曹彰、曹昂、曹衝五個兒子是出類拔萃的經理人,其中最得曹操寵愛的曹衝早亡,長子曹昂死於亂軍中。剩下三位經理人中,曹丕性格陰冷,擅長政治;曹植才華橫溢,放浪不羈;曹彰武藝高強,戰功卓著。

公司發展壯大了,發展也相對穩定,繼承人的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幾個兒子中選出一個繼承人來,不僅僅是自己的喜好問題,更多的需要從公司的整體發展考慮。老曹的頭很大,但碰到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情況,也有點頭暈暈的。

如果選擇曹植,當時的情況我們可以不去猜測,但後世的唐明皇和南唐李後主的事實,讓我們可以很輕鬆的把曹植排除掉,更何況一統北方江湖的曹老闆呢。

曹操最後選擇曹丕擔任繼承人不是沒有道理的。公司大了正常發展後,公司外部壓力往往會激起公司內部同仇敵愾的張力,應該說,公司的外部壓力是一個公司健康發展的外在動力。一個組織、一個公司真正的衰敗,往往是從內部崩潰開始的。選擇擅長於政治的曹丕接手公司,能夠更好的處理公司的內部事務,使得公司內部保持團結一致,對公司來說是最合理的選擇。如此把曹彰也排除掉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為什麼曹丕長於政治,曹植長於詞令呢?看看兩位相公的老師就明白了。曹丕的老師——司馬懿,曹植的老師——楊修。

對老曹來說,市場的事情可以放一放,誰做接班人絕對不能放。曹衝死後,曹操一直鬱鬱寡歡,繼承人在哪裡啊?我們的老曹同志發出悲嗆的哭音,銅雀臺上天問之音繚繞不絕。

剩下的幾個有點出息的兒子,得培養啊,給曹丕、曹植選什麼老師呢?老曹的心絞痛又發作了。

司馬懿嘛,大家都知道的,政治天才、軍事天才,三國裡最傑出的經理人。老曹在時,市場已經相對穩定,向外繼續擴展不怎麼現實。為了公司的持續發展,想到曹丕好象比較喜歡政治,曹丕跟司馬懿在一起會投緣,那就讓司馬懿帶曹丕吧。

楊修嘛,大家也知道,曹操一直很喜歡楊修,一直讓楊修擔任檔案部經理。楊修這個人聰明絕頂,就是有時會耍小聰明,看起來跟曹植挺默契的,那就讓楊修帶曹植了。

跟著心計深沉的司馬懿學習的曹丕,變得越來越陰冷,政治手腕也越來越靈巧;跟著恃才傲物的楊修學習的曹植到後來整個兒一個浪蕩兒,天天詩詞歌賦。

找對自己的領路人

顯然,如果老曹楞讓楊修帶曹丕,假如曹丕認命的話,出來的八成可能性是一個小楊修;同樣的如果老曹楞讓司馬懿帶曹植,假曹植認命的話,出來的八成可能性是一個小司馬懿。

兩位公子自然不肯認這個命,跟自己趣味不相投的老師,肯定會被趕跑,多趕幾次,老曹自然會明白這個兒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帶。學政治的找個政治家,學詩賦的找個詩詞家,這樣各得其所。

從後面的發展看,跟什麼人就長什麼樣,那麼以前呢,顯然玩伴也是有差異的。但後面的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卻來得更為重要。

不管怎麼樣,兩位公子,都各自有了跟從的老師,在老師的帶領下,兩位公子的某方面特長也越來越象兩位老師。這也是為什麼曹丕當皇帝,曹植被逼著寫七步詩的根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