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就是需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少林武術名揚天下,沒到過少林寺的人,也會聽說少林和尚因練武,把大殿中的地面都跺成坑了。遊過少林寺的人都知道:那些腳坑在少林寺常住院最後的一座殿宇——千佛殿內。千佛殿中用方磚鋪成的地面上,有四十八個深淺不同的鍋樣腳窩。這四十八個腳窩排列四行、前後左右間隔兩米有餘,非常勻稱。最深的有五十釐米。這些腳窩是練武踏成的嗎?為什麼只有四十八個?深淺為什麼不同,又排列這樣勻稱呢?

原來,少林武術特別重視腿上功夫,俗稱:南拳北腿。進寺學武,必須先練三年腿功,站樁、蹲樁他們說:手為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師傅教弟子,要求腳上的基本功特別嚴格。幾十個人在千佛殿內,兩手側平舉,前後左右距離撒開。因受著四壁和十二根屋柱、中間毗盧佛龕的限制,能夠活動開的最大容量,也只能有四十八個位置。經常地固定在這些位置上習練腿上功夫,久而久之,這四十八個腳窩,也就自然而然地踏成了。為什麼中間的兩行腳窩比較深些呢?這又是一種原因,就出在“少林拳打一條線”這個特點上。少林弟子練武也總是龍騰虎躍在這一條直線上。他們尤其嚴格要求弟子,要嚴格練好高難度動作“心意把”。俗話說:“心意把功,三年不成”,練“心意把”,要求是躍起如只燕凌空,落下猶泰山壓頂,一起一落只能在兩米左右的位置上完成。因為起點受壁、水柱的固定,落點也就自然固定在一個置上。練這種功夫,師父又常採用單個教練的辦法,便於糾正動作,讓大夥在四周品嚼功夫,這樣年深久遠,中間兩行腳窩就比較其它的深一些了。

少林武術就是需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千佛殿的腳窩,是練腿上重功形成的。少林武功也還特別講究腿上輕功。輕功是怎麼練的呢?俗話說“輕功重練”,練輕功,要先練綁沙袋,就是綁在腳踝上部的小腿處。鐵砂、石砂都可。開始每條腿上只能綁一斤重。綁上之後,就不能再輕易去掉,睡覺、擔挑竄跳、翻筋斗、練武……都不能去,只有在洗澡時,可暫時去一下,洗完澡重新綁上去,才能去幹別的。練得毫無負擔感覺的時候,再半斤、二兩地增加,可以直增加到十斤、二十斤或更多一點。這就要看各個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了。但是,在每條腿上綁到五斤重的時候,全身上下就要開始帶“重身”了,以便上下重量配合適當,否則腳重頭輕,也要影響練武和勞動的。“重身”就是鐵袖圈、鐵護胸、鐵護背、鐵壓肩……也可因自己練武之需,自行設計製造。假若全身能帶上三十多斤重,仍能竄、跳、翻筋斗,當把這些沙袋身去掉時,那不就身輕似燕了嗎?

在練綁沙袋、帶重身功夫的同時,還要練“跑滑板”、“跑立磚”……“跑滑板”是在高牆上靠上一條長板,開頭要儘量放的平一點,以便順利地跑上去,轉回身來又順利地跑下,絕不能扭不回頭而退了下來。跑得熟練自如了,就把木板再向上靠得陡一點,再如上法,跑上去,回頭再跑下來。跑得熟練自如了,再把木板向上靠得再陡一點,照樣跑上跑下。這樣一點一點地陡起去,當陡得無法再陡時,重身一去,飛身上牆的功夫就成功了。

少林武術就是需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練跑滑板同時也要練“跑立磚”。“跑立磚”是,先把三塊磚以間距一大步為度、三角放定,在這三個固定點上往來奔跑,實際是在作一連串地急轉身動作,當跑得十分熟練,從不會踏空的時候,再把磚楞放起來,依樣往來奔跑。跑得自如到不踏空、磚不倒的時候,再把磚立起來,再進行往來奔跑的練習。到了在立磚上也不踏空、不倒磚的時候,就到了練“跑石筐”的時候了。

“跑石筐”是用三個半米多高的竹筐,裝滿鵝卵石,三角放好,象跑立磚一樣的踩著筐子的邊沿,來回奔跑。但是,每跑一步必須彎下腰去,拾起一塊鵝卵石扔出去才行。並能練得跑得快、拾得快、扔得快、越快越好。直到把筐內的卵石扔掉完了,雙腳仍能不停地在三個筐沿上來回跑,竹筐能一直穩放不倒為止。踩著竹筐的裡沿練好後,再踩著竹筐的外沿練這樣練得純熟了,當把練功重身沙袋等去掉後,就能身輕似燕,靈活自如,飛簷走壁。

少林武術就是需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還有專練踢石的。“練踢石”,是在練功場上,擺滿大小不等的石頭,先踢小的,以踢得起飛為準,慢慢就能踢飛大的。踢到多大為止,何時功夫練成,這要根據個人的意志。上面這些都是講練腿上的功夫。練手上功夫,主要是練“開山捶”、“鐵沙掌”。練這種功夫,是先將砂袋綁在事先埋牢的木樁上,或將大砂袋懸空吊起也可。先照砂袋上練擊掌,練劈掌,直到練得擊掌可以擊碎石頭,擊掌就能劈開磚石,手上滿是老繭時,就可以再去練插沙了。

“練插沙”是將一口一米深的大缸內裝滿綠豆,用手五指併攏去插,便會越插越深。直到練得“嚓”的一聲,就進深到腋窩地,再將缸內換成豌豆去插,仍然要練到一下就進深腋窩。最後再換成用鹽炒過的鐵豌豆去插。鐵豌豆要用鹽炒的原因是,手指插破流血,也不會因之感染化膿,還容易提早結繭。當在裝滿鐵豌豆的缸中“嚓”的一聲,就進深到腋窩時,胳臂一掄可代“棍”;用手掌去砍,可代“刀”;用手指去插可代“矛”。這時的功夫,就到了許世友將軍生前對《解放軍報》記者講的那樣,“用手抓人就是五個血窟窿,回手就是一手肉”的時候了。

少林武術就是需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再者,還要練習眼力。練習眼力,除用弓箭射標之外,就是去打梅花銅柱。“梅花銅柱”是用六根桶樣粗細三米多長的銅筒,在練功場上,豎立起來,圍成一個直徑五米大小的圓圈,在裡邊習練刀、槍、劍、棍、鞭、流星等器械。不管在內怎麼練,練什麼,一律不準讓器械觸著樁身。耳邊只能有器械飛舞的風聲吹得銅樁“轟轟”作響,而不能產生觸著樁身響聲。

此外,還有用頭撞石枕以練“金鐘罩”,用抱玩牛犢以練臂力……總之,從來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地把許多種都練完,只要一種能夠長期堅持苦練到家,就很了不起。俗話說:不怕千著會,就怕一著成。自古以來,少林功夫沒有一項,可以不經過流血流汗的長期苦練,就能輕易到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