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動物壽命很短,比如說狗只有十幾年,而人類壽命相對較長,是什麼決定的?

前行的超哥


為什麼有的動物壽命很短,比如說狗只有十幾年,而人類壽命相對較長,是什麼決定的?

長壽可能是每一種動物的追求,但為因為各自的環境與體型以及新陳代謝機制的差異,所以動物的壽命千差萬別,有短到數天的,也有長達千年的,和動物比起來,人類可能真的不是那麼能活!

壽命最長的動物

印象中壽命最長的應該是龜類,不是有說千年王八萬年龜麼,龜真的能活過萬年年嗎?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烏龜根本活不了那麼久,一般家養的也就幾十年而已,不過龜類中確實比較長壽的品種,比如加拉帕戈斯陸龜壽命可達150年!

澳大利亞動物園有一隻加拉帕戈斯陸龜,據說是達爾文路過加拉帕戈斯群島帶走的陸龜,從那會開始算起到2006因心臟衰竭死亡,這隻陸龜大概活了175年,這還是比較能活的,但它跟千年的王八的都還有差距,所以傳聞不可信。

壽命最長的動物中,可能還有很多是意想不到的,下面大致列個清單,瞻仰下地球上的那些神物:

  • 格陵蘭鯊大多數個體的壽命都在100到200歲之間。
  • 1995年和1999年發現的弓頭鯨研究中,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部分弓頭鯨能活到150至200歲
  • 紅海膽能存活上百年,有的甚至可以活到200歲甚至更長
  • 日本名古屋有一尾名叫“花子”的錦鯉,從1751年出生到1977年死亡,活了226年
  • 2006年,科學家在冰島附近捕捉到了一隻巨大的北極蛤,據初步推算這隻北極蛤的壽命達到了405歲
  • 南極海綿中,最古老的標本壽命達到了1550歲。
  • 燈塔水母可以從水母重返水螅型,再來一次,所以它的壽命可能是無限的,只要地球環境還適合生存。

壽命最短的動物

朝生暮死說的就是蜉蝣,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發現了它們的壽命極為短暫,但古人在對蜉蝣的認識上還是偏頗了,蜉蝣生命短暫是它的成蟲期,蜉蝣的一生要經歷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其中稚蟲期間時間很長,大約為1-3年,基本都在水中度過,一般脫皮20一24次,多者達40次,進入亞成蟲期,時間很短,最後變為成蟲,期間不再攝食,壽命很短,最多也不過幾個小時,這個時間內還有婚飛交尾,產卵然後死亡。

從卵開始到成蟲,大概會經歷1-3年,所以蜉蝣並不是壽命最短的。下面是壽命最短動物的列表:

  1. 老鼠的壽命只有1-3年
  2. 食蚊魚的壽命只有2年
  3. 雌性變色龍壽命只有1-2年
  4. 蜻蜓的說明只有4個月
  5. 蒼蠅的壽命一個月左右
  6. 雄蜂螞蟻說明只有三週
  7. 當然微生物或者細菌類的壽命可能就更短了,甚至有的只有數小時。

決定動物壽命的因素是什麼?

一般來說動物的體型越大,相對壽命就越長,這個規律至少在哺乳動物中還是可以參考的,比如大象的壽命一般都有80年左右,因為龐大的體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完成生命的各個階段,比如幼象的哺乳期就長達20個月,成熟要20-30年,所有大象壽命高達80歲並不奇怪。

還有龐大的藍鯨,最長可以活到90-100歲,行動緩慢和新陳代謝速度是其中的關鍵,體型小的相對身體表面積要大得多,所以大體型相對消耗更少,所以相對比較長壽。當然這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生命的長度跟多種伊蘇有關,比如在這些動物中有一個規律:

  • 體型大的動物比體型小的動物壽命要長得多
  • 會飛的比不會飛的動物要更長壽一些

會飛的典型就是蝙蝠,它有兩個超級能力都是飛行帶來的,第一個就是長壽,它的生命週期長達25-40年,和它體型類似的老鼠只有1-3年,另一個就是不怕病毒,因為飛行的高損傷使它演化出了超強DNA修復機制和高體溫壓制病毒感染,所以它不但長壽,而且還不怕病毒,極少得癌症!各位想擁有蝙蝠的超級能力嗎?

關於人類的壽命

人類的壽命大約在70-80歲左右,全球壽命最長的人法國雅娜·卡爾曼特,她出生於1875年2月21日,病逝於1997年8月4日,享年122歲164天。這個年齡在動物界中也算是長壽者了,當然和動物相比,人類作弊了,因為人類有極佳的生活環境以及醫療系統可以給各位排憂解難,很多自然界的動物如果養尊處優的條件下,壽命可以X2,所以人類還佔了科學的優勢。

現代科學發現人類的壽命和細胞分裂次數相關,而分裂次數則和DNA中端粒有關,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短一點,到最後端粒長度沒法再控制分裂時,那麼最後一代細胞老化人就掛了,但端粒的長度還可以又端粒酶來加油,不過很可惜這種加油在體外細胞測試時是成功的,但對人體測試無效。

所以到現在為止,人類的壽命大幅延長還是一個夢想,當然夢想必須要有,萬一要是實現了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人類是當今世界上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除了擁有高智商有創造力外,人的繁殖能力和壽命也是人能站到頂端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界中,人類並不是最長壽的動物,還有一些動物的壽命比人都要長,比如平均壽命在70歲的大象、可以“永生”的燈塔水母以及平均壽命在170歲的哈里特烏龜等等。但是,相對來說,人類的壽命比大多數動物的壽命都要長。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哈里特烏龜)

動物的平均壽命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的平均壽命都要比人的壽命低很多。下面我們盤點幾種常見動物的平均壽命。

01 貓科動物

貓科動物是現存的食肉動物中進化最完美的動物種群。它們靈活且極具殺傷力,而且大型的貓科動物在其生存空間裡都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沒有天敵。但是,貓科動物的平均壽命卻在15年左右。迄今為止,所有的貓科動物之中最長壽的是死於2013年的一頭印度黑豹,它生存了25年。

02 犬科動物

犬科動物是現存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它們雖然沒有貓科動物敏捷而且戰鬥力也不如貓科,但是,它們有著群居的習性。正所謂“好虎架不過群狼”,一群犬科動物的戰鬥力也是相當驚人的。但是犬科動物的平均壽命也與貓科差不多,都在15年左右。

03 熊科動物

熊科的動物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尤其是北極熊,比老虎獅子都要大很多。它們雖然靈活性差一些,也不擅長群居,但是它們的體型卻比其他食肉目下的動物都要大。相對來說,熊科動物比犬科和貓科動物的壽命都要長,平均在25年左右。

也就是說,除了一些個別的像烏龜、大象等動物外,其他的動物大都比人類要“短命”的多。

<strong>

那麼,為什麼人類的平均壽命比大多數動物都要長呢?

人類比許多動物都要長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具體可以分為三種原因。

01 基礎保障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動物,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沒有什麼基本的保障。比如食草動物始終要在食肉動物的陰影下生存,食肉動物除了捕獵外,還要警惕其他食肉動物的覬覦。

但是,人類則不同,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類總能找到果腹的方法。而人類的壽命也是在不斷的變化的,在我國的古代,人類的平均壽命才僅有30-40歲,但是到了現代人類就有平均70歲以上的壽命了。主要原因就是人類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了,比如醫療條件的進步和食物的充足。

02 性成熟的時間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壽命較短的動物大都性成熟時間較早,比如老虎3歲時就性成熟了,狗狗甚至1歲就達到了性成熟。而人類真正的性成熟時間大約在18歲左右。與壽命較短的動物整整差了6倍以上,所以壽命比它們長也在情理之中了。

03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也能一定程度的決定動物的壽命。拿人類來說,通常情況下,家族中有高壽的老人,後代高壽的幾率要遠大於其他情況下的人。經過科學的研究,人體內的DNA的端粒長度決定了人的壽命長短。而DNA就是遺傳的,而且人的DNA的端粒長度明顯高於大部分的動物。

也就是說,大多數動物的壽命就決定了其後代的壽命。因此,人類的壽命比大多數動物的壽命都要長。

總結

總的來說,人類無論從遺傳的角度上看,還是生活的穩定性以及醫療條件上都比大多數動物要強的多,再加上人類性成熟的時間也比許多動物要晚的多。種種這些因素就造成了人類比許多動物的壽命要長的多了。


獵奇動物社


生理學家認為,動物壽命的長短取決於它們心臟跳動 的頻率。經研究發現,不同動物的心臟在一生中跳動的次 數基本上是一樣的,大約是3億次。心臟跳動越快的動物 種類,壽命將會越短;相反,心臟跳動越慢的動物種類, 壽命將會越長

衰老的定義 衰老是生命發展的後一階段,主要指有機體性成熟後所發生的與時間有關的各種改變。在此階段中形態結構出現衰退現象,伴隨著功能的下降,有機體對環境的應激能力也相應減弱。因此,衰老引起的變化與由晝夜、季節或其他生物節律所引起的變化完全不同。

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衰老是每個生物全部生命過程中所發生變化的總和,是發育的繼續,因此很難截然劃分何時發育終止而何時衰老開始。 【概念】 衰老(senility)是一種自然規律,因此,我們不可能違背這個規律。

但是,當人們採月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保健措施,就可以有效地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臟腑功能和經絡氣血的盛衰關係密切。當機體氣血不足,經絡之氣運行不暢,臟腑功能減退,陰陽失去平衡,均會導致和加快衰老,表現為精神不振、健忘、形寒肢冷、納差少眠、腰膝無力、發脫齒搖、氣短乏力,甚則面浮腫等。

--------------------------------------------------------------------------------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祛溼化痰,通經活絡。

以手足陽明經、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曲池 天樞 陰陵泉 豐隆 太沖 配穴 腹部肥胖者,加歸來、下脘、中極;便秘者,加支溝、天樞。 操作 毫針瀉法。囑患者適當控制飲食,加強鍛鍊。

方義 取曲池、天樞以疏導陽明經氣,通調腸胃。陰陵泉、豐隆清熱利溼,化痰消脂太沖疏肝而調理氣機。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 選胃、內分泌、三焦、脾。毫針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次餐前3分鐘壓耳穴3—5分鐘,有灼熱感為宜。

衰老的比較研究 無脊椎動物由於壽命短,在用以研究衰老時,實驗週期短,易於重複。無脊椎動物在外形上與脊椎動物差別雖很大,但在細胞水平上有許多共同點。有人比較了果蠅與小鼠細胞衰老的變化,發現各種細胞器的改變十分相似。

例如核凹陷、線粒體膨大、核糖體減少等等。如進一步分析到分子水平,則無脊椎動物或脊椎動物細胞內的許多生化過程基本一致。因此,輪蟲、線蟲、果蠅、家蠅等常被用作研究衰老的材料。用無脊椎功物與脊椎動物做比較研究,發現許多因素如遺傳、生殖、溫度、食物等與衰老有密切關係。

遺傳與衰老 不同動物各有其特定的壽命極限。如蜉蝣成體只有一天壽命,而果蠅和家蠅成體可有30多天壽命。一種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briggae)能活28天,另一種寄生線蟲可活17年。

歐洲龍蝦最高壽命可達30年。哺乳動物的壽命差異也很大。小鼠和大鼠約3年,大象約70年,而人類可達110年。在人群調查中常見到長壽的家族有長壽的後代。單合子雙生兒壽命很接近,而雙合子雙生兒的壽命可能相差較大。

這些都證明遺傳對壽限起主導作用。 人類女性壽命常比男性長,以往常歸因於社會因素即女性承受生活壓力較少。實際上除了男性工作、勞動消耗大,損傷機會多的外界因素外,性別也對壽命有影響。性別由性染色體決定,女性為XX型而男性為XY型,許多遺傳病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

在女性由於另一X染色體的掩蓋可不表現出病態,但男性則不能掩蓋而出現病態。遺傳決定了男女性別,也造成了壽命的差別。 在動物界也有雌性動物比雄性動物壽命長的現象(見圖)。雄蠅在17天時死亡率為50%,而雌蠅在32天死亡率才達50%;此外,一種黑蜘蛛雄性平均壽命為100天,而雌性為271天。

一種大型水蚤雄性平均壽命為38天,而雌性平均壽命為44天。 生殖與衰老 有機體借生殖以保持種群的延續。生殖的方式對機體的衰老有重要影響。一次生殖的有機體,生殖後很快即衰老,隨之死亡。許多昆蟲和極少數的脊椎動物如太平洋中的幾種鮭魚均屬於一次生殖類型。

多次生殖的有機體可以在生命過程中一再重複生殖,大多數的脊椎動物和壽命較長的昆蟲均屬多次生殖的類型。 許多昆蟲具有兩種明顯不同的適應性顏色,一種為保護色,另一種為警戒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在生殖期結束後不久即死亡;而有警戒色的昆蟲生殖後生存期較長。

昆蟲在生殖後如飛行多,大量消耗體內儲存的能量,很快即死亡。而飛行少的昆蟲可保存能量以維持較長的生命。一次生殖的昆蟲實際上直到生命的終結前仍需保持全部的功能和活力,衰老僅發生在生殖過程完成後的一段很短的時間內。

脊椎動物的鮭魚也是一次生殖型動物,在產卵後旋即衰老死亡。有人曾用閹割方法阻止產卵,避免產卵後的退化變化,魚的壽命即可延長數年,因此認為生殖器官的成熟即蘊藏著衰老的因素。產卵本身可引起內分泌的改變,但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哺乳動物屬於多次生殖型。下表中示哺乳動物妊娠期、成熟期、生長期和壽命的一些資料。成熟期早,繁殖力強,一次產仔數多,每年產仔多次的動物壽命較短。 小型齧齒動物如大鼠、小鼠、豚鼠等即屬此例。

而大型動物如牛、馬、象以及人類,生長期長,妊娠期較長,產仔率低,壽命較長。 溫度與衰老 從比較老年學的角度看,許多冷血動物的代謝受外界溫度的影響,在低溫條件下能降低體溫,壽命相對延長。如有些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在熱帶生存的種類壽命比較短,而在溫度較低地帶的種類壽命比較長。

有人用南美的一年生魚類在15℃和26℃兩種不同溫度環境下飼養,結果溫度低的一組生長快,體型大而且壽命較長。說明溫度低時,冷血動物可變溫適應環境,壽命也延長。 溫血動物能保持體溫恆定,代謝速度也比較平穩,環境溫度改變時對體溫改變不大,與壽命之間的關係也比較,例如蝙蝠一天內可經常蟄伏不動,代謝慢,冬眠時體溫下降,壽命能達15~17年;小鼠行動活躍、代謝快、外界溫度降低時小鼠不能降低體溫來適應環境,壽命只有3年。

如將幼年鼠飼養在低溫下,不但不能延長壽命,反而易染疾病,縮短壽命。 食物與壽命 攝食量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動物的抗病能力從而影響壽命。有人用限量食物飼養斷奶後的雄性大鼠可以使之比隨意取食的大鼠壽命長。

但另有試驗說明如大鼠在120天以前取得足夠的食物,其壽命比限食動物的壽命長。大鼠120天為成熟期,可見在生長期如給以足夠的食物可增強體質延長其平均壽命。也有人認為食物與體重及壽命長短有一定關係。

有人用家蠅、蟑螂、工蜂等做了一系列營養試驗,認為食物影響昆蟲的產卵時間,也間接影響到昆蟲壽命。 衰老期的變化機體衰老從宏觀到微觀都有一定的變化,並隨年齡增加而漸趨明顯。對低等動物的衰老變化雖然有人研究,但為數有限,且多是為了用來建立某種衰老模型,開展抗衰老實驗,因此有關其衰老變化的資料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

對於人和哺乳動物的衰老變化則積累了較多的資料。 整體水平 老年人身高下降,脊柱彎曲,皮膚失去彈性,顏面皺褶增多,局部皮膚,特別是臉、手等處,可見色素沉著,呈大小不等的褐色斑點,稱作老年斑。

汗腺、皮脂腺分泌減少使皮膚乾燥,缺乏光澤。鬚髮灰白,脫髮甚至禿頂,眼瞼下垂,角膜外周往往出現整環或半環白色狹帶,叫做老年環(或老年弓),是脂質沉積所致。 牙齒脫落,但時間遲早因人而異。在行為方面,老年人反應遲鈍,步履緩慢,面部表情漸趨呆滯,記憶力減退,注意不集中,語言常喜重複。

視力減退,趨於遠視。聽力也易退化。上述情況個體差異很大,如禿頂未必落齒,面皺者也可能精神煥發。 組織與器官水平 整體所見的衰老變化有其組織與器官衰老變化的依據。 骨骼系統 骨組織隨年齡衰老而鈣質漸減,骨質變脆,易骨折,創傷癒合也比年輕時緩慢。

關節活動能力下降,易患關節炎,脊柱椎體間的纖維軟骨墊由於軟骨萎縮而變薄,致使脊柱變短,這是老年人變矮的一個原因。 皮膚 老年人真皮乳頭變低,使表皮與真皮界面變平,表皮變薄,真皮網狀纖維減少,彈性纖維漸失彈性且易斷裂,膠原纖維更新變慢,老纖維居多,膠原蛋白交聯增加使膠原纖維網的彈性降低。

皮膚鬆弛,不再緊附於皮下結構,細胞間質內透明質酸減少而硫痠軟骨素相對增多,使真皮含水量降低,皮下脂肪減少,汗腺、皮脂腺萎縮,由於局部黑素細胞增生而出現老年斑。 肌肉 老年人肌重與體重之比下降。

肌細胞外的水分、鈉與氯化物有增加傾向、細胞內的鉀含量則有下降傾向,此外,肌纖維數量下降,直徑減小,使整個肌肉顯得萎縮。這種衰老變化因功能不同而異,在不同的快縮肌或混合肌中收縮時間傾向於延長,而在慢縮肌中收縮時間傾向於縮短,這會影響不同運動單位的相互作用,降低肌群協調共濟的有效性,很可能這是老人肌力不足的一個原因。

當然,運動單位的老年變化還不足以解釋老年人的一切運動障礙,因為神經系統不同水平上的複雜機理對運動都會產生影響。 神經系統 90歲時人腦重較20歲時減輕10~20%。造成減重的原因主要在於神經細胞的喪失。

這種喪失有區域的特異性,例如大腦不同區域細胞減少程度不同。從出生到10歲神經細胞已增殖到最多,不再分裂,20歲以後細胞開始喪失。但全腦細胞基數很大,部分細胞死亡不致造成功能的嚴重障礙。況且人們對記憶機理了解得還不多,因此記憶減退未必是細胞喪失所致。

從大體解剖上看,老年人後腦膜加厚,腦回縮小,溝、裂寬而深,腦室腔擴大。在顯微結構上可見神經細胞尼氏體減少,脂褐質沉積。在功能上則見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近期記憶比遠期記憶減退得嚴重,生理睡眠時間縮短;感覺機能如溫覺、觸覺和振動感覺都下降,味覺閾升高,視聽敏感度下降。

反應能力普遍降低,特別是在要求通過選擇做出決定的情況下反應更為遲緩。 心血管系統 老年心臟體積增大,由於膠原纖維增加而使瓣膜與心內膜主要分佈於胞核兩端的胞質內,重量約佔心肌總重的1/3,故又稱老年色素。

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脂褐質沉積對心肌功能有何不良影響。在心臟的傳導系統可見起搏細胞的數量減少,竇房結與結間束內纖維組織增加。在動脈方面,內膜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厚,可因此而致小動脈管腔狹窄。冠狀動脈分支在30歲後就開始出現內膜的增厚,中膜日趨纖維化,有些平滑肌可能壞死,最突出的衰老變化為彈性纖維板層0歲到80歲平均減少30%。動脈血管變性,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以致動脈壓升高。 呼吸系統 在形態方面老年人肋軟骨可能鈣化,駝背情況有所增加導致胸腔前後徑擴大成為“桶狀胸”。顯微鏡下可見肺泡管與呼吸性細支氣管擴大,使周圍肺泡容積排洩系統 人與大鼠腎臟在老年時都失重達20~30%,腎小球數目減少,40歲時正常腎小球佔95%,90歲時僅餘63%,近曲小管長度與容積均下降,基底膜隨年齡加厚,髓質內間質組織增多。

在功能上腎小球過濾速度下降,用菊糖廓清率(C)計算可得下式: C菊糖(毫升/分)=153。2-0。96×年齡 腎血流速度由20~70歲下降53%,如以對氨基馬尿酸最大排出量(TMPAH)計算,腎小管功能則隨年齡下降情況如下式: TMPAH(毫克/分)=120。

6-0。865×年齡 此外,65歲以上老人不同程度地出現夜尿、尿急、尿瀕乃至失禁等現象。 內分泌系統 性腺的萎縮是內分泌系統最明顯的衰老變化。如女性45~50歲左右月經停止,雌激素分泌顯著下降,男性從50~90歲雄激素逐漸減少,性機能減退。

與此相應生殖及副性器官產生各種萎縮性變化,如卵巢在體內表現衰老的細胞主要為固定分裂後細胞,此類細胞出生後不久即停止分裂,死後也不能補充,如神經細胞、心肌細胞等。

機體衰老時此類細胞在結構與組成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如細胞數量減少(源於局部細胞的死亡),線粒體嵴與基質減少、體積膨脹,甚至破壞消失。神經細胞粗麵內質網失去典型構造,在光學顯微鏡下即見尼氏體減少。

細胞核的衰老變化則表現為孚爾根氏染色陽性物質減弱,核膜內陷形成皺襞。比較突出的老年變化是脂褐質的堆積,在心肌細胞內的堆積情況已如前述。在神經細胞內堆積隨年齡增加可佔胞核外體積的一半以上。脂褐質呈褐色顆粒狀,有自發熒光,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有單層膜包圍,內有電子緻密物質,有時具透明區或板層結構。

其隨年齡增加的速度因不同細胞與不同動物而異,堆積對細胞的功能有何影響仍是個有爭論的問題。 離體細胞的衰老表現在隨培養代齡增高而產生的胞內變化。自從1961年L.海弗利克等發現人胚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的培養壽限以來,對離體細胞的衰老已積累了相當資料。

隨著細胞增殖達到密佈單層後即須分瓶傳代,倘以1分為2計,則傳代次數只有50±10次,是為細胞群體倍增的極限,也就是培養細胞的壽限。此數與供體年齡、種屬有關。供體年老者其細胞培養的代數較來自年輕供體者少。

種屬壽限高的供體其細胞培養的代數也較來自短壽者多。培養到30~40代後細胞即出現熒光顆粒,核蛋白粒的RNA減少,缺嵴的線粒體增多。這都屬衰老變化。在生化方面也已測知不少參數的變化。因此目前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者以此類細胞為衰老模型。

除成纖維細胞外,諸如內皮組織、淋巴細胞、平滑肌細胞等都已建有細胞株,且有一定的培養壽限。 分子水平 器宮與細胞的衰老終歸與分子水平的衰老有關,首先就細胞外的分子來說,充塞於全身的胞外結締組織及上皮下方的基底膜均有特異的衰老變化。

結締組織富含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隨年齡增長膠原蛋白分子之間產生交聯鍵。30~50歲為交聯迅速增加的時期,隨著交聯的增多膠原纖維吸水性下降,失去韌性,趨於僵硬,不利於組織的活動。彈性蛋白為彈性纖維的主要成分,在衰老中也會進行交聯。

纖維斷裂、脆化,外觀黃色加深。至於基底膜只知其在衰老時加厚,其主要成分也是膠原蛋白,次為糖蛋白與碳水化合物。但這些分子如何改變導致膜的加厚還不清楚。此外,作為胞外物質當然還有血液、淋巴。這些物質經常處於運行狀態,且不斷更新,很難定出衰老的指標。

其次就細胞內分子的衰老來說,有些不斷更新的胞內分子,如代謝反應中的酶,其實質性的衰老變化還很少見。但其更新速度——合成與降解速度——可能在衰老時減慢。其生物活性是升是降則因不同酶而異。

另有一些合成後不再更新的分子,如細胞分裂時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在合成後即不降解。有人認為DNA分子隨年齡增長而分子量下降,可能由於斷裂增加所致,核小體上重複排列的DNA鹼基對在老年比年輕時增多;DNA與組蛋白的結合增多,在染色質內組蛋白與非組蛋白的比值上升等等。

至於衰老個體細胞內DNA損傷修復能力如何,人們尚不甚瞭解,但用離體細胞的研究大多認為DNA修復能力隨培養代齡增加而下降,且與培養細胞的供體壽命似成正相關,即長壽動物的細胞在培養中有較高的修復能力。

除DNA外,細胞內的大分子如眼球晶體纖維中的晶體蛋白,隨年齡增長而含量增加。人在50歲以前晶體的可溶性蛋白佔優勢,50歲後可溶性蛋白下降而不溶性或難溶性蛋白及其分子量均隨年老而增加,尤以晶體中心部為甚,表明早期合成的可溶性蛋白在增齡中進行聚合形成分子量大的聚合體。

人們對分子水平的衰老所知有限,研究結果也常互相矛盾,有待於在技術改進的基礎上深入探討。 衰老的學說 自19世紀末應用實驗方法研究衰老以來,先後提出的學說不下20餘種,有些學說已被否定(如大腸中毒說),近年來的學說可歸納為五類。

程序衰老說 認為動物種屬最高壽限是由某種遺傳程序規定的,機體衰老現象也是按這種程序先後表現出來的,即在同一種屬內不同個體的壽限在一定程度上也由遺傳程序決定,因此可通過育種建立有一定壽限的品系。

前述培養細胞傳代次數有限,且年輕供體的細胞培養代數多於來自年老供體者,這類事實支持了程序衰老說。此外,老幼不同代培養細胞以核或質互換後雜交細胞壽限與供核細胞的壽限一致,證明控制代齡極限的因素(可稱之為“衰老鍾”),位於胞核內,至於胞核如何控制衰老又有各種推測,例如密碼子限制說、DNA修復缺陷說、錯誤災難說等。

密碼子限制說 認為衰老時DNA控制的蛋白質合成受到破壞,可能由於轉移核糖核酸(tRNA)的功能受到干擾,使密碼無法進行轉譯,干擾的來源在於tRNA合成酶的改變,或組蛋白對基因的抑制。 DNA修復缺陷說 認為基因的損傷不能及時有效地修復,會導致衰老。

根據實驗得知哺乳類中長壽動物的DNA修復系統確實比短壽動物的DNA修復系統更為有效。這也反映了壽命的進化。 錯誤災難說 此說首先是根據在經信使核糖核酸(mRNA)傳遞信息的過程中發現錯誤,認為對細胞衰老密碼信息的正確性,而且參與信息轉錄與轉譯過程的各個環節上都須正確。

如參與上述過程的某種酶產生錯誤,雖然開始出現錯誤的影響不明顯,但此錯誤的酶所催化的反應產物可能也是錯誤的,由此會導致錯誤的連鎖出現,形成災難,使細胞衰老或死亡。目前對此說的驗證結果頗不一致,原因是錯誤的產物在未使錯誤影響擴大以前有可能已被降解。

自由基說 正常代謝反應的中間產物每含自由基,對細胞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如脂類的過氧化與大分子的交聯,其後果是使胞內酶失活,以及象脂褐質一類的惰性物質在胞內沉積。此說雖然無直接證據,但以抗氧化劑或自由基淨化劑飼餵小鼠可延長壽命,或抑制脂褐質的形成。

此外,抗氧化劑還有加強機體免疫反應,抑制腫瘤及自體免疫疾病等作用,都從側面為此說提供了間接的證據,然而也有一些反面的實驗結果。 大分子交聯說 隨年齡增長,對生命重要的大分子有交聯增多傾向,或在同種分子間或在不同分子間都可能產生交聯鍵從而改變了分子理化特性,使之不能正常發揮功能。

細胞外的膠原蛋白進行交聯已如前述,此說則設想胞內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也會進行交聯,但迄今在體內還未見證實。把交聯視為衰老的原發性因素也只是一種推測,然而這畢竟是研究衰老中值得探索的一個途徑。 免疫機能退化說 認為免疫機能退化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因素。

如老年人T淋巴細胞數比年輕人少,B淋巴細胞製造抗體能力下降,胸腺激素分泌也減少,其綜合效應便是使老年人對疾病的感染率上升,特別是自身抗體的產生引起各種自體免疫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紅斑狼瘡等,表明免疫識別功能的紊亂,目前雖不能確知免疫與全身性衰老過程的內在聯繫,但有些事實,如以細胞移植使老年動物免疫能力加強,且延長壽命,表明免疫學在衰老研究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領域。

神經內分泌學說 認為激發各種生理功能的信息在衰老中有重要作用。信息來源不外內分泌與神經,早在19世紀就有一種理論強調衰老源於性激素的缺乏,性腺移植成為風靡一時的復壯手術。其實衰老未必源於激素的缺乏,而可能是各種激素的平衡失調所致,維持激素平衡有賴於神經內分泌的反饋機理,衰老個體對反饋的敏感性下降,有人認為反饋的中心在下丘腦,這裡接受反饋信息,然後轉為激素反應,觸發機體的生長、成熟和衰老。

因此認為在下丘腦有所謂“衰老鍾”,實驗證明給老年性週期停止的雌鼠注射刺激下丘腦神經分泌的化學物質——左旋多巴則可恢復生殖週期,反映了老年下丘腦神經遞質兒茶酚胺的缺陷。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不是激素本身而是靶細胞上的受體缺陷導致衰老,例如有些激素調控細胞對營養物的吸收與代謝,它們的受體在衰老時顯著減少以致老年人對營養的利用能力下降。

還有一種見解認為一種激素對另一種激素的功能可以通過未知方式進行阻斷,例如有人從切除垂體使老年大鼠部分地復壯推測垂體有某種激素可干擾體細胞對甲狀腺素的利用。復壯是源於這種干擾的解除。但迄今還不知垂體是否確有這類“死亡激素”。

神經內分泌說涉及激素與神經遞質作用的許多方面,現代的實驗根據還是有限的。 除上述學說外,還有一些正在醞釀的新學說,如根據生物膜在衰老中的作用以及從壽命進化的角度探索衰老的基因定位的學說。

這些學說各自強調了衰老的一個方面,實際上都提出了一些推測。衰老機理十分複雜,可能不是靠單一的學說可以全面解釋的。



趙富美Vlog


答:這個問題是對某一種動物壽命的相對來說的而不是絕對的,這於動物的基因、壽命、生活等好幾種方面有關。

比如:狗、豬、雞、鴨、鵝、牛、羊、馬、又如兔子。這些動物在人們不需要的時候它們就多活些天幾年或十幾年,卻有的也有二十年,三十年的,不過很少很少。這些都是些低級動物。

而人就不同了,人是一種高級動物,有的人有病的時候,也有的剛下生就死了,有的活了幾歲(年)或十幾歲,還有的幾十歲甚至一百多歲。

有的人活的好好的,有幾歲十歲十幾歲或幾十歲就死了,不管怎死的或多大死的,都說這是他(她)的壽命問題,就該活這麼大年紀。

所以說::動物的壽命長短是與動物的基因、壽命、生活都是相對來說的,而不是絕對的。


張太順734


狗和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它們同樣有心臟、肺和人類生存所需的一切。

寵物狗給了我們很多的快樂,但當它們死後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悲傷。那為什麼它們不能活得和我們一樣久呢?動物的壽命究竟和什麼有關呢?

壽命通常與動物的體型大小有關

很久以前,科學家們就發現動物的壽命主要與它們的體型有關。大動物通常比小動物活得更長一些。

人們過去認為大型動物壽命更長的主要原因是所謂的代謝率。代謝率就像一輛車用了多少汽油——汽油消耗得越慢的車可以開得更久,就像代謝率較低的動物如烏龜等更傾向於長壽一樣;而相反如果動物有更高的代謝率,這會導致更短的壽命,就像油耗大的汽車很快就會耗盡汽油。

然而這種理論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符合。例如有些鸚鵡新陳代謝率很高,但卻能活80多年。這裡普及一下,代謝率與心率有關,有些鸚鵡的心率為每分鐘600次,而人的心跳大約每分鐘70到100次。

狗是不遵守這條規則的動物之一

狗不遵守大動物更長壽這一規則。一隻重70公斤的大丹狗能活7年就算是幸運的了,但一隻重4公斤的吉娃娃卻能活10年或更長時間。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但現在你知道了,如果你想要一隻壽命更長的狗,那麼你最好是選擇一個小品種狗。

人為什麼可以長壽呢

除了人類擁有發達的醫療衛生、充足的營養以及沒有眾多的天敵外。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增長較為緩慢,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一般需要18年左右。增長並不是一種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因此增長越慢,我們就能更好地利用能源,進而活得更長。

還有一個相關的理論為,人類之所以如此聰明,也是因為我們已經進化出了一個漫長的童年,我們可以用它來培育我們強大的大腦,這有助於解釋我們實現長壽的生存能力。


假想家


人類相對於其他動物,環境優越、衣食無憂、幾乎沒有像動物那樣到處充滿天敵的世界、加之人類憑著自身智商優勢自我醫療消除減少了疾病,人類也就自然比同類哺乳動物長壽,似乎也就不足為怪,但問題是自然界沒有比人類生活優越的動物照樣可以比人類長壽,況且即便是哺乳動物享受人一樣的醫療壽命照樣短得多,又當何解?人類壽命相對於哺乳動物要長3-4倍又豈是優越生活環境所能解釋的嗎? 所有動物心臟大小都基本上是體重的0.5-0.6%,所有的哺乳動物一生心跳基本是一致的,大約為7.3億次,也就是說所有哺乳動物一生中單位體積肉體得到的血液流量是基本一致的,而人類一生心跳大概為25-29億次,是哺乳動物心跳的3-4倍。由此可見是人類心跳次數遠遠高於哺乳動物的結果而大大延長了壽命。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類心臟效率是哺乳動物的3-4倍呢?從簡單的日常生活常識我們知道,像同一汽車發動機壽命在負荷、道路、環境、溫度一致的外在因素條件下,決定其壽命長短就是汽油質量,汽油質量越低、發動機磨損、損耗越大、壽命自然就短。自然規律是相通的,而相對於人類、自然也就是因為血液質量高,對心臟磨損耗能小,故壽命大為延長(這固然是我個人推測、但仍希望醫療生物界對此試驗驗證)。人類思維活動所增加的必須睡眠也有可能有助於血液淨化。 但為什麼人類血液質量相對於動物就高呢?說的更明白點、就是人類血液血液潔淨度為什麼比動物好,血液垃圾、廢料有毒物質含量為什麼比同類動物少得多?事實上就是因為人類除了擁有與動物一樣的排洩器官之外、還擁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排洩器官?無毛的皮膚。動物因為冬季的抗寒需要、必須擁有全身皮毛、才得以生存,但由於皮毛的存在、它不具有像人類一樣通暢的排汗、排汙排氣功能、它只能靠內臟肝臟解毒和腎臟排毒功能來清除血液垃圾。而光潔的皮膚在給我們帶來美感的同時卻無形中給人類恩賜增加了一套排洩系統,卻又不增加能量的消耗、使得血液永葆青春延年益壽。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健康事實上就是血液的健康;人的年輕就是血液上擁有的年輕血液質量。人類的文明似乎始終與清潔與洗澡聯繫在一起的、洗澡多的地區或民族文明程度效應較高、智商也無一例外地相應較高。洗澡不僅僅是清除了皮膚代謝的汙?物、疏通了皮膚排洩通道、而且洗澡具有按摩作用、增加血管擴張收縮彈性、保障了血液質量。人類皮膚的代謝排汙、就是內臟排汙功能的延伸,既提高了淨化效率、又減輕了內臟負擔、既提高了淨化血液質量、又減輕了心臟負擔,從而也就自然提高了內臟、心臟工作年限。大自然對人類的青睞恩賜,事實上就是對動物的不公平,憑什麼人類就可以擁有光潔皮膚、既可夏季減依也可冬季添依保暖、減少了冷暖煩惱,又增加了延年益壽的機會呢? 還有一個與此極為相關的自然有趣現象,那就是壽命與智商、兩者似乎是緊密聯繫在一起、高度統一的。如飛行鳥類與其他動物就有一個巨大的差別,那就是個體雖小、但壽命卻長得多、智商也高,有些非洲鳥類竟然也能像人那樣向情人獻鮮花,像搏擊長空的鷹類據說壽命可達70歲、人類籠養的鸚鵡可活100歲。像大象、靈長類、海豚都有較長壽命與較高智商,凡此種種、大自然中凡是智商高的、其壽命相應也長(代謝特別慢的烏龜等動物除外)。智商高顯然需要一個高效率的血液供給(既要保障體力代謝支出、還要保障大腦思考需求),一個高效率的血液供給顯然離不開一個高質量的血液潔淨度(也就是等量的血液量可以攜帶更多的氧氣和能量),而一個高質量的血液淨度顯然也就降低了心臟負荷磨損,也就延長了發動機壽命,也就延長了生理壽命,在這裡體現了三者高度統一,由此我們也就不難回答為什麼人類有那麼高的智商,而又有相對於哺乳動物擁有那麼高的壽命,完全是由血液質量為前提所決定的。恩格斯說過,是勞動創造了人類。事實上任何動物為了生存競爭,都是被迫勞動的,之所以它們勞動沒有成為人類,是因為它們沒有高質量高效率的血液提供大腦,因而也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大腦。是大自然的進化、是類人猿的皮毛消失,才真正意義上開始創造了人類,與類人猿的主觀勞動沒有任何的關係。是氣候變遷溫差增加,推動了類人猿毛髮消失和血液質量不斷進化提高創造了人類。


sky文龍


那是因為不同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不同,新陳代謝越快壽命就越短,越慢壽命也就越長.為什麼動物的壽命有長有短?

1、性成熟的早晚影響壽命.如動物的行為學表明,行為受激素的調節,性成熟早的動物,表現在對外界的刺激反映強,而且常表現為一類挑釁的行為,這會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壽命就短;如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或推遲性成熟,壽命可能會相應延長.

2、身體大小影響壽命 有人認為體形巨大的動物,防禦能力強,生命力強,不易受天敵危害;而且需要較長時間來完成生命中各個發育階段,如大象的幼仔哺乳期要4年---5年,真正成熟要15年--18年,而它的最長壽命可達120歲,大型動物不但有利於防寒保溫,一生中消耗的熱能較少.相反身體小的動物,由於呼吸所產生的活性氧會損傷DNA,再加上身體小而呼吸量損失大所以比大動物壽命短.

3、遺傳決定壽命 有人認為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壽命的長短;壽命長短與生物的細胞分裂次數成正比;合成核酸或蛋白質的差錯,可導致一系列的錯誤.尤其是當蛋白質差錯發生酶時勢必導致整個物質代謝紊亂,結果引起細胞衰老死亡等.

4、食物對壽命的影響 自然界的動物,在飢餓、寒冷、疾病感染以及“弱肉強食”的環境裡生活,一般很少是“壽終正寢”的.如果提供安定的生活環境合口味的,甚至是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會適當延長其壽命.

動物中壽命最長的可能是龜.1737年,科學家們在印度洋的一個島上捕獲了一隻象龜,據鑑定它的年齡當時是100歲左右.這隻龜被送到英國,在一個動物園又活了很長的時間,20世紀20年代還生活在那裡.假如捕獲這隻象龜時動物學家的計算是正確的話,這隻象龜的壽命大約在300多歲.魚類的壽命都是很長的,1794年,有人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個湖裡捉到一條狗魚,它的鰓蓋上穿著一個金環,上面刻著:“沙皇鮑利斯放生”.沙皇鮑利斯生活的年代是1598~1605年,這條狗魚在湖裡生活了200年左右.可是許多現代專家對此表示懷疑,認為狗魚只能活70~80年.現在科學家們已研究出一種從骨胳和魚鱗上的年輪來確定魚的年齡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已測出大白鱣能活100多年.人工飼養的魚就比較好確定它們的壽命了,如人工飼養下鯰魚能活60歲,鰻能活55歲,金魚能活30歲.

兩棲綱動物中的鯢的壽命非常長,在人工飼養下能活130歲.鳥類中渡鴉比較長壽,在人工飼養下能活70歲.雕也是長壽者,在人工飼養下能活到80歲.鸚鵡也許是由於性情朗的緣故,能活到100歲左右.家禽中的鵝能活到40歲,雞可活20年,家鴿能活到30歲.無脊椎動物中,壽命最長的可能要算是軟體動物巨硨磲,能活80~100年.

什麼動物的壽命最短呢?無脊椎動物草履蟲和變形蟲的壽命是以晝夜或小時來計算的,它們的壽命最多是一晝夜.脊椎動物中,壽命最短的是彈塗魚,這種身長才幾釐米的小魚,壽命不到一年.昆蟲類的壽命很特別,普通蒼蠅的成蟲壽命是15~25天,如果連它的幼蟲期和蛹期都包括在內,它的壽命則是25~70天.5月的金龜子在成年情況下可活1~2個月,但它的幼蟲卻可以在土裡活3~4年.春天和夏天出生的工蜂只能活6周,而秋天出生的卻能活6個月,蜂王的壽命要長得多,它能活5年.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兩名科學家通過對動物基因的研究發現,控制食物卡路

裡含量可能有助於延長壽命.

普羅拉和溫德魯奇通過研究老鼠的基因變化,發現老鼠體內通常隨年齡增長而老化

的基因,在食量不足的情況下,繼續保持“青春活力”,進食低卡路里食品的老鼠壽命

延長了一半.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為何一些食量較小的動物通常壽命較長.溫德魯奇

表示,此研究有可能促進人類搞衰老藥物的研製.但他認為,對體重正常的人來說,目

前就建議他們控制食物卡路里含量以延長壽命還缺乏科學依據.



山藥與生活


一般情況下,動物的壽命比人類短是我們的一個共通常識,比如狗的生命只有十幾年,甚至其他動物只有幾年的壽命,而我們人類壽命卻很長,那為什麼這些動物沒有像人類一樣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壽命呢?


其實,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種自然規律,每種生物能活多少歲就是由這種規律所決定的。因為物種起源、進化,都是經過極其漫長、艱難的過程的,人類在適者生存的競爭中是最優秀的一個,沒有其它物種可與之相比。而這種進化,這種競爭,不僅僅是智力、知識、文化上的,也應當包括壽命上的,所以本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人類的強大是壽命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這樣看問題,那人類的壽命當然比大多數動物要長才合理。


同時,食物對壽命也有一定的影響。自然界的動物,在飢餓、寒冷、疾病感染以及"弱肉強食"的環境裡生活,一般很少是"壽終正寢"的。如果提供安定的生活環境合口味的,甚至是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會適當延長其壽命。


還有生理學家認為,動物壽命的長短取決於它們心臟跳動的頻率。經研究發現,不同動物的心臟在一生中跳動的次 數基本上是一樣的,大約是3億次。心臟跳動越快的動物 種類,壽命將會越短;相反,心臟跳動越慢的動物種類,壽命將會越長。


但是也有例外,科學家在幾百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長壽龜長壽魚等,它們都活到了一百多歲甚至幾百歲。所以說,也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比人類壽命短,比起長壽龜,恐怕也只有彭祖與之相比了。


遙小遠


這主要是基因所致,又與細胞核分裂週期息息相關,儘管人的懷孕十個月,動物懷孕期週期比人大相對也長,比人小週期就短。大象懷孕週期二年。貓狗懷孕週期只有七十天左右。但大象壽命平均野外圍養跟人比略長,但不能夠超過人均壽命一倍。貓狗壽命十五年上下。總之,又看衰老進程中的體質狀況。


林慶生267


人和狗都是哺乳動物,具有相似的發育規律,但基因的差異使得狗在年齡較小時發育較快,迅速脫離幼年期進入繁殖期,到了老年衰老卻相對較慢,壽命也受此影響。



美國一名大學教授最近搞出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以往將狗的年齡換算成人的壽命,採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直接乘以7,但是得出的結果卻與人和狗的發育規律相差甚遠。比如半歲大的狗換算後是人類的3.5歲,這時候狗都換了牙了,也快進入繁殖期了,母狗6-8月齡大的時候就可能開始發情了,而人類的小孩3.5歲時都還走不穩,直到十幾歲才漸漸成熟。於是這名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找了一些人,從幼兒到老年都有,於100多條拉布拉多尋回犬的基因進行比對,結果發現狗DNA中一些基因片段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甲基化規律,甲基化是基因表觀遺傳的一種表現形式,影響生物的發育和性成熟以及衰老的規律。以這種方式獲得了目前最準確的年齡換算方式:狗相對於人的壽命=16ln(狗年齡)+31,ln為自然對數。


以此公式計算的話,得出的換算結果更加契合兩者的發育規律,同時也顯示狗在歲數較小時的發育速度遠超人類,而老年時則相對緩慢一些。這項研究說明,儘管哺乳動物來源於同一始祖,但是由於進化歷史的區別,基因存表達的方式等決定了發育規律在時間上存在差異,同時這些不同也可能導致不同物種壽命的差異。大概由於兩者不同的身後特徵,人類相對比較強大,可以很好地保護自己,而且人類腦袋大,神經系統複雜需要更長的時間發育,人類自身的實力和群居的生活方式使人類能夠給幼年個體充足的發育時間和安全的環境。而狗這種動物脫胎於狼,儘管也是一種較為強大的物種,但是在危機四伏的野外環境,更早地發育成熟就意味著有更強保護自己的能力。

自然界還沒有哪兩種物種的基因以及基因的表達完全一致,當然這和人類區別物種的方式有關。不同的基因早就不同的發育過程,也決定著相似但有區別的衰老機制,使得地球物種的壽命大不相同,烏龜能活一兩百年,蜉蝣一夜之間就可能衰老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