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只有他做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過數百位皇帝,在這些皇帝之中,雖然不乏像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等雄才大略,開疆擴土的千古帝王,但更多的則是昏庸無能之輩。

對於“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的皇帝來說,由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就連後宮都比普通人要龐大許多,而我們常說的“三宮六院”,則是從明清以後才被廣泛使用的。

試想,整個後宮裡,不管嬪妃還是宮女,都是皇帝一個人的,這世上又有哪個男人能抵禦得了這樣的誘惑,就連一些明君聖主到了晚年,都難免沉溺於美色之中而不能自拔,就更不要說那些以“荒淫無道”著稱的昏君了。

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只有他做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不過,儘管皇帝在後宮中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因為中國古代封建禮教極為嚴苛,並非沒有任何限制,有的底線同樣是絕對不能觸碰的,在關乎男女大防的“天理人倫”上,即便是再好色的皇帝,對他來說也是大忌。

當然,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恪守這一點,在極為動盪的南北朝時期,就出現過一位特殊的皇帝,之所以說他特殊,是他做了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一件事,那就是他和自己的親生.母親發生了超越常倫的關係,而他也是正史中唯一一個有此記載的皇帝,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他揹負了“千古罵名”。

那麼,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南朝的宋孝武帝劉駿,字休龍,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據《南史》記載,他小時候不但天資聰穎,極富文采,而且十分擅長騎射“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於騎射”。

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只有他做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元嘉三十年即公元四五三年,急於上位的太子劉劭在弒殺了宋文帝劉義隆以後,自立為帝,很快這件事就傳到了時任徵南將軍,正在征討西陽蠻族叛亂的劉駿耳中,當他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忍不住痛哭失聲,同時也對劉劭的做法產生了很大的不滿。

剛巧劉劭不放心劉駿,打算讓沈慶之殺掉劉駿,沒想到,沈慶之不齒劉劭所為,臨陣倒戈,最後劉駿在他的幫助下,統帥大軍攻破健康,殺掉了只當了短短三個月偽皇帝的劉劭,在劉劭死後,劉駿稱帝,史稱宋孝武帝。

說實話,在位前期,劉駿還是很有作為的,實施了諸如直閤將軍制度、廢錄尚書事,設立御史中丞專道制度、整頓刑律等等一系列政策,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有效抑制高門士族的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只有他做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從以上這些手段來看,說劉駿是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手段最高明的統治者之一併不為過,然而,就因為和親生母親的醜聞,讓他聲譽盡毀,從而留下汙名,至於劉駿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究其原因,恐怕和他的童年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劉駿的母親叫路惠男,年輕的時候因為容貌秀美被選入宮中成為了宋文帝的妃子,起初很得寵,然而,在競爭激烈的後宮中,不善奉迎的她在生下劉駿之後不久,便遭到了冷落,劉駿五歲的時候,被封為武陵王,按慣例,不能繼續留在京城健康,而是要到封地武陵去。

不放心年幼兒子的路惠男在徵得宋文帝的同意下,隨同劉駿一起來到了武陵,這一年,她二十四歲,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母子兩相依為命,不知不覺中,劉駿對母親產生了極深的依戀,即使長大以後娶了好幾個妃子,這種依戀不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愈加的濃重起來。

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只有他做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等到劉駿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將分開很長時間的母親接到了健康,尊封她為皇太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上皇帝少了很多顧忌,又或是眾多嬪妃無法代替母親在他心中的位置,終於有一天,劉駿在給母親請安的時候,做出了逾越人倫的事情。

雖然路太后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架不住愛子心切,也就聽之任之了,此後,劉駿經常以“商議要事”為藉口,來到母親的寢宮行苟且之事,關於此事,《宋書後妃列傳》是這樣記載的:“上於閨房之內,禮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內,故民間喧然,鹹有醜聲。宮掖事秘,莫能辨也。”。

而《魏書》的記載則更為直接“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穢汙之聲,佈於歐越”,一個“蒸”字已然說明一切,除了路太后以外,還有史料記載,劉駿連伯父南郡王劉義宣的幾個女兒都沒有放過。

歷史上所有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只有他做了,卻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如果從這些記載來看,劉駿確實“荒淫無道”的令人髮指,被罵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過,有不少後世史學家卻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的依據是,《魏書》本來是北魏的官方正史,而北朝又以鮮卑族為正統,他們對南朝帝王進行詆譭抹黑是常有的事。

而《宋書》的作者名叫沈約,他的父親沈璞曾經因為支持劉劭弒君篡位,最後被劉駿所殺,不排除沈約有藉此洩憤的嫌疑,正因為如此,無論《魏書》還是《宋書》的記載,都不可盡信,不過,這些也都只是猜測,至少在沒有拿到更有利的證據之前,劉駿的“冤案”是無法洗刷掉的。v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