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每句减2字,有损原诗意境没?

诗海文踪


首先,原诗是一首七绝格律诗,被改过后并非是五言绝句,而成了一首无格律可言几近打油的诗。

其次,原诗“清明时节”,加上“时节”二字说明并非确指清明节当天,而是泛指清明前后的一段时间。“路上行人”中“路上”二字即有了一种行人来往穿梭的感觉,增加了诗意的动态感。第三句“借问”,说明作者对此处人生地不熟,也体同时现了一种礼貌性。最后一句“牧童”,一是暗点所到之地之地为乡野之处,同时也增添了田园悠然的意境。

所以说,改动过的五言无论是从诗词结构的美感,还是意境的美感,都远不能同原诗相较。


o慎獨o


可改短剧:[呲牙]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听雨YS666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去两字可为::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仔细品可知,立意意境未变,但缺了生活和地气,不像那在大地生活中的那个丰满的人,因没有了纷纷秋雨中行走秋愁秋思路遇牧童指点酒家美酒方向继续追的现实生活味,古诗词绝妙也在于此,门外汉随感。


春江帆影491


有一首七绝《清明》,千百年來一直为诗家和百姓喜爱。全诗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在有人提出,把每句去掉二字,同样可以表达原诗的内容,按照诗要简练的标准,不是更好吗?

表面看把七言绝句改为五言绝句,全诗也讲得通,但是读起来总感觉干巴巴的没有了原诗的韵味。原因是删了8个字,破坏了诗的意境。

什么是诗的意境呢?通俗的讲就是全诗给读者呈现的一副画面【因为画面经常是变化活动的,也可以说是短视频】

意境是由几组意象组成的,好的诗句要求在有限的文字中,描述的意象要多,意境的画面才会精彩。

第一句去掉“季节”,第二句去掉“路上”,就变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把本诗描述的时间、空间缩小了。“清明时节”是说清明前后一段日子,不是单指清明那一天。“路上行人”指的是一路上看到的行人都昏昏沉沉像喝醉了酒似的。



第三句的“借问”是全诗的眼,去掉全诗就没有精彩之处。“借问”二字里面有人物、有对话,让全诗充满情趣。

第四局的“牧童”,还让我们联想到牧童的笛声和他骑的老牛。

诗的感人全凭意境,意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反映的,《清明》一诗去掉8个字,删去了许多意象,意境破坏了,诗的韵味也就没有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听听您的看法?


李冠朝


这样行吧

清明时节雨,

路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

童指杏花村。

不行这样——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

欲断

借问酒家

何处

有牧童

遥指

杏花村

然鹅

这样还是最好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话说,这作者是谁?





诗意北国


唐朝杜牧(清明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间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一句减少了时节二字变成了清明雨纷纷,对整句诗来说意义改变了。清明是指清明节当天,清明时节是有一个时间段的,大约农村俗历为15天左右。

……清明雨纷纷是指清明当天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指这个时间段都是下雨。减少2个字缩短了时间段,对整句所指的只有清明这一天。(清明时节指清明前7天、清明后7天)

……第二句减少路上二字变成了行人欲断魂。这句改变了人的数量,人的目的、下雨天也有不是去上坟。祭祖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明确了人的目的。

……第三句没有借问二字,变成了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这缩少了范围,只是对自己内部几个人才有这样的提问,内部都要有熟悉的地方才可这样问。(例如朋友一起去吃饭,那个地方好坏都知道才能回答某某地方)。改动后变成了主动,成了熟人熟地方的老客了。原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指的是自己人生路不熟,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借问是对人的一种称呼,礼貌之意。改动后相差大远,不合情理。(例向人问路或其它、用借问一下去某地方怎样走,是对不熟的人的一种称呼)

……第四句减少牧童二字、变成遥指杏花村。是谁指杏花村吗、那么只有自己了、这样又形成了与第三句相同点了、自己对地方熟悉,老客了去吃就是,对人对地方相当熟悉和了解、(例朋友一起去吃饭、说去某地方、是相当熟的)原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么你问了人家人家就会告诉你什么地方有吃的有玩的,这样就说明自已对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远方客人,原句与减少2个字的句有天地之别,客人问了牧童,牧童才会回答客人,于是用手指了指告诉对方远点的地方有个杏花村。(假如你不问人家、谁告诉你去吃饭的地方、古代与现实是一样)

……原诗与减少两个字的诗句有天地之别。是对原作者的不敬


用户43O41963


我认为减去二字,情意有所变异了!


黄妙机


据说《清明》这首千古名作被多人改过,都是从每句减去两字。曾被大学士纪晓兰改过,普遍认为:

清明时间雨纷纷~雨不只在清明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不在路上岂是行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常随客舍,都在显眼的地方何需问!

牧童遥指杏花村~谁指都行,非牧童不可?这不都是多余吗?于是就成了:

清明时间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好端端的诗,一经改面目全非。看似精炼,读起来生硬、机械却少了原诗意境和韵味,如同爵蜡!


有邰一夫


雨纷纷,行人断。家何处,杏花村。


梦醉小村是故乡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雨纷纷

路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雨纷

路上人断魂

借问酒家处

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魂

借问何处酒

遥指杏花村

清明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一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心

独酌一杯酒

醉卧杏花村

自己体会,看看哪个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