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陪你读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最美家庭陪你读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点击收听

本期主播:洪云


内容简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以下特点:第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第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们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一个各方面做得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妈妈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妈妈身上学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妈妈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

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作品评价

这是一本现象级家庭教育图书,荣获20多项大奖,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既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

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也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内容摘要

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但有质的差异,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我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的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有一次我在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要抓住小男孩,最后都被挣脱了。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有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记得圆圆第1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8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他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他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他要带他去打针,他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他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他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住了,就忘记被针扎这回事儿。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了他那个印象了。

我抱着他走到处置室门口时,他突然说:“我不打针”,我停下来对他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媛媛说不舒服,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说:"想"。他又开始咳嗽了,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他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的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他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点痊愈。圆圆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他小小的心还是害怕。他满眼忧虑的问我:“打针疼不疼呀?”我微笑平淡的说:”有点疼不疼的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

圆圆听了,忧虑有所缓解。我接着问他,你觉得那天摔屁墩是疼的厉害?还是只有一点点疼?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打针的疼和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疼。”我很坦率的告诉他,然后又说:“摔屁墩,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圆圆点点头,但我能看出他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于是又给他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他鼓舞,让他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他退路,让他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他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而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圆圆也坦然了许多,他的愿望肯定是当英雄,同时对妈妈的话也深信不疑,因为妈妈从没骗过他,既然只是有一点点疼,那也没什么好怕的。打针的时候他很紧张,浑身绷得紧紧的,但没哭。护士看圆圆在打针过程中那么配合表扬了他。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疼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平静。门诊看了几天不见好,圆圆就住院了。

一个病房有8个孩子,大部分比圆圆大些,基本上都2~3岁。每当穿白大褂的人进来,不管是护士还是医生,有时只是进来量体温或问问话,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们惊恐万状,宛如羊圈里进了狼,只有圆圆一人不哭、不闹,他会停止玩耍,要我抱着他,一脸忧愁的等着。

虽然他也不喜欢打针,但他也能理性的接受了。扎针过程中他从不乱动,总是很配合,每天总能受到护士的表扬。由于当时孩子太小,打点滴时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脑门上扎针。但脑膜上的血管也很细,往往不能一下扎住,经常得扎两三次。有一天一个新来的小护士给圆圆扎针,居然一连扎了7下,都没扎住。大人被一连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他爸爸在旁边都有些无法忍受了,圆圆开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的哭,脑袋却一动不动的让护士摆弄。

第八下扎住了。胶布一贴好,他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小家伙。而病房里的其他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当时圆圆的治疗还需要一种超声雾化的理疗,是让孩子呼吸一种加了药剂的雾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喷雾口靠近孩子的脸,让他自然呼吸10分钟。

第一次做时,护士推来仪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按护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来。微微带有药味的白色雾气,随着机器嗡的一声启动,一下子喷到圆圆脸上,他大吃一惊,本能的把脸扭开,护士立即让我把孩子抱紧,不让他动,我赶快把圆圆抱紧了,力图让他的脸对着喷药口,圆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闭双眼,努力挣扎着,想躲开雾气,并开始哭。我尽量不让他动,护士也在调整,圆圆的脸扭到哪儿,他就把喷气口跟到哪儿,圆圆挣扎了一会儿争不开,终于大哭,并开始强烈反抗,才做了5分钟,他反抗的做不成,只好作罢。

比较打针。超声雾化应该说没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雾气,虽有淡淡的药味,但并不难闻。由于没提前给圆圆做思想工作,在他毫无心理准备下,强行要给他接受,所以成为圆圆最为恐惧的事。此后几天他一直拒绝做超声雾化,只要看到护士推一个类似雾化机的东西进来,立刻就紧张起来,远不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这件事确实是大人没做好,给孩子带来恐惧了。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该有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的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了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最美家庭陪你读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主播简介

洪云:“呼市三八红旗手”,“青城最美女性”。乌兰夫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多年,在演讲、诗歌等各类比赛中斩获多项大奖。

因热爱朗读、朗诵,经常参与各类公益类诵读活动,希望用自己的声音,为大家带去更多的好诗、好文、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