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裡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提起斯坦利·庫布里克,想必電影愛好者都不會陌生。

這位極力追求完美的電影大師,是好萊塢有名的完美主義者。

雖然他從業40餘年只留下了13部故事長片,但幾乎每一部都被奉為經典。

就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2001太空漫遊》《巴里·林登》《閃靈》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斯坦利·庫布里克

這也使得庫布里克在1997年榮獲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並且在2005年被英國電影雜誌《Empire》評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四位”

那麼在庫布里克誕辰91週年之際,小麥也來和大家聊一聊這位電影大師的經典作品之一。

那就是1971年在美國紐約首映的犯罪題材電影——《發條橙》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發條橙》改編自英國當代著名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原著小說。

該片在當年的上映之路十分坎坷,曾因為內容問題在多個國家遭遇禁播。

在英國,它甚至被歸為幾件謀殺暴力事件的元兇,直到2000年才被解禁。

不過即便如此,這部《發條橙》依然獲獎無數,贏得了頗高的口碑和評價。

其中就包括第3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外語片,以及第44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4項大獎的提名

國內豆瓣也給出了8.5分的評分,位列Top250排行榜第238名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充滿暴力傾向的少年,名叫阿歷克斯

他與幾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少年每天打架滋事。

某天,他們決定晚上前往富婆“貓夫人”的家裡作案,沒想到“貓夫人”早在他們到來之前就已經報案。

而阿歷克斯也在失手殺死“貓夫人”之後被警察帶走,並被判處14年刑期。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為了早日出獄,他自願成為監獄裡正在實驗的“厭惡療法”的試驗品。

所謂“厭惡療法”,就是強迫被實驗者長時間觀看大量有關色情、暴力的影片,以達到某種條件反射,讓其從此遠離色情和暴力。

在“厭惡療法”結束以後,阿歷克斯果然變成了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被釋放出獄。

然而他的生活也隨之改變,曾經的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在小麥看來,這部《發條橙》實際上是未成年犯罪題材和現實主義題材的“結合體”。

為什麼這樣說呢?且往下看。

影片的前半段,主人公阿歷克斯以無惡不作的形象出現。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待,已經不能用“問題少年”來形容他。

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既憤怒又吃驚。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搶劫、吸毒、欺負街邊的乞丐。

甚至是綁架、毆打作家亞歷山大,並在他面前侮辱他的妻子。

在父母面前,阿歷克斯一臉無辜,和普通孩子沒有什麼兩樣。

可在別人面前,他的本性卻暴露無遺。

哪怕是和自己的同伴,也因為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沒錯,作為一部電影作品,多多少少會有些戲劇成分在裡面。

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已經屢見不鮮。

2009年3月,美國16歲少年約翰·凱特西斯殘忍殺害了47歲的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廣播電臺記者喬治·韋伯。

根據警方公佈的信息,受害者喬治·韋伯身上的傷口多達50多處,遍及脖子和軀幹。

最終約翰·凱特西斯被判處25年有期徒刑。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2012年6月,美國16歲的蕾切爾·首弗和希拉·艾迪殺害了同齡女孩斯凱拉·尼斯。

而原因竟是因為她們不想再和斯凱拉繼續做朋友了。

最終蕾切爾被判處30年有期徒刑,希拉被判處無期徒刑,並且15年後才能保釋。

這三個年僅16歲的少年少女,原本擁有大好人生,卻親手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別人。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說回這部《發條橙》。

關於片名“發條橙”的含義,安東尼·伯吉斯曾在原著小說裡提到:它標誌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

因此片名所暗示的,實際上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

該片當年在多個國家遭遇禁播,並不完全是因為前半段的血腥和暴力,更多的是因為後半段。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當阿歷克斯因為失手殺死“貓夫人”進了監獄,又經過“厭惡療法”被釋放出獄之後,他和他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極端方式的“治療”下,阿歷克斯如同片名一樣變成了一個“發條人”。

任憑別人擺佈、欺凌,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他發現家裡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位置,不得不流落街頭。

他遇見曾經被自己毆打的流浪漢,就在流浪漢要實施報復的時候,曾經身為他手下的兩個人出現替他解了圍。

阿歷克斯發現,他們兩個已經變成了警察,而兩人也對阿歷克斯大打出手,以洩私憤。

當奄奄一息的阿歷克斯求助於一戶人家的時候,沒想到竟是曾經被自己欺凌的亞歷山大一家。

而身為反政府組織首領的亞歷山大,也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囚禁並折磨了阿歷克斯。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庫布里克是在向我們詮釋因果報應嗎?我想不是。

曾經身為施暴者的阿歷克斯變成了受害者,而曾經身為受害者的那些人卻變成了施暴者。

罪惡並沒有因為阿歷克斯“變好”而消失,只不過是施暴者和受害者調換了位置而已。

這正是社會不可忽視的病態。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同時,也不禁讓人想到了曾經轟動一時的“楊永信事件”

他利用“電擊療法”改造的那些網癮少年,又與片中的阿歷克斯有何區別?

他們都變成了任人擺佈的“發條人”,沒有自己的思想,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

社會各界思考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避免那些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發生,以及如何對孩子進行更好的教育。

而不是任由他們犯下彌天大錯,再如何改造成人。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除去那些天生就具有反社會人格的孩子,未成年人的成長與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愛或一味溺愛,學校只在乎知識教育,忽略品行教育,大環境的渲染,這些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無法忽視的影響。

正如那些被楊永信“改造成人”的孩子們的家長,他們將楊永信奉為“神明”,卻不曾想過孩子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與家長有著難以逃脫的責任。

庫布里克的《發條橙》,是教育的缺失,還是社會的病態?

《發條橙》

那些孩子想要變成“發條人”嗎?

或者說有人想要變成“發條人”嗎?

我想不會有。

正如片中所說:當人不能選擇的時候,他也不再是人了。

(本文由小麥看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