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藤井樹觀影團系【頭條口碑團】特約作者,影視綜深度解讀,認準口碑團!


奧斯卡之後,韓國電影如烈火烹油。包攬四項大獎的《寄生蟲》,將韓國電影的奧斯卡成就直接刷到了歷史級。


最新消息是,該片不但北美放映影院翻倍,HBO還宣佈劇版,由奉俊昊和亞當·麥凱聯合執導,“綠巨人”馬克·魯弗洛或有望出演。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屆頒獎典禮之前,大家最看好的《1917》?當金球和製片人工會獎揭曉,這部此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受到了無數關注,卻在瓜分勝利果實的時候少了它一口。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但是該片依然拿下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三個獎項,連最佳視效都沒留給《復聯4》。綜合這三個獎項你也可以知道,這肯定是一部視聽體驗爆表的電影。在這背後,是頂級團隊完成的驚人成就。


導演薩姆·門德斯,英國首屈一指的好導演,除了作為凱特·溫斯萊特的前夫為人所熟知,他還是《美國麗人》《革命之路》等佳作的導演。


在此前結束了兩部007電影的執導之後,他時隔五年,拿出了這部在北美被驚為天人的《1917》。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1917》獲金球最佳影片


加上金牌攝影羅傑·狄金斯坐鎮,《1917》再一次祭出評獎大殺器“一鏡到底”。雖然和《鳥人》一樣是偽一鏡到底,但攝影上為了完成這種視覺效果用了大量巧妙的鏡頭設計,也讓老爺子再提最佳攝影小金人。


迴歸電影,《1917》本身的觀感怎麼樣?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1917》

導演: 薩姆·門德斯
編劇: 薩姆·門德斯 / 克里斯蒂·威爾遜-凱恩斯
主演: 喬治·麥凱 / 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 科林·費爾斯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片長: 119分鐘


1

戰場上的公路片


如我們所知,《1917》是用偽一鏡到底的手法,拍攝了一戰期間兩名英國士兵穿越戰場、傳遞一個情報的過程。兩個小時的片長,一天的敘事時間,他們需要找到德佔區內疾速推進的德文郡二區部隊,告訴他們:進攻取消了。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其實我們都想得到,他們一定能到那個地方,傳達那個命令,但有趣的在於其中的過程。電影是以一種公路片的方式,展示了這段1917年4月6日發生在法國前線的一件小事。而公路片的核心,正如我們所知,是個人的成長主題。


英國來復槍第八團的兩名代理下士布雷克和威爾·斯科菲爾德,被要求穿越戰線去德佔區傳令。威爾表示很慌,大本營的官老爺們是說前線德國人已經走了,但他們真的清楚前線情況嗎?而且只有兩個人,德國人留下幾個打掃衛生的就夠他們喝一壺的!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讓威爾更慌的是,布雷克已經上頭了,他發了瘋似的往前線跑,原因很簡單,他的哥哥就在等著進攻的德文郡二區部隊,可能中德國人的圈套全軍覆沒,和其他足足1600人!


雖然是我有一口麵包就給你半口的好友,威爾和布雷克事實上並不是一路人。後者顯然帶著強烈的榮譽感,想想他的哥哥已經是上尉,或許布雷克來自軍人世家。但對於威爾來說,戰爭就是一場災難,勳章都可以拿來換酒喝。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很明顯的是,威爾更適合成為公路片裡成長的那個人。這一路上的種種遭遇,都讓他一點點接近他所厭棄的榮譽感,明白戰爭中個人的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


他們穿過了屍橫遍野的交戰區、殘垣斷壁的小鎮和冗長狹窄的戰壕。期間無論是布雷克的死,還是那次險死還生的中槍,都在不斷激活威爾那顆在戰爭裡逐漸冷卻、變得利己和冷酷的心。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戰爭片的優秀從來不是因為血肉橫飛的視覺爽感,而應該是講述生命的可貴,人性的可貴。《1917》無疑做到了。


在這些戰爭片裡,常見的手法是會讓大兵們短暫地進入一個家庭,成為其拯救者並陷入正常生活的夢想,直到第二天離開。《1917》沒能免俗,但確實把這種眷戀和希望感刻畫得極其動人。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當威爾離開了女人和那個孩子,他的奔跑變得迫切,乃至為了救人不惜穿過整片戰場。當他面對理查德·麥登飾演的布雷克的哥哥,我們才能真正卸下緊張感,並因為這對兄弟的情感、抑或其他開始落淚。


他救了1600人,但這或許根本無意義,因為索姆河一天就死了六萬人(有趣的是,這場戰役在威爾的記憶裡完全清零了)。或許下一次,這1600人會在另一次戰爭中蕩然無存,甚至威爾自己也會在下一秒被下一顆子彈擊中。


但在他坐在草地上享受陽光的那一刻,他是英雄,這就足夠了。至少在這片殺戮之地,人性還未走遠。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2

一次荒誕的戰爭紀實


從故事來說,這可以說是一次很標準的戰爭片敘事,同時也足夠簡單。一鏡到底的侷限,讓我們不會看到一次如《兄弟連》式的戰爭全景。它是個人的,私密的。


事實上,這是薩姆·門德斯獻給他祖父的一個禮物。和彼得·傑克遜為此製作了《他們已不再變老》致敬祖父一樣,是一戰結束一百週年的某種紀念。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他們已不再變老》


這決定了該片的視角是極為有限的,但個體細節的豐富,讓我們看到了整個戰場的更多深層內涵。


比如他們的衣食住行,軍人把臭靴子味兒的麵包當奢侈品,德國人已經出了狗肉的罐頭,但英國人同樣把這當美味。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在這背後,是兩個國家、兩個陣營在戰爭中已經無限消耗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沙俄因為一戰的巨大犧牲和財政赤字導致了推翻帝國的起義,1918年底德國在連連勝利中投降,同樣是因為老百姓的錢袋子無力支持。


即使如此,我們會看到電影裡德國人的戰備和計劃都比協約國要好。德佔區的地下工事完備整齊,即使在對戰過程中,他們也有誘敵深入尋找戰機的計劃。


而英國人,坐在指揮部裡的是根本不清楚前線戰況的蠢材。德國人戰壕裡跑的耗子,都比英國這邊的肥。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事實上,一戰的荒誕感要更多於電影裡描述的這一切。回顧歷史,甚至很難像二戰一樣用正義或非正義劃定雙方,畢竟挑起戰爭的人失敗了,而勝利者在之後主導了全世界最臭名昭著的一次分贓大會。這也是為什麼好萊塢喜歡拍二戰,那才是真正的主旋律嘛。


所以可以理解戰場上種種上下不一致的鬧劇,上級傳達涉及1600條人命的軍令只用兩個人,還用諺語告訴他們“獨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口口聲聲說沒有德國人,還是給兩人帶上了手雷。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還有最後麥肯錫上校的直白之語:他們今天派士兵來讓我們停止攻勢,很快又會再派一兩個來告訴我們黎明發起衝鋒,這場戰爭結束的唯一方式,就是“最後一個人死掉”。而這句話講述的,就是如威爾這樣的士兵在戰場上的全部價值。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應該說,這不是一部標準的戰爭片,更像是戰爭背景下的一次人性探究,它太安靜也太嚴肅了。兩小時中,至少有一半都只存在著低低的環境音和兩位主角對話的人聲,真正的戰場鏡頭只有最後的一小段衝鋒。


因此,導演薩姆·門德斯其實是以他一貫的拍攝風格,拍了一部披著戰爭片外衣的驚悚文藝片。但同樣的,我們看到了不止一場戰爭、一個時代裡生存的人。


3

“一鏡到底”有利有弊


比起《俄羅斯方舟》這樣真正一刀未切的長鏡頭電影,《1917》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它仍然是由多個較長時間的鏡頭拼接而成,只是將鏡頭間剪輯的痕跡巧妙地隱藏起來,營造出一氣呵成的流暢視覺體驗。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這種藉助特效和剪輯實現的偽一鏡到底其實並不新奇,希區柯克早在《奪魂索》中就已玩過,而近年的《人類之子》以及奪下當年最佳影片的《鳥人》,也用CGI技術加持下的新玩法在電影史上留下重要痕跡。


當這種略帶實驗性質的偽一鏡到底成為《1917》的最大特點和賣點,也不免讓人好奇,這種技術上的嚐鮮到底是形式大過內容的噱頭,還是拓寬電影敘事和體驗的里程碑?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羅傑·狄金斯和薩姆·門德斯


狄金斯用難以把握的鏡頭調度,為極簡的故事疊加上一層層豐富的情感。應和上托馬斯·紐曼以情感角度創作的、異常厚重的絃樂配樂,這段時間緊迫的路程令我們彷彿親歷。沉浸感滿分的戰爭片,不外如是。


片中充滿了極具戰損美學的詩意場面,慢鏡頭的調度和快速的奔跑,帶來各種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質感。說這是近年來最美的戰爭片,絕對實至名歸。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但從講故事的層面來說,“一鏡到底”顯然不是個好的選擇。


攝像機實際上從頭到尾跟著兩位主角行進的腳步進行了一次跟拍,也意味著除了這兩個人之外,所有角色都只會出現一次。這些人物的塑造是不存在的,他們就像遊戲關卡中幫忙過關的NPC,出現即意味著殺青,哪怕這些人是科林·費斯、安德魯·斯科特或者本尼。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受此影響,影片中甚至沒有出現一段明顯的故事高潮,兩小時的內容彷彿一次打怪升級的闖關遊戲。


因為電影裡忽略了大量的中間環節,為了一鏡到底而連接起不同環境和地貌的景觀,室內室外反覆跳切,更加劇了遊戲感。出了沙漠就進草原,除了遊戲難道會是現實生活?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有意思的是,電影不惜打破一鏡到底,在影片中段加了一處黑屏,表現男主角從昏迷到醒來的過程,刻意提醒觀眾連續性的中斷和時間的重構。這段蓄意為之的黑屏,將《1917》分成了上下兩個章節。


在兩個部分中,長鏡頭的作用和觀眾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前半部分像第一人稱視角戰爭遊戲,觀眾成為了參與者和玩家;而後半部分幻化成了更為虛幻抒情,也更貼近影像原始魅力的戰場奇觀。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應該說,《1917》的觀影體驗算不上出色,雖然比起《俄羅斯方舟》或者《鳥人》在可看性上已經相當出色,其手法的實驗性已經決定了其創作上的偏向。


當然也不可否認,即使質感不同,該片還是堪稱戰爭片傑作。除此之外,電影在主題和內容上,其實並沒有完成對既往戰爭片的超越或者顛覆。要說其在電影品質上完成對一眾神片的超越,只能說是見仁見智。


奧斯卡失意,不能代表這部電影的質量有問題。這樣的大年裡,《1917》搶下三個獎項,已經足以自傲。今年奧斯卡最不容錯過的電影,趕緊看起來吧~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一鏡到底”的《1917》,怎麼就成了今年奧斯卡的最大失意者?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臺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合作、投稿、諮詢請聯繫:17717464097


大片熱劇深度解讀,都在頭條口碑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