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李巨教授Nature:通过科布尔蠕变在固态电池中沉积和剥离金属锂

固态锂金属电池需要在锂金属内部承受由电化学反应引起的机械应力:对于135 mV的过电势,产生的应力可达1 gigabar。尽管需要与动态的腐蚀性锂金属进行物理接触,但仍要保持固态电池整体结构的机械和电化学稳定性。使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者分析了在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EC)制成的平行管阵列中,金属锂或钠的沉积和剥离。在这里,研究者证明了这些碱金属(作为单晶)可以通过沿着MIEC与碱金属相的边界,主要通过扩散性科布尔蠕变从管中生长出来并可缩回到管中。与固态电解质不同,MIEC在与金属锂接触时具有电化学稳定性(也就是说,在平衡相图上与金属锂有直接的连接线),因此这种科布尔蠕变机理可以有效缓解应力,保持电子和离子接触,消除固体电解质相间碎屑,并允许金属锂在10微米的距离内可逆沉积/剥离100个循环。一厘米宽的充满电的电池(由大约1010个MIEC圆柱体阵列电极/固态电解质/磷酸铁锂组成)显示出每克磷酸铁锂约164 mAh的高容量,并且在超过50个循环中几乎没有下降。通过理论模型表明,该设计对MIEC材料的选择不敏感,其通道宽约100个纳米,深约10-100个微米。MIEC通道内锂金属的行为表明,固态锂金属电池中金属与电解质界面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这种架构来解决。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Li metal deposition and stripping in a solid-state battery via Coble creep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72-y

2.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Daniel A. Steingart教授Joule:长程锂离子能量储存系统的成本分析

当今的锂离子电池是由多层薄电极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将能量存储在铜和铝的集电器上。增加这些电极的厚度可以减少电池硬件的成本,从而降低每千瓦时能量存储的总成本。采用广泛用于碱性电池的线轴式电池设计,为增加电极厚度提供了更多机会,使电极的厚度超过了目前夹层电极所能达到的厚度。线轴电池的制造成本也随着碱性电池制造商的经验积累而降低,这为使用现有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这类电池提供了机遇,在电池水平上的成本低于$100/kWh。尽管并非适合于所有设备,但这种电池仍适合于长时间(4小时以上放电)的电网存储应用。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Asymptotic Cost Analysis of Intercalation Lithium-Ion Systems for Multi-hour Duration Energy Storage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20300349

3.美国圣母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Jennifer L. Schaefer教授Joule评述:迈向高能电池:通过超晶格结构控制实现高压稳定 制备高能量密度电池的一种途径是使用在高电压下运行的正极材料,同时将电荷存储在氧和过渡金属离子上。在2020年1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Peter Bruce和他的同事阐述了第一圈循环充电时,蜂窝状超晶格结构中发生氧缺失,并伴随电极能量密度下降的原因。而另外一些插层化合物在循环时可以保持在高电压下工作的秘密在于其独特的可以抵抗氧气形成的超晶格结构。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Toward High-Energy Batteries: High-Voltage Stability via Superstructure Control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20300404

4.纽约大学坦顿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Miguel Modestino教授Joule:气泡对电化学反应器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 众所周知气泡会影响气体逸出电极中的能量和质量传递。但是,研究者对气泡演化过程和电化学现象之间的复杂依赖性缺乏详细的了解。这篇综述讨论了气泡对电化学系统的影响的当前认识,目的是发现机会并激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首先,提供了有关气泡演化的物理基础知识,因为它涉及电化学过程。然后,概述了气泡如何影响电极工艺的能效,详细介绍了气泡引起的对活化作用、电阻和浓度过电势的影响。最后,描述了减轻损失的不同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气泡来增强电化学反应。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Influence of Bubbles on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ors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42435120300325

5.耶鲁大学化学系Hailiang Wang教授Angew. Chem. Int. Ed.:溶剂分子协作提高正负电极上的锂金属电池性能 开发与电极兼容的高效可逆循环电解质对于可充电锂金属电池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研究以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亚硫酸亚乙酯及其混合物作为电解质溶剂的锂金属电池的库仑效率和循环寿命,研究者发现在二元溶剂电解质中,电解质在电极表面上的分解程度主要取决于主导锂离子溶剂化鞘的溶剂组分。研究者进一步开发了对Li || LiFePO4电池具有高性能的碳酸亚乙酯-亚硫酸亚乙酯电解质。碳酸盐分子占据了溶剂化鞘,并提高了负极和正极的库仑效率。亚硫酸盐分子导致固体电解质中间相的理想形态和组成,并延长了锂金属负极的循环寿命。两种分子之间的协作为改进锂金属电池提供了电解质设计的新实例。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Solvent Molecule Cooperation Enhancing Lithium Metal Battery Performance on Both Electrode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0023

6.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先锋,Zhizhang Yuan Angew. Chem. Int. Ed.:氮化硼纳米片复合膜在长寿命锌基液流电池中的应用 锌基电池的循环寿命受到锌枝晶/蓄积的限制,而锌枝晶/蓄积很大程度上受到电极上温度分布不均匀和膜的机械强度相对较低的影响。本文将具有高机械强度的氮化硼纳米片(BNNSs)作为热载体引入多孔基底上,以使锌均匀沉积,进而形成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锌基液流电池。结果表明,BNNSs能有效地将锌沉积形态从针状调整为炸薯条状,从而使电池在80 mA cm-2下具有近500个循环的稳定性能。最重要的是,即使在200 mA cm-2下也能获得80%以上的能量效率,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基于锌的液流电池中最高的值。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as Heat‐porter Enabled a Long‐life Zinc‐based Flow Battery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4819

7.法国南特大学Thierry Brousse,里尔大学Christophe Lethien Energ. Environ. Sci.: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用赝电容氮化钒膜电荷存储机理新探

由于能源自给自足的限制,由全球互联传感器网络实现的物联网在大规模部署小型设备方面受到限制。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构建赝电容微型超级电容器。在此,研究者实现了以溅射的双功能氮化钒薄膜为电极材料和集流器的微型超级电容器的集成制造。通过生产兼容的微电子沉积方法获得的16 μm厚的氮化钒薄膜的表面和体积电容值(分别为1.2 F cm-2和>700 μF cm-3)分别与前沿过渡金属氧化物/氮化物材料很好地竞争,超过了标准碳电极的表面和体积电容值。为了揭示溅射氮化钒薄膜在水溶液中的高电容性和循环性能,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研究了溅射氮化钒薄膜在水溶液中的赝电容行为。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Novel insights into the charge storage mechanism in pseudocapacitive vanadium nitride thick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on-chip micro-supercapacitors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ee/c9ee03787j#!divAbstrac

8.牛津大学Michael B. Johnston ACS Energy Lett.:气相沉积金属卤化物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尺寸控制 了解和控制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多晶薄膜的晶粒生长是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的重要一步。在真空共沉积无机(PbI2)和有机(CH3NH3I)前驱体的过程中,本文通过调节衬底温度,实现了对CH3NH3PbI3薄膜晶粒尺寸的精确控制。在冷(-2°C)衬底上共沉积的薄膜显示出大的、微米大小的晶粒,而在室温(23°C)下形成的薄膜仅产生100 nm范围的晶粒。通过开发一种控制有机前驱体升华的新方法来分离衬底温度对晶体生长的影响,用这种方法制备的CH3NH3PbI3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高达18.2%。此外,通过改变PbI2向CH3NH3PbI3的转化率和化学计量,发现衬底温度直接影响CH3NH3I的吸附速率,从而影响晶体的形成和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Control over crystal size in vapor deposited metal-halide perovskite films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183

9.台湾国立中央大学Jeng-Kuei Chang Adv. Funct. Mater.:一种新型湿敏性、低腐蚀性可充电铝电池离子液体电解质 可再充铝电池(RABs)因其经济、环保、低可燃性和电极材料的地球丰度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然而,常用的RAB离子液体(IL)电解液具有高湿敏性和腐蚀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4-乙基吡啶/AlCl3-IL。系统研究了AlCl3与4-乙基吡啶摩尔比对电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在25 mA g-1时,石墨的最大容量为95 mAh g-1。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可保留约85%的初始容量。采用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此外,在4-乙基吡啶/AlCl3-IL中证实了铝、铜、镍和碳纤维纸电极的低腐蚀速率。当在开放空气环境下,石墨阴极所测量的容量仅略低于其在充氮气手套箱中的容量;此外,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75%。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A Novel Moisture‐Insensitive and Low‐Corrosivity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 for Rechargeable Aluminum Batterie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09565

10.复旦大学/东华大学武培怡Adv. Funct. Mater.:一种简便、高产、冻融辅助制备富皱纹MXene的方法及其在片式微型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MXene作为二维材料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人们往往关注MXene的多功能性,而忽略了它的低去角质率。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策略,通过温和的水冷冻-解冻(FAT)方法来剥离多层MXene。插层水的体积膨胀可以促进MXene纳米片的剥离。经过四个周期的FAT加工后,具有特殊皱纹的大型FAT-MXene薄片的收率可达到39%。同时,与超声处理相结合,可使小型MXene的收率达到81.4%的最高值。制备了由大型MXene组装的片式全MXene微型超级电容器(MSC),其面积和体积电容分别为23.6 mF cm-2和591 F cm-3。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A Facile, High‐Yield, and Freeze‐and‐Thaw‐Assisted Approach to Fabricate MXene with Plentiful Wrinkl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n‐Chip Micro‐Supercapacitor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10048

11.韩国建国大学Doo Kyung Moon等Adv. Mater.综述: 高效有机光电池共轭主链氯化的设计原理及协同效应
追求低成本、灵活和轻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为合成OSCs的有效共轭电子给体(ED)或受体(EA)单元而开发的设计原理中,氯化法最近成为一种可靠的方法,尽管多年来一直被忽视。实际上,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氯化反应比大量研究的氟化反应更适合大规模生产,例如简单且低成本地合成材料,降低能级,易于调整分子取向和形态,因此在OSCs中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达17%的功率转换效率。这篇综述介绍了通过将氯化的ED或EA掺入OSCs中实现的光伏结果的最新进展,以认识到这种有趣的取代基在光敏材料中的利弊。此外,还介绍了氯化材料在所有小分子、半透明、串联、三元、单组分和室内OSCs中的应用的其他方面。因此,可以为将来设计和开发氯化ED或EA装置提供一个简明的前景,这将有助于采用这种方法来实现低成本和大面积OSCs的目标。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Design Principles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hlorination on a Conjugated Backbone for Efficient Organic Photovoltaics: A Critical Review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6175


12.德国蒙斯特大学Sascha Nowak等Angew. Chem. Int. Ed.: 通过13C电解液成分标记澄清最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分解途径
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LIB)电解液的分解导致了高度复杂的混合物。此外,例如快速充电引起的热应变可引发降解并产生各种化合物。电解质分解产物与LIB性能随寿命衰减的相关性尚不清楚。近年来,电解液中导致聚合产物的中心反应物种被认为是一种单乙醇酸甲酯/碳酸乙酯。最近的发现促使人们考虑将一种单碳酸乙酯作为主要的反应成分。

研究者们研究了电解质分解反应在13C3标记的EC下的热降解和电化学降解,建立了相应的反应路径,并描述了低聚物的裂解机理假设。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和假设的低聚物碎裂机制对可溶性分解产物进行了检测和评估。这项研究提出了低聚磷酸盐的形成方案,以及有关碳酸盐-磷酸盐的矛盾发现,证明了单乙醇酸甲酯/碳酸乙酯不是主要反应物种。单碳酸乙酯物种的假设将本研究的发现与文献相结合,并允许简单的分解途径来分解产品类别。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Clarification of decomposition pathways in a state‐of‐the‐art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lyte through 13C‐labeling of electrolyte component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0727


13.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万立骏院士Angew. Chem. Int. Ed.: 通过人工非晶态阴极电解质界面为固态/液态锂金属电池提供持久的电化学界面
具有优异安全性的混合固体/液体电解质有助于实现高能量密度存储设备,同时与阴极的化学相容性较差。该文引入了一种最佳的二氟(草酸硼酸)硼酸锂盐,以在富镍阴极和混合电解质之间原位构建非晶态阴极电解质中间相(CEI),形成的CEI保留了高相容性的表面结构,从而增强了界面稳定性。同时,通过统一的化学势,可在固/固界面处显著减轻空间电荷层,获得COMSOL模拟显示促进的界面动力学。因此,非晶态CEI集成了双功能性,从而为高电压锂金属电池提供了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高库仑效率和良好的倍率性能,从而革新了未来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功能性CEI策略的设计理念。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Enabling Durable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 via Artificial Amorphous Cathode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 Hybrid Solid/Liquid Lithium‐Metal Batterie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6301

14.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等ACS Energy Lett.: 超微电极瞬态伏安法揭示锂金属阳极的电子转移动力学
充分了解锂金属沉积的机理对于可充电锂电池负极的开发至关重要。异质电子转移动力学是锂电沉积的重要方面,但是很难测量和理解。研究者们使用超微电极瞬态伏安法来明确研究锂电沉积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结果偏离了电极动力学的巴特勒-沃尔默模型;相反,马库斯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电子转移。通过对一系列电解液的动力学测试表明,电子转移控制下的锂沉积的机理与马库斯理论的总体框架是一致的。将瞬态伏安法结果与电化学阻抗谱进行比较,为理解电子转移电阻和传质电阻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锂的形态提供了一种策略。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Transient Voltammetry with Ultramicroelectrodes Reveals the Electron Transfer Kinetics of Lithium Metal Anodes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031


15.韩国庆熙大学应用化学系Doo‐Hyun Ko等Adv. Funct. Mater.: 半透明储能功能光伏与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集成
储能功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既能收集又能储存太阳能的新一代多功能能源系统。为了扩展传统的有机光伏电池(OPVs),将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ECS)与半透明(ST)四元共混基OPVs(ST Q-OPV)进行单片集成,以实现紧凑、节能、美观的存储。特别是,具有低功耗ECS的ST Q-OPV甚至在低强度辐照下(包括人造室内光的情况下)也可以完全运行,从而为整天运行能源供应展现了潜力。所制备的ST储能功能光伏电池还可以通过消耗充电功率来充当外部电子设备(例如发光二极管和物联网传感器节点)的备用电源。除了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受限制地操作、颜色可调、各种形状设计的可行性、快速充/放电以及实时显示储能水平的功能外,ST储能功能性光伏电池还有可能应用于高级智能窗或便携式智能电子等电子设备。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Semitransparent Energy‐Storing Functional Photovoltaics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with Electrochromic Supercapacitor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09601


16.华盛顿大学Ke Gao, 中国科学院Tonggang Jiu, Yuliang Li Adv. Mater.:石墨烯衍生物作为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多功能固体添加剂,具有17.3%的效率和较高的重复率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中混合膜的形态调整是提高器件效率的重要方法。在各种策略中,固态添加剂是实现形态调整的一种简单而新颖的方法。但是,据报道很少有固体添加剂能够满足这种期望。本文首次成功地将氯官能化的石墨二炔(GCl)用作多功能固体添加剂,以微调其形态,并首次提高了器件效率和重复率。与控制设备的15.6%效率相比,获得了创纪录的17.3%的效率,其中认证电流为17.1%,短路电流(Jsc)和填充系数(FF)同时增加,显示了目前最先进的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将GCl引入共混膜后,薄膜吸收的红移,增强的结晶度,显著的相分离,改善的迁移率和降低的电荷重组协同作用导致Jsc和FF的增加。此外,由于GCl的非挥发性,添加GCl可以大大减少批次间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批量生产。所有这些结果证实了GCl增强器件性能的功效,证明了GCl作为多功能固体添加剂在OSC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Graphdiyne Derivative as Multifunctional Solid Additive in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17.3% Efficiency and High Reproductivity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604


17.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韩国成均馆大学Jin-Wook Lee,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Yang Yang Adv. Mater.: 离子迁移的空间障碍有助于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已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操作不稳定性主要源于离子迁移(或电荷缺陷)。研究表明,ABX3钙钛矿结构“A”位阳离子的组分工程是提高PSC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在这里,

研究了尺寸不匹配引起的晶格畸变对PSC离子迁移能和操作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观察到,混合的“A”位点组成的薄膜和器件的尺寸不匹配会导致空间效应,从而阻碍离子的迁移途径,增加离子迁移的活化能,这已通过多个理论和实验证据得到证明。与参考器件的222 h相比,混合组分的器件在85℃的持续加热下和在连续太阳光照下的运行稳定性都有显著改善,其推算寿命为2011 h。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Steric Impediment of Ion Migration Contributes to Improved Operational Stability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6995


18.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实验室Yanlin Song Angew. Chem. Int. Ed.: 用于高性能光伏应用的低维Dion-Jacobson相无铅钙钛矿,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低维锡基钙钛矿具有出色的抗氧化性和耐湿性,在无铅钙钛矿光伏器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将1,4-丁二胺(BEA)掺入FASnI3(FA = Formamidinium)中,开发了一系列新的(BEA)FAn-1SnnI3n+1的低维Dion-Jacobson(LDDJ)相钙钛矿。这促进了新型低维无铅钙钛矿的发展。代表性的(BEA)FA2 Sn3I10带隙的宽度似乎受到由于高对称性引起的结构变形的轻微影响。 BEA配体的引入稳定了低维钙钛矿的结构(形成能≈106 j / mol),从而抑制了Sn2+的氧化。此外,紧凑的(BEA)FA2 Sn3I10为主的薄膜能够减弱载流子的定位机理,电荷在量子阱之间的转移时间仅为0.36 ps,从而导致电子的载流子扩散长度超过450 nm,空穴的载流子扩散长度超过340 nm。使用(BEA)FA2Sn3I10的太阳能电池可实现6.43%的功率转换效率(PCE),且滞后作用可忽略不计。特别是,这些器件可以无需N2环境下进行封装,在1000小时后保留其初始PCE的90%以上(对于FASnI3器件而言,为<60%),并且在环境大气条件下持续200小时,衰减其初始PCE的12%(对于FASnI 3设备而言,在72小时内消失)。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Low-Dimensional Dion-Jacobson Phase Lead-free Perovskites for High-Performance Photovoltaic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0460


19.印度孟买理工学院Dinesh Kabra ACS Energy Lett.:混合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中电荷传输长度尺度与介电弛豫时间常数的相关性

载流子扩散长度和介电弛豫是决定光电器件特别是光伏器件性能的重要参数。通过扫描光电流显微镜(SPM)对钝化和原始的CH3NH3PbI3 (MAPI)薄膜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电荷传输长度(L)进行了比较研究

。SPM研究表明钝化后的光生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L和双极性程度比原始的基于MAPI的PSCs有所改善。这些结果与频率相关的光电流测量相关,表明在基于PSCs的钝化MAPI中,电荷载体的弛豫时间相对较低。这种机制可以用陷阱辅助复合来解释,即陷阱态是由卤化物钙钛矿膜中的离子迁移引起的。此外,在钙钛矿半导体薄膜中,陷阱的钝化也表现出较高的双极性。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Correlation between Charge Transport Length Scales and Dielectric Relaxation Time Constant in Hybrid Halide Perovskite Semiconductor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0c00120


20.武汉工程大学Pingli Qin, Liang Ma Adv. Funct. Mater..: 核-壳Au@CdS纳米球的晶界和界面钝化实现高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核-壳纳米材料的等离子体特性可以有效地改善激子的产生/解离和载流子的转移/收集。在这项工作中,引入了一种基于核-壳Au@CdS纳米球的新策略,可通过反溶剂工艺钝化钙钛矿晶界(GBs)和钙钛矿/空穴传输层界面。这些核-壳Au@CdS纳米颗粒可通过形成中间Au@CdS-PbI2加合物来触发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钙钛矿前体的异质形核,这会降低Spiro-OMeTAD的最大价带与钙钛矿材料具有更有利的能量对齐。借助Au@CdS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空穴可以通过中间Au@CdS-PbI2的桥轻松克服钙钛矿/ Spiro-OMeTAD界面(或GBs)处的势垒,避免了载流子积累,并抑制Spiro-OMeTAD /钙钛矿界面处的载流子陷阱复合。因此,基于Au@CdS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可实现21%以上的高效率,并在干燥空气中存放45天后具有可保持初始功率转换效率约90%的优异稳定性。

能源周报:李巨Nature、万立骏Angew等20篇顶刊大合集

标题:Grain Boundary and Interface Passivation with Core-Shell Au@CdS Nanospheres for High-Efficiency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原文链接: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9084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