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则全文及译文,新时代女性应该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女则》是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是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可以作为后世典范的书,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它的消失或许恰恰能证明这本书绝对不是宣传"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好教材。

  长孙皇后将历代著名女子的言行摘录汇集,并点评其得失,用现代的话来说,《女则》是一部第一夫人所著的、后宫版的《资治通鉴》。如果为史官所作,也只是理论上的意义,而这位皇后所作,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版。唐代以前,历史上的贤后也不少,比如东汉的明德马后、和熹邓后等,只是汉明帝等都没有像李世民一样夸下如此海口!虽说是李世民爱妻心切,不过他的皇后确实做得几近完美!

  对外戚的防范、在宫中提倡节俭、亲蚕等,都能找到前代贤德皇后的影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段不相信鬼神之说的观点和汉成帝的班婕妤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长孙皇后是因为太子承乾要奏请皇上为她大赦天下祈福祛病而阻止儿子(李世民的诏书被皇后阻止了,却亲自北上太原到玄中寺为妻子祈福),而班婕妤是因为那个曾经宠过他的皇上因听信谗言要判她死罪而替自己辩解。(同是才貌兼备、贤德有名的女人,命运却如此不同!)

  李世民当了皇上,治国之道也要征求皇后意见,皇后深思熟虑说"居安思危,举贤纳谏";用人赏罚喜欢和长孙皇后商量,皇后笑而不答,被逼急了就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呵呵,这个是周武王评价商纣王的)。想必在李世民成为皇上以前,这对儿夫妇一起讨论政事可能更自在些。褚遂良劝谏太宗召回罢官的房玄龄时还说,房玄龄当初在秦王府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帮助秦王呢?可见,长孙皇后在家里可不是只抱孩子、照顾丈夫的女人。而玄武门事变,更是亲尉将士,令其备感振奋。当了皇后,虽说不能公开表达观点、讨论政事了,但"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所以韩非子、东方朔出现在她赞扬魏征时,齐景公和晏子出现在李世民要杀养马人时,自己更是因盛装劝谏留下千古美名……

女则全文及译文,新时代女性应该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女则》的印刷在开放的大唐无疑传递了一个信息,女人也可以让一个本身很出色的皇帝恸哭“失一良佐”,原来女人参与政治也可以做楷模的!想必后来高宗李治放心大胆把朝政交给武则天协助,估计也是受父母影响太深——即使他年龄小,记的少,关于父母的事估计听得也不少,也许他也希望是夫唱妇随吧!后来唐朝王室的场面失控了,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

  长孙皇后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有不可复制的经历和环境使然,李世民能尊重她、能平等对待她(能干的大臣那么多,为什么治国之道还非要问问皇后意见,赏罚用人喜欢和她商量),而这个皇后又偏偏不像其它能说上话的女人,该SAY NO的时候,却SAY YES或不置可否,她会SAY NO,而且还是说得很智慧、很漂亮。但男人们还是怕了,女人只要懂得孝敬父母、照顾儿女、服从丈夫就可以,还是没有政治观点和见解的好。所以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个皇后的高度,而她的“读书笔记”却不见了!

  或许如果长孙皇后作的不是“历代名女人点评”、“如何将皇后做得完美”,而是“如何搞定一个皇帝”“如何抓住皇帝的心”……,或许它会流传下来。《女则》对大多数女人来说没有实用意义,皇后只有一个,爱谁谁去。在封建社会,如何讨男人欢心才是头等大事,谁要管功过得失。尤其是后宫的女人,争风吃醋都来不及,谁要管国家社稷如何,受宠的时候还不多替娘家捞点、抓紧时间生儿子,难道等人老珠黄被打入冷宫吗?想来这《女则》也不是女人们爱看的,消失也不足为奇。

  长孙皇后写《女则》估计也没有著书立说的意思,只是用来提醒自己,毕竟他老公李世民周围有一群人来辅佐他规劝他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可没有人来教她如何做个好皇后。《女则》没有留下来还是有遗憾的,我们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著名皇后,不过她本身不是对《女则》最好的注解吗?当然极端的女权主义者是不会视她为偶像的,难道她非要跳出来把李世民打败或管死才是真性情?

《女则》一书为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所著,女则全文及译文如下:

戒奢者,必先于节俭也。夫澹素养性,奢靡伐徳。人率知之,而取舍不决焉。何也?志不能帅气,理不足御情,是以覆败者多矣。节,撙节也。《易》所谓“节以制度”是也。俭,约也。澹素,澹泊而质素也。奢靡,奢丽也。伐,败也。率,皆也。决,断也。志者,气之将帅。

理者,情之羁勒。言人皆知俭素可以养性,奢侈足以败徳,而不能决断于取舎之间,由其志无所守而私胜于公,所以颠覆败亡者多矣。撙,尊上声。《传》曰:“俭者,圣人之宝也。”又曰:“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若夫一缕之帛出工女之勤,一粒之食出农夫之劳,致之非易,而用之不节,暴殄天物,无所顾惜,上率下承,靡然一轨,孰胜其敝哉!

殄,田上声。轨,音诡。胜,平声。《传》谓古书。子华子曰:“夫俭,圣人之宝也,所以御世之具也。”言圣人不宝金玉而宝节俭也。《春秋》:庄公二十四年春,刻桓公桷。御孙諌曰:“臣闻之: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恭也,一说共也,谓与天下共行此徳也。侈,奢侈也。暴,疾也。殄,绝也。率,行也。承,奉也。

靡,随顺也。轨,车辙也。胜,堪也。敝,败坏也。言天下之物皆出于农夫、工女之勤劳,用之无节,暴殄天物,奢侈相承,上行下效,随顺一律,则亦何以胜其敝哉?锦绣华丽,不如布帛之温也;竒羞美味,不若粝粢之饱也。且五色坏目,五味昬智;饮清茹淡,祛疾延龄。得失损益,判然悬绝矣。

粝,音辣。粢,音资。茹,如去声。祛,去平声。龄,音零。羞,膳之美者也。脱粟曰粝。粝粢,黍稷之粗者也。五色乱目,则目不明;五味乱口,则智益昬。茹,食也。祛,却之也。龄,年也。甚言淡薄之有益于人也。判然,断然也。悬绝,谓相去辽逺也。古之贤妃哲后深戒乎此,故絺綌无斁,见美于《周诗》;大练粗疏,垂光于汉史。

敦廉俭之风,绝侈丽之费,天下从化,是以海内殷富,闾阎足给焉。絺,音笞。綌,音隙。斁,音亦。絺綌,葛布也。精,曰絺。粗,曰綌。斁,厌也。《周南·葛覃》之诗曰:“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文王后妃躬治葛为布而服之,无有厌斁也。大练,粗缯也。后汉明徳皇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縁。

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疏粗,反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是以节俭之化行,而四海之内富盛,闾里之间丰足。缯,慈陵切。縁,去声。縠,音斛。盖上以导下,内以表外,故后必敦节俭,以率六宫;诸侯之夫人,以至士、庶人之妻,皆敦节俭,以率其家。

然后民无冻馁,礼义可兴,风化可纪矣。馁,弩罪切。导,犹引导,谓先之也。表,犹明也。敦,厚也。率,先也。饥也。理也,极也。言上下之间各敦乎节俭,则治化之效必臻其极矣。然有可约者焉,有可腆者焉是故处已不可不俭,事亲不可不丰。腆,他典切。约,俭也。腆,厚也。此引孔子之言以答或人之问,又恐其一于俭而无等差,故终之曰处已宜俭,事亲必丰。

译文

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诲,诵读《诗经》、《尚书》一类的典籍,小心谨慎地做女人该做的事。承蒙先祖积善余庆,我很小就被选入后宫,侍奉孝慈高皇后,不辞疲倦地朝见、侍奉。高皇后教育晚辈,在礼法上十分严谨,我恭敬地把高皇后的仪容举止奉为典范,每天聆听她的教诲,对她非常恭敬和佩服,不敢有所违背。

我恭敬地奉侍当今皇上三十余年,一心一意遵循先人的教导,协助皇上治理国家。我想到自己徒然占据皇后之位,惭愧自己的德行不配位,不能很好地为下属做出表率,没有辅佐皇上治理好内宫的美德,有愧于高皇后的训诲。我曾经阅读史传,寻求古代的贤妇贞女,她们虽然都有值得称颂的美好德行,然而没有不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

古时的教育有很好的方法。男子八岁进入小学,女子十岁开始聆听女师的教诲。古时小学的教本没有留传下来,晦庵公朱熹于是把他读过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内容编辑成书,从事小学教育的人这才有了根据。唯独女教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本,世人往往取范晔《后汉书》所载班昭的《女诫》来教育女子,但常常苦于它太简略。

另外有所谓的《女宪》、《女则》,但都已失传。近世才有女教之书盛行,但大体上都是撮取《礼记》、《诗经》之词以及古代烈女的传记编辑成的。只有我高皇后的教诲与训诫,远远超过之前的这些言论,足以留给万世之人作为法则,我常常听闻并熟记在心,于是在永乐二年冬天,重述高皇后的教诲,把它扩充为《内训》二十篇,以此来教育内宫之人。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没有比修养德性,继而修正行为更重要的了,所以把“德性”放在第一章,其次是“修身”;而修身没有比谨慎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了,所以次之以“慎言”、“谨行”;推而至于“勤励”、“节俭”,又次之以“警戒”。人之所以能获得长久的福庆,没有比平时多积德行善更重要的了。

人之所以能够不犯或少犯过失,没有比改过从善更重要的了,所以又次之以“积善”、“迁善”。这几件事,都是修身的关键,然而用来作为法则的,一定要遵守我高皇后的教诲,所以继之以“崇圣训”。远一点来说,取法于古代的贤女,所以次之以“景贤范”。上而至于“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又推而至于“待外戚”。

言辞浅陋,不足以发扬高皇后教诲的深意,但条目还算完备。读者不必拘泥于言辞,只需取它的意思,对于治理家事,或许能有所裨益。永乐三年正月十五序。德性章第一 贞固沉静,幽寂娴雅,端正庄重,诚实纯一,这八点,是女子德性内在的表现;孝亲敬养,仁爱明察,慈淑和睦,温柔恭顺,这八点,是女子德性外在的表现。

做到了上面这些,女子的德性就齐备了。人的德性,秉受于出生的时候,本来是纯善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沾染的习气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父母教之以善,小孩就日渐贤明;如果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而沾染了恶习,离善越来越远,小孩就会成为下愚之人。古代贞淑的女子,能够调摄其性情,而不紊乱;治理其心术,而无邪僻;尊崇道德,而效法贤明。

这样才能与君子相匹配,成功实现内助与教化。所以应该将“仁爱”作为内心的主宰,将“道义”作为行为的准则,用“智慧”来观察辨别事物,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将“礼法”作为行事的规度。行为举止符合“礼、义、道、信”,德性就完备了。妇人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灾祸就形成了;做了不合乎礼法的事,邪恶就形成了。

所以要限制言语,使之不越出自己的房门;用佩戴玉器来限制行动,动作稍大玉就会啷当作响;用礼法限制思想,不让邪思邪念形成;用道义限制欲望,使其不放纵。时时谨慎修正身心,这样才能涵养德性。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损于善良的天性,不能玷污醇淑的德性。用德性涵养天性,用天性促成德性。

小的过失不改正,必然会损害大的德性,正如地基不稳固,大厦必然会倾塌。不修养德性,则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不得其正,就会百事不兴。没有瑕疵的天然美玉,可以成为最珍贵的宝物;有醇美德性的贞女,可以匹配大户人家。女子能够检束自身,恪守制度,克勤克俭,不忌不妒,足以成为女人的楷模。

至于骄傲自满、嫉贤忌能、恣肆放纵、为所欲为,来损害自己的德性。虽然有其他才能,也是一无是处。古语说:“要使身体有地方居住,就要造房子;要使自己尊贵光荣,就要树立德性。”《诗》说:“一个人要是有德性,就可以一生享受福禄。

女则全文及译文,新时代女性应该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扩展资料:

1、女则

(1)《女则》一书为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所著。卷数有十卷、二十卷、三十卷等记载,按长孙皇后列传记载书中内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汇聚在一起。

2、内容简介

(1)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贤德的皇后,她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为后世皇后之楷模。长孙皇后曾编写一本书,名曰《女则》。书中采集古代女子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

(2)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宫女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后恸哭,对近臣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并下令把它印刷发行。

(3)有些人认为女则的内容与后来的《女诫》等倡导三从四德的书籍相同,事实则不然,明朝仁孝皇后徐氏作品,"以教宫壸"的《内训》白底黑字提到:"有所谓《女宪》、《女则》,皆徒有其名耳。"

(4)所谓《女则》徒有虚名,言下之意就是《女则》名不副实,"女则"不是"女"之"则"。

83

评论(1) 分享 举报

女则全文及译文,新时代女性应该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女则全文及译文,新时代女性应该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毕竟当时年少
推荐于2017-11-26

《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由於班昭行止庄正,文采飞扬,此文後来被争相传抄而风行当时。
全文如下: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谷负辱清廷。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沈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在下愚昧,接受能力不灵敏,之所以能得到先夫的宠爱,是依赖于母亲、师傅的教育训授。从十四岁时嫁入曹家,到现今已有四十多年了。战战兢兢,时常害怕有什么做得不足的地方而被婆家赶出门,并且使自己的父母为此增添羞辱,使家里家外增添忧患。早晚劳苦,辛勤而不求功劳,我的品性粗心顽劣,哪懂得教导之方,常害怕孩子们不争气,辱没了家族的名声。圣恩宏大,大量的金银,华贵的服饰赏赐于我,实非在下所希望得到的。家里的男孩能自食其力,我不再为之忧虑。但是家中的女孩子们正当是到了该出嫁的时候,而没有受过好的教诲的影响,不懂得妇女的礼仪,恐怕会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我现在身患疾病,性命无常,想想你们这些女孩子,每每因此令我发愁。闲暇时作《女诫》七章,愿女孩子们各自抄写一遍,但愿对你们有所帮助。唉,我将离去,你们勉励吧!
卑弱第一。古时,女孩子出生多月后,就让她躺在床下,将织布用的纺锤作为玩具,并将生女之事斋告宗庙。睡在床下,以表明她的卑弱,地位低下。给她瓦砖,以表明女子应当亲自劳作不辞辛苦,斋告先祖,以表明她要准备酒食帮夫君祭祀。三者都是女人的寻常道理,礼法的经典教训。谦虚忍让,待人恭敬。好事先人后己。做了善事不声张,做了错事不推脱。忍辱负重,常表现出畏惧。这就是所谓的谦卑对待他人。晚睡早起劳作,不嫌早晚劳苦。亲自操持料理家务,不挑剔劳作的繁重或简易,做事有始有终,这些都是勤劳的表现。面容端庄品行端正,以服事夫君,清静自重。不喜好戏笑玩闹,备以洁净的酒食,用以祭祀祖宗。这是所谓的祭祀啊。如果这三条都具备,却还忧虑好名声不传扬,身上背负别人的误解和屈辱,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如果这三条都没有做到,哪里还有什么好名声。

夫妇第二。夫妇之道,有阴阳参配的道理,通达于天地万物神明之间,包含了天地间的大义,人伦的大节。这就是为何《礼记》注重男女之间的关系,《诗经》编著《关雎》的道理了。由这些言论看来,不能不重视。丈夫要是没有贤德品行,则无法驾驭领导妻子,妻子要是不贤惠,则无法事奉丈夫。丈夫驾驭不了妻子,就失去了威严,妻子事奉不了丈夫,就失去了道义。刚才所说的这两件事,它的作用是一样的。观察现在的君子,只知妻子妇女不可以不驾驭,威仪不可以不整顿,所以注重男子的教育。殊不知丈夫是主人何以不侍奉。礼和义不可以不存在啊。但光教育男的不教育女的,不也是掩盖彼此的礼数吗?《礼记》八岁开始教的书,十五岁学成。不可以只依据这些为准则!
敬慎第三。阴阳不同性,阳以刚为德,而阴以柔为用。男女品行相异。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所以谚语说:“生男如狼,还害怕他懦弱;生女如鼠,还害怕她像老虎般凶猛。”然而修身不过一个敬字,而避强不过一个顺字,以敬来修身,以顺来避强,女子的敬、顺之道,这是妇人的大礼。那么敬不是别的,敬是一种持久恭敬的态度。顺不是别的,是宽和、宽裕。持久,就是知足;宽裕,就是要谦恭。夫妇之间过于亲密,终生不分离,在室内周旋,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轻薄怠慢。这样的事一发生,言语就会过分了,放纵恣肆就会产生侮辱丈夫的想法,这是因为不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啊!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的不可能不争论,曲的不可能不辩驳,争论辩驳一产生,就会有愤怒。这是因为不知道恭顺、地位低下的原因啊!侮辱丈夫不节制,就会紧接著有谴责呵斥,愤怒的情绪不停止,就会有鞭打杖击。作为夫妻本应以礼义相互亲善和睦,以恩爱相互亲密合作。鞭打杖击,哪里有什么礼义存在;谴责呵斥,哪里有恩爱存在。礼义恩爱都没有了,夫妻也就要分离了。

妇行第四。女子有四行,一是妇德,二是妇言,三是妇容,四是妇功。那么妇德,不一定要聪明绝顶;妇言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妇容不一定要打扮得鲜艳美丽;妇功不一定要技艺精巧过人。娴静贞节,能谨守节操,有羞耻之心,举止言行都有规矩,这就是妇德。言辞和内容都要有所选择,不说恶劣粗俗的语言。说话选择时机而说,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污秽肮脏的衣服,及时地清洗干净,把衣服晾晒得整齐。按时洗澡沐浴,身体保持干净,不存污垢,着装打扮得体,这是所谓的妇容。专心纺纱织布,不喜欢戏笑打闹,能做好可口的酒菜,用来招待宾客,这是妇功。此四项,是女人的大德,而不能缺少的啊。然而只要有心,做起来还是很简单的。古人说:“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专心第五。《礼记》说,男子有再娶的道理,女子没有适二夫的道理。所以说,丈夫是妻子的天。天是无法逃离的,所以丈夫也是不能离开的。你的行为要是违背神祇,上天就会惩罚你。你的礼义没有做到,丈夫就会怠慢你。所以《女宪》说:“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要得到丈夫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赖,妻子莫过于专心正色。守礼义,存纯洁,耳朵不听不该听到的言语,目不邪视,出门不能打扮得很妖艳,在家不能穿得太随便。不和品行不好的人来往,不要只看重门第。这就是所谓的专心正色了。如果行为举止轻浮,目光和神情游移不定。在家披头散发,出门就浓妆艳抹,说不恰当的话,看不该看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不能专心正色。

曲从第六。说“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这是想要人安定心志,专一不二的言论啊。公婆的心是不可以失掉的。事物有因为恩惠而自我离弃的,也有因为道义而自我毁坏的。丈夫对你虽然怜爱,可公婆却不一定喜欢你,这就是所谓的因道义而对夫妻关系的深重伤害。但公婆的心意就是如此,你奈何不了,所以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婆婆不说你的好,你最好听从;婆婆说你的不好,你更要顺着,千万不要争辩对错,争强好胜。这就是曲从。所以《女宪》说:“妇如影响,焉不可赏!”
叔妹第七。妇女能得到丈夫的钟意,是因为公婆对你的爱,公婆疼爱你,是由于小叔子小姑子对你的喜爱,由此推论,对自己的肯定或否定,推从或诋毁,全在于小叔子小姑子。他们的心丧失了就不可再得到了。都知道小叔子小姑子的心不可丧失,要像亲兄妹一样和睦相处,即使是相处不好也没有办法。自己并非圣人,哪能没有过错!从前颜子贵在有错就改,所以孔子夸他为人能始终如一,更何况女人呢。即使具备了贤惠的品行,敏锐的天赋,就能说不会犯错了吗!所以说家人和气才可以遮掩家丑,外姓、内姓相离则会家丑外扬。这是一定会出现的状况啊。《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丈夫的兄嫂弟妹,虽和自己没有血缘之亲,但却有深厚的亲缘和情义,应该尊重他们。谦虚柔顺的好女子,一定能和婆家的亲人和睦相处。倘若你是个贤淑谦逊之人,就能依靠道义而和好,推从恩义而互施援手,有些许美德就能彰显出来,而一点不好的地方就可以遮掩掉。公婆都称赞你,丈夫更会嘉奖赞美你,这样就会好名声传于邻里之间了,父母也会感到光彩。如果你是个愚蠢的人,当着兄嫂自恃清高,对着小姑子持宠示骄,这样做,哪还有和睦!恩义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美誉可传!所以说没有了美德,缺点就会显现。婆婆愤怒则丈夫就会憋屈,使自己名誉受损,羞耻、侮辱都归于一身。继续这样,就会给父母增添羞耻,离开就会增添丈夫的负担。这是荣辱的根本,并且是好坏划分的基本点,不能掉以轻心。然而要得到小叔子小姑子的心,最重要的就是要谦顺。“谦”是妇德的根本,“顺”是妇女的行为准则。这两条做好了,就足以家庭和睦。《诗经》说:“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就是这个道理。

夫妇第二。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
 敬慎第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挞从之。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

妇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
专心第五。《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洁,耳无涂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曲从第六。夫“得意一人,是谓永华;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之心,岂当可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也。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故《女宪》曰:“妇如影响,焉不可赏!”

叔妹第七。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已也;舅姑之爱已,由叔妹之誉已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于能改,仲尼嘉其不贰,而况妇人者也!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是故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此必然之势也。《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之谓也。夫嫂妹者,体敌而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于邑邻,休光延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嫂则托名以自高,于妹则因宠以骄盈。骄盈既施,何和之有!恩义既乖,何誉之臻!是以美隐而过宣,姑忿而夫愠,毁訾布于中外,耻辱集于厥身,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其斯之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