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今日頭條# ##書法作品# #書法家# #山水畫#

編者按:書法報視頻攝製組前往大別山,採訪著名書法家陳新亞先生。在大別山隱居12年的他勤於修,敏於思,在山中寫字、種地、讀書、撫琴,對自己的“書法生活化”深入體察。採訪中,他的一言一行,無不顯示出他對藝術和人生深邃透徹的體悟。現將其接受採訪時的錄音整理成稿,連載發佈。

(本次採訪內容整理稿全部連載完,謝謝大家閱讀,也請大家多教正!)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太行山寫生 “太行行走”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給作者題詞“太行行走”

我當初回到山裡面,一個是休養生息,第二個就是把畫畫做好一點,深入一點。這個不是為了成名,只是我喜歡這個東西。現在,準備的資料差不多了,更多是怎麼樣靜下來。過去曾經有一個時期,都是在臨摹一些古人的作品,有很多體驗,但僅僅是筆墨上的、紙上的體驗。在山裡住上一段時間以後,四季不同,冷暖不同。你看山上這種空間的變化,繪畫講究空間,比如說,一塊雲,或者是一種空氣感。過去就理論層面來說,我不太懂,我也臨過畫,也臨得很像,但是到了這裡來以後,你知道了古人的那雲裡頭有什麼,他這雲裡面有一個村莊,還是隻有一個小山包,還是隻有一條小溪?只有到這裡來,看到我面前的山,看到雲是怎麼起來的等等,才知道其中有多大的空間內涵。這種歡欣呢,自不必說,雖然筆墨還達不到。我在這個地方,看很多畫的時候,便知道有的畫不合物理,但是合畫理;構圖這個高這個低這個輕這個重,構圖之理合了,但是物理不合——多層面地去理解一幅畫,在山裡生活就有這個效果。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在創作作品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千字文》冊頁之一

我以前寫大草,有很長一段時間。進山以後,就慢慢把大草這一塊擱下來了。因為它和章草之間,不同的書體之間,有相當大的衝突,這是我發現的問題。每一種書體,它自身都是很完滿的一個體系,從思維到動作,都是不一樣的。暫且就把大草放下來。可是章草這一塊,因為古代的章草,都是寫在很小的載體上的,所以它字也很小,不需要過多的線條的延伸,來支撐它的框架結構。在我學習王蘧常,從他那裡借鑑方法的時候,他曾經談到,學章草,要把它有所擴充,有所延伸的話,變成今天的一種章草,就一定要有篆書的基礎。我在剛開始學章草時,曾經很花了一點時間學篆書,寫得比較雜。包括漢代比如《石門頌》這一類比較帶有篆意的東西。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千字文》冊頁之二

今天再來學習篆書,給自己的定位在大篆這一塊,就是高古的金文這一塊,因為這一個時期的字體比較天真爛漫。隨著自己章草逐漸寫多以後,也會有一些萎縮的東西,它的形體、用筆會有些單調。那麼篆書呢,本身很乾淨,和我追求的潔、堅是比較貼近的,它會給我更多的古意的補充。然後,大篆裡面很多天真爛漫的結體、部件也會給我的章草一些補充。再加上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慢的追求,也能夠滿足我理念上的期望。這幾點,讓我確定將來,把篆書作為一個日常訓練的內容。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千字文》冊頁之三

我對自己書法的追求,首先是古意,這個是不能少的。越是古意,其實越是現代。因為現代人和古人隔得很遠,你能做到這件事情,它表現了你審美的一種張力,這是我所期待的。第二個,簡呢,是和我的審美理想有關係。任何藝術,最後,最高的境界,都是追求最簡的。就是用最簡單的語言,最省事的形式,達到最高的境界。何樂而不追求呢。慢慢地,人生也要刪繁就簡。然後,除了形體的簡以外,延伸一下就是潔,就是很乾淨,清,不要有太多的渣滓。就像種菜一樣,把雜草都剔除掉,只長菜。人生也是這樣,何況寫字呢。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千字文》冊頁之四

所以說,恐怕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呢,我們也要儘量地讓自己的筆墨最省簡,惜墨如金。然後就是放鬆,慢慢地放鬆下來,讓自己身體裡面的稟賦,能夠在放鬆情況下書寫,慢慢流露出來,慢慢自己把握住,來圓滿自己的藝術的境界。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千字文》冊頁之五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老師章草作品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老師章草作品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老師章草作品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陳新亞老師章草作品


陳新亞訪談錄(七):刪繁就簡,惜墨如金的書法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