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尚宫女史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人,其父乃长沙太守孙坚,其兄讨逆将军孙策。母钱塘吴氏。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统治者。他的前半生继承父兄基业,纵横捭阖,屡挫强敌,占据江东,兼并荆襄,终成鼎峙之业,后立国登基称帝,与魏、蜀争夺天下,故是位才干卓著的开国之君。但到了后半生,随着年龄老化以及事业成就,变得愈发刚愎自用,凶暴乖戾,爱庶(孙霸)夺嫡(孙和),加上不惜民力,滥加税赋,苛役沉重,激起民众的不断反抗,使孙吴政权日趋衰朽,风雨飘摇。

生子当如孙仲谋

汉末失秩,黄河流域战乱频繁,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地区的民众为躲避兵灾,相率南渡,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生产工具,原本闭塞落后的长江流域得到了迅速开发。在此过程中,位于长江下游的孙吴政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少时习武,膂力过人,有胆勇,年轻时从商,后因讨贼有功,逐步获得朝廷攫拔。汉末天下大乱,黄巾蜂起,孙坚率部讨伐,屡建奇功,因他作战勇猛,军事才能出众,迅速成为汉末群雄中实力不容小觑的一支武装力量,其赫赫威名让西凉军阀董卓都退避三舍。初平三年(192年),孙坚奉袁术之命率部南伐荆州,在与荆州牧刘表部将黄祖的战斗中阵亡。

孙策,字伯符,孙坚长子。孙坚战死时,他刚满十七岁,于是不得不委身于袁术麾下为将,且能征善战,勇冠三军,以至于让袁术感叹“生子如孙郎,死复何憾”?后孙策脱离袁术阵营独自发展,在周瑜、鲁肃等江东才俊的帮助下,率三千士卒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整个江东,还南征刘表,攻伐山越。在平定江南的战争中,孙策对江东世家大族的政策过于激烈,终于引发士族集团的怨恨与反扑,最后孙策被许贡家客刺杀,年仅二十六岁。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后,由其弟孙权继位,彼时他年仅十九岁。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后,在周瑜、鲁肃、张昭等人的竭力辅佐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逐渐成为江东一方霸主。

史载,孙权年青时“形体奇伟,骨体不恒,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性格弘朗,仁而多断。好养侠士,始有知名”。孙权独霸江东后,其政治才能甚至得到雄才大略的曹操之称赞,曹操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称帝

建安五年(200年)后,魏、蜀相继立国,孙权迫于形势,曲意事魏。曹操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孙权为征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孙权表面服从曹魏,暗地里却极力拓展自己的事业,已经成为江东的实际统治者。

黄龙元年(229年)春,在公卿百官的劝进下,孙权在武昌南郊正式即皇帝位。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记载:“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官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因是岁夏口(今湖北汉口)、武昌(今湖北鄂城)都传言黄龙、凤凰现身,于是改元黄龙,立国号吴,大赦天下,孙权遂在武昌南郊正式登基称帝。九月,孙权下旨迁都建业(今南京)。

孙权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魏、吴、蜀三国,虽然孙权称帝最晚,但从他割据江东算起,却是历时最久者。

<strong>晚年的孙权日益昏昧,苛役沉重,刑罚严酷,成为不折不扣的暴君

晚年的孙权,君臣猜忌,宠信酷吏吕壹,并利用他罗织罪名,陷害群臣,甚至有人被冤枉灭族,弄得人人自危,甚至屡屡发生大臣叛逃事件。

孙权年老后性猜忌,导致后宫混乱,嫔妃争宠,诸子争位。太子孙登早逝,又立孙和为储,封和弟孙霸为鲁王。孙权宠溺孙霸,孙霸恃宠生娇,与孙和展开皇位之争。朝臣们也分为拥嫡派与拥庶派,致使父子、兄弟、君臣之间勾心斗角,派系之争日趋激烈。孙权心知若废嫡立庶,势必酿成大乱,不得已废黜孙和,逼孙霸自尽,另立孙亮为太子。

晚年的孙权,对吴民进行残暴统治,税赋杂役沉重,在三国中最突出。顾雍、陆逊都劝他减轻赋税,孙权拒不采纳。之后,民变不断,山越人也聚众反抗,东吴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其政权日趋衰落。

吴大皇帝:古今帝王绝无仅有的霸气谥号

《三国志》记载,嘉平三年(251)八月,飓风袭来,江海泛滥,平地积水深达八尺,孙氏祖陵栽种的松柏竟被连根拔起,被飓风卷至建业南门外。孙权受惊病重。几个月后,皇后潘氏欲效法西汉吕后临朝称制。潘氏为人凶狠,平时经常因小事残害宫女。宫女们饱受欺凌,惟恐她一旦称帝,会更加灭绝人性,于是合谋乘她熟睡时将其掐死。事后,孙权命人侦知原由后,悲愤交加,病情愈发危重。病重的他反思己过,遂“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太元(252)二年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孙权死后追尊谥号大皇帝。吴大皇帝,这谥号确实霸气,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期的曹操死后追谥魏武帝,刘备追谥昭烈帝,都不敢称大皇帝。古往今来,有作为的帝王死后追尊的谥号都不如偏安一隅的吴主孙权,譬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圣祖(康熙)等 。这些帝王建立的是大一统王朝,其所建功业均远超孙权,死后的谥号却都不如孙权庙号“大皇帝”响亮。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古代的帝王死后都会被赐予谥号,而孙权的谥号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原来,孙权的谥号是"大"。在中国古代帝王之中,用"大"来作为谥号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目前可靠的史料记载就只有孙权一人而已。

就孙权谥号的评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来说,孙权作为一代帝王,有谥号这是必须的。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价褒贬,而给予一个具有寓意具有象征意义的评判性称号。这种制度代代相传,也被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叫做谥号。

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是,古代帝王的谥号都喜欢"文""武"这类字,属于显得比较高级的美谥。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功绩也不差,后世子孙却给了个"大"字作为谥号。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即死后一段时间,所以谥号一般不是自己所决定的。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可见谥号的授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与轻浮,相反谥号的授予可谓是严肃。常用的谥号本来就不多,而好的谥号更是珍稀。如果说"文、武、献"此类谥号代表着高级与尊贵,那么孙权的谥号"大"走的即是平民路线。相反看惯了千篇一律,我个人更喜欢"大"中显现出来的简单与气势。

"大"这个谥号,毫无疑问是配得上这位东吴开国皇帝的,拥有这个千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大"字谥号的人,孙权当之无愧。

同时期的曹操就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号的寓意乃是:"则天法尧为大"。也就是说孙吴的继位者以及孙氏的后世子臣都认为孙权的做法是效仿尧。

尧是是什么人?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大佬,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后世臣子给予这位大帝的称号是赞美无疑了。

大帝之大,大在开国。

细数孙权一生功绩无数,但是在东吴子民心中,这第一大,就当属孙权能带他们在这天下三分的乱世之土,立国安身吧。

孙权继父兄之业,年龄尚在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坐拥江南,才华横溢,善于掌控大局的他运用灵活的策略在乱世之中不断地驰骋。深谙列国竞争的道理,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孙权超越了他的父兄,领导着孙吴政权雄踞江东,与魏、蜀鼎足而立。诸葛亮曾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有这样的功绩在手,相比孙吴子民给予他"吴大帝"这样的谥号也算是民心如此了。

吴大帝,谥号为"大",大在他为人处世的胸襟。

正是因为他选贤举能,任人唯亲的大气量,成就了他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谥号。不管去世后的他是否愿意,也只有虚心接受,这是后人对他为人处世一生的评价。

作为军事战略家,除了丰富的经验以外,他善于重用人才,文武大臣都甘愿为其用,甘愿为之死,甘愿为了一起成就他口中的大业而赴汤蹈火。这是他制胜的武器,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不拘一格。

最恰当的例子当属吕蒙了。

在三国中数一数二的战士,曾今助孙权打败过关于夺取荆州,可谁知道,原来的吕蒙只是一名小校?

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力死,将士都愿以生事主。”

所以他对手下对百姓是相当不错的。天时地利人和,孙权手握两个,易守难攻的江东使他占有地利,善用人才的行为使他占尽人和。如此不成大业真的是有愧于苍天,如此成就当然也配得上这千古以来不曾有过的谥号。

所以说,这个"大",大的有凭有据。

孙权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他是极有雄心壮志的一人,却能够韬光养晦,在取得一番成就之时并未马上称帝,谦虚的他不愿意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一直等到曹、刘死后,东吴局势稳定才称帝登基。

于此同时,这个"大"不也是有着胸怀宽广,有大局观念志向高远之寓意吗?

综合以上我们并不难看出,为何吴国的后世臣子要首先创"大"字作为谥号来评价他们敬爱的孙仲谋了。

受他自己个人功绩影响,综合判断他一生成就。后世自然认为他是成就巨大,而且又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享有正统地位,所以这"大皇帝"的谥号也就见怪不怪了。


历来现实


中国帝王中,死后谥号有个“大”字的,寥寥无几。

在谥号的含义中,“大”的意思是:则天法尧曰大。意思就是根据上天法则,如尧帝一般做事。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

“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古代为皇帝选择谥号是一件严肃的事,是非常谨慎的,特别是隋唐之前,不会出现如同明朝嘉靖“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这样动辄十几个字的谥号。

在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中,孙权的谥号独一无二,他是唯一的拥有“大”字这个谥号的人。

提起“大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他们都是封建统一王朝雄才大略的君主。

按理说,孙权建立的东吴,是三国中比较弱小的一方,他既没有一统天下,也没有威震四海,为什么敢用“大帝”这个谥号呢?

孙权:


孙权一生又有哪些功绩可以称得上“则天法尧”呢? 三国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那时候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孙权改变了这一现象。

他吸收了北方流民,又同化土著的山越人,他在江南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开垦屯田,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孙权曾派军队到达台湾,将台湾划归版图,又派人南下海南岛,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开疆拓土的帝王。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孙权参与了其中的两个,并且都取胜了,说明文治之外,他在武功方面也是大有作为的。

孙权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培养人才。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在他手上培养出来的文武双全的统帅。

他用人不疑,赤壁之战前夕果断听取周瑜、鲁肃的意见最终获胜。

任用世仇陆家书生陆逊,获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正是因为孙权知人善用,孙吴一直人才济济,保证了江南的安定局面。

虽然孙权晚年做了几件错事,导致国力由盛转衰,但人无完人,我们还是要客观的看待他。

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的大致评价,特别是隋唐之前,用一两个字评价一个人的一生,很难不失偏颇。


曹操和辛弃疾都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对他的肯定。

《谥法》将谥号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曹操梦寐以求想在死后获得“文”这个表示 “经天纬地”的才能、“道德博后”、品德的谥号。

但曹丕根据曹操一生的功绩,认为他“克定祸乱,刑民克服”,所以谥之为“武”。

同样,孙吴政府根据孙权的一生功绩,认为他“则天法尧”,将孙权谥号定为“大”。

“大”虽然是美谥,但与“文”、“武”这样的美谥相比,还是差了一点点。

这也是后世开国皇帝喜欢用“文”、“武”而不用“大“的原因吧。


刚日读史


孙权的谥号很有意思,叫“吴太祖大皇帝”,简称“吴大帝”,这个谥号在中国的皇帝中仅孙权一例,可谓是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孙权是东吴的实际建立者,他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是江东基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孙权承父兄基业,经二十多年不断对外扩张,最终形成了割据江东,三国鼎足的孙吴政权。与魏武帝(魏文帝曹丕追尊)曹操、蜀汉昭烈帝刘备不同,孙权的谥号只有三个字“吴大帝”,而且气场很强大,一个大字,显示出孙权的志得意满、野心勃勃。


所谓千秋功过,留予后人说。谥号,正是后人对前人的盖棺论定,谥号起源于周,然并非天子专权,诸侯、大臣也有谥号。最早获得谥号的,是周朝两位极有名望的人物周公旦(武王姬发之弟)和太公望(即姜子牙),两人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此为谥法之始。《逸周书·谥法解》解释曰: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等于后人为前人生平做评判,是后人对前人的盖棺论定。谥号要秉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前人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给予出符合他一生事迹的谥号。谥号在隋以前均为二三字,这是为了和王公大臣的谥号严格区别开来,比如汉惠帝刘盈、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当然还有我们吴大帝孙权。

谥号还依皇帝生平成就还分为好几种,有“上谥”、“下谥”、“恶谥”和“平谥”这四种。四种谥号之中,“下谥”和延伸出的“恶谥”都是不好的谥号,比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周厉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这些都是下谥。“平谥”,中庸也。


而“上谥”,则具溢美之意,是表扬赞美的谥号,如文帝、武帝、昭烈帝、高帝、景帝、光武帝,都是属于得到高度评价的上谥、美谥。但是在这么多上谥、美谥中,又属孙权最特别,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绝无仅有,独他一人。

大作为皇帝谥号之一,《逸周书·谥法解》有解释“则天法尧曰大”,意思是说追循效法尧帝之治。尧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经常与舜帝合在一起称“尧舜”,尧帝无论是品格、操行、成就都堪称一流,为后世帝王所推崇。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 权 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孙权是三国各国君主里面活的最长寿的一位皇帝,七十一岁,比曹操、刘备都长寿。他的成就长期被后世所埋没,而事实上,孙权的这一谥号正是结合他本人一生的成就而定的。

孙权十八岁时,因兄长孙策遭许贡门客刺杀匆忙即位,从一个翩翩青年成长为三国时期的一代雄主,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格局。孙权四十七岁成就霸业,登基称帝,雄峙江东。他在位期间广开言路,任人唯贤,开创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他对江南一带的开发,使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长江一带的文明开始逐渐取代了北方中原,其功绩完全不在魏武帝曹操之下,难怪曹操会不无感慨的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大帝孙权的这一谥号,还体现出他的大格局,和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曹操举兵30万亲征荆州,觊觎江东,孙权面对张昭等人的投降主义,力排众议,顶住压力,联合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刘备起倾国之兵攻打东吴,孙权为顾全大局数次请求退兵和好,并诚心让我出荆州,在和谈无果的情况下,大胆起用年轻的将领陆逊为大都督抗蜀,最终陆逊于夷陵之战大破蜀军,又一次使东吴转危为安。孙权虽偏安江东,但懂得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发生生产促进经济,东连曹操,西结刘备,东吴在他手上国力达到了最鼎盛。


大国布衣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神凤元年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这个“大”字便是孙权的谥号,而孙权也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谥号曰“大”的皇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话说孙权为何会谥号曰“大”呢?又为何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呢?

这里我们先来对谥号做些了解,所谓谥号是古时候给地位较高死者的一种称谓,这种制度形成于西周早期,《逸周书·谥法解》中记载了周公制谥: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这里道出了谥法制度的两个关键点:

1、死者的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

2、谥号是在人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的,不掺杂获“谥”人的主观意愿。

故从一个人的“谥号”中往往能真实反应出当时的人们对其的评价。

在历史上,君王的谥号是有专门的礼官负责拟定的,最后由继位之君确认,由于谥号是带有评判性的,相当于对君王的盖棺定论,所以谥号的拟定是非常严谨的,往往对君王拟定谥号,一定是要充分结合其功绩来进行的。

我们最常见的君王谥号莫过于“文”、“武”了,诸如汉文帝、汉武帝、宋文帝、宋武帝等等,而像孙权这种谥号为“大”(吴大帝)确实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个“大”字究竟是何含义呢?在谥法中,对“大”的说法这样写道:“则天法尧曰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根据上天的法则,如尧帝一般做事。尧帝是古代的贤君,深厚后人敬仰,孙权谥号为“大”,不难看出这是后世臣子对他的一个极高评价,说孙权行事是顺应天道,做人如尧帝一般贤明。

话说孙权是否真的配得上这个“大”字呢?首先我们得肯定孙权的功绩,身处汉末乱世而三分天下有其一,孙权的才能是毋容置疑的。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有二:

其一:他在位期间,在江南大兴水利,开垦屯田,极大的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其二:远征夷洲(现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当然孙权晚年的昏庸也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然人无完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孙权的过于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谥号为“大”到也不为过。

话说这历史上为何仅仅只有孙权一人用了“大”这个谥号呢?

首先“大”这个谥号是吴国大臣自创出来的,之前并没有人使用过,所以前无古人。

那么为什么会后无来者呢?

其一:孙权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在古时候,“大”这个字和“高”是近义。像这些谥号一般多用于开国皇帝身上。在孙权之前,早就有了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汉高祖刘邦,而孙权到底也只是三分之主,且吴国国祚也不长,故后世开国皇帝谥号的核心都是围绕“高”而展开。

其二:谥号不在局限于单谥,自唐代起,后世的皇帝谥号一般都很长,如唐高祖李渊谥号“太武”皇帝;宋仁宗赵祯,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等等,用单谥的皇帝少之又少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文|小河对岸

谥号是过去给地位较高的死者一种称谓,是对其生前功绩与品行的盖棺定论。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故而,古人对身后的谥号最为看重,据《左传》记载,楚成王就因为其子楚穆王给其初定的谥号不好,而始终不闭上眼(楚成王被其子楚穆王所弑,初定谥号为“灵”。而“灵”属于恶谥,故楚成王死不瞑目,直待定谥号为“成”,楚成王才闭上眼睛)。

常用的谥号,其实并不多,而好的谥号就更为珍稀。通常说来,开国皇帝的谥号都是最好的,故其谥号出现重复的频率也最大。几乎每一个寿命较长的朝代,都会有自己的“文帝”、“武帝”、“高帝”(开国皇帝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谥号)。

但是,孙权的谥号却是历史独一份。据《三国志·吴主传二》记载:..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因为孙权的谥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大(皇)帝”也特指孙权。按理说,孙权也是东吴的开国皇帝,这“大(皇)帝”的谥号当然也是顶级的。那为何后世却没有皇帝,使用“大”这个谥号呢?

孙权这“大帝”的谥号,可对照西方君主中的英文尊称“the Great”。在西方君主中,只有最为杰出的君主,才会被尊称“the Great”(大帝)。英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大帝,此即: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俄国历史上,也只有两位大帝,即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与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英文译作,凯瑟琳大帝,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而我国的皇帝中,之所以很少使用“大”这个谥号。谥号,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先秦时期的周天子、诸侯国君都没有使用过“大”。先秦时期的谥号,都有特定含义,比如:“文”就侧重于德行教化,而“武”则侧重于定国开疆等等。

而“大”并没有特定含义,“大”其实与“高”是近义。先秦时期,同样没有“高”这个谥号。据《史记集解》:..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刘邦),故特起名焉。

刘邦的谥号为“高”,就是汉代人自创的。之所以要自创“高”这个谥号,是汉初那些大臣觉得单独一个“文”或“武”,都不足以概况刘邦的“文治武功”。而“高”就比较全面,既可以指“文”,也可以指“武”。孙权的谥号“大”,也同样是东吴那帮大臣自创的。而“大”与“高”既然都不是先秦时期的传统谥号,且又是近义,故在后世使用中就自然会“存一废一”。

那后世皇帝又为何会舍“大”而取“高”呢?比如:齐高帝萧道成,南唐李昪、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努尔哈赤,其谥号的核心都是“高”(唐以后的谥号,核心基本上为最后一字,而前面的那些谥号词语可以看成是一种修饰)。

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最早使用者的影响力不同。历史上的皇帝,之所以青睐“文”或“武”,就在于其最早使用者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强大影响力。而孙权虽是开国皇帝,但毕竟只是割据一方,且东吴政权的国祚也不长,甚至后世都没认可东吴的正统地位,其影响力当然远不能能跟开创四百余年大汉江山的刘邦并论。故而,后世皇帝在取谥号时,也就舍“大”而取“高”。


有知社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神凤元年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这个"大"字便是孙权的谥号,而孙权也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谥号曰"大"的皇帝,可谓独一无二的存在。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逸周书·谥法解》中记载了周公制谥:"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所以,就需要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有二:其一:他在位期间,在江南大兴水利,开垦屯田,极大的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其二:远征夷洲(现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到了执政的中晚期,孙权逐渐将心思从朝政转移到家庭纠纷,也就是处理继承人问题上。而晚年的孙权也免不了历史上许多君王的通病,那就是逐渐多疑昏聩、喜怒无常,颁布命令也全靠自己的喜好。这样一来,皇子们各自结党争宠,而朝政也因此而停滞和混乱。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才在其著作《谥法》中记述道:“则天法尧曰大”。

所以推测,在孙权死后,孙权的谥号“大”,是东吴大臣自创的。而即使后来有了苏洵的解释,后代的君主们也都没能得到这么一个高档次的谥号,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山海创想


谥号,客观地说应该是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时期《逸周书·谥法解》的周公制谥,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尤其是在古代,对于一些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重要人物,比如说帝王、皇后、重臣,后人在其去世的时候都会根据其一生的作为给予一个中肯的评价,也就是谥号。

谥号的历史有过断层时期,那就是秦朝。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除谥法,因为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希望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到了汉朝谥法又恢复了。

谥号有褒有贬,比如周成王、秦惠文王、昭襄王、汉高祖、唐太宗这些都是褒义谥号,而周幽王、隋炀帝属于贬义谥号。

纵观古代皇帝的谥号中,三国时期孙权的谥号是最独一无二的,因为孙权的谥号是“吴大帝”!

“大”者,按照谥号法来说,意为“则天法尧为大”,也就是说孙吴的即位者以及臣子认为孙权效法尧,几乎和圣人一样备受赞美。我认为孙权能够获此殊荣,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继承父兄基业,于乱世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孙权继承江东基业的时候,只有十八岁。那个时候,时局动荡不安,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灭黄祖,征服山越,安定了地方大族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后来发生的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事关江东命运的两大战役,孙权都取得了胜利。最后三分天下,孙权有其一!

二、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孙权在位期间,在江南大兴水利,开垦屯田,极大的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远征夷洲(现台湾),功不可没!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的聪慧,不仅仅体现在他雄才大略层面上,还由于他知人善用。孙权的知人善任,使得东吴人才济济,没有出现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尴尬局面。江东前有周瑜、鲁肃、吕蒙、张昭、诸葛瑾,后有陆逊、诸葛恪、徐盛、顾雍、顾邵等人才,正是因为这些人才的前赴后继,东吴在三国之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曹操在世有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来的辛弃疾也有次评价。

孙权”大帝“的谥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历代皇帝的影响力不同,孙权之前,历代帝王青睐“文”或“武”,因为最早使用者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强大影响力;孙权之后,舍“大”而取“高”,因为后世皇帝认为自己影响力远不能能跟开创四百余年大汉江山的刘邦并论!


白衣青象


孙权的谥号为“吴太祖大皇帝”,又称“吴大帝”,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享有此谥号。

《逸周书》,原名《周书》,在其中就存在《谥法解》这样一卷。记录着追谥的准则,在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进行评定谥号时进行参考,犹如现在的《新华字典》。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这是《谥法解》中对为什么要评定谥号进行的解释说明,意思是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因此,道德高尚的人就得到很好的谥号,品德差劲的人就会得到很差的谥号;每个人的道德行为是根据自身掌握的,但是你死后的谥号是别人给你定的,由不得你。

孙权的谥号是“吴太祖大皇帝”,太祖很好理解,就是吴帝国的开创者;皇帝也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名词,每个皇帝的谥号最终都是“皇帝”,这是对身份的一种认可;最终要的是“皇帝”前面的那个形容词,但是孙权是古今唯一用“大”来形容和定义的。

第一种情况

据传《谥法》是由周公制定,后世许多大家对其进行注解,然而对“大”的解释鲜有文献记载。但是在北宋苏洵的《谥法解》中,对大的定义则是“则天法尧曰大”,也就是能够遵循上天的准则并效法尧的行事。

尧是上古时期的首领,他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因此备受后世推崇,成为历代君王心目中的典范。那么,孙权又有哪些功绩可以与上古明君尧进行媲美呢?

窃以为孙权对东吴最大的功勋是经赤壁之战后,割据东南一隅。同时,对东南地区的再次开发,使曾经被成为蛮夷之地的闽越地区,农业开始得到飞速发展,紧随北方中原直到后期甚至超过。在疆域扩张上,除了向北进军中原之外,还向南发展,甚至台湾地区在三国孙权时期已经纳入了正式管理。

第二种情况

“传世文献用字”与“出土文献用字”的区别,古代“大”与“太”字相通,孙权谥号为“大帝”难道不是“太帝”。要是作为“太”字理解,那就更加容易解释的通了。“太,大也。”太也有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意思,难道孙权继任者给其定谥号“太”,就是希望东吴政权从此开始一直延续下去的意思,这与秦始皇给自己定号为“始皇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定郡小书生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大帝”的谥号是后人对孙权的作为的一种肯定,所以不是孙权能不能用而是要看百姓对这个君主怎么看。


谥号是后人对先人的一种评价,有褒扬的谥号自然就有贬斥的谥号,孙权的谥号足以说明他在位期间是一位好的君王。

“大帝”,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皇帝之称。苏洵的《谥法》中说:“则天法尧曰大”,也就是说能够遵循上天的准则并效法尧的行事,则称为大帝况且,孙权生前不仅保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也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是极为人才之人。


“大帝”这个谥号的确是比较大的一个谥号,孙权只是东吴的君主而已,原来统一天下的君王尚且不可以拥有这样宏伟的谥号,为何孙权可以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孙权早年的文治武功做的很好,另一方面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对谥号的要求程度变得更低了,所以就会出现“大帝”这样的谥号。

孙权开发江南有功

孙权在东吴执掌政权达52年之久。他吸收了北方迁徙而来的流民,又对居住在当地的山越人进行多次进攻,采取“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为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称帝后,孙权修筑水利工程,开凿运河,解决灌溉运输问题等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孙权还是第一个把南京作为首都的帝王,这为南京后来成为多朝故都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孙权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基础。且孙权不仅善于用人,更善于听取采纳下属的建议


孙权生平爱喝酒,有次孙权给虞翻敬酒,但是虞翻装醉,不肯喝酒。孙权恼火的拔剑要杀了虞翻。幸亏被大臣拦住,事后孙权不仅认错,并且下令:“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自省能力。

汉朝时期对于谥号的要求是很高的,就拿创造西汉的“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来说吧,汉景帝也是统一王朝时代的帝王,在位期间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奈何晚年做了一些错事就落得去世后不能拥有谥号的地步。


再说“秦皇汉武”的汉武帝,这位可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了,他开创了汉代的辉煌,可是即使这样他一开始也是没有谥号的,直到后来嫡孙刘病已继位才为汉武帝追加谥号。

孙权在18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王位,在面对刘备和曹操两位枭雄的局面下依然带领东吴发展的很好,这是孙权的功,晚年的孙权做了一些错事但是和他的功劳相比不足一提。


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做出的评价,中国古代讲究“为尊者讳”,虽然晚年的孙权做了很多错事,但综合来看,孙权整体配得上“大帝”这个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