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打仗卻傷亡甚微,為何美軍在戰爭中的傷亡率如此低下?

吳少洪


作戰的理念不同,效果也不同。美國是以人為夲,對手則是以人為戰。美國採取的是高科技現代化的戰木,對手還是老一套的人海戰術。人強不如物強啊。


踏浪16704737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還是觀念的問題。

美軍軍事作戰上,第一強調勝利,第二強調儘量減少傷亡。

比如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傷亡非常慘重。

伊拉克的36萬精銳部隊,基本被殲滅。

最保守估計,伊拉克軍隊2萬5000人死亡,7萬5000人受傷,傷亡總數10萬人,還有10萬人被俘。

但也有說法為認為伊拉克軍隊死亡接近20萬人。

無論哪個數字比較可靠,伊拉克軍隊傷亡都超過10萬。

而美軍傷亡非常輕微,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

總數只有283人!

為什麼會傷亡如此至少?

並不僅僅是武器裝備、戰術等的優勢?還有美軍刻意避免傷亡。

海灣戰爭開始,美軍採用非接觸的飽和轟炸。這導致伊拉克一線軍隊損失百分之五十戰鬥力,二線損失百分之三十。

而且從伊拉克到科威特的補給線路被切斷,科威特地區的伊拉克軍隊缺少糧食和彈藥,很快不戰自潰了。

然而,單靠空襲使得伊拉克屈服,還是不可能的。

所以美軍進行了100個小時的地面戰。

誰都知道地面戰會有較大傷亡,所以美軍採用了重裝部隊,比如第1騎兵師,第1裝甲師、第3裝甲師、和第2裝甲騎兵團等部隊。

這些部隊都在重武器的保護下,美軍又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傷亡自然不可能大。

總之,美軍開戰之初就儘量強調0傷亡,減少本國士兵的傷亡數量。


但這種打法對於反恐作戰就不太合適。

以阿富汗為例,塔利班往往隱藏在普什圖民眾中,身穿平民服飾,以各種手段發動襲擊。

這種情況下,美軍的空中和重武器優勢難以發揮,很多時候雙方向西部牛仔一樣對射,所以美軍傷亡較大。

截至2018年底,總計有超過2,400名美軍人員在阿富汗戰死。

表面上似乎死人很多,但塔利班傷亡自然更大,死亡人數是美軍10倍以上。

另外,最倒黴的是阿富汗平民。

阿富汗平民有20萬傷亡。根據聯合國報道,2009年76%的阿富汗平民傷亡是塔利班造成的。

搞笑的是,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卻完全不同。

幾乎是同一時期,俄羅斯打了第一次車臣戰爭。

面對軍事實力不到伊拉克軍隊百分之一的車臣武裝分子,俄軍大敗。

俄軍承認,第一次車臣戰爭陣亡2837人,負傷17892人,失蹤1906人,被俘432人。

而西方認為俄軍傷亡總數至少超過3萬,甚至更多。

車臣領袖杜達耶夫則宣稱俄軍在新年攻勢中就損失超過4000人。

要知道,車臣族總人口才50萬人,武裝分子不過3到4萬,卻把俄軍打成這樣。

傷亡如此之多,並不僅僅是武器裝備較差,而是對人命根本不重視。

車臣戰爭中,開始就讓俄軍步兵和裝甲兵,同敵人短兵相接,打城鎮戰,傷亡自然慘重,換美軍來也是一樣。

而第二次車臣戰爭,俄軍採用遠距離狂轟濫炸方式,將車臣人的據點全部炸平,然後再推進,步兵傷亡就少的多了。


薩沙


美國頻頻打仗,卻如此傷亡率低下,很奇怪?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

比如說,將世界所有的國家都縮小成一個人,那麼,這個世界上大概就只有200來號人。這200來號人中,有強壯如牛的,也有弱不禁風的。其中最強大者,自然就是這個叫美利堅的。

這個美利堅,喜歡打人,為了利益,常年累月打了這個打那個,大多數的時候,常常將別人打得鼻青臉腫,自己卻毫髮無損。

但也有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時候,闢如對日本;還有被打得滿地找牙的時候,例如對越戰爭;更有被打得心服口服的時候,朝鮮戰爭就是如此!

那些毫髮無損的打鬥,一般都是找準了對象,以一個最強大的身軀,去欺侮小孩老人婦女病人,當然對方毫無還手之力!

仔細理一理,看看美國佬引以為傲的鬥毆,有幾次不是實施群毆,專挑弱者下手?

說得不好聽,對於稍具實力的國家,美國佬,還真沒有什麼單打獨鬥的膽量!更何況挑戰極具實力的對手。


宋思考


看了這麼多真的很汗顏,打仗不死人?訓練都會死人,何況在境外戰鬥?美軍陣亡人數少是因為美軍陣亡有極多的撫卹金,所以美軍的陣亡評定極其嚴格。

第一個就是必須要在正面交火的過程中,被敵軍的火力直接擊中而當場斃命。也就是說在穿插,佯動,敵後偷襲以及秘密滲透之類的任務過程中犧牲的,不能算作陣亡,這叫遇難。簡而言之就是一定要在正面作戰過程中,一旦脫離了正面作戰環境,其他傷亡都與陣亡無關。

第二,一定是被敵軍的火力直接擊中,間接的也不算陣亡。例如在朝鮮戰場上曾有大兵被子彈反彈擊斃致死的,還有在索馬里被游擊隊炮火轟塌的牆壓死的,這些全不算陣亡,只能算意外遇難。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容易理解,那就是被友軍誤傷,而且美國人經常作出這種事,前些年在伊拉克把英國給滅了。

第三,當場擊斃。就算是在擔架上死掉不能稱之為陣亡,這叫其他原因死亡,連非戰鬥遇難都算不上。

第四,由於戰爭的殘酷性,士兵往往會被打的面目模糊,死無全屍或屍沉大海。這個時候只有身份標牌能夠確定你的身份。當然有人會說人都炸爛了,完整的標牌還在嗎?這也不難解決,直接放到失蹤名單,一切戰後再議。

也就是說,美國大兵要在正面戰場被敵人一槍斃命,還需要身體完整、證件齊全,才能算陣亡。當然還需要人證,必須要有人證明你是符合以上條件的,沒人能出來證明,只能列入失蹤名單。

綜合以上因素,美軍陣亡才如此之少!


冷月龍吟


美國確實常年打仗,但是美軍出現的傷亡如此之小,似乎不像是打了這麼多次戰爭,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多種因素複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美軍的技術優勢不可忽略,由於擁有先進的技術裝備,作戰的壓力極大減小了。以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為例,美國海空軍無可爭議地擁有制海權和制空權,尤其是美國空軍的強力制空和對地支援能力,基本上伊拉克軍隊對美軍空襲沒有一點招架之力。而美國陸軍不僅在自己的裝備上優於對手,由於擁有了制空權,美國空軍先把對手炸的失去大半戰鬥力後陸軍才來清場。即使是陸軍介入之後,美國空軍的近距離空中支援的速度和飽和度也是難以想象的,可能對手的目標一出現,美國陸軍呼叫空軍打擊立刻就解決來,而缺乏現代化戰爭技術的對手則無力回擊。

在技術優勢存在下,美軍的戰術也十分先進,他們崇尚的是非接觸作戰,儘量把對手消滅在精確制導火力中,極力發揮技術優勢不打地面戰。畢竟面對弱小對手,空襲損失較少飛機是可行的,極端情況下不損失飛機或者損失飛機飛行員也能跳傘,那麼出現零傷亡都不是夢。此外,即使迫不得已打地面交戰,美軍就儘量用重型裝備打,不用輕步兵,要打也儘量在野外用重裝部隊打野戰,這就使得部隊的傷亡進一步減小。

當然除去技術和戰術優勢以外,美軍過去這些年打的對手實力不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伊拉克空有其表,實際上技術已經落後現代戰爭了,南斯拉夫雖然能夠作出有限抵抗並一度擊落一架美軍飛機,但是面對不需要地面介入一個勁空襲的美國人也是望洋興嘆,只能偶爾反咬一下。至於阿富汗戰爭前期,塔利班選擇正面對抗美軍,結果什麼裝備都沒有的塔利班只好在正面對抗中迅速敗下陣來。不過說美軍在所有戰爭中傷亡甚微也是說不過去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呈現出一個趨勢,就是正面作戰階段傷亡極小,反恐作戰階段傷亡持續攀升。

在伊拉克戰爭正面對抗階段美軍戰死148人,結果在後續的反恐作戰中死亡4000多。在阿富汗戰爭初期美軍死亡人數200人左右,結果打到今天陣亡2200多,加上受傷的過2萬了,這可不算“傷亡甚微”。戰事後期出現美軍傷亡增加,實際上是美軍不得已被拖入了最不願意發生的地面交戰中的輕步兵交戰,在維護地區治安的時候,必須要步兵出動,此時是絕好的襲擊美軍的機會。哪怕用重型坦克來巡邏,也頂不住人家把幾枚甚至十幾枚大口徑炮彈綁一起埋在必經之路上炸。

在這些需要地面作戰尤其是近距離戰鬥,以及類似阿富汗那種特殊山地地形的情況下,美軍技術優勢被極大抵消,其傷亡數量也就開始攀升了。這說明美國人不是神,他們只不過是用技術優勢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傷亡而已。


科羅廖夫


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就因為美軍的技術先進,所以他們的傷亡率,才會比較低。但是隻要會一下越南,在越戰中,美軍的對手越共,在技術、裝備和技能方面,越共都是全面落後,可美軍的傷亡女,仍然是居高不下。

讓美軍真正的開始,去重視傷亡率的原因,居然是來自新聞改革。在越戰期間,美軍平均在每週,都要陣亡二百人左右。這個數字持續了很久,反正打仗就是要死人的,整個美國社會,對二百人這個數字,也沒啥反應。

但有家報館,突然做了個改革,它不再簡單的,登出美軍的陣亡名單就了事,而是將二百個陣亡將士的相片,印刷在報紙上。就這樣一個變化,用活生生的照片,代替冰冷的鉛字後,引發了整個美國社會的關注,也從此了改變美軍,對將士傷亡的政策。

要知道在二戰時,美軍還是依靠規模,才戰勝了德國和日本,比如:美國的坦克產量,是德國的36倍。這種優勢至上的傳統思想,是一直到了越戰期間,才開始行不通的。

美軍是在整體上改革,從戰略、裝備和具體戰術上,提高戰爭效率。

在越戰期間,美軍可以打贏每一場,他們想打的戰鬥;守住每一個,他們想守的陣地,可到最後,美軍卻輸掉了整個戰爭。戰後,美國人,乃至整個美國社會,都開始深刻檢討越戰的教訓。得出的結論是,成本太高了。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後,從八十年代開始,美軍才真正具備了,高效使用戰爭資源的能力。

從海灣戰爭開始,美軍進入全球開戰階段,但是他們打的全部戰爭,在表面,都是低傷亡率,而骨子裡,卻都是低成本。為了節約戰爭成本,美軍甚至願意,把軍隊的後勤運輸,都發包給民營機構;美軍很多的無人機操作,居然是在拉斯維加斯的空軍基地控制,讓操作人員三班倒工作,把加班費都省了。還有,美軍開始大量職業化,即提高軍隊素質,還節約費用。

美軍的很多具體措施,目前還沒有完全披露,但少花錢、多辦事這個大趨勢,卻是清楚的,而且這個趨勢,還在持續中。




圓窗觀點



美國確實從一戰開始,基本上就一直在不斷的打仗,可以說美國就是一個在戰爭中強大起來的國家。但美國打仗也並不是一直都傷亡很低,也是經歷過傷亡比較大的戰爭的。只是近些年美國的對外戰爭中傷亡比較少一些而已。

從美西戰爭開始,美國基本上就不再在本土作戰了,而是主要的戰場都在國外,二戰結束後更是發展到了基本上都是在壓倒性的優勢條件下主動發動戰爭。不過,朝戰,越戰兩次大戰之後,美軍基本上就不會對剛經歷過戰爭錘鍊的國家發動戰爭了,而是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套路。

越戰結束後,到海灣戰爭之前,美國也仍然保持著每十年就對外發動一次戰爭的頻率,但是當時美國的對象都是格林納達這樣的小國,只用一個特種作戰部隊就可以完成任務,或者是空襲索馬里這種戰爭,無論戰爭經驗,還是裝備優勢,美軍都不可能出現太大的上網。甚至海灣戰爭也是以空襲和導彈為主,並沒有大規模出動地面部隊,所以上網也還是很小。


到進攻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時候,這個情況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也就是自從越戰結束之後,第一次大規模出動地面部隊作戰。但是無論在阿富汗還是伊拉克,戰爭期間的傷亡都很小,因為主要的進攻作戰中隊敵人的打擊都是由空襲和導彈完成的,地面部隊的任務主要是佔領和佔領後進行搜索殘敵,所以傷亡也不會太大。

而且,無論阿富汗還是伊拉克,在技術裝備水平上都完全不能和美國同日而語,甚至連反擊能力都沒有,美軍幾乎完全可以用空襲和導彈完成攻擊任務,完全是非對稱戰爭。戰前唯一估計會遭遇比較嚴重的抵抗的是伊拉克,但是在實戰中伊拉克軍隊並沒有組織過有效防禦,就直接解體了,所以也沒有以地面部隊為主的戰鬥,傷亡自然也就不會太大了。


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正規戰爭也就是以地方軍隊為主要作戰對象的戰爭結束後,在佔領期間對付普通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游擊隊的時候,美軍卻遭遇了比較多的傷亡。原因也很簡單,這就是這基本上都是地面部隊為主的搜索和清剿作戰,發現敵情後再呼叫空軍進行打擊,或者用地面部隊自己攜帶的武器直接發起進攻。但在發現敵情和空軍出動之間有一個時間差,如果對手率先發動攻擊,就有可能造成美軍傷亡。

而且,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都遭遇了大量的人肉炸彈攻擊,有些是裝滿炸藥的汽車直接開到美軍軍營附近,有些則是直接以婦女兒童攜帶炸藥接近美軍後引燃,所以美軍只要和當地人接觸,就有可能遭到這種襲擊,對這種攻擊方式當然也防不勝防。即使如此,美軍的傷亡和敵人的傷亡的比例也是極其不對稱的,只是美國人死亡引起的關注遠遠超過對手的死亡。


蕭武


自海灣戰爭以來,美利堅哪裡經歷過旗鼓相的戰爭?每次交戰,雙方的資質水平都是不對等的,戰場幾乎對美方半透明。此情此景下,美軍正面戰場的傷亡率低,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現代戰爭中,軍事對抗已經由數量型轉變為以質量為主導的模式。美軍先進的電子干擾技術,精確制導武器,衛星偵察手段,隱形戰機等等,搭配著具有明顯優勢的作戰數據鏈,再加上不斷升級的作戰理論,可以說,同自己的幾個對手,甚至整個世界都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就拿第一場正式的信息化戰爭,海灣戰爭舉例。

43天的交戰中,伊軍傷亡人數大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8.6萬人被俘,損失飛機324架,坦克3847輛,裝甲車1450輛。   

而美軍這邊,共陣亡了148人,其中還包括非戰鬥死亡的138人。損失飛機56架、坦克35輛。

很顯然,當年,薩達姆想用兩伊戰爭的打法對付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搞一場瓷實的“機械化戰爭”,把多國部隊碾壓在自己坦克的海洋中。

結果呢,遭遇的卻是人家美軍立體化的“非接觸性”作戰。

戰爭剛開始,伊拉克的指揮所、通訊站、雷達網、發電站就被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搞了個“定點清除”。與此同時,美軍還對伊軍進行了電子戰壓制,加上通訊系統也同時遭遇了大規模破壞,使得整個伊軍指揮系統一片混亂,瞬間回到了交流基本“靠吼”的時代。這樣,開戰之初,美軍就先輕鬆打瞎了敵人的雙眼。

同時,美軍還先發制人的摧毀了伊拉克境內的大多數軍用機場,導致許多戰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摧毀在停機坪上。

薩達姆軍團驕傲的坦克海洋,很多都沒有機會直接遭遇美軍的地面部隊,就被從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空基、海基和陸基的投送平臺上起飛的精確制導武器打癱瘓。在制空權一邊倒的情形下,伊軍的地面部隊優勢喪失殆盡,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導致伊軍只能選擇成建制的大規模投降。

結果,美國大兵還沒見著幾個,伊拉克軍隊這邊已經沒了反抗能力,美國輕鬆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這場戰爭就如同17世紀的美洲大陸,拿著火器的西方殖民者,去征服尚未進入鐵器時代的印第安部落一樣,戰局完全是一邊倒。

因此,高科技含量,威力強大的武器裝備、先進的作戰系統是美軍傷亡率低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還有美軍傳統理念上的影響。

美利堅向來號稱重視個體生命,美國國內輿論對士兵傷亡問題也非常敏感,甚至能影響政黨和總統的關鍵選票。所以,美方一直在使盡全身解數來降低士兵傷亡率。

除了給予單兵強大的防護裝備外,美軍一直崇尚“火力至上”的原則——武器能解決的地方絕不派活人去拼命。為了消滅一個據點,直接上導彈,把山頭都炸平為止,不會太計較成本。

比如,國際新聞裡偶爾會出現這種報道。

一個排的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被兩個穿拖鞋的極端組織武裝分子阻擊在半山腰,折騰了多半天都不得脫身。最終,總部派來了空中支援,出動飛機把兩個塔利班炸死,交戰以美軍勝出完結。

這麼看,美軍毫髮未傷,弄死對方兩人,算是打了個勝仗,還說的過去。然而,考慮到目標成本和作戰性價比,這種打法就非常不划算了。

雙方一邊是穿著數字化戰術背心,享受各種軍餉福利的美國大兵,搭配著四位一體的各類先進軍事裝備,在信息、機動、精確火力上都高出對手好幾裡地;另一邊呢,是穿拖鞋拿著AK的極端組織游擊隊——雙方投入的資源完全不成比例。

然而,在咱們看來的這種性價比極低的軍事活動,美方卻認為是非常值的,因為,單兵,人的性價比是最高的,怎麼折騰都值當。

當然,也並非美國政府有多慈悲為懷,除了所謂的“重視個體生命”的理念外,也有當權政客們為自己仕途生涯的考慮,要是傷亡數目太說不過去,自己的支持率免不了嘩嘩的往下跌。至於花費嘛,多印些美元就好了,反正是全球硬通貨幣,不小心印多了的話,就把膨脹轉移出去,美元最終流向的是大宗商品期貸市場,並不會給美國本身造成明顯通脹的威脅。

不過,雖然當今戰場上美軍的死亡率非常低,但美國大兵復原後的自殺率卻一直居高不下。不少人在戰場上受到了精神刺激或者肉體創傷,回到和平環境中後,深感“生不如死”,各種心理疏導也沒怎麼起作用,最後竟然就想不開了。

這方面,一直讓美國曆屆政府非常頭疼。畢竟,跟加大武器的科技含量和推進作戰系統升級來降低戰爭傷亡率相比,如何化解大兵們劇烈的戰後創傷,顯然更具有挑戰性。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美國人嘴裡對於戰爭傷亡情況有過實話嗎?答案是沒有!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美軍方面對外公佈的傷亡數字僅僅是29000人,而德軍卻有將近200000人被俘虜。試想一下,在如此慘烈的登陸戰役中,戰損比例如此懸殊可能嗎?

近現代局部戰爭

從兩個角度來說: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人憑藉著地理位置優勢以及戰爭財富的影響,一躍成為

了世界頂級軍事大國。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如今,美國所參與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像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等,都是以壓倒性優勢取得了勝利。


另外,美國在參戰時通常會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這樣一來,美國人的優勢更加明顯,再加上裝備、軍隊素質和國家經濟等各方面影響,美國人可以說是基本沒有付什麼代價就取得了勝利,能有多大戰損。

慘烈的二戰戰場

除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局部戰爭中,二戰時期美國的戰損還是比較高。歐洲戰場上,美國得益於本土距離以及作戰時間等優勢,面對的德國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戰損低也是情理之中,而且美國人還經常對戰損情況做虛假宣傳。



太平洋戰場上,美國人可謂是吃進了苦頭,面對當時世界數一數二的日本海軍,美國人雖然最終獲得了勝利,但實事求是的說戰況和戰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樂觀。在面對連命都不要了的日本人時,美國人同樣傷亡慘重。所以綜合而言,美國人戰損低只不過是表面現象,既有其本身強大實力的因素,也有各種機遇巧合在內。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在越南戰爭之前,美軍的傷亡率並不低。當時,美國的戰爭觀念相對落後,雖然注重戰略設計,但輕視了戰術能力。這帶來嚴重的問題,即美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打仗總是顯得很吃力。有一段時間,美國軍方流行所謂的“導彈萬能論”,這使得美國飛行員的作戰水平出現滑坡,後來吃了大虧。

這種觀念的落後,源於美國在“二戰”中的經歷。美國人輕視戰術,是因為其自身擁有的強大物質實力。例如,在戰爭中,美軍喜歡發揮火力優勢,後來就依賴於火力優勢。久而久之,美軍就產生了“躺贏”的觀念,而在“冷戰”前期,美國卻在局部戰爭中頻頻吃虧,經常被實力不如自己的對手給擊敗。

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軍,輸掉了這場戰爭。此後,美國人便痛定思痛,反思了很多問題。例如,美軍的戰術能力問題,這是必然要改進的。其實,後勤保障方面,一直是美軍的強項,這一點在越南得到了印證,而美軍在這場戰爭中,進一步提升了保障能力,例如傷員救護。

美國軍方開始了革新之路,他們充分吸取在越南的教訓。事實上,這場戰爭美國人敗的徹底,而他們也獲取了很多經驗。此後,美軍對“小單位作戰”更為重視,對戰術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視。這也就是說,經歷了越南戰爭,才使得美國軍方明白了戰術能力的重要性。

1980年代後,美軍更傾向於使用高技術,利用新的科技成果,提升戰爭能力。1990年的海灣戰爭,美軍就是利用科技優勢,對伊拉克實現暴打。毫無疑問,海灣戰爭,使得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觀念深入人心。隨著美軍科技水平的提升,人員傷亡率也隨之下降,此前某些需要出動地面部隊的作戰任務,逐漸被高科技武器替代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美國在國際上搞霸權主義,經常欺負實力不如自己的國家。換言之,美國喜歡打非對稱性戰爭,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從未與真正的現代化軍事強國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傷亡率當然會很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可以實現自己的戰略構想。


PS:文中圖片,皆來源於Wikiped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