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亂世還能吊打周圍遊牧民族?

1951026


哪來的吊打?勝個幾場就是吊打了?公孫瓚、曹操確實贏了不少,可從來沒收復過,中原人可沒把異族當人。

涼州的羌,從東漢一直亂到西晉,甚至東漢一度想要放棄涼州。

西晉的五胡亂不光因為西晉慫,而是那時候的異族比漢魏強大多了,真當中原朝廷發展,異族就一直原地踏步?

哪怕再笨的人也知道向強者學習。東晉五胡之所以強大,因為祖上離中原近,能學到先進技術!

東漢、三國的幽州突騎,其組成多為周邊異族,拿異族打異族,這是滅一個養大另一個。打仗也是一種交流,有交流就有進步。

好比清朝,輸了好幾次也知道得向西洋學習!

周邊異族崛起是趨勢,哪怕曹操換到東晉也不一定能做多好。天下形勢變了,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臥牛說歷史


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噩夢,遇到強悍的王朝,帝王雄才大略,還能把那些遊牧民族拒國門之外。要是趕上中原王朝皇帝昏庸無能,國內內訌腐敗,這時遊牧民族的機會就來了。比如南宋被蒙古痛扁,明末滿人入關建立清朝。但中國歷史上中原動盪不止如此,三國時期大家都很熟悉,那時候魏蜀吳三家開戰,打的不可開交,按說中原戰亂正是遊牧民族趁虛而入的好機會,可為何三國還是那個魏蜀吳,並沒有被外族侵入呢?

三國時期主要的外族構成有北部:匈奴、鮮卑、羌、烏丸;南部:山越;西南部:南蠻。這些外族勢力正好對應著魏蜀吳三家,可以說三國各負責一方面。雖然魏蜀吳三家鬥了數十年,可各自的勢力並沒有想象的那樣消耗殆盡,反而各自變得更加強大了。周邊遊牧民族也有過入侵,但沒有能能成功的案例,分析其中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點,三國爭雄連年戰亂,在這種緊張的戰爭環境下,三國人民可謂是全民皆兵,時刻備戰。軍隊裡的士兵那都是在戰場上經歷無數生死考驗的,備戰已經成了一種常態,所以召之能來,來就能打!甚至普通百姓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怯弱,個個彪悍異常。

第二點,魏蜀吳三國各自都有傑出的軍事家,放在哪個朝代都是一流水準,能害怕那些連算數都不會的遊牧民族?當時袁紹與烏丸聯盟共同抵抗曹操,兵敗後袁氏餘黨夾著尾巴跑到烏丸求庇護,可曹操鳥都不鳥他們,直接派一員大將張遼徵了烏丸,還把烏丸變成了曹操軍隊裡的一支少數民族軍團。更別提號稱遊牧民族“殺神”的公孫瓚了,打的外族滿地找牙。吳國陸遜擺平了山越,直接對其進行了漢化,山越人口越來越少,你說你還能得瑟的起來嗎?蜀國諸葛亮的七擒孟獲,更是讓南蠻卑服。

第三點,周邊外族人民生活條件確實艱苦,生產能力底下,物質條件極其匱乏,好不容易養足精神能與中原一戰,卻發現跟三國的實力差了一大截!科學、技術方面不用說了,外族說白了就是吃虧在了環境封閉、沒文化!

第四點,打仗就是拼整財力,魏蜀吳三國都在埋頭抓生產,搞經濟。多種地、多生娃、多鍊鐵,創新戰術、訓練,久而久之三國兵種齊全,而外族只會老一套戰術,你說怎麼跟中原拼?再說了,魏蜀吳繼承的是漢朝的老底硬得很。

第五點,魏蜀吳三國互懟連年掐架,打得不可開交,但僅限於三國自己打著玩兒,若是外部民族想要過來一起玩,不好意思,一腳踢開!也就是說三國對待外族的態度是一致的,內部矛盾內部解決,華夏民族一致對外,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中原人自豪的了。





大凱哥


為什麼三國能打贏遊牧民族?

我認為,原因就一個,沒有皇帝。

中國地方大,遊牧民族衝進來,第一時間就是打中國的皇帝。

皇帝住在國都,遊牧民族打國都就行了。中國的皇帝一般不會打仗,被打到國都就完蛋了。

比如靖康之亂,比如八國聯軍打北京,比如日本打南京。

遊牧民族最大的優點是流動性強,最大的缺點是人口少,消耗不起。

三國的時候,中國到處都是諸侯,諸侯們本來就是你打我,我打你,能打。諸侯們打來打去,個個都很窮。比較富裕的曹操,管軍糧的程昱,就有用人肉做乾糧的經歷。

都窮的連人肉都吃了,遊牧民族還打進來搶吃的,想死啊。三國這會的北方諸侯,性質跟更北的遊牧民族是一樣的,都是劫匪。

劫匪嘛,不是我搶你,就是你搶我。三國那會,靠近草原的州,比如幷州,比如薊州,沒得吃,搶不過南邊的諸侯,也會搶北邊的遊牧民族。

這邊有組織,遊牧民族鬆散,幷州,薊州的漢人會去搶北邊的遊牧民族,很正常的啦。

我覺得就是搶劫,不能叫吊打。


春暖花開003


原因有四。

一,制度差距,三國是中央集權制,而遊牧民族是部落聯盟制。

二,生產力水平差距,隨著冶鐵業的發展,漢武帝時鐵器開始在中原普及,鐵犁的廣泛應用,使北方的凍土及南方的森林得以開發,使耕地大量增加,同時單位產量也得以增加。鐵製兵器與盔甲以及馬鞍,比遊牧民族的青銅兵器以及皮甲之間存在代差,可以降維打擊。

三,軍事思想體系以及軍事技術遠高於遊牧民族,存在代差。

四,此時馬鞍尚未發明,騎兵對步兵的優勢尚不是太明顯。

綜上,三國亂世,在中原人口銳減,軍閥割據的情況下,由於上述原因,仍然能夠吊打北方民族。



當代曹植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在東漢時期,各方軍閥們各立山頭,能打的卻就那麼幾個,而且這些個軍閥打著打著,分出勝負之後並非什麼殲滅戰,而是收編,諸如曹操收編的青州軍還有一些黃巾軍等等,雖然說東漢末年,軍閥林立,但是卻沒有傷筋動骨。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且曾經最強大的匈奴帝國,在東漢時期,已經是秋後的螞蚱了,像是見了瘟神一眼,遠遠的躲著漢帝國,當然這其中也有漢帝國對周邊少數民族政策的一種活用,那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在東漢時期被拆散,東漢帝國對他們胡蘿蔔加大棒,一時間北方的遊牧民族,再無當日的輝煌,縱然是有,也不過當時最強的烏桓,還被曹操一戰下來打殘。

總得來說,三國亂世,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早已沒有當年的威風,南方的百越被吳國壓的喘不過氣來,還有西蜀方向的蠻族也被諸葛亮收服,而中原地區雖常年戰爭,但卻兵強馬壯,是遊牧民族首當被當年漢帝國的餘威震懾,其次當時佔據中原的曹操不僅僅有數十萬刀尖舔血的部隊,而且對付遊牧民族的手法嫻熟,北方遊牧民族根本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北派說書人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從黃巾起義之後,漢末就呈現混亂局面,各種事情突發而來,先是董卓亂政,引發的一系列諸侯討伐戰,緊接著就是各路諸侯紛紛割據混戰,初步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再後來就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大戰,可以說漢末一百多年是一段紛爭不斷的亂世,為什麼就沒有外族大面積入侵?原因很簡單。我們都知道漢末三國最後被司馬炎一統,成立的西晉王朝,但是這是一無是處,毫無作為的朝代,更讓人氣憤就是司馬家族內亂,史稱“八王之亂”,導致極大的消耗了西晉實力,從而被胡人趁虛而入,入主中原,掀起華夏最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西晉王朝也被胡人所滅。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問,當初漢末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亂之時,胡人為何沒有趁虛南下,那麼的好機會,怎麼就放棄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外族實力尚且不足。

漢末三國混戰時期,外族的實力尚且不足,無論是人口,還是武器設備,都處於發展階段。在漢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漢王朝嚴重打擊,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族,基本是內部分裂,混亂不堪,沒有形成統一的戰鬥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較分散,各自為政,一盤散沙。武器方面,由於漢族與外族的融合還沒有開始,外族缺乏重要的鐵材,導致武器設備都很落後。

  第二:對外族一直強硬,以及打擊力度大

漢末三國雖然各自為政,之間也有大戰,但是對待外族卻是一直的強硬,曹操北抗匈奴,孫權滅百越,劉備西抗羌戎,基本上算是統一戰線,對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吳三國不遺餘力的打擊。無論是西北地區羌人,鮮卑人的叛亂,中央政府都會派人血腥鎮壓,震懾胡人。漢末的張奐、公孫瓚、董卓等,曹操時期的田豫、牽招、梁習等屢破烏桓、鮮卑等外族,對外戰爭中,少數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沒有討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將毌丘儉兩次出兵討伐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

  第三:曹魏和西晉初期勢大,外族無人能敵

曹操在一統北伐之後,就大力發展經濟,對內屯田,重視農業,興修水利,於此同時,對外意圖消滅蜀漢和東吳。在經歷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有作為的皇帝之後,曹魏的實力可以達到了巔峰。曾多次派名將,鎮守北疆,徵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阻擋了胡人的南下和騷擾。到了司馬氏奪權,司馬家族亦也是人才輩出,哪怕是在西晉發生秦涼之變,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發起的反抗晉王朝的戰爭,最終還是被晉將馬隆所敗,旋即為叛徒所殺。基本在整個亂世,外族的侵擾,實在無勝算。

  在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很有殺傷力。


雜談生活K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大漢王朝因為其強大的國力和持久的強盛統一而在世界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大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和軍隊建制上都是同時代的高峰。崇尚軍功的士大夫貴族階層在國家沒落之際行程了軍閥組織,因此雖然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漢朝亡了,但後期軍閥兼併最終行成的三國局面,三個大軍閥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戰力,大漢餘威仍在,北方少數民族不敢南侵。還有三國時,曹操佔據北方。曹魏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一方,傭兵六十多萬,北邊遊牧民族怎敢南犯。


凱哥哥220746743


三國時期是指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成犄角對峙局面。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一旦出現國內混亂,就很容易出現外地入侵的情況,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事件。五胡亂華又稱永嘉之亂,是指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他們所建立的十六個政權合稱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加深了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的文化經濟交往。漢族從黃河流域進入長江和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增進了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文化經濟聯繫。

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可謂是比比皆是,比如說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便是在明朝末期,李自成起義,於1644年推翻了明朝政權,天下大亂之時,清朝趁機勾結明朝判臣吳三桂,隨後率領關外鐵騎入中原,建立起了清王朝。

自董卓於公元189年入宮廢少帝劉辯奪權以來,便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群雄分割稱霸一方的局面,為何卻沒有外敵敢入侵呢?其實,三國時期也出現過這樣的事情,只不過被這幾個人給鎮壓了下來。

三國時期,劉備西抗羌戎,曹操北抗匈奴,孫權則南海,一人管了一邊。雖然內亂,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分得很清楚。誰敢跑來湊熱鬧,就一起打出去。

當然,鎮守邊界的首功,要得屬於西涼馬家。外族人入侵主要便是鮮卑族以及匈奴,都是遊牧民族,以騎兵勝人。但是遇上了同樣以騎兵聞名的馬家軍,就可謂是毫無勝算了。在當時從西北到東北綿延幾千公里的防線,都是由馬家軍鎮守。西涼馬家軍在三國可謂是威名赫赫,比如說被列為“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在中原便鮮有敵手,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在西涼人眼中更是戰無不勝的“天威將軍”。還有馬騰也是十分驍勇的西涼武士。正是因為他們打出的名聲,外族聞風喪膽,更別說來入侵了。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佔據了北方,很多的外族侵略者,幾乎都來自北方,因此曹操抗擊侵略者是功不可沒,曹操的兒子曹彰是曹操眾多兒子當中最能打仗的一員,為平定烏桓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曹彰也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當中一戰成名,讓那些外來民族聞風喪膽。


丿夜漸微涼


三國能夠吊打少數民族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壓制,就像再兇狠的狼,也不可能和老虎爭鋒一樣。三國為了獲得更多的兵源,獲取更多的物質,都對周邊的少數民族下手,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吳國。我們知道現在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曾經的故土並不僅僅在廣東,而是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為主的廣大地區,他們的祖先是百越人,被漢人吊打後,開始接受漢族文化,和漢族通貨,但語言和習俗得到保存,三國時吳國為了從好戰的百越人處獲得兵源,對他們進行征服,從而為漢族的融合和昌盛做出巨大貢獻。


A周安斌PMC


一方面,三國亂世中原人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在爭奪生死存亡的權利的時候,遊牧民族的好勇鬥狠就沒辦法佔據上風;

另一方面三國亂世人才輩出,各種軍種代表著當前最先進的科技和軍事能力,所以就吊打周邊遊牧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