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死之间:来日并不方长

疫情下的生死之间:来日并不方长

这是早几天在网上读到的一个故事,当时武汉刚刚封城。

住在汉口的汪先生,和母亲一起生活,算是相依为命吧。母亲年龄也不大,64岁,平时和儿子相互照顾,爱好跳广场舞,一个生活安定又乐观的老太太。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娘俩的生活或没有什么富贵荣华,也算得上无忧无虑,老太太在儿子的照应下安度晚年。

汪先生回忆,他们1月10隐约知道汉口发现了疫情,但并未在意。

1月17日,母亲出现感冒症状,轻微的咳嗽,随即出现腹泻、乏力,症状都不太严重,妈妈怕耽误儿子上班,也没有告诉他,只作为普通的感冒进行了治疗。通过简单的吃药,症状有所缓解。

1月23日之后,妈妈的病情开始严重,发烧,汪先生开始带着母亲各种求医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医生建议母亲在自己家进行隔离观察,然后出现呼吸困难,汪先生又考虑为母亲找了一家可以吸氧的医院,这样可以缓解母亲的病情。

到了1月27日,母亲的病情严重,在没有床位的情况下,医院无法收治,通过汪先生向朋友求助,在这家医院的发热门诊找了一个可以吸氧的隔离病房。这是汪先生最懊悔的一个疏忽,因为住进了隔离病房,儿子就不能在身边照顾母亲了。

就在当晚,母亲摘下输氧面罩,去了一次厕所,回来之后,已经不行了。母亲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是求救,也简单交代了后事。当时是深夜4点,医生对母亲进行了抢救,但已经无法挽回了。

汪先生还记得把母亲送进病房时候,母亲缓慢无力的背影,进了病房之后,又转身看了看他。

这一眼,是永别。

疫情下的生死之间:来日并不方长

武汉市民倩倩,平时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母亲被传染,隔离前专门给倩倩写了一个小纸条,用瓶子压在桌子上。母亲叮嘱她,“以后一个人生活,要买小包装的。”倩倩说,母亲是大年初一去世的,这一切太不真实了。

有人在武汉的街头拍到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子,孤单单一个人,抽泣者追在一辆殡仪车的后面跑,车里是她刚被新型肺炎夺去了生命的亲人。按照规定,死者只能当即火化,没有告别仪式、祭奠,在疫情之下,一个人无可选择地只能这么匆忙和这个世界上的亲人告别。

是啊,这就是百姓生活里的亲情离别。离开的人,或者没有哭天抢地、五内俱焚,就是这么平静地和自己的亲人们永别了。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平静的生活里,我们从来不觉得会和亲人匆匆告别,很多人向往着岁月静好,来日方长。子女可以陪伴着父母亲人慢慢老去,还有很多尚在年轻的子女,向往着将来,自己能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搀扶着老迈的父母一起看看风景,赏赏夕阳。

我姥爷,20年前去世,只因为生了一场小病,类似感冒发烧这一类。

当时因为打工很忙,我抽了半天的时间去看他,在离我家18里路的那个村庄里,姥爷留下我带的礼物,还能踱着步子把我送到篱笆墙外,站在门口和我告别,我回头看他,见他向我上下很无力挥了两下手,催我快走的意思。

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却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和他见面。

这些年,送走不少长辈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长辈的最后一面,都不是预约好的。

他们说走就走了。

疫情下的生死之间:来日并不方长

现实中陪伴着我们的,除了柴米油盐,还有世事无常。

作家毕淑敏说过,“每一个生命都和死亡如影随形。”

听起来未免残酷、恐怖,而现实中这样的故事又时常发生。

就像疫情之中每天跳跃着增加的数字,那些死亡的病例,哪一个不是刚刚还鲜活的生命呢?

一个武汉市民,春节前还去那个传播疾病的批发市场,去办理年货,打算着过年的时候,子女们带着孙辈回来了,吃一个团圆饭,贴上红春联,准备好压岁钱,过一个幸福年,可疫情偏偏就没能让她等来这一天。

如果问,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日子?

我想告诉你,听过那首歌吗?“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一天天过的寻常日子,无灾无难,就是生命里最好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