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機遇”:無人零售風口再現


疫情下的“機遇”:無人零售風口再現


在這場疫情災難中,整個中國都受到了重創,其中需要人流量的門店或者機構受到的衝擊最強。春節作為門店傳統的銷售旺季,可以佔到全年利潤的三分之一,甚至小一半。而這場疫情讓他們全部歇菜。

但對於某些行業來說,疫情既是短期的壓力,也是一個行業格局變動的機會。病毒最需要的是隔離人群,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所以無人零售行業正好具備這樣的屬性,將再次迎來春天。寒冬既是考驗也是機遇,積極轉型的企業將會拿下“春天到來之時”更大的市場。

多數行業遭受重大打擊

作為密集的聚集場所,電影院直接關停,電影行業受到重創。2019年春節檔票房是60億,2020年預估是70億,由於病毒的影響電影都沒有上映,導致今年票房慘淡。

2月6日,知名IT培訓機構「兄弟連教育」表示因受疫情影響,即日起,兄弟連北京校區停止招生,員工全部遣散;2月7日,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宣佈將於2月9日,與全部員工、200多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有30%員工不同意這個方案,公司將進行破產清算。

這兩家企業從創辦時間到員工數量上看,體量都已不算太小,尚且遭遇如此,那些更加小微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恐怕會更差。這時候就需要企業做出重大改變以此適應市場需求。

無人零售悄然崛起

疫情期間,去大型連鎖商像物美、家樂福去的人寥寥無幾,反而是社區周圍的便利店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

針對這次疫情,很多社區便利店都採取的積極響應,開發線上平臺,用戶可以直接線上下單,門店可以作為一個分揀的場所,然後進行配送或者用戶自提。如長春的樓裡樓外,提出了“無接觸 及時送”服務,鄭州的HH社區新經濟聯盟,推出了“HH社區生鮮蔬菜禮包”,平價供給社區的服務機構。

可見無人零售是現今所有行業需要研究的方向。

這個概念源於阿里巴巴的推出無人店“淘咖啡”體驗。在2017年7月初的阿里造物節上,阿里巴巴推出無人店“淘咖啡”體驗,一時間,無人零售概念成為資本追逐的焦點,包括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繽果盒子、F5未來店、小麥鋪、猩便利等創業企業紛紛殺入無人超市領域。


自此全國無人零售走入人們的生活。整個2017年,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無人超市累計落地200家,無人零售市場累計融資超40億人民幣。

但好景不長這個新興領域在未來2年間迅速歇菜。2017年7月,上海首家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開店僅僅一個月就宣佈關門;2018年底,業內先後傳出猩便利裁員和資金鍊斷裂的消息。截至2018年底,此前湧現出的數十家無人貨架公司,也基本倒閉或轉型。

當年無人零售迅速落敗的原因尚不可知,但今年突發的新冠病毒雖然是危機,也為這個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疫情之下,無人零售由於避免了人員接觸,受到了用戶的歡迎和至上而下的推廣。

各行各業紛紛推出無人零售功能,也就是整個環節不需要與人接觸就能購買。

國家郵政局1月23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於寄往武漢的郵件快件,投遞人員將與收件人電話聯繫預約投遞,首選投遞到智能快件箱,以減少人員間接觸。各外送服務企業也推出了無接觸服務。

瑞幸咖啡公司推出的無人零售咖啡機。並承諾其售賣的咖啡和門店的咖啡產品在品質、價格、優惠、分量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

疫情下的“機遇”:無人零售風口再現


1月30日,美團推出只能取餐櫃,率先在武漢、北京兩地試點運營“美團智能取餐櫃”,為小區、醫院用戶提供便利服務。

疫情下的“機遇”:無人零售風口再現


天貓超市、盒馬、餓了麼、肯德基、必勝客、奶茶店也紛紛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或“無接觸點取餐”服務。消費者可以在訂單備註欄選擇“無接觸式配送”,以要求把貨品放在如門口、前臺等指定位置,待騎手放置妥當後,再前去取貨,不用與騎手或者點餐員直接接觸。

疫情下的“機遇”:無人零售風口再現


行業轉型還需多研究、多實踐

目前看來,無人零售能夠抓住這個契機重新回到人們視線,但同樣面臨著重大的考驗。

在這次疫情當中,如何實現無人交付將是很多企業努力的方向。一方面降低通過人與人接觸所產生的健康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是減少一對一交付的成本。畢竟新興的無人零售需要增加取餐或者取物的設備,從而增加銷售成本,造成新的負擔。企業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其他方式轉化盈利。

在社區裡主要是快遞櫃在承擔快遞的無人交付,但目前來看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快遞櫃的無論是硬件還是運營成本過高,無法實現大規模複製。以市面上常見的取餐櫃為例,目前價格在幾千到幾萬之間。

一家智能取餐櫃公司負責人談到,他們公司所生產的取餐櫃協議價在6000元到10000元,其中標價一萬元的機器有32個格子,搭載10.1寸液晶觸摸顯示屏,支持觸屏操作,採用二維碼取餐。

而單純運營取餐櫃所獲得的盈利非常微薄,市面上很少有單獨依靠運營取餐櫃的企業,而取餐櫃的製造企業更多以製造、銷售為主要利潤來源。更多時候,取餐櫃運營者為團餐企業,他們會深入產業上游,以設備銷售、食材銷售、團餐服務等綜合能力盈利。

在此次契機下將會有許多企業加入到無人零售的行列中,而其中產生的多餘成本如何解決,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現今有許多企業在研發針對社區交付場景下的應用平臺,無論是快遞,外賣還是生鮮電商平臺在社區場景下的交付環節都存在優化的空間和市場機會。想要長久地運營下去還需要更多的方法和運營策略。

疫情下的“機遇”:無人零售風口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