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穩”之首穩就業:手裡有“糧”心不慌

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打響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統籌做好“六穩”工作。2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又再次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多措並舉做好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工作,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六穩”之首穩就業:手裡有“糧”心不慌

黨中央多次提出做好“六穩”工作的要求,既是審時度勢的現實要求,又是高瞻遠矚的戰略籌謀,是黨中央依據國內外經濟運行趨勢演變做出的重大決策。國際形勢波詭雲譎,無論外部風雲如何變幻,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緊緊咬住“六穩”,克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困難,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和長期向好態勢,意義非比尋常。

穩就業作為“六穩”之首,有其內在的鮮明邏輯。從民生維度觀察,只有就業才是居民工資性收入、購買力增加的可靠源泉。從社會維度考量,穩定就業是社會安定、人際和諧的重要因素。從經濟維度出發,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而消費要以收入為條件,收入又以就業為前提。換言之,穩定就業可以增加居民購買能力,購買能力提高就能為內需擴大夯實基礎,內需堅挺拉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會增加更多就業崗位。這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

不得不說的是,2020伊始突然而至的疫情讓我們不得不打響阻斷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這給原本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帶來了衝擊。一方面是延長假期、推遲復工,一方面是海量投入、大量消耗。不算海內外愛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截至2月6日下午5點,僅各級財政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667.4億元,實際支出284.8億元;中央財政還會根據疫情發展態勢和防控需要,研究撥付第二批疫情防控專項資金。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減輕實體經濟負擔,各地還要出臺減、免、緩等各種稅收措施。困難因素,不一而足。

然而我們更要看到,現在的中國早已甩掉了積貧積弱的帽子。我國經濟總量去年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相當於2018年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四個主要發達國家GDP總量之和,綜合國力增強,生產力水平提升。除此,我國農業基礎鞏固,是世界第一產糧大國;工業門類齊全,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加之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經濟發展潛在巨大消費拉力。

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大亮點。2018年,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門就聯合發佈了《關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十大穩就業舉措,著力穩定和促進就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無論是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還是引導勞動者轉崗提質就業;無論是催生更多吸納就業新市場主體,還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無論是支持返鄉下鄉創業,還是擴大就地就近就業規模,等等,都為穩就業創造了條件。我國7年新增9100萬就業崗位,就是就業優先的生動證明。

“雖愁瘴癘乘時作,先喜春從天上來”。實踐證明,每一次大危機,都會催生一些新技術、新應用,反過來,新技術、新應用又會帶來新崗位,促使經濟走出危機。所謂“危險與機遇並存,挑戰與希望同在”,就是這個意思。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強大的潛力,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政策也有很大的調整空間。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決定了疫情暫時和階段性的影響,根本掀不翻中國經濟的大海。只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就一定會贏得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全面勝利,實現今年預定目標任務。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作者 狄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