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之首稳就业:手里有“粮”心不慌

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打响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又再次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六稳”之首稳就业:手里有“粮”心不慌

党中央多次提出做好“六稳”工作的要求,既是审时度势的现实要求,又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筹谋,是党中央依据国内外经济运行趋势演变做出的重大决策。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紧紧咬住“六稳”,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长期向好态势,意义非比寻常。

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有其内在的鲜明逻辑。从民生维度观察,只有就业才是居民工资性收入、购买力增加的可靠源泉。从社会维度考量,稳定就业是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从经济维度出发,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消费要以收入为条件,收入又以就业为前提。换言之,稳定就业可以增加居民购买能力,购买能力提高就能为内需扩大夯实基础,内需坚挺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不得不说的是,2020伊始突然而至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打响阻断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这给原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冲击。一方面是延长假期、推迟复工,一方面是海量投入、大量消耗。不算海内外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截至2月6日下午5点,仅各级财政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67.4亿元,实际支出284.8亿元;中央财政还会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需要,研究拨付第二批疫情防控专项资金。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各地还要出台减、免、缓等各种税收措施。困难因素,不一而足。

然而我们更要看到,现在的中国早已甩掉了积贫积弱的帽子。我国经济总量去年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相当于2018年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四个主要发达国家GDP总量之和,综合国力增强,生产力水平提升。除此,我国农业基础巩固,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工业门类齐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加之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经济发展潜在巨大消费拉力。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亮点。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大稳就业举措,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无论是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还是引导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无论是催生更多吸纳就业新市场主体,还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无论是支持返乡下乡创业,还是扩大就地就近就业规模,等等,都为稳就业创造了条件。我国7年新增9100万就业岗位,就是就业优先的生动证明。

“虽愁瘴疠乘时作,先喜春从天上来”。实践证明,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新应用,反过来,新技术、新应用又会带来新岗位,促使经济走出危机。所谓“危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就是这个意思。我国经济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强大的潜力,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政策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决定了疫情暂时和阶段性的影响,根本掀不翻中国经济的大海。只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就一定会赢得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胜利,实现今年预定目标任务。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 狄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