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曹猫鱼


冠状病毒对热和紫外线敏感,所以平常有条件要多晒太阳,现在这个季节温暖潮湿,我们不仅仅要预防冠状病毒,还要预防其它疾病。平常吃的食物一定要煮熟再吃。家里想消毒避免选择氯乙定消毒剂。平常避免出门,这样能大大减少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一定要出门时也要做好保护措施。


峭壁的罗


卫健委于2020.02.03公布了新型肺炎第五版诊疗治疗指南,其中提及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此外还有那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呢,跟随医鼻哥我们一起解读: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极少,但是却是隐匿,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出门,出外必带口罩,勤洗手;

2.传播途径 明确主要经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等未明确。

呼吸道传播即飞沫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甚至呼出气体被近距离接触者吸入,导致感染。这是对新冠最早的认识,也是最早强调带口罩预防的原因,带口罩基本可隔离飞沫传播;

第五版明确了接触可传播,广州已经明确门把手上有病毒存活,即健康人的手不小心接触新冠患者的飞沫,然后用污染的手摸了自己的嘴唇、口腔、鼻子、眼睛等,通过接触也染上了,再这里强调勤洗手,每次洗手最少20秒以上,最好是七部洗手法;

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目前尚未明确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但存在这种可能性,医院里面气管插管、支气管镜、鼻内镜、喉镜、胃镜等检查容易形成气溶胶,故在疫情期间绝大多数都暂停了无必要的内镜检查,有上述检查要求的头条朋友这段时间就不要去凑热闹了,预防气溶胶传播主要还是带好口罩和防目镜,主要针对医疗环境而言,广大吃瓜群众不必惊慌;

消化道传播即粪口传播,目前已在感染患者的粪便中检查出病毒核酸,但没有分离出存活的病毒,故未能明确是否存在消化道传播,但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我们要做的依然是勤洗手!

二、病人分类增加了轻症患者,即确诊患者只有很轻微的类似感冒症状,但CT检查没有肺炎的表现,轻症患者占了确诊患者80%以上,病情轻却具有传染性,除了湖北省,轻症患者都能在定点医院得到很好的隔离治疗,第五版指南增加了轻症患者这一类别主要是针对湖北武汉的病人,截止今日,武汉一共建立了11所方舱医院,可收治轻症患者1万名以上,大大缓解了武汉的医疗压力,也为重症患者的抢救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助于降低新冠的死亡率,可以说分出轻者患者这一类别是防疫站中一里程碑事件!

三、诊断标准,在第五版中有三个重要改变: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现在已经认识到新冠患者可能没有发热,而可能只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2.湖北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放宽,粉碎了之前湖北省故意隐瞒疫情、人为减少确诊新冠患者的谣言,而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3.增加了临床诊断病历,尽管核酸试验阴性,但疑似病历CT检查提示病毒性肺炎也可以确诊新冠感染,国家卫健委在最短时间回应了诸多一线影像学专家的疾呼,明确存在临床诊断病例,让这一类患者也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不得不感叹,我们国家也会犯错,但我们的纠错能力也很强!

为什么说这三点很重要,到了第五版指南,无论是无症状、轻症、普通、重症、危重症、核酸阴性但影像学阳性的新冠感染患者,到了医院都能得到相应的诊疗,第五版指南是抗战新冠的里程碑指南!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为1~14天,一般为3~7天,也就是说如果不行感染了新冠病毒,最长潜伏在体内14天就会发病,故密切接触者一定要隔离14天。

2.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表现,较第四版增加了咽痛,故有些患者以鼻炎或者咽炎的症状去看了耳鼻喉科以至于有可能漏诊,耳鼻喉科和口腔科也成为了重点防治科室!

四、治疗,目前没有确定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包括瑞德西韦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疗效也是不确定,目前还在做三期临床试验,当然希望瑞德西韦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消息,新冠感染主要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截止2020.02.07,以上是国家卫健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诊疗的最新解读。

当然了,关于新冠的消息随时都在更新,关注医鼻哥陈医师,后续我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前线靠谱信息!

我是医鼻哥陈医师,希望世界无毒,天佑中华[祈祷][祈祷][祈祷]










关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很多普通人知道其传染性强,危害大。但是具体的细节,很多人并不太清楚,今天张大夫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为蓝本,给大家做一下相应的科普。

1、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是什么来头?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中发现的SARS相关病毒拥有87.1%的相似性,与SARS病毒有79.5%的相似度。与一个云南的蝙蝠样本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的相似度甚至高达96%。

2、传染源是谁?

主要是已经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特别注意,无症状的感染者也会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有哪些?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大家特别关注的是否有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传播,第5版指南认为尚待明确。

4、易感人群有哪些?

前几版指南认为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因为后期发现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所以新指南认为人群普遍易感。

5、如何才能杀灭新冠病毒?

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6、感染后可能有哪些症状?

一般说来,这个病潜伏期在1-14天,特殊案例可能更长。大多数潜伏期是多为3-7天。可以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

7、疑似患者怎样才能排除?

疑似病例,需要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病原标本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两次阴性才能算是排除。

新版第五版指南又一些相关方面都做了更新,张大夫慢慢给大家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之瀛大夫


所谓传染病,必须要有传染源,所以判断是否感染了,前提是明确接触史及流行情况,如果没有流行病学支持,支持诊断的概率是很低的。

开窗通风会传播空气中病毒吗

开窗通风,很多人怕病毒漂进来而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就是气溶胶传播。

与飞沫传播不同,说话、咳嗽及打喷嚏出来的飞沫,大的飞沫很快掉到地上,一些小的飞沫可能悬浮在空气中,以气溶胶方式存在。已知的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耐干燥的病菌可以此方式传播。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不明确是否存在气溶胶传播,但根据SARS病毒喜湿而不耐干,所以推想以此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这方面已得到研究者关注,很快就会完善、明确传播途径。

开窗通风,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稀释空气中的微生物,从而减少这些微生物接触人的机会。

接触传播

正常人的皮肤完整,接触是不会造成传播的,如狂犬病毒,就是犬的唾液通过接触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所以,接触传播最大的传播方式就是手接触,手接触病毒后再接触眼睛、抓东西吃而感染,切断接触传播自身需要做的就是管理手卫生。

管理手卫生可以这样做

一、对于可能或大几率接触到了感染源时,手皮肤无破损情况下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二、对于可能要接触或将要接触到感染源时,戴乳胶手套,必要时可戴两层,脱手套时要遵循无菌原则(脱手套时手不要接触手套外层);

三、洗手,目前最流行的是七步洗手法:


内科尘先生


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卫健委第五版诊疗方案公布,除了上面提到的无症感染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之外,我没还需要而且一定要关注的信息应该有下面几点:

1、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月 5 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公布。

方案中提到,本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高温、乙醚、75% 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都可以有效灭活病毒。

概括起来,就是三类消毒剂可以有效灭杀或抑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那就是:

①医用酒精;②含氯消毒剂;③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居家隔离以及复工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等人员,一定要从中了解到,正确的消毒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病毒得到有力遏制。同时,在使用相关消毒剂的时候也一定要掌握科学正确的消毒方式及注意事项,防止发生其他事故。(相关内容可以查看第一山之前发布的相关内容。)

2、防控措施:

方案中新增了传播途径,也就是预示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更多,危害更大,所以大家在了解了这些传播途径之后,结合方案中的防控措施和建议,真真正正的用心去落实。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或者集中的地区或区域,对于地方相关部门的防控措施要认真对待,要理解。

对目前为止,有些企业或单位已经复工,这肯定会增加防控难度,所以,大家无论如何都必须执行好相关的防控要求,即为了大家,也为了自己的自身安全。

3、最好的防控措施仍然是“居家隔离”


随着疫情的感染人数和范围的扩大,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复工,防控难度加大,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好的防控措施就是“居家隔离”,复工的在往返途中做好自身防范,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体温等情况的检查及登记,下班回家也是同样注意进行消毒。

另外,我们一定不要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要科学的面对这场疫情。


以上几点,是我们在目前疫情期间值得关注的,更多的内容,建议大家随时关注相关官方媒体的报道,要坚信疫情一定会被控制并消灭。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战“疫”。


让我们大家一起: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我们一定会战胜新冠疫情!

做好自身防控,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第一山


  •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大部分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应避免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手消毒剂。

  • 传染源改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 潜伏期1至14天,一般为3至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

  • 湖北省增加“临床诊断”分类。而且“疑似病例”标准修改为:无论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2条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相当于疑似病例标准放宽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 要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抗病毒治疗增加“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成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病情监测,增加“有条件者,可行细胞因子检测。”

  • 关于中医治疗。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可参照推荐的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 在“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基础上,增加“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关注气溶胶和消化道传播


西瓜翔游戏解说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论,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无症状感染者,其实就是隐症者。隐症者是在潜伏期内,潜伏期也可以叫隐症期。

可以简单地说:处于潜伏期/隐症期内也会传染。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处于隐症期传染的疾病种类有很多。比如结核、乙肝、丙肝、戊肝,比如艾滋病,比如SARS等等。

其实不应该叫无症状,叫隐症最合理。无症状也包括正常人。所以用无症状会扩大了内涵,加大人们的恐慌力度。再说,无症状不代表没有疾病。有症状不代表一定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实只是因为检查手段的进步,能让尚未出现症状的人及早被发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有症状表现出来的。

注意,不是处于整个隐症期都会传染,只有在隐症的中后期才会传染。

隐症即处于下图中亚康状态,用kǎng字表示


看看隐症和显症之间的逻辑关系图


揭秘白发第一人


在散发密切接触者中,我们将一些没有典型症状,而其新冠病毒检测却为阳性的患者,称为“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说病毒在其身上并没有停止复制,而患者并未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典型症状或症状极其轻微,此类患者容易被遗漏,有造成身边二代、三代感染的风险,着实给我们的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那么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入会造成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失控吗?景哥请大家不必那么恐慌。钟南山院士团队再谈次强调95%的患者在感染病毒后3-7天内会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发热仍是新冠病毒患者的典型症状,有超长14天潜伏期或者无症状的感染者仍为少数,并非主体;其次由于感染者无症状,也就是说出现咳嗽、打喷嚏的频率较低,因而排出大量病毒、产生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能力有限。


国内外诸多专家达成共识:民众们只要坚决执行目前的个人防护措施,少去人口聚集处,房间多通风,做好手卫生,出门戴口罩等,足以防控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在威胁!!!


加油!!!大家一起努力。


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2020年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试行第五版内容包括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临床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转运原则和医院感染控制等内容。李医生就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几个信息点进行解读: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大部分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病毒

在病原学特点部分,《方案》强调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大部分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病毒,但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应避免使用含有氯己定的手消毒剂。

李医生解读:像这种有效成分为氯己定的消毒液不能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购买时需要注意。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在流行病学特点部分,《方案》将病毒传染源改为“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大家一听说感染者有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就很恐慌,原来防着点发烧、咳嗽的人就可以,现在发现“防不胜防”!

李医生解读:和SARS以及MERS相比,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性不是特别强,这就造成很多人感染病毒之后症状很轻或者没有症状,这是因为他们的免疫应激反应没那么强,临床表现比较潜行,甚至由于机体特殊与病毒和平共处起来。这部分人群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其携带的病毒数量也相对较少,传播的危害比较小。但需要警醒的是,此时的感染者已经具备传播能力,这给隔离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随着返工潮的到来和确诊病例数的下降,大家可能会对病毒放松警惕,李医生希望大家严格遵守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听从政府的统一安排,联合起来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在传播途径部分,《方案》明确,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并补充,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之前有消息称,目前部分省份病例粪便的核酸检测呈阳性,即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香港淘大花园事件”再次被挖了出来(某超级传染者通过天井传播粪便中的病毒感染了300多人),大家开始担心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此外,2 月 8 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一个新冠病毒传播的新名词——气溶胶传播。气溶胶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这些颗粒还可能引发疾病。

如果上述情况得到证实,新型冠状病毒真正在人类面前秀起了“肌肉”。飞沫、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食物、水甚至是空气,病毒传播途径覆盖了人类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怎么防?怎么控?

李医生解读:好在还未证实!

先说消化道传播。粪便中检测到病毒并不代表病毒一定通过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根据患者病史回溯以及起病后的种种表现,不能排除粪便中的病毒因病毒血症从肺部进入外周血、再由外周血到肠道随粪便排出。

再来复盘“SARS香港淘大花园事件”,超级传染源、失效的地漏U型弯以及狭长的天井设计共同导致——病毒在相对狭小密集存在,导致多人感染。以上多重条件但凡缺一,都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最后,说一说气溶胶传播。气溶胶颗粒几个特质:①多数颗粒在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容易被医用口罩隔离;②半径小于 0.1 微米的气溶胶颗粒,重量轻、容易随风飘走,被吸入可能性不大;③气溶胶表面能大、并带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④病毒感染需要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气溶胶颗粒悬停在衣物、皮肤等常见的生活场景,比较难达到感染阈值,所以不用太担心。

对于一般人来说,需要重点防控的还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做到尽量少外出、外出必戴口罩、饭前便后回家勤洗手、保持家中空气流通、检查下水道地漏加强通风等。

进入电梯等相对密闭环境时,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口罩。

商场、体育馆、影剧院、KTV等场所一般会配有中央空调,容易引起气溶胶颗粒循环回流,在疫情期间要停用。

对于疑似病例居家隔离的,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需要重点保护的是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如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应注意采取空气隔离措施,如穿着防护服、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及护目镜。


病毒普遍易感

在易感人群部分,《方案》认为人群普遍易感。

之前版本将易感人群描述为: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李医生解读: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来看,确诊病例最小的报告年龄是1个月的新生儿,最大年龄是90多岁的老年人。所以,人群都是普遍易感的。以更为简洁的描述,强调病毒的传染性。言下之意,年轻人也别逞强,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同样需要加强防控。


目前没有有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不要盲目囤药

在新冠肺炎治疗部分,《方案》首次补充了“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李医生解读:近期网传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西药克力芝(即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瑞德西韦等药物均未在临床中完成试验研究,其有效性仍待确认。请大家千万不要盲目囤药或服药。


隔离期间身体不适可以吃什么药?

在中医治疗部分。《方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推荐各地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方案》在医学观察期间推荐在不同临床表现下服用藿香正气胶囊、金花清肝颗粒等中成药。

李医生解读: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朋友请注意,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才行,辨证辨病相结合的疗效才会好。


确诊病例怎样才能解除隔离?

在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部分,《方案》在“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基础上,增加“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厦大中医李大胖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目前确实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从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主要是和病人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发生得更多一点。这种病人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肺炎,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检查的话,核酸是阳性的,我们把他定义为无症状感染者。这部分人为什么可能是传染源?因为从发病机制来讲,这样的病人既然带有病毒,就可能会造成传播,但是从情况来看,既然病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病毒量的多少和病情轻重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就是说病毒量会比较少,因此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点。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咳嗽两声就要隔离,我们在传染病诊断上,除了比较关注临床症状之外,更多要关注流行病学表现,就像刚才讲到的,无症状感染者更多的是在和病人的密切接触中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现象比较明显,如果没有接触感染者,偶尔咳嗽一下,也没有必要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