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赤峰紅山皮影戲

【民俗風情】赤峰紅山皮影戲

【民俗風情】赤峰紅山皮影戲

赤峰地區流佈的皮影戲自清代中葉開始流入,屬於“邊外影”,俗稱“驢皮影”,鄉土生活氣息濃厚,是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過去許多農民都會以唱幾段皮影為快事。

【民俗风情】赤峰红山皮影戏

紅山皮影戲在語言使用上,採用普通對話演唱方式,平調流暢、花凋華麗、悲調悽哀,字正腔圓,通俗易懂,便於傳唱;在唱腔上,創造出具有獨具特色的混合唱腔,加大這一古老民間藝術的藝術生命力;在唱法上,使用真假聲唱,高亢脆亮、韻味醇厚;在影人操作上,操縱靈活、場次迅捷,表演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解放前後,赤峰一帶的農民皮影班社有十幾個,較有名氣者為李忠、鄒鄂、錢大鈞、孫霄、孫海亭、劉軍等戲班。

【民俗风情】赤峰红山皮影戏

掛鋤期間為影落班活動的黃金季節,各班競相演出。赤峰農村習慣於影、落合一,白天唱小戲(落子、二人轉),夜晚唱皮影。皮影戲絕大多數是連臺本戲,演出時間長的十天半月,最短三天,餘興未盡,可續演。經常上演的主要有《五峰會》《保龍山》《大金牌》《四屏山》《七國》《臥龍山》《薛剛反唐》《珍珠塔》等影目,均為墨筆傳抄本。1956年提倡皮影改革,組建以紅廟子鄉影藝人為主的縣直屬民間皮影隊深入農村試演。著名皮影藝人鄒鄂改編《闖王進京》《小二黑結婚》《小女婿》《白毛女》《劉胡蘭》等新影目,為皮影改革作出貢獻。

【民俗风情】赤峰红山皮影戏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皮影藝術恢復。農閒季節,影藝人仍然各地搭臺演出。2011年成立紅山區皮影愛好者協會,代表人物高雲。演藝傳統劇目《楊家將》《西遊記》《水滸傳》《拾玉鐲》《西廂記》《封神榜》,創編現代生活劇《為了兒女》《賣柺》,現代童話劇《龜與鶴》《狐狸與烏鴉》及舞臺皮影戲《狐假虎威》等。人物形象既刻制穆桂英、楊宗保、包工等古典人物,又創制趙本山、範偉等現代人物,還有老虎、戰馬、蒼松翠柏、荷花燈動植物。紅山皮影戲被評為自治區第二批“一旗一品”文化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