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游紅山公園》賞析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詩論]

凡流井水處 皆誦《紅山》詩

——老舍先生七絕《遊紅山公園》賞析


塞上紅山映碧池,茅亭望斷柳絲絲。

臨風莫問秋消息,雁不思歸花落遲。

——老舍《遊紅山公園》

這首七言絕句,是赤峰市各族人民家喻戶曉、童叟熟誦的名詩,成為本市最富感召誘惑力的文化名片。作者是中國當代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師、詩人老舍先生。其詩創作的淵源背景,也足值赤峰市文化界隆重追述一筆。

那是1961年初秋8月31日,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內蒙古自治黨委書記和政府主席烏蘭夫的邀請,在時任自治區文化局局長布赫的陪同下,一個由全國文化、藝術界名流組成的赴內蒙古文化參觀訪問團,來到原昭烏達盟赤峰市(今赤峰市紅山區)東北郊的紅山公園,進行觀光釆風。訪問團有二十餘位,當代文化、藝術界大腕雲集、碩儒備至:有著名作家葉聖陶、老舍、曹禺、吳祖緗、端木蕻良;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畫家林楓眠、謝稚柳;還有多位攝影、舞蹈、作曲、歌唱……等方面的藝壇宿將。那時的紅山公園,還只是個雛形,非常簡陋,只是憑山借水修建的幾個呈蓮花瓣形的魚池。中間地勢略高些,茅草為亭,供遊人憩坐遠眺。池岸綠柳雜陳,池間紅山倒映,蛙鳴鳥噪,錦鱗馳戲。加之初秋時分,爽風習習,給訪問團諸位貴賓帶來陣陣愜意和藝術靈感。於是畫家林楓眠當場描繪紅山景觀,謝稚柳對現場的盆栽吊鐘花揮毫寫生。而老舍先生呢?遠眺良久,這首打動赤峰、膾炙人口的七絕《遊紅山公園》湧動胸臆,當場率筆成章了。

現場風光帶給老舍先生的詩情感悟,是十分強勁的。這可從他發表時附於詩後的一段註文中得到印證:“一九六一年初秋,來遊紅山新湖魚池,峰紅水碧,遠望綠樹千行,風光不讓江南,雁落於此不思歸矣。”這是詩人形成精美詩思的自我剖白和詮釋。作為走遍大江南北、遍遊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沒成想面對眼前這個少飾雕琢、渾璞天成的塞北自然景觀,竟然感受如此至強、陶醉如此至深!詩為至情之語。只有強烈地感染了自己,才能有效地征服讀者。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的創作經歷,又深刻地證明了這個藝術道理。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這首絕句,之所以成為赤峰人民百讀不厭的精品力作,絕非僅僅因為它出自名家大腕之手,更主要是由於其所達到的藝術成就使然。嚴謹的格律、典雅的詞句等形式要素不必說了。單就絕句所開掘的廣闊意境,所表達的“超地域”、“超物候”等不流凡俗的人文情愫來著眼考量,就使諸多同類邊塞題材的詩篇難忘項背。下面我們不妨作下分析。 絕句延用了由景入情的手法。起、承、轉、合結構脈絡十分清晰。詩詞寫景,抓住最能代表該地域本質特點的景觀,是至關重要的。這首絕句寫景的上聯,正是緊緊鎖定了最能代表赤峰和昭烏達盟地方特色的風物——紅山和綠柳。眾所周知,如虹如霓的紅山,是赤峰地區天賜的盆景和地標,赤峰由之而得名。此山又由於承載著驚諸史乘的遠古“紅山文化”,早已蜚聲海內外。欲寫赤峰起句不從紅山入筆,怎能開宗明義、一語破的呢?又怎能通過人文、地望要素,注入詩歌沉甸甸的份量呢?山水為伴、剛柔並濟,也是人們通常的審美需求。詩人又隨筆牽來眼前碧波盪漾魚池入詩,構成了山光水色、山水包融的塞上奇境。七絕起句開筆不凡、獨具匠心,一掃描寫塞外景觀常常出現的剛陽之氣有餘而陰柔之美缺失的陳舊套路,給邊塞新詩賦予了“超地域”的自然生命力,也為後邊更深邃的主題開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承句是深化延伸寫景。詩人從駐足的茅亭遠眺,映入眼簾的是“綠柳千行”,從而煉成了“茅亭望斷柳絲絲”這一深情蘊藉的佳句。說到“柳”,這也是赤峰人民耳熟心知的代表性的地方風物,當時的“昭烏達”盟名,就是“百棵柳樹”的蒙古語音譯,赤峰因此又號稱“百柳之鄉”。這個典故,聽過當地領導介紹的老舍先生自然知道。因而他才捨棄了同時入眼的楊樹、榆樹、花草、稼禾……等其它景物,把筆墨獨獨聚焦於“柳絲絲”上,又一次緊緊捕捉住代表地域文化的本質特徵。另外,柳樹,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是一種纏綿多情的樹木,“柳絲絲”,一向當作人們牽繫深情的象徵物。因為“柳”與“留”諧音,也表達了詩人為眼前“不讓江南”的塞外奇景情牽魂繞,並希冀秀色永駐的一種深深的祈盼,為接踵而來抒情下聯,做了深厚的鋪墊和關照呼應。

好詩貴在情景交融。寫景應該緣情生景,抒情又要觸景生情,互為表裡,“互藏其宅”(王夫之《姜齋詩話》捲上)。老舍的《遊紅山公園》,在這方面堪稱經典之作。他的寫景上聯,雖重在擬景,但狀物而傳神,濃情亦寓景中。儘管如此,以詩藝審視,如果滿足於現狀,下聯再繼續兜攬眼前的景物(這是寫詩常犯的毛病),遣詞造句即使再精彩,讀之也會產生脫情之憾,覺得詩味不足。藝術大師當然不會落此窠臼的。他於下聯筆鋒陡轉,避實就虛,專亊抒情,使一首二十八字的短絕成為虛實相間、情景輝映的有機複合體,以其濃釅的情愫,既傾倒了自己,也傾倒了千百萬計的讀者。應該說,實現這種藝術手法的轉換,轉句——“臨風莫問秋消息”,承當了實足的功力。我們常說,好的絕句的“合”句(末句),往往是佳句爆發,猶如橫空出世,戛然作結,瞬間完成主題的昇華。但這種含有井噴爆發力的句子,絕不可能憑空產生和孤立臆造,必須是起、承、轉句所開掘的情境,通力進行鋪墊、蓄勢、引領、準備的最終結果。上聯的起、承兩句,應該屬於它的遠鋪墊;而下聯的“轉”句,更應該成為它的近鋪墊,作用尤為直接重要:既要求轉換表現角度,別開生面;又要求提升懸念、蓄勢待發,形成等待飛瀑傾瀉的嶺尖,迎接火山爆發的噴口,發射警言奇句的機弩。詩界常說:“轉句愈陡(峭拔),合句愈奇”,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老舍先生本詩的“轉”句,貴就貴在立意出新。要知道,詩人觀光赤峰,正值初秋。在悲喜隨物的舊時代,秋天是個惹人生厭的時令。悲秋,幾乎成為千古以來文人墨客永恆的思維定式。唐人司空曙有句:“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出”(《立秋日》)。連老杜身居江南尚未免俗,遑論地處偏遠的邊陲小鎮?然而,老舍此詩恰恰廓盡“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之類的悲觀、傷感情調,舉筆煉成了“臨風莫問秋消息”這樣的奇崛轉句。“莫問”者,無須問也。為什麼無須問?因為這裡的“秋風”與“白草折”、“黃葉落”之類的蒼涼衰境,根本不搭邊界。欲問答案,接下來涵蓋全詩主題的“合”句應運而生、一錘定音——“雁不思歸花落遲”。連對物候時序極為敏感的鴻雁、鮮花,面對此景都流連忘返、推遲凋謝,人又怎能再沿襲臨風驚變、感物悲秋的傳統情懷呢?至此,一首標高垂遠,既“超地域”,又“超物候”的全新寓義的邊塞詩便大功告成。還應該提及的是,此詩取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弦外餘音。表面是寫景,實際是對解放後赤峰各族人民所開創的欣欣向榮的幸福生活的含蓄象徵和深情禮讚,盛景背面隱喻著盛世,賞物逸情背面還隱寓著政治激情。詩人將這種更高層面的主題昇華,完全留給讀者自行咀嚼體味,言雖未及,卻是極易解讀得到的。

更令人感動的是,老舍創作此詩的苦吟精神和不厭修改的認真態度。先生是當代文壇巨匠,又曾被當代文藝批評權威周揚同志稱譽為“語言大師”。按說,二十八字的絕句,一揮而就足矣。亊實不然,老舍先生創作此絕句,行文運筆極慎,推敲磨礪頗嚴,費盡“苦吟”之功。據老舍夫人胡絜清女士提供的實物佐證和當時在場的一位赤峰畫家等人的憶述,老舍對這首七絕曾三易其稿:初稿首句曾將“紅山”寫作“紅花”,第三句“莫問”曾寫為“欲問”,第四句“雁不思歸花落遲”曾寫作“雁未南歸花冷時”;第二稿將首句“紅花”易為“紅山”,其它一仍其舊;第三稿先生又對第三、四句大動斧斫,更字改詞,才成為“臨風莫問秋消息,雁不思歸花落遲”的最終定稿。三次改動,移易變動竟達三句、七字之多,豈賈島“推敲”之典所能倫比!正由於大師不矜才華,嚴謹治藝,殺雞使出宰牛力,才使這首七絕字精句湛,達到“難易一字”的完滿絕倫的藝術境界,足令詩壇後學們永遠效法、汲取。

老舍先生在文革中不幸蒙難。他於五十七年前留給赤峰的這首傾情之作,卻成為一座巍峨的詩碑,永遠聳立於各族人民的心中。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這話是一點也不過份誇張的。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紅山區人民就在老舍先生當年觀覽作詩舊址,修建起一座規模宏大的紅山公園。燁燁紅山相伴著園林樓亭殿閣,倒映於月牙湖中。湖內蓮葉田田、畫舫穿梭,岸畔綠柳依依、燕舞鶯歌……當年老舍先生“雁不思歸花落遲”的浪漫主義的預言憧憬,終於變成了更為真切的現實。依據老舍先生的詩意,在湖心建造的“茅亭”,在假山建造的“臨風洞”、“眺遠亭”……都是對先生詩才匠心的永遠定格和物化,昭示著紅山區各族人民對這位傑出詩詞大家英靈的永恆的緬懷追念。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本文中的一些細節描述,均為事實。參考了當時內蒙訪問團成員葉聖陶所撰寫的《內蒙日記》)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董文海:漢族,祖籍山東省沾化縣。1948年1月生,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人。歷任:《昭烏達(今赤峰)報》社記者、編輯,赤峰軍分區宣傳科科長,松山區人武部政委,赤峰市民委副主任兼宗教事務局局長,赤峰市文聯副主席等職。2008年在市文聯調研員崗位上退休。國家二級作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常務理事,赤峰市詩詞學會會長兼《赤峰詩詞》主編,《紅山詩詞》名譽主編。詩詞代表作為《七律50首〈紅樓夢人物誌〉》(《詩畫天地》連載)。有長篇遼史電視連續劇本《殘陽血》等六部文學專著出版。取材《殘陽血》、並由本人和郭興義等編劇的遼史京劇《蕭觀音》,榮獲:國家文化部少數民族題材“孔雀杯”劇本二等獎、全國第二屆京劇藝術節劇目獎和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自治區政府“薩日納藝術榮譽獎“、自治區“優秀劇目展演特等獎”等兩項國家級、三項省級大獎。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原創首發:現代詩3-5首;古韻10首以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凡流井水處,皆誦《紅山》詩》——老舍先生《遊紅山公園》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