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下,是时候正视“死亡教育”了

我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会》,记得有一个故事写一个人去扫墓,在一个墓碑上看见一句让他难忘的墓志铭:假如一切可以重来该多好!

这个桥段让年少的我难忘,因为它道尽了无数人对生命的无奈,也引起了我对“死亡”的思考。在日记里,我曾经写到“秦始皇不甘心,唐太宗不情愿,但最后都逃不开。活着的人不敢面对,病了的人不敢谈论,但都不自觉的去想它来了怎么办!”。

大“疫”之下,是时候正视“死亡教育”了

我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却被劝告专心学习,我向父母问及此事,却被严禁谈起这不吉利的话题,面对脑海里思绪的折磨,我在书里找寻过缘由,也曾诉诸于宗教典籍,但时至今日,面对突发而来的疫情,这个禁忌,这个不吉利,在每天冠状病毒确诊率、死亡率的刺激下,让我有了深深的担忧。

这源于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想让我教过的学生有我一样内心的经历,我也希望学校的老师们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从而使学生们珍惜生命,并感悟生命的价值,纵使“死亡”是生命绕不开的一部分,人生下来也不是为了“去死”,而是用倒计时的方式审视生命,在生和死之间把握更珍贵的东西,正如16世纪法国作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老师们传递死亡的内涵,就是在帮助学生们做生命的规划!从而让年轻的生命更加厚重、完整。

大“疫”之下,是时候正视“死亡教育”了

美国学者查尔斯·科尔博士的死亡教育理论从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四个层面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开展“死亡”教育方向,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认知层面,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关死亡的信息,并帮助学生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

第二,情感层面,使学生学会如何面对生离死别的哀伤情绪,并交给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哀伤情绪,并让学生用同理心去帮助那些有哀伤情绪的人。

第三,行为层面,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应该如何或帮助别人正确表现哀伤的情绪。

第四、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大“疫”之下,是时候正视“死亡教育”了

从这层层递进的四个层面上看,死亡教育的目的正是生命教育,在“向死而生”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评价生命的意义和过程,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具体的价值观理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纷乱的价值观体系里,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