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流年‖“若我离开” 读《野草》及《坟》


“停电了。睡不着,于是想来想去。主要是计划把小说写完。曾经没了感觉,今天又来了灵感。所谓灵感真是很神奇的东西,往往于我百无聊赖之际潜入我心,以此使我暂得快慰。又于我提笔之时,悄然溜走,使我倍感空虚。”

2010年的5月,我曾写下如是的字句。时至今日,那篇小说也没有写完。但我知道:那个小说存在的真正目的,不过是承载了我想要离开的心。

不能否认,我一直都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我唯一一次坚决的要求离开,还是高中毕业的事情。于是我来到沈阳,过上了住宿的生活。

那是个夏天,闲着没事的我,想起了王跃武老师曾对我说:你该看看野草,那里有真的叛逆。于是我就到辽宁大学科技园的北图店去看书。一个小角落,一个小本子,就是插画版的《野草》。每篇散文诗都配了一幅后现代的图画,如今我都忘了那画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我却记得《野草》描绘的是一个瓦解了的梦境。

我的梦境也是瓦解的。那里有巨大的蘑菇,有云中的城堡,有飞翔的火车,有只连接你与我的彩虹。但我的色彩是艳丽的,而《野草》是浓郁的灰。

当QQ刚推出好友印象的时候,很多朋友都给我留了标签。看着这些简短的描述,我突然想起了墓碣文。也许日后在我的墓碑上,也会刻上许多简短的字句记录我这一生。

“保守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这是默默给我留的标签,也是我觉得最深入灵魂的评语。也许我的生命中只是缺少一些勇气,达成我理想中真正的浪漫主义。

不过,我更接近后现代主义。思想中充满了解构与对权威的批判,但这个结果肯定是疼痛的。就像《野草 墓碣文》中所说: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我不能答,亦不能离开。所以我只好等待,等待我成尘时,嘴角的那缕微笑。

1907年,26岁的鲁迅先生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几篇论文。后来这4篇被收入到了杂文集《坟》中。我26岁的那一年仔细的把这4篇论文研读了一番,然后明白了:我们从教材上所知的先生,不过是冰山一角。也是那一年,我开始追忆那些被我一时烦躁删掉了的东西。

《荀子》用《诗》考论,一部《金史 交聘表》百年风云看宋金,《战国策》谚语俗语浅考……等等这些在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东西,我都疯狂的搜集着。我知道,搜集它们只是为了寻找一段记忆。一段爱写诗的小男孩和研读古典文学的小女孩的明媚的爱情。

我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即便搜集了全部曾经的线索也不能拼凑出往日的快乐。就像无论我如何搜集可爱的信封,也不能真正实现我想要离开的梦想。

“若我离开……”26岁以后,我总是这样问我自己。但我一面折叠着象征离去的信封,一面埋头于象征留下的古典诗词中。

“若我离开……”当这句话说得多了,于是就成了一句口头禅,于是就更不知道它应有的答案。

“若我离开……”于是我不住的问着别人,妄想着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寻找到我应该做的事情。

但我知道,我不可能离去,因为错过了那年离去的场景。

我还知道,我应该离去,离开现在这段痛苦的回忆,展望一个未来。

沉默的流年‖“若我离开” 读《野草》及《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