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殷商故事,品味殷商玉器:美丽的神话——鱼变龙

注:承蒙网友厚爱,关注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的高古玉藏品。为战胜新冠肺炎的战“疫”取得胜利,宅在家里欣赏博物馆藏品,研究自己的藏品,从本期开始,在发布玉器图片供欣赏的同时,配发这件玉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节图片,为收藏爱好者提供辨伪参考,放大倍数30~60倍,方便收藏爱好者与自己常用的放大镜比照、参考。

图一、鱼变龙——殷商玉三璜环

探秘殷商故事,品味殷商玉器:美丽的神话——鱼变龙

图2、左边璜。表面几乎布满出灰,可见解玉沙琢磨的痕迹和典型的殷商玉器抛光痕迹。局部受沁严重。

探秘殷商故事,品味殷商玉器:美丽的神话——鱼变龙

图三、下边璜。出灰严重,尤其阴刻线中出灰明显。注意:鱼鳍阴刻线边缘宽收尾处变尖。

探秘殷商故事,品味殷商玉器:美丽的神话——鱼变龙

图四、右边璜 。历经3000多年的土埋水沁,玉器表面会有坑坑洼洼的侵蚀痕迹,侵蚀痕迹散乱无序,形状千奇百怪、深浅不一,隐藏的附着物几近结晶或者钙化。图中可见坑洼痕迹出现在阴刻线里,说明是跎刻阴刻线在先,侵蚀在后,而且侵蚀时间达数千年才能有如此严重。

探秘殷商故事,品味殷商玉器:美丽的神话——鱼变龙


这是三件玉璜形的鱼龙变化平雕玉器,每件长度分别为三分之一圆环,三件恰好组成一个完整的玉环,这三件鱼龙变化形玉器各有特色,故分别描述。

鱼龙变化玉璜之一:右边璜

玉质精美,淡绿色,局部有白色、褐色沁斑,龙吻部一边受沁较重,龙身背腹均有脊齿,龙背七组脊齿,腹部六组脊齿,大小排列错落有致,方形龙头,单阴线砣刻圆形眼,蘑菇形龙角平贴在龙头上,龙嘴照例用单阴线砣刻出方形嘴的轮廓,轮廓中部几乎全部镂空,呈长条形大张的龙嘴,张开的龙嘴中,上下均砣刻出尖锐的牙齿,龙嘴上下唇砣磨减薄后翘起,一个外大里小的对钻孔打在龙的颈部,可佩系。龙的身躯上,一条弧线将方形的龙头与龙身分界开来,尾部是略微分叉的鱼尾,一条弧线从鱼尾分叉处直到龙身中部,殷商晚期玉龙身上,无论圆雕、平雕,身体正中是不会出现这样的纹饰的,反而在殷商玉鱼的身上,却经常可以见到,玉鱼身上的弧线从分叉的鱼尾处开始,直画到鱼的腮部,如《妇好墓》所出玉鱼(编号:966,1388,1111等)中,就可见到这样通长的弧线,也有不少殷商晚期的玉鱼,起始于尾部分叉处的阴刻线并不刻画到鱼腮。

鱼龙变化玉璜之二:左边璜

玉质精良,色淡绿,局部有褐色、白色沁斑。背脊腹部皆有脊齿,背脊六组,腹部五组。

蘑菇形的龙角根部,砣刻了一个圆圈形的纹饰,这种圆圈纹饰出现在龙的蘑菇形龙角上,非常罕见,作者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以为是殷商玉器匠师将龙眼刻错了地方!现在看来,绝非如此,在两面相同的位置,都认真的砣刻了圆圈纹饰,与龙眼一前一后的排列。殷商玉器的设计、加工、分配,包括原材料的来源,都由王室严密的控制着,生生世世在作着同一工作的玉器匠师,决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严格的甚至严酷的管理,在玉龙身上出现四个眼睛是不可思议的!那么龙角上出现的圆圈纹饰究竟有什么含义?殷商早期圆雕玉龙的蘑菇形龙角上,有时砣刻出卷曲云纹,但不见圆圈纹饰,这里的圆圈纹饰是否仅仅就是卷曲云纹的变化?由于没有第二件相同的资料佐证,恐怕还需要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深入的研究来解决。

鱼龙变化玉璜之三:下边璜

玉质与另外两件同样精良,淡绿色,应为同一块玉料切割而为,受沁较另两件重,大部分面积呈深褐色,局部有黄白色沁斑。

参与组成玉环的这件龙形璜,形制与另外两件有较大区别,龙嘴没有镂空,采用了殷商晚期玉龙嘴部常见的砣刻法,在两条阴刻线构成的方形轮廓中打对钻孔,表示张开的龙嘴,嘴有上下相对的尖锐牙齿,上下嘴唇低于龙头平面并翘起。蘑菇形的龙角,平行四边形龙眼,五组脊齿大小有序的排列在脊背上,龙尾端变细上翘。

龙腹下赫然出现了两组鱼鳍,鱼鳍刻画精细,龙腹下的鱼鳍,清楚的说明鱼龙变化的过程,令人不解的是,按照始于夏代的神话鱼变龙传说,既然龙尾已经出现,鱼龙变化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鱼完全变化成了龙,唯此件为什么龙腹下还有鱼鳍?

这三件玉龙全部有蘑菇形龙角,都是雄性龙,作者除此之外曾经上手的鱼龙变化形玉龙,无一例外全部是雄性龙!不知道是偶然还是有其他更为深刻的原因。作者大胆推测:1、殷商玉器中凡是带有脊齿的都是重器。2、凡是有脊齿的动物都是雄性。

渊源于夏代的神话传说和古文献记载,鱼变为龙的最后阶段,是只剩下鱼尾,这时天降大火将鱼尾烧掉,才能彻底变化成龙。《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中记载了:“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这三件玉龙正好见证了这一传说。诚如是,则这几件鱼龙变化的殷商晚期玉器,是真实反映夏代神话传说的最早实物,且为孤品,其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千百年来,鱼龙变化的传说见诸中国文献古藉比比皆是,鱼龙变化的纹饰、图案也繁复的出现在历朝历代的瓷器、绘画、雕刻、建筑的装饰物上。隋唐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使多少文人的升沉荣辱都与科举息息相关。寒窗苦读,企盼一朝金榜题名,跻身上流社会而平步青云,朝夕之间,命运巨变。明人王世贞在《鸣凤记》里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鲤鱼跃龙门的精彩写照,所以人们就把科举看成是寒士的“龙门”。中国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诗中即以不得成龙的鱼比喻科举落第。

正因为鱼龙变化的美丽传说和吉祥喜庆、令人振奋向上的内涵,鱼龙变化纹饰自然成了受华夏民族喜爱的瑞符而代代相传。

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馆长

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