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与燕国太后私通,为何燕王不处死他,反而给予重赏?

逍遥酒一壶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苏秦发迹是从燕国开始的

苏秦是从燕国开始的。在苏秦早年,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最后他来到了七雄中最弱的燕国试试运气。在燕国,苏秦向燕文侯献上“合纵”战略,由于燕国实力弱,故而燕文侯对苏秦的战略十分赞赏,便派苏秦作为特使,前往赵国合纵。燕文侯去世后,苏秦从赵国回到燕国,正好遇到齐国入侵燕国,燕国丢失了十座城邑。苏秦自告奋勇,前往齐国见齐威王,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居然忽悠成功,令齐国归还十座城邑。苏秦不辱使命,顺利完成外交任务,为燕国立了大功。

第二,苏秦对燕国的贡献

出使齐国回来后,燕易王厚待苏秦,授予他官职。苏秦在燕国呆了十几年,在这里如鱼得水。在此之前,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低调,这主要是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七国中,它的位置最北,在当时中国人眼中,也是属于蛮荒地带,因而各国对燕的兴趣不大,燕国也成为一块相对和平的乐土。由于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使得燕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往来趋于增多,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活跃起来。

第三,苏秦与燕易王母亲的风流韵事

不过,苏秦也玩得过火了,他竟然与燕易王的母亲勾搭上了。燕易王的母亲就是燕文侯夫人,她与苏秦有了私情,为什么燕易王却容忍了呢?

我们来看看《史记》的说法,在《史记》里,称她“与苏秦私通”。大家注意,是她与苏秦私通,也就是说,文侯夫人是主动的。显然,不是苏秦勾引文侯夫人,而是文侯夫人勾引苏秦。文侯夫人在燕国政坛扮演什么角色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可能像著名的秦宣太后那样,是掌控了实权,倘若是如此,那么燕易王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

退一步说,就算文侯夫人并没有临朝听政,她毕竟是主动与苏秦私通,看来是十分爱苏秦的。燕易王即便内心不快,出于对母亲的尊重,也不太好发作。因此,在苏秦与文侯夫人私通期间,并没有发生什么不测。

第四,苏秦怕引火上身而离开燕国

对于苏秦来说,与燕王母亲私通,毕竟是十分危险的事。他如芒在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担心哪一天燕易王翻脸不认人,到时自己的命就得搭进去。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永远离开燕国。

要去哪呢?如果要避开燕易王的魔爪,那最好的去处当然是齐国了。当时齐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只要跑到齐国,燕易王就是想杀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苏秦便对燕易王提出来,到齐国去当间谍。为此,他设了一条计,为了假戏做得逼真,他装作得罪了燕易王的样子,而燕易王则做出要抓捕苏秦的架式。这样,苏秦潜逃到齐国便理由充足了。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苏秦尽管很聪明地避开在燕国可能遭到的杀身之祸,不想到了齐国后,却被妒忌他的官员派刺客给暗杀了,终究没能躲过一劫。


君山话史


这件事情还要从合纵失败说起。苏秦凭借自己高超的游说艺术,得到了六国国相的高位,并且发动六国一起对付秦国。

但可惜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齐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转而攻击赵国,合纵联盟就此破裂。身在赵国的苏秦也因此被赵王怨恨,为了躲避赵王的追杀,苏秦不得已逃往燕国。

到了燕国,苏秦也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向齐国要回了燕国的土地,受到了燕易王的重用。但是不久之后,苏秦就摊上了大事。

苏秦不知分寸,竟然和燕易王的母亲(太后)私通,这可是无可逃避的死罪,史料记载:

(燕)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

但令人奇怪的是,事后燕易王并没有处死苏秦,反而大加奖赏,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燕易王以德报怨的行为是希望淡化事情的影响

自己老妈与人私通,确实是一件羞辱的事情,家丑不可外扬,如果此时将苏秦杀掉治罪,这件皇室丑闻就会人尽皆知,相当于给自己抹黑。

而且贸然杀掉苏秦,燕易王将会背负上杀害人才的罪名。苏秦在当时是有名的纵横家,曾经的六国国相,如果苏秦莫名其妙就被处死了,其他国家的人才就不会投奔燕国,国家就会衰退。

其次,重赏苏秦可以让苏秦欠下人情,燕易王希望苏秦能够报答自己

苏秦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顶尖人才,仅凭一张嘴就忽悠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当时的燕国又羸弱不堪,前不久还被齐国抢走了地盘。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我燕易王大人有大量,不计前嫌原谅了你,你是不是也应该投桃报李呢?

果然,受到了燕易王赏赐的苏秦十分惶恐不安,随即请求到齐国进行间谍活动,以图削弱齐国的实力。

苏秦到齐国之后,就不断挑拨齐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甚至怂恿齐王攻击宋国,成功引起了其他大国的仇恨;同时,他又劝说齐王大肆修建宫殿,使得齐国国力衰退。

到了最后,苏秦在齐国被人刺杀,死前要求将自己五马分尸,并最终抓住了凶手。苏秦死后,他破坏齐国的间谍事迹也暴露了出来,齐国人这才明白,苏秦为燕国做了多年的间谍。

当然,燕易王以德报怨的行为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苏秦身死的这一年,以燕国为首的五国联军一起伐齐,大将乐毅连克70余城,完成了破齐的大业。


逍遥侃历史


《史记》记载:“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意思是说,燕易王知道苏秦与自己的母亲私通的事情后,更加厚待苏秦。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别的男子有不明不白的关系,一定感到非常羞耻。而且这种羞耻,还是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羞耻,因此,当儿子的往往会非常狂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知道母亲赵姬和嫪毐私通以后,不但摔死了嫪毐和他母亲生的两个孩子,处死了嫪毐。而且还因此迁怒于吕不韦,把吕不韦四处贬谪,逼得吕不韦不得不自杀。更为严重的是,秦始皇的心理阴影非常大,此后他对女人就产生了一种偏见,他甚至一生不立皇后,并且因此不立太子。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们都搞不清楚秦始皇嫔妃的情况,以及他儿子们的具体情况。

(燕易王)

既然几乎所有人对于母亲有私情,心里都不会接受。为什么燕易王知道他的母亲与苏秦有私情的事情,不但没有不高兴,反而还厚待苏秦呢?

我认为,燕易王这样做,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苏秦在那时候取得巨大成功的纵横术,最早就是从燕国开始的。从燕国到赵国,然后苏秦游说完所有的东方六国,佩戴了六国相印,成了“联合国秘书长”。

但是,其实这六国在结盟之初,就各怀鬼胎。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扯皮攻击,内部非常不和谐。而且苏秦当初在做这六国工作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打动这六国,也是同时给他们讲到了两个核心点:一是六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打败秦国。二是六国只有联合起来,自己这个国家才能实现称霸。尤其是第二个核心点,才是六国之所以答应苏秦的根本原因。

比如苏秦在给赵王讲的时候,就说道:“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正是因为一句“霸王之业成矣”,赵王才会那么积极地响应。

(苏秦)

因此,当燕易王知道苏秦与自己母亲有私情的事情,燕易王想的就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苏秦,让他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所谓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就是要削弱其它国家,发展壮大燕国。

燕易王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燕文侯去世的时候,齐国就趁燕易王刚刚登基的慌乱时候,攻打燕国,从燕国抢夺了十座城池而去。当时就是苏秦去齐国,从而把十座城池要了回来。

而苏秦为什么那么听燕易王的话呢?就是因为他与燕易王的母亲又私情,燕易王让他做这件事,他不得不做。

而燕易王正是要利用这一点,让苏秦尽心尽力为燕国服务。毕竟在当时的燕国,算得上是七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如果要靠硬打的话,它很难是其它国家的对手。因此只能靠智取。而要实现智取,就要充分了用好苏秦这个人。

事实上,燕易王这样做,应该是很成功的。

当时,苏秦察觉到燕易王发现他和其母有私情后,大为惊恐,赶紧逃到了齐国去。但是,苏秦去了齐国以后,却一直在做间谍活动,想方设法削弱齐国。比如齐王去世后,苏秦就建议齐王为了孝道,应该给老齐王办盛大的安葬活动,还要大兴土木,给老齐王修建陵墓。

苏秦是一个纵横家,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他也遇到了一个伦理问题,就是他应该忠于哪一个国家?六国的君王都要求他忠于自己,但是齐王却办不到。之所以办不到,就是因为他只要忠于某一个国家,他纵横的手段就没办法成功。所以他虽然一直在对他服务的那个国家说,自己是忠诚于它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这样做。

既然苏秦的立场是并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为什么却在他生涯的晚期,干了不少削弱齐国,帮助燕国的事情呢?就是因为他与燕易王的母亲有私情了。而这一私情,也让他开始背叛了自己的立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燕易王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当然了,苏秦尽管精明一世,但由于有这个私情,当了间谍,最后落得个身死齐国的下场,也算是印证了那一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谈起这个问题就要说说燕国和秦国之间种种纠葛了。

大家都知道其实秦国在春秋末期并不是很强大,当时秦国和赵国相邻,而赵国与燕国相邻,也就是赵国在秦国和燕国中间,本身地处西北生存环境恶劣,而旁边还有个强大的赵国。

根据《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所以 秦国和较远的秦国搞好关系,却不断打击邻国赵国。

就采用这种“远交近攻的方式,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实际上秦国和其他国家也联盟,不止燕国一家)当时燕国的实力很强,它的实力是比秦国要强很多,但秦国的不断壮大,让燕国觉得秦国可能会成为它以后的劲敌,于是联合其他六国准备对付秦国(合纵之策)但秦国为了破坏六国合纵之力,采用张仪的“连横”以破六国的“合纵”。

《战国策》载:“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秦国也主动讨好燕国,将秦国公主嫁给燕国,秦惠王和芈八子的儿子,嬴稷也做了燕国的人质。就是想让燕国知道秦国不会破坏盟约的。

这样一来燕国又没理由对秦国产生任何怀疑,也没借口对秦国出手(其实这对燕国也是有好处的,后面齐国想欺负燕国,也怕秦国帮忙,后来才作罢,给了燕昭王恢复的机会)。

就说苏秦为啥和王后私通燕王为啥没杀他,其实还是有很多原因的。

1 苏秦

那会在游历诸国的时候,得到燕文公的赏识,后来和燕文公策划一起打败了齐国(当时齐国很强大),所以不管是燕国对苏秦有知遇之恩,还是苏秦对燕国有帮扶之情,都不会去杀掉他。

2 .苏秦当时第一次出使齐国,并没有说服齐王攻打秦国和宋国,虽然心里也很害怕,但他知道自己是不会死的,因为他自己还有利用价值。

3.这个燕国王后虽然是燕国的王室,但这种婚姻是政治联姻,只不过是双方的相互利用而已,就算是有失体面,伤的也是秦国的脸面,燕国虽然和秦国联盟,但是也不希望秦国壮大(相爱相杀的两家人),所以苏秦私通王后,秦王是最恨最想杀他之人,而且他当时正图谋对秦国不轨,所以是不会杀他的。

至于重赏也就不用多说了,苏秦之才能,经天纬地,是对付秦国的一把利刃,燕王是舍其小而成其大,既能收买其心,又能唯他用之,何乐而不为呢!


秋雁离


秦朝以前的历史被称作为先秦,先秦的礼节和现在不一样,尤其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战国时期的太后和别私通的事件并不少,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有秦国的宣太后和义渠王私通、赵太后和吕不韦,嫪毐私通。

秦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当秦王的时候,宣太后和义渠王私通,秦昭襄王也是没有说什么,任由母亲的胡作非为,而且宣太后还和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也没有讲过秦昭襄王要处死义渠王,攻打义渠。

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先是和吕不韦私通,随即和嫪毐私通,而且生下了两个孩子。嫪毐自称秦王假父,可是嫪毐被处死是因为嫪毐意图作乱,被秦王击垮。吕不韦被杀,是因为吕不韦权势过大。

我们之所以对于寡妇严防死守,是现代人受到明清时期的贞洁观念限制,总是会谴责寡妇不守贞洁,但是先秦没有寡妇守节的说法,寡妇可以再嫁可以有情人。

所以先秦时代对于寡妇没有守节的限制,所以燕易王对于苏秦和燕太后的私通,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其次苏秦私通的燕国太后,我们先要清楚燕国太后的身份。其实燕国太后的称呼是错误的,战国时期太后的说法还没有成型,她当时的称呼应该为燕文夫人,因为她是燕后文公的夫人。燕文夫人是秦国人,他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文夫人其实是燕国和秦国联姻的产物,燕国和秦国之间相隔的是赵国,赵国在当时属于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且赵国和燕国有矛盾,这导致燕国和秦国保持着联盟,以保持对于赵国的打击。

作为燕秦联盟的保证人物,燕文夫人就有着超然的身份,而且她的儿子燕易王继承了燕国国君的君位,可以说燕文夫人是在燕国有着很大的政治地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苏秦和燕文夫人的私通,很有可能是燕文夫人逼迫,要知道苏秦本来周王畿的周人,他在燕国是作为外来的卿士,没有势力基础,这也是苏秦想要逃跑的原因所在,《史记》记载: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於是苏秦详为得罪於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

在这段文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苏秦的恐惧,苏秦最后南面奔齐,从这里也知道苏秦是不愿意和燕文夫人私通的,所以选择了逃跑,以求避祸。

第一,先秦的寡妇并不需要守节。第二,苏秦不情愿私通,选择了南奔齐国。这就是燕王没有必要杀苏秦。


人者仁义也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来回答:苏秦与燕国太后私通,为何燕王不处死他,反而给予重赏?

我认为是有两个原因:第一苏秦不好杀,第二没有必要杀。

而给重赏是逼迫苏秦做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1、苏秦的影响力还在,所以不好杀。

尽管当时六国合纵已经解除掉。但是苏秦这个人的影响力还在。因为,合纵解除之后,苏秦回到了燕国。燕国国君希望苏秦帮他取回被齐国夺取的的十座城池。苏秦出使齐国,简简单单的一番话就直接让齐国送还这十座城池。由此可见,当时的苏秦尽管没有佩戴六国相印,但是影响力还是在的。

假如,燕王真的处死了苏秦,其他的国家是不是会借口为苏秦报仇的方式,进攻燕国呢?不是没有这种风险的。

2、杀苏秦会让事情大爆发,所以没有必要杀

因为这种事,按理说是王家秘而不发才对。如果杀了苏秦,不就恰恰的承认有这种事情吗?而且苏秦是谁,名闻天下的人,杀了这样的人,肯定天下震动,所有人肯定好奇。苏秦到底干了什么事情被处死的,那么这个事情不就一传十十传百了吗!杀了苏秦,不仅仅给其他国家有可能攻打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将这个丑事已更加轰动的方式传播出去。如果你是燕王,你会不会杀了他呢?

3、封赏就是将球提回去

予以重重封赏,我怎么都觉得有点收买的意思,同时也有敲打的意思。

燕王就是告诉苏秦,这个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有把柄在我手,我不计较,还重重的封赏你,看你怎么办了,相当于将这球又踢回去了。

结果怎么样,苏秦自动要求跑去弱齐国。


总结,以上三点就是我所认为的,燕王不杀苏秦的原因并给与封赏的原因。


围观历史的吃瓜群众


在燕国,苏秦终于得到重视,从而开始了以他合纵的主张游说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所谓“合纵”,即“合众弱攻一强”,以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苏秦的合纵,使得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我认为燕王不杀苏秦,一方面和太后私通毕竟是家丑,而且苏秦确实有功,声名在外,如果无缘无故处死苏秦,必然引得家丑外扬,自己情何以堪;

其二我认为是燕王的策略,以静制动,不按常理出牌,给苏秦以震慑。从结果上看,燕王没做什么就达到了目的,至少苏秦提出去了齐国,也就断了和燕国太后的关系。有时候如果恨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杀死他,而是让他活在恐惧与煎熬中。


历史小白兔


苏秦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不能说是谋士,谋士只是其一种称谓,是纵横家。曾经官拜三国丞相,燕国、齐国、秦国,苏秦的真实身份是燕国丞相,对齐国来说是间者,而且死间,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使命,最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闵王田地攻打比较富庶的一个小国宋国,引起其他五国的不满,五国攻打齐国,齐国被灭国,乃苏秦之功劳。最后被齐王车裂而死。同时也为燕国报了大仇。苏秦对燕国来说是大功臣,燕王怎么舍得杀他呢?至于苏秦是不是与燕国太后私通,这个不得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