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那么恨岳飞?连他的儿子也要杀?

土律师


背景:

公元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的腊月二十九,寻常百姓正在忙着除旧迎新,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大理寺内的风波亭,年仅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

名将殒命,壮志未遂,令人扼腕至今。

两年前,也就是绍兴十年(1140年),在距开封仅45里的朱仙镇前,岳飞面对着众将士,下令班师回京。他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跪在他面前的部将张宪不明白,他的儿子岳云也不明白,开封城近在咫尺,守在城中的金兀术,早已被他们岳家军吓得闻风丧胆,为何此时下令退兵?

岳飞一开始也不明白,但后来他明白了。

其实这次奉旨出兵北进,岳飞是信心满满的,他决心收回失地,他对众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他向他的儿子岳云下达军令:“不胜,先斩汝”。

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什么“拐子马”、“铁浮屠”,通通不堪一击。打得金兀术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躲在开封城不敢出来。然而,当岳飞看到手上这十二块木牌,上面用金字书写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他明白了,这十二道不是“金牌”,而是他的催命符。

果不出所料,岳飞刚一回到临安即被解除了兵权,成了枢密副使,而后岳飞主动请辞,告老还乡,回庐州老家。但这依然救不了他的命,只要他活着,就让很多人不安。岳家军退兵后,金军再次南下,秦桧组织议和,金兀术开出的条件是“先杀岳飞,方可议和”,岳飞在劫难逃。秦桧先是秘密扣押了岳云和张宪,接着派岳飞的结义兄弟杨沂中到岳飞老家“请”岳飞回临安,结果岳飞到了临安城之后,当天即被押入了大理寺。

分析岳飞被害的原因,引人深思。他为什么非死不可?到底是谁想要他的命?

首先,岳飞的悲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宋高宗赵构,虽然少不了奸臣秦桧的挑拨,但其实在赵构心里,早已对岳飞下了杀心,只是早杀晚杀的问题。为什么?

其一,赵构是有名的逃跑皇帝,他打心底就没想过收复北方,而且岳飞一代名将,精忠报国,时不时就跟赵构说要收复北方,迎回徽宗的棺木,还要接回钦宗。迎回徽宗的棺木倒是好说,如果真要接回了活着的钦宗,赵构的皇位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不会让岳飞成功。

其二,是因为岳飞曾干涉赵构立储的事,立储君这种事历来是皇帝最敏感的问题,而且这种事对赵构更加敏感,因为据说当年赵构在临安逃跑的时候,惊吓过度,丧失了生育能力,一直没儿子。所以特别忌讳别人谈论立储的事,而岳飞偏偏向赵构上书建议立储,这不得不引起赵构反感。

其三,岳飞势力过大。宋朝自开国以来,就有忌讳武将拥兵自重的传统,所以一直是重用文官,轻任武将。赵构也一直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对待与北方民族的战事上,都是以和为主。而岳飞却与赵构的思想正好相反,坚决主战,手下军强马壮,却号称“岳家军”,而不是“赵家军”,所以赵构对岳飞等高级将领早就有了防备之心,中兴大将岳飞、韩世忠、张俊,都是赵构削弱的目标,而岳飞首当其冲。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另外,岳飞的悲剧,还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岳飞是天生的将军,光明磊落,治军严明。但这些职业军人的素养在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却是致命的,这样的性格在政治中就体现成了性格耿直、做事不知变通,使岳飞树敌太多。

第一,岳飞耿直的性格得罪了赵构。岳飞一代名将,自然不擅长像秦桧那样去揣摩圣意,他过于耿直的性格使得赵构拿他也没办法。其实在绍兴十年之前,金兀术就曾多次南下侵宋,而每次率兵击退金兀术,准备北进收复失地的时候,赵构往往会派秦桧站出来组织议和,这让岳飞很不忿,结果他采取了一个最不合适的方式,罢官回老家,而等到金兀术再次南下的时候,赵构又不得不请岳飞出山,这就等于岳飞在变相威胁皇帝,所以赵构心里自然很反感。

第二,岳飞得罪了秦桧。以岳飞的光明磊落的性格,自然是瞧不上秦桧这等奸臣的。赵构曾问岳飞如何能天下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武将不怕死岳飞做到了,而文官不爱财自然会遭到秦桧的反感,而且更要命的是,秦桧是主和派,战事起时,秦桧难以发挥作用,而只有议和才能体现秦桧的价值,所以秦桧一心要除掉岳飞。

第三,岳飞与张俊有矛盾。张俊作为岳飞年轻时的老领导,可说对岳飞是有一些知遇之恩的,但这个人却是个小人。当时赵构准备下手削弱韩世忠兵权时,张俊跑来找岳飞,想跟他一起瓜分韩世忠的兵马,结果被一身正气的岳飞怒斥。所以在最后秦桧陷害岳飞的时候,张俊也跑出来落井下石,买通了岳飞的部下王贵,冤枉岳飞叛国谋反,造成了风波亭下的千古奇冤。

岳飞墓前的跪像

俗话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结合当时混乱的朝局来看,一代名将岳飞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虽然他战无不胜,但也难以挽救南宋走向危败的国运,风波亭之后,宋朝再无北进收复失地的可能。


白话历史1973


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岳飞,他善于谋略,在他的一生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精忠报国,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的最后的下场却是那么得惨。

长期以来,岳飞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敬仰,是因为他一方面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另一方面壮志未酬,却屈死在风波亭上。

细加剖析,事件的主因固然是宋高宗昏庸无道,岳飞自身行为也不无失当之处南宋初年的武将集群中,有4人最有名,史称“中兴四将”,分别是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前三位都是公认的功勋卓著的抗金名将,刘光世却是个争议人物。他虽然是手握重兵的方面大员,却是著名的逃跑将军,面对金兵经常望风而逃,一溃千里。多次在朝廷布置的大规模会战中,畏敌怯战,临阵退缩,给宋朝招致重大损失。

后来刘光世在朝野弹劾压力下,申请辞职。他手下的5万多淮西军,一时无人统领。岳飞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北伐中原,很想把淮西军收入麾下。宋高宗也曾对此表示赞许。谁知时隔不久,皇帝又变了卦,他考虑岳家军集团本已兵强马壮,再兼并这5万淮西军,恐怕将形成尾大不掉、拥兵自重的形势,对朝廷形成威胁,因此出尔反尔,收回成命,把淮西军交给别的将帅掌管。

岳飞见自己一腔忠心反遭误解,心中很不高兴。一气之下辞职不干,只身离开军队上庐山隐居了。当时抗金战争正在紧张进行,岳飞作为一方大帅突然撂挑子不干,宋高宗慌了手脚。他亲自给岳飞写信,劝慰他下山继续统军。岳飞不置可否,就是不下山。高宗派岳飞的心腹大将王贵和李若虚上山相请,并威胁请不动岳飞就要杀2人的头。岳飞这才怏怏不乐下了山。

此次事件虽然最终解决,但岳飞桀骜不驯的态度,深深刺激了宋高宗。联想到另一件事,更令高宗对他的印象坏到极点。宋高宗长期不育,膝下无子。岳飞收到谍报,金国准备立宋钦宗之子为皇太子,以动摇南宋军民抗金信心。岳飞上书皇帝,请求尽快立太子,以安天下臣民之心。高宗非但不理解,反而斥责岳飞“卿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绍兴十一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积极调兵遣将,计划组织张俊、韩世忠、岳飞、杨沂中等将领,进行一次大规模围歼战。一向抗金积极的岳飞,在此次战役中,不知何故,在皇帝一再催促下,行动迟缓,甚至在战役结束时都没能赶到战场。宋军在此次会战中先大胜后大败,气急败坏的宋高宗把这笔账也记在了岳飞头上。

岳飞忠心报国之志向,天日可鉴,必将千古流芳。纵使有若干过错,也罪不至死。他被冤杀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一心主战,与宋高宗偏安求和的心态发生冲突,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梅姑姑318


宋高宗对岳飞产生不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岳飞不同意与金国议和,执意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岳飞受命兼并刘光世淮西大军后,麾下兵力达到南宋总兵力的五分之二,引起宋高宗的猜忌;岳飞几次以回乡守墓要挟朝廷,让宋高宗很伤面子。但是,最让宋高宗痛恨岳飞的是,岳飞奏请早立太子一事。这件事不但犯了武将干预朝廷内政的大忌,还十分严重地侵犯了宋高宗不可启齿的隐私,以至于宋高宗必欲杀岳飞而后快。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在金军的追击下,于1129年退驻扬州。扬州市井繁华、人物辐辏,美女如云。向来好色的赵构如鱼得水,整日在行宫中花天酒地、肆意淫乐。这年二月,完颜兀术率金兵突袭扬州,正在行宫中御女的宋高宗闻此消息,心胆俱裂,在突然惊吓之下,竟然丧失了性功能,从此不能生育。赵构在称帝以前,曾育有一子,但是在“苗傅兵变”中被惊吓致死。于是,宋高宗这一脉就绝后了。这对于不满30岁的赵构来说,是内心最为伤痛的隐私。

虽然没有了嫡生子,但皇位还要传承下去。宋高宗隐瞒了自己不能生育的隐疾 ,暗中派人在赵宋宗室子弟中挑选了一个名叫赵伯琮的七岁小孩,养在宫中,作为以后继承皇位的人选。这个赵伯琮,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这本来是一件宋高宗不忍提起的宫廷秘事,但是还是被传到了岳飞的耳朵里。公元1137年九月,岳飞被宋高宗召到建康去汇报军情。在奏对完前线战事情况以后,生性耿直坦率的岳飞突然向宋高宗提出:“陛下不能生育龙子,应当早立建国公赵伯琮为皇储。” 宋高宗一听此言,立刻惊呆了。随后强忍怒火,淡淡地对岳飞说:“卿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就马上结束了会见。岳飞受此责难,愧悔莫及,下殿时面如死灰,匆忙返回防地。

岳飞在宋高宗面前莽撞进言立储一事,确实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首先,宋朝一贯“重文抑武”,皇帝本来就对手握重兵的武将十分忌惮,现在岳飞竟然干涉皇家私事,大谈立储之议,很有“僭越”之嫌;其次,岳飞直言宋高宗的生理隐私,这让宋高宗无地自容。于是,公元1141年,宋高宗不但将岳飞斩首,并且还处死了岳飞的养子岳云,可见宋高宗对岳飞的“僭越犯上”是多么的痛恨啊!


棒槌袄袄


关于岳飞之死,有人说是宋高宗听信了秦桧的谗言,最终导致岳飞被杀。也有人说是因为岳飞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皇帝,皇帝才下令处死他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显得十分牵强了,有些人说岳飞是因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原因才被杀的。

其实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全面,岳飞一定得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他的一个决定让皇帝的皇位不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

岳飞死后,宋高宗去祭拜时曾经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实就已经把原因说的很清楚了。就是宋高宗其实在心里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而且莫须有的罪名也确实是很牵强的。但是他“非朕不明”这一句则是在为自己开脱,因为他自己也有说不得的苦衷。

岳飞一心为大宋尽忠,并且在前线屡次大败金兵,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他要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来洗雪大宋的前耻,可是他没考虑过的是,如果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了,那么现在的皇帝宋高宗该怎么办?是继续当自己的皇帝,让宋钦宗和宋徽宗当太上皇充当花瓶?还是交出自己的皇位,让他们两人复位?

不管怎么样,对宋高宗来说,这都是个难题。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岳飞打败金兵,迎回宋钦宗和宋徽宗。他只希望岳飞能够抵挡住金兵,保家卫国就好了。岳飞没能想明白这一点,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也十分重要。宋高宗的皇位来的不正,他本来是宫女的孩子,做皇帝是没他的份的,而且在继位之前,他还被军官们软禁,受过手下大将的背叛,所以对军人本身的印象就不好。

而岳飞的岳家军战斗力极强,并且只听岳飞的号令,这就犯了皇帝的大忌了。相当于这支军队是岳飞的专属军队,皇帝是无权调动的。

而且岳飞自己也放弃了最后一线生机,如果他接到撤军的命令就立即班师的话,还有可能不被杀,而当皇帝用了12道金牌才召回他时,等待他的结局就非常确定了。


多尔衮爱新觉罗


回答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看完有些人的言论后,说老实话有些搓火。

承认一下完颜构是个怂包加笨蛋有那么难么?

哪怕以最保守的评价,岳飞也是两宋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统帅,是天才级别的人物。这样的人无法培养,无法复制,可遇不可求,你丫的居然给弄死了,不是脑子进水我无法找到别的解释。

有些人站在赵构的角度,强行解读岳飞的种种行为对赵构产生了“威胁”。

省省吧,大清都灭亡了一百多年了,为尊者讳的想法还要捧多久?赵构贵为皇帝,难道就意味着他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

我只想说,作为一个皇帝,赵构真的不及格。

当初徽钦父子俩把北宋玩脱了,第二次被金兵围城开封,包围圈之外的赵构顿时成了北宋希望之光。于是他被封了个兵马大元帅,希望能带领大军回援开封。

但是他跑了,顶着兵马大元帅的头衔跑了……

接着,北宋玩完了,包围圈之外的赵构凭借中五百万大奖的运气登上大位。从此他将竖起大宋的旗帜,昭告天下,大宋抗争到底?

然而事实是他却被金国人追赶得狼狈不堪,一路撵到海上去了。据说他晕船,还晕出了毛病,从此听到金国或者金军的消息就脚软。

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看起来比南京安全那么一点点儿,而且方便跑路。

所以,你指望这位爷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省省吧,去西湖看看美女还实际点。

岳飞和韩世忠等人浴血奋战,打退了金国人的进攻,还收复了很多失地。但这些在赵构看来,只能算是和金国人谈判的筹码。

你见过谁家谈判的时候把底牌全部抖出去了?没见过是吧,那你去看赵构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金国人十分忌惮岳飞,因为在战场上金军拿岳飞毫无办法。于是,他们跟秦桧提了个要求。

必杀飞,始可和。

你见过谁家谈判的时候,会要求对方把底牌毁了?没见过是吧,那你看看金国人的要求就可以了!

一个看似极其愚蠢的谈判要求,遇上了一个极其愚蠢的谈判对手……没准就答应了呢。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做白日梦是可以的,万一实现了呢。

客观地说,南宋为了应付抗金战争,国力已经捉襟见肘。我们也要承认,岳飞所谈的直捣黄龙,与现实相去甚远。

总而言之,打仗已经让赵构筋疲力尽,他想歇歇。

议和从来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问题在于赵构这货连议和的底线都木有了。

不想打仗了可以啊,你让岳家军停止进攻就罢了。作为皇帝,并且控制着岳家军的后勤,你有太多办法可以让岳飞乖乖听话。一个令敌军胆寒的军事统帅,不一定要放到前线去,他活着就是一种威慑!

因此,赵构甚至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连利害关系都无法正确衡量。他只是一个可以在谈判中把底牌给撂了的怂包,这样的人做皇帝真的是灾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赵构又迎来了可能是史上最佳手套的秦桧,于是这哥俩联手把岳飞害死了。

莫须有……

这等于向全天下宣布,岳飞无罪,杀他是为了议和。要不要那么直接?

臣构……

这两个字足以说明一切!





Hai子君


一,岳飞坚决抗金,金国人打不过,只能借高宗的刀除之。

二,高宗惧金如虎,从始至终都在求和。岳飞成了障碍。

三,岳飞“迎二圣还朝”的口号犯了高宗大忌。“二圣还朝”?高宗何处摆?(明英宗之事可为佐证)

四,岳飞军功卓著,民望极高,不图名利,高宗赏无可赏,无法安抚。

五,岳飞政治上有欠缺,屡次“撂挑子”,高宗一直隐忍未发。

再说为什么杀岳云。

一,岳飞虽然碍事,在军中、百姓中却威望极高。杀岳飞必然引起风波。

二,岳云勇冠三军,年轻气盛,情急之下难免走极端,也就是造反!

三,以岳飞之威名,枉死之冤屈,一旦岳云起兵,恐将从者云集!为绝后患,只能一并除之!

四,高宗知道岳飞没错。但是如果岳云反了,岳飞一世英名,所有功勋,以及家族老小就全完了!除掉岳云,既解除造反的风险,又能维护岳飞“忠名”。


天地过客1971


岳飞是南宋抗金派的旗帜,是南宋苦苦支撑、对抗金军的全部希望。但就是这样一个肱骨之臣,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杀得金军魂飞魄散的英雄,最后竟落得个风波亭遇害,死在自己人手里!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处死岳飞呢?

首先,岳飞爱国胜于忠君。岳飞心中常怀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国信念。他之所以坚决抗金“直捣黄龙”,就是要“迎二圣,复失地”。这目标虽然宏大高远,爱国之心虽然日月可鉴,却一点也不现实。连金国皇帝都说:“徽、钦返国,何以处之?”这两个前任皇帝,是现任皇帝的父、兄,他们要是回来了,怎么安置好呢?在标榜孝道的宋朝,这就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高宗嘴上也说要“迎二圣”,但那真的只是喊一喊口号,做一做样子的。你岳飞倒好,不仅真喊,还真干!你让高宗情何以堪?你考虑过高宗内心的真实感受了吗?

岳飞犯高宗忌讳的事还不止这一件。他还高度关心高宗立嗣的大事。高宗一直没有子嗣,岳飞三番五次上书劝高宗为社稷长远计,当早立储君,以安众心。秦桧趁机构陷岳飞,跟皇帝说:“岳飞这是断定皇帝今后不会生儿子了,太可恶。况且,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干预皇子人选,这绝不是社稷之福啊!”

封建帝王选任臣子,第一条就是绝对忠诚,而岳飞却把“爱国”放在“忠君”前面,高宗皇帝从此对岳飞“深忌之”。这就是岳飞被害的内在原因。

其次,南宋官僚内部勾心斗角、嫉贤妒能、各逞其私,终至自毁长城,败坏国家。

岳家军威震江湖,不仅令敌人闻风丧胆,也使同僚如张俊、韩世忠等名将,羡慕嫉妒恨,嫉妒岳飞风头太劲、升官太快。岳家军日渐壮大,最后连朝廷都深深忌惮。高宗即位之初就遭苗、刘之变,一度下台,险些被杀。如今岳飞功高震主,高宗不能不对岳家军有所戒惕!所以,秦桧执行皇帝意旨,构陷岳飞。关键时刻,所有前线将领都默不作声,不置一词。连屡次受岳飞大恩的韩世忠,也仅仅只是向秦桧问了一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没有人仗义执言,更没有人敢于直言犯谏!岳飞失去了免死的最后机会。

南宋“举朝之士皆妇人”。金兀术在郾城、汴京附近被岳飞打得魂飞魄散,赶紧跟秦桧密信,明令杀岳飞是和议的先决条件。

这时的高宗皇帝只顾自身安危,只想议和守残,只求偏安江南。无论忍受多少屈辱,也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因此他连父兄都可以不顾,连祖宗陵寝都可不管,连北方大片国土都可以拱手相送;区区一个岳飞,何足挂齿?高宗绝不能让一个岳飞坏了议和大事!

高宗的脸变得比翻书还快。需要岳飞浴血奋战抵抗南下金兵之时,岳飞就是国之栋梁,“一切事宜均可自专”;需要与金议和息兵之时,岳飞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悲的是,岳飞至死仍不醒悟——他还向人展示背上的“精忠报国”刺字, 那四字分明深入肤理!


纪录影像


岳飞不懂官场政治学问,一而再再而三提北伐 要迎回二圣,一旦宋徽宗父子真的回来了,高宗皇位不保。 其次 岳飞不停让高宗立太子 而高宗亲儿子已经死了,这是戳到皇帝内心痛处了。。再来个假设,假设岳飞真北伐成功 弄不好也会成为刘裕那样的军阀 最后架空皇帝 篡位


晋王sjh


众所周知岳飞是军事奇才,他的部队号称“岳家军”,在对金作战中所向披靡,屡战屡胜。最厉害的一次,岳飞重创金军主力,一路回了开封。当时金国疲惫,而南宋的经济、军事恢复情况都很不错,再加上北方地区有大量的百姓愿意支持抗金事业,金国又出现内斗。以当时的形势看,岳飞恢复北宋领土,甚至一鼓作气恢复燕云十六州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岳飞的获胜和赵构的利益产生了根本的冲突。\r

一方面,赵构是个胆小鬼。在对金的战争中,他是万事以逃跑为上,为了保全性命甘愿付出一切代价。举个例子,中国历代的南方政权都首选南京为国都,赵构也是在南京登基的。可是赵构不顾百官的苦劝,非要选择杭州市作为首都(当时称为“临安”)。因为杭州更远离前线,也更容易出海。这么一个无能胆小的人,对形势的判断自然过于悲观。所以他害怕岳飞主动出击,在给岳飞的指令中多次嘱咐他不要和金军的主力决战。他生怕一次惨败输光了家底,又会引来金兵席卷。\r

另一方面,如果岳飞真的获得全胜,打败了金军甚至恢复了北宋故土,那岳飞等于立下了不世之功。这功劳太大了,如果都让一个人得了去,那时的岳飞会不会拥兵自重,反而威胁到皇权?虽然岳飞本人在赵构面前极其恭顺,后世的史学家们也都认为岳飞没有野心,但赵构多疑的性格让他总不能放心。也就是说在赵构看来,无论岳飞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会威胁到自己的身家安全。所以他最反对的就是岳飞主动出击。可岳飞总把“靖康耻”挂在嘴边,总在策划“直捣黄龙府”,偏偏这说法又符合朝野上下的呼声,赵构根本没法反驳——你爸爸、你哥哥被金人当奴隶一般使唤,你的原配夫人、你的姐妹被金人凌辱,这种情况下你公开说咱不进攻了,咱不复仇了,不救这些人了?那你还是不是人啊!所以,本以为自己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实际上是把皇帝放到了火堆上去烤。这个时候,拯救赵构的天使来了,这个人叫秦桧。\r

秦桧是个坚定的投降派,甚至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他其实是金人派来的奸细。金人在和岳飞的战争中连吃败仗,授意秦桧促成两国的和谈。赵构和秦桧俩人一拍即合,开始了一唱一和的和谈之路。在这条求和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战场形势全面占优的情况下,岳飞被赵构强行从前线拉了回来,剥夺了军权。不久之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赵构和秦桧处死。光处死岳飞还不够,赵构和秦桧又对和岳飞有关的人进行大清洗。株连之广令人匪夷所思,甚至因为厌恶“岳”字,下令把“岳州”改成了“纯洲”。\r

岳飞之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在迫害岳飞和其他主战派的同时,赵构和秦桧同金人签订了和约。宋朝在原本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向金国称臣,每年进贡大笔金钱,甚至还把岳飞攻下的土地又割让给了金国。\r

赵构之后,继任的宋朝皇帝开始给岳飞平反,但是上一代的名将已经被屠戮干净,金人逐渐学会了如何统治农耕文明,如何把农田变为自己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南宋和北宋相比失去了半壁江山,也就失去了大笔的收入。可每年给西夏、金国的进贡、以及庞大的军费并没有减少。因此时间拖得越久,南宋的国力就越弱。再想恢复岳飞时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可能了。





天香引


宋高宗为什么恨岳飞,连他儿子也杀掉。其实,如果你是宋高宗你也会这么做。为什么呢?且听我分析。

我们先了解一问题点-----宋高宗原名赵构,是南宋的开创者,话说北宋经过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要说宋人不恨金人不想收付北地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收复呢?

首先,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相对于金来说,两宋军队就是弱鸡,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失地。

其次,如果收复失地迎回宋钦宗宋微宗父子,那么你让赵构这个皇帝如何自处?毕竟皇家血统没有他们纯正,不要说这个不重要,古人的皇帝非常注重这个。

再则,南宋前期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结果北宋被灭,南宋刚立,经济处于恢复期。也就意味着没有过多的财力物力去长期作战(南宋要收复北地,势必是长期的过程,这个不分析了吧)。


然后我们来看岳飞这边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经常讲的岳家军其实不是私军,但是民间缺叫出了“岳家军”的说法。大家想想,岳飞功高震主到什么程度了。只要他愿意,推翻宋高宗不难。

其次,大家想想,宋高宗不收复北地,好说歹说你岳飞就是要一意孤行,一路直追到中原,你让宋高宗面子何在?这是做臣子的态度吗?

再则,岳飞能不能收复北地先不提。他战后归来,人气势必高涨,加上在军中的地位...朋友们,如果你是执政者,你会怎么做?那为什么连他儿子杀掉呢?其实未必是有多恨岳飞,更多的应该是斩草除根。毕竟岳飞在军中的地位太高,谁能保证岳飞的儿子不会在岳飞忠实部下帮助下再次接受岳家军呢?从而报杀父之仇呢?


岳飞是有民族大义的人,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永远不会变。我以上言论没有任何诋毁的意思。仅从客观角度分析提问者提出的此问题。


我是0华生0,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