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玉圭?周与春秋时期对玉的等级划分,是否已经完全不同了?

行者瑞锋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年前去到苏州博物馆看到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分布中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中的一些碎片。

我们知道,良渚文化中最大特色是玉器。图一的玉琮(Cong,拼音第二声。礼器,是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法器。图中的材质是透闪石,江浙一带居多。质地不纯,以青色、青赭色为主。);图二的玉瑗、玉壁(瑗,Ai,拼音第四声。美玉一种,窄边大孔径圆形,后也称环。壁,中国传统六瑞之一,宽边小孔径圆形);图三的玉玦、玉璜(玦,环形有缺口的玉器。璜,白玉材质,半壁形玉器)。

从这三张图上,我们先提炼出一个词一一礼器。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举行祭祀、宴飨(Xiang,拼音第三声,通享)、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到了武王建西周,周朝是以礼治国的。问题中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划规在东周的时间序列里的。那时称:礼器有六瑞,均为玉质。而问题中的玉圭也包含其中。那么我们就干脆把六瑞一并简说了吧。它们分别是:壁、琮、圭(长条形,上尖下方,持在手中。祭祀、宴飨、丧葬及征伐等话动中使用的器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璋(从纵向分成两半的玉器,形类半圭。用做兵家符节。发号者、得令者各持一璋,两璋合上方才可以调动兵马。)、琥(树脂化石。今人亦叫琥珀。用做饰品,表身份、等级。)、璜(礼仪中的挂饰,由巫师佩戴。)

希望这个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郁离星


西周玉器是夏商玉器的继承和延续,但因时代的不同,玉器数量与品种产生变化。商代广泛使用的玉仪仗器,数量和品种都大大少于商代,并且呈现小型化的趋势,而与重视礼仪相适应的玉礼器增加,《周礼》所载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即是从此时开始的。此时,佩玉、葬玉有很大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制度,构成组佩的玉器有的竟达数十件之多,组合形式也初具规模。

西周玉器装饰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玉器都琢饰纯装饰性的附加纹图,重点是突出形体的高贵和装饰性,与商代极少做纯装饰性的纹图,突出形体的写实感明显不同,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美学追求。

西周玉器纹饰以双钩法琢纹为主,同时采用单线阴刻。但此时的双钩,不似殷商期那样粗细相同,而是有一粗一细感,且其中较粗的阴线,多呈斜坡状,独具鲜明的时代感。

西周玉器中和田玉玉器极多,也用本地区玉石或美石制造玉器。琢玉手法上仍采用青铜器具带动解玉沙琢器。单面钻孔的玉器,孔眼呈喇叭形,但不如新石器至商代明显;两面对钻的玉器,孔眼两端粗大,中间较小,呈腰部略收的银锭形。因采用青铜砣具阴刻纹饰,长饰纹皆由橄榄形线条一段接一段组成,线两端较细尖且浅,中间较粗深。若为饼图纹,如目纹等,其周边大多有向一侧放射的分叉线,原因是它们也是由一条条直砣线接合的,而不像圆管钻琢成的圆圈那样圆滑。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欢迎讨论。


一棹春风一叶舟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陈州川东倪焕之






佛尘无边


天圆地方,祭祀用的玉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在山海经中就已经有记载,比如说祭祀哪座山,用什么玉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用错了,代表不守礼。在古代,礼法这两个字是相互的,礼从某些方面就代表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