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景区须乘坐小交通的现象,你怎么看?

行者ZYF


嗯,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有的景区内景点之间距离太远,景区摆渡车还是挺有必要的,走路也不现实。私家车进去会让交通混乱,还是景区车安全。

几年前去九寨沟那个摆渡车90元,但是景区内最远的景点原始森林要坐车一个多小时,其他景点众多也要坐车,感觉还蛮划算的,就是人太多,来个车都拥挤不堪。像云南石林里的摆渡车就没啥必要坐了,走路过去也不远。

还没遇到强制必须买票坐小交通的,都是自愿的,景区门票和摆渡车票都是明码标价,可以分开购买的。我都是近的不买远的买。因此,总结为以下两点:

1.景区路况不好,内部停车位紧张!这种其实景区车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否则路堵了谁也别玩,而且安全难保证!

2.大多数为了多挣钱,这样的建议大家少去!提高收入可以增加服务,例如餐饮,各种表演等等,只要价格适中都愿意花这个钱的!例如如果银川水洞沟,人山人海,200多的套票抢着买,马术表演,骑骆驼,坐船,沙滩冲锋车等等好多套票里都有!至少大家觉得花得值!人都是100买个心里价值150的都愿意,10块买个心里价值5快的都不愿意!倒不是因为没那10块钱!


地产聚光灯


景区大门向外挪了十几公里,想进景区,要么你自己走路,要么另付几十元的交通车费,这是中国绝大多数景区,尤其是后期陆续建造的自然风景区敛财的通用套路或者叫“潜规则”。他们的套路形成,是受到一些景区“先驱”的启发,但却把经念歪了。

中国最早的一批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是没有交通车一说的。记得儿时爬峨眉山,那是天上都是脚板印,体力好到爆,一天从报国寺到金顶可以打来回。但是,父辈们却没有这个体力一天爬到金顶,他们玩一次峨眉山至少得三天,第一天最多也就能到洗象池,第二天爬到金顶,第三天下山,这一趟下来回到家,脚起码要痛个把礼拜。那个年代,整个峨眉山设施也不完善,因而很多怵于峨眉山从报国寺到金顶的山高路远,对这一“天下秀”风光,仅仅只能向往一下而已。

改革开放后,随着峨眉山分段开通了报国寺-雷洞坪,雷洞坪—接引殿交通车,游客一下暴涨起来,因为这交通车的开通,着实触到了广大游客的痛点,绝大多数的人们,是非常愿意花这个钱到金顶的,一来最大限度节省了体力,最重要的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九寨沟风景区面积也超大,从大门检票进去直接就是景区,但在那样较高海拔的地方爬坡步行到各个景点,是绝大多数人的体力无法承受的,因为有了交通车,先直接把游客运载到海拔最高的景点,然后步行下山,当然,也可以分段搭乘交通车。因而九寨沟的交通车,与峨眉山一样,最大的功能是帮助游人减轻体力耗费。

解决游客在景区行路难做的最好的是无锡鼋头渚景区。大家都知道,鼋头渚景区也是超大,虽然地势很平坦,但如果靠脚力去丈量这个景区,你一天时间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管理方在鼋头渚景区内开通公交车——注意,是公交车,车票只要5元,在景区内任意地方都可以搭乘!

有一个国家级景区更是另类,那就是西藏纳木措风景区,他家景区大门到纳木措湖近40公里,途中还要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垭口,人家没有交通车,只能靠你自驾进去,到了纳木措景区,最多也就收你10元停车费。

但是,全国很多后来开发的自然风景区,没学习到前述景区前辈们好的地方,倒把景区大门与景区故意设计得相隔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好利用这段距离使用交通车,其目的其实就是敛财。但人家敛财的理由是堂而皇之的:一切是为了环保的考量!一听这话,谁还敢说个不字?

为了环保,私家车尾气污染咋能进入景区呢?只能停在距离景区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指定停车场,停车费自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停车场或者游客中心距离景区那么远,有本事你自己走路,没哪个强迫你一定要买交通车票。但是,距离那么远,等你走拢景区时,已经累的像龟孙一样了,还有啥体力再到景区内爬坡上坎呢?无奈之下,你也只能再掏腰包,虽然恨的牙痒痒,但“来都来了”,也只好认了。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比如二连浩特国门景区,景区大门与国门和中国界碑相隔几公里,你有时间自己走,不想走?那对不起,买交通车票吧;而同为国门景区的满洲里,停车场下车后直接就步行最多10分钟就能看到国门和中国界碑。好在,二连浩特的交通车票很温柔,就10元,可以接受;四川阿坝州达古冰山景区,大门到景区20几公里,70元的车票,这个价格,被很多游人诟病;早期的四川甘孜州海螺沟、木格措景区,私家车都是能开到景区外边停车场的,现在给你弄个景区大门(游客中心),车只能停在停车场,要进景区,要么你有本事自己走,没本事,对不起,请买票,自由选择坐还是不坐景区交通车还算厚道的,有些景区直接就是门票与交通车捆绑的,比如阿坝州若尔盖花湖景区;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巴拉格宗;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等等,都是这个模式。

当然,这些地方都是民族自治,经济状况都相对较差,想法设法增加一点财政收入,也是清理之中。

我国新建的很多景区,地质、森林、湿地公园类型因为地处高山峡谷,弄个交通车方便游客节省体力和时间还有情可原,但一些人造的人文景区,本来就没啥名气,但依然加持这个套路,把景区大门(游客中心)与景区进行距离感隔离,好收取价格不菲的交通车票。比如阿坝州红原月亮湾景区,比如四川绵阳盐亭——这个以嫘祖文化为抓手,刚刚新建了一个钢筋水泥款式的“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但景区大门距离人造的嫘祖文化广场好几公里,到了此地,你不坐交通车进入,啥也看不到。

盐亭县“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大门。勒克儿 摄

盐亭县“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就是酱紫的。勒克儿 摄

类似的例子举不枚举。面对这样的场景,作为我个人而言,如果是名气很大的景区且天远地远去一趟不容易,只要价格不是高的离谱,还是可以接受,但对一些新建的,名气二三流的,且交通车动不动就几十块的,基本就用脚投票:我不进去还不成吗?


勒克儿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各地纷纷跟进,景区大门离景区也越来越远,游客要游览景区,不仅需要购买门票,还需要另外购买车票。其理由是保护景区的自然环境。如果真是保护环境倒也无可厚非,但其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从游客口袋里捞钱。如果真是为了保护环境,那车票价就应定得合理,哪怕比公交高个一两倍大家也能接受。但实际上景区交通价钱高得离谱,十几二十公里,票价往往六七十元。它把大门设得如此远,你又不可能走进去,只能任由它宰。将祖宗留给大家的河山圈起来收钱本就缺德,如此尚不满足,还要变着法子掏大家的腰包,真实狼心狗肺。


漂流木2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别处说过几次,景区内首开小交通恶例的是四川九寨沟景区,九寨沟是一个Y型断头山谷,当时九寨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美景再开一个小交通敛财也能接受。

现在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为了敛财,规避门票提价的规定,在省道,县道,拦路收费,但是各种特权车可以随意出入,普通百姓就要乘坐小交通,个别景区还要几次换成,成了游玩一日,小交通排队半天的怪现象。

现在全国各地不怕没有人来旅游,我们的大中国13.5亿人口,你不来总有人来,在四川首开小交通恶例无人问津之后,各地已经愈演愈烈,现在已经全国铺开了,学好不容易,学坏就一会。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所以忍着吧!




缘份83189396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是越演越烈了,全国各地的很多景区都争先恐后在干这种事,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有说是要保护景区环境的、有说是提供延伸服务的、有说为了保护游客安全的,也有说为了维护景区交通秩序的。

不管任何理由,其实质绝大多数景区就是为了坑游客更多的钱而已!当然也有少部分确实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只不过这种景区真的不多。

不管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真的目的这么单纯,那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收费来实现,让游客花费几十上百块的费用,坐车的距离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只有一两公里的也不鲜见,这个收费标准比出租车可贵太多了!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套路,但是吃相过于难看的话,说什么也没有人会相信的!很多旅游景区这些年抢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要知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哪天游客都不去了,你们就真的把自己作死了!


不冷红尘


北京郊区有些景点也这样了,感觉就是为了变相收费吧。前几天去了房山的一个景点,第一次去没经验,进了大门倒也没有人强迫购买景区内交通,本来到景区就是下午了,进去后走了半天才看到一个景点,看看门票上有一处叫迎客松的地方很好奇想去看看,打听了一个在寺庙里工作的人,他伸手指向很遥远很遥远的一处山峰说,绕过那个山头就是了!然后又指了指我们脚下不远处说,那个地方有缆车可以上去,大门口有小交通直接到缆车入口!哇塞!原来走了半天我还在山脚下!很鄙视👎

不过有一些景区还是得乘坐里面的小交通的,比如额济纳胡杨林,比如冰沟丹霞张掖丹霞等等,一方面是这些景区有一些地貌是需要保护的,另一方面有的景区很大很大,里面也没有足够的停车场……


云汐liang


您好,我到八月底才看到这个问题。想聊两句,供你参考。

我从事旅游投资和景区规划多年,我知道这是景区的一些做法。

小交通呢,我们专业名词叫景交车,是景区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毫不夸张的时候,有部分景区的门票收入还赶不上景交车的收入。

所以说景区设置景交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赚钱,或者叫敛财。特别是中国的山岳型景区,更是如此。

但是也有一些景区。设置景交车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很多景区大门口附近,无法建设大面积的停车场。所以呢,游客到达后,必须乘坐景区车到大门口,检票进入。


检票之后,景区内部的交通工具的程度一般还是自愿原则。这个一般不会强迫性的要求。

我是荷尔萌蒙,真心回答各位旅游领域问题,但愿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荷尔萌蒙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旅,净化心灵!进景区必须乘坐小交通,说穿了就是景区在变相敛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景区取消门票将是大势所趋,有的景区未雨绸缪,就想出各种“绝招”揽财,这其中收取“交通费”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了。有的是开通缆车,有的故意将停车场建在离景区很远的地方,还美其名曰:为了游客的安全!



不过也不能全怪景区,大家都要生存啊!我们国人什么事都爱跟风,现如今“乡村旅游”成了香饽饽,于是乎,各类乡村游景区景点就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有的开发者不惜血本,景点是打造得越来越漂亮了,可就是没有自己的“看点”和灵魂,而老板为了收回投资,想出各种敛财的办法也是情理之中了。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之,对于那些口碑极差、服务质量不好还要变相收取不当之财的,我们就要拿出自己手里的武器口诛笔伐,让它曝光在世人面前!

好了,就说这些,不喜勿喷呦!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


一是有少部分确实是为了方便游客,如:有的说保护景区环境,有的说是提供延伸服务,有的说为了保护游客安全,也有的说为了维护景区交通秩序。

二是绝大多数景区,就是为了坑游客更多的钱而已,如:让游客花费几十甚至上百块的费用,坐车的距离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公里。

三是建议当地旅游部门,要改变服务方式,加强对景区的管理。


王光晓76900


景区内的小交通早已变质为垄断敛财工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仍然支持有必要在规范化合理化前提下发展小交通,理由有如下几点:

1,景区的最主要功能是游览休闲,旅游公司大巴和大量私人汽车走马灯一般排队穿行于景区内,噪声和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景区大量被挤占的停车面积,哪一样不是在危害着景区的环境?

2,一辆小交通按20座计算,至少代替5辆小轿车,且环保车专业熟练司机往返载运游客,无论占道占停,排放污染,交通安全,运行效率等和5辆小车分别自驾入景区作比较,谁更有合理性,小学生都能答得出来。

3,游客有相当比例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对小交通有刚性需求,若不更充分发挥载运功能,是不是资源浪费?

4,经济性方面,自驾车进入景区就没有油耗磨损成本吗?若景区内对停车场实行经济杠杆的计时累加管理(这绝对是景区合法定价权限),你还能有踏踏实实悠闲悠哉的好心情吗?(当然部分土豪除外)

综上所述,最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小交通,而是如何定价,如何监管,如何真正成为一项以服务功能为目的,而不是名为载客,实为宰客的垄断暴利赚钱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