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關羽沒有荊州之失,蜀漢能否統一天下?

天高雲淡大挖子


單單就《三國演義》來說,我認為若是沒有荊州之失,蜀漢失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的。

荊州丟失之後,我們可以順著理出這麼一條線來,因為荊州的丟失關羽敗走麥城,導致了關羽的死亡,而關羽的死亡,讓劉備悲痛欲絕,血淚染襟,發誓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在集結了七十多萬大軍後,劉備自己掛帥出征。

但是大軍還沒有出征前,張飛慘死,被兩個部下割了頭,送到了東吳。原來關羽死後張飛旦夕號泣,日日醉酒,並且還經常鞭打軍士,多有鞭死者,部下多有不滿,趁張飛酒醉割了他的頭。劉備聽聞撞地而哭,幾度昏厥,想想當年桃園結義,三兄弟同生共死的誓言依舊在耳畔,如今兩個弟弟先後慘死,不踏平東吳難平心中之恨。劉備不管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堅持出兵復仇。

其實這個時候劉備還有一個選擇。當時北面的曹操已死,曹丕繼魏王位,上演了一場禪讓的大戲,曹氏集團逼迫漢獻帝讓位於曹丕,丕三辭而受之,登帝位,改國號“魏”。這時候曹丕剛剛篡位,人心向背,這個時候劉備若是可以聯合東吳伐曹魏,必定能成功。

東吳孫權集團先後兩次派使者見劉備,表示願意連蜀伐魏。第一次願意交還荊州之地還有孫夫人,被劉備拒絕。蜀軍殺了圍攻關羽的東吳諸將後,算得是為關羽報了仇。孫權第二次派出了使者,歸還了張飛首級,並把兩個割下張飛首級的蜀漢叛將一同送還,表示聯合抗魏,劉備還是不聽,一意孤行。

最後的被陸遜火燒連營,蜀漢元氣大傷,失去了統一三國的能力。

曹丕篡了漢家天下,劉備作為皇室後人肯定是要北伐的,這是最好的時機,聯合東吳也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若不是丟了荊州,死了關羽,劉備的選擇一定是先連吳伐魏,兩國的夾擊,加上魏國國內的人心也不穩,魏國有很高的可能會滅國。劉備又是個名正言順的皇室之人,那麼蜀軍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漢軍了,天下歸心,東吳最後的結果不是歸順,就是滅亡了。


上游的小石頭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確定了北曹、東吳這兩個政權穩定不可奪,而劉備的發展只能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伐曹,最後一統天下。

那麼如果荊州不丟失,蜀漢能否按照隆中對策一樣,一統天下呢?我認為是難上加難。

第一、諸葛亮《隆中對》裡面也說了,需要等到“時變”,而這個時變曹魏會給西蜀機會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輔佐,諸葛亮的“時變”在哪裡?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了。

第二、東漢時期北方的底子比南方好,雖然久經戰亂,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曹操一統北方之後,經濟迅速恢復。加上曹丕當政開始,推行屯軍政策和九品中正制,糧食和人口大幅度提升,人才梯隊也得到保證。反觀蜀國連年戰亂,先打東吳、又打南蠻和不斷的北伐,原本就不富庶的蜀國經濟和人力一耗再耗。這些都沒有在諸葛亮隆中時的算計之中。

第三、曹魏和孫吳政權穩定,在三國時期,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反叛和政變,就比如曹丕竄漢相反成為人心所向。而蜀國內部政治派系眾多,南王孟獲、新城(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併的)太守孟達、大將魏延等不斷的反叛,蜀國政局內部一直不安定,這也沒在隆中對之中。

第三、關羽就是因為出兵攻打襄樊,被孫吳偷襲後方。如果荊州不丟,荊州一路軍打入魏國腹地,很難保孫吳還是像歷史上一樣偷襲後方,導致兩路被夾擊,導致兵敗。

第四、漢中出兵,數次以糧草供應不足失敗,只因益州是易守難攻,但不利於出兵,更何況是遠征軍。只要益州一路兵不能打到長安,荊州一路也很容易陷入孤軍奮戰。

第五、就算荊、益二州北伐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魏國遭受滅國之危,難道孫權會坐以待斃,等到蜀漢統一北方後在收拾自己嗎?當然會選擇和魏國結盟,平衡蜀國。

所以說,蜀國不僅從力量上還是政治上,都比不上魏國,或者準確的說比不上當時的北方。就算司馬父子生在蜀還是吳,北方政權還是會一統南方的另外兩個政權。


歷史TOP榜


筆者認為蜀漢不可以統一三國。

公元219年,劉備結束漢中之戰返回成都。

僅僅幾個月後,關羽開始挑起襄樊之戰,結果曹操和孫權聯手,打了關羽一次措手不及,荊州被呂蒙偷襲,孟達,糜芳投敵。

荊州落入東吳孫權手中,成功扼制了劉備勢力的擴張。

假如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歷史事件,我們來看歷史發展的走向。

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時,戰略目的是為了讓劉備出兵北伐時有戰爭主動權。

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構想,等到天下有變,劉備分兩路出兵北伐。

一路是荊州北上,另外一路是由漢中向關中地區東進。

先來說關羽這一路,他在荊州有5萬人,而曹操陣營中,負責鎮守襄陽和樊城的總指揮是曹仁。

他當時的兵力和關羽相差不多,關羽在襄樊有一年的時間,也沒有拿下這兩座城池,雙方實際上進入了相持不下的階段。

對於拼消耗來看,荊州是不能和曹操中原腹地相比。

這裡不僅人口眾多,而且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地區,守著黃河流域有著先天的優勢。

雖然人口南遷已經開始,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再來看另外一路進攻關中地區的劉備和諸葛亮。

他們由益州出發,經過漢中向曹操進攻。

這裡經過八百里秦川才能到達曹魏的腹地,後勤補給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

劉備經過漢中之戰,已經意識到想戰勝曹操的關中軍團,需要益州源源不斷的支援。

漢中之戰打了兩年,雖然劉備打贏了,但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的,短時間裡不能再全力進攻,只能採取防守的策略。

兩路出兵的戰略方針,在當時是行不通。

更何況有孫權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接觸孫劉聯盟,佔領荊州。

所以,劉備拿下益州以後,只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出兵北伐只能無功而返。

—End—



冷月鉤沉


就是關羽沒有荊州之失,蜀漢也不可能統一天下。

古代戰爭,帶兵打仗的統帥的武力值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另一個重要指標就謀略。還有就所帶兵將的數量。

咱們看下武力值。

關羽戰不下龐德,徐晃甚至都能戰平關羽。這與關羽鎮守荊州,事務繁忙,荒廢了武功是有關係的。而這期間,曹魏的大將經歷了戰馬騰、馬超和韓隨,接著戰漢中戰蜀漢,武力值爆棚。曹魏軍中武功在徐晃之上的張遼、許褚、張郃、夏侯惇、夏侯淵等名將,甚至也不比樂進、王雙、曹洪。

那謀略呢?三國演義小說中,魏蜀吳三國曹魏營中謀士最多,出名的謀士就不下十人。司馬懿、程昱、荀彧、荀攸、賈詡、劉曄等。這些謀士論謀略哪一個能輸於關羽。

論兵將,關羽手下大將關平、廖化等有名將軍沒幾位。曹魏軍中那可就太多了。

有人會問:諸葛亮西出祁山和關羽同時攻打曹魏。

西線,司馬懿可以拒敵諸葛亮。關羽這邊,許諸、夏侯惇加上程昱和賈詡定能穩勝關羽。

所以說,即便關羽不失荊州,蜀漢也難以統一天下。因為曹魏的力量太過強大了。這與曹操多年實行的培養人才的政策和屯田的政策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曹操時期打下的基礎太好了。


吉祥流年


假如關羽沒有失荊州,蜀國是有機會統一中國。我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分析。

一、人和,南郡之戰時,劉備借荊州抵抗曹操,但戰勝後,東吳過來討還,劉備卻已各種理由推脫。若荊州還在,形勢變得更加複雜,漢蜀與東吳的結盟變成了一紙文書,隨時都有可能挑起戰爭。

二、地利,荊州是三國時期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志》隆中對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東吳陸遜曾上書孫權說:“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魏國司馬懿常言:“東關夏口,敵之心喉是也。”突顯荊州之地的重要性。漢蜀得荊州之後,北可以攻打曹操,西邊可以直搗東吳的“老巢”。

再如,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當時魏國易主,防範鬆懈,後來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西川地勢多山地不利於作戰,每次北伐採取的策略都是速攻,因為糧草供應不上,這一點從司馬懿採取堅守不戰也可以看出。但若荊州還在,隆中對的策略就沒有破產,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出兵;另外一路從祁山出發。

三、天時:諸葛亮在“隆中對”說,等待有變數的時候,才能有機會可乘。為什麼這麼說呢?漢中依地勢易守難攻,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因此曹魏採取堅守策略;而在荊州地區派重兵駐守,從後來幾次曹魏與孫吳幾次交戰可以得知。因此,漢蜀若要出兵荊州需要等待時機,魏國有變,與吳國交好才能有機會完成統一的計劃。

總結,從天時地利人這三個方面得出,漢蜀若沒有失荊州,雖然失去人和和存在變數的天時,但是佔據荊州有利地勢,也是有機會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散步的魚


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蜀漢依然很難統一天下。

理由一:魏、蜀、吳三國爭霸,實質上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經濟實力博弈,而統一北方獨霸黃河流域的曹操實力,是共佔長江流域的劉備、孫權所不能比擬的。

兩漢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的黃河流域,這從漢朝十三州的劃分就可以直觀的看出來。其中大部分州設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在長江流域僅有益州、荊州、揚州及交州。

而益州、荊州、揚州尚有部分地區還沒有得到完全農業開發,這些州中少數民族傳統民風剽悍、好勇鬥狠,雖是不錯的兵源,但更加說明經濟發展的落後。交州的開發是剛開始起步,相比其他州是更加落後。


佔據黃河流域的曹操擁有的司州、豫州、兗州、徐州、冀州等都屬於經歷兩朝開發的州,農業經濟非常發達。雖然北方戰亂,致使百姓南遷,但是北方依然是全國的經濟中心。

這也是曹操在經歷每次大敗後,能夠很快恢復實力的重要原因,而佔據黃河流域的劉備、孫權可經不住曹操般的失敗。

理由二:即使規劃三分天下的諸葛亮、魯肅都沒有信心能夠統一天下。

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的《榻上策》都為自己的主公劉備、孫權規劃了爭霸天下的藍圖,同樣諸葛亮、魯肅都不約而同認為當時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只有孫劉聯合依靠長江天險,以待天下大變。

換句大白話,就是劉備、孫權互相聯合保命,然後等對方曹操方面發生內亂等變故,甚至就是比比看曹操、劉備、孫權誰活的時間長。

荊州就是孫、劉對抗曹操的橋頭堡。當初關羽佔據荊州的時候,北上攻打曹操,也是與曹操內部反叛勢力遙相呼應,這才形式一片大好。


安定郡小書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時,諸葛亮給他三分天下戰略圖第一得到劉表的荊州,然後得到劉璋的益州,奪取張魯的漢中,然後北伐曹魏,佔據中原,最後南下過江攻取東吳一統天下!但是到劉備佔據益州,漢中之後,呂蒙白衣渡江,其實荊州,讓不可一世的關羽卻敗走麥城,失去荊州,引發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讓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功虧一簣,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國耗盡有生力量,讓讓之後的諸葛亮北伐大業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關羽之罪不小也。






知名文化內涵鷹揚城主


蜀漢還真的有統一全國的機會,這個時間點就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並且成功幾率還不算太小,雖然要有幾個必要條件作為前提。

第一個前提就是劉備集團實際控制的荊州一點沒失,包括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當然,荊州沒失的話,董督荊州的左將軍關羽也不會陣亡,並且會毫無意外地成為蜀國首任大將軍。

第二個前提是第一個的關聯問題,稍嫌苛刻,還是關羽的事,219年如果他按兵不動固守荊州的話,等到第二年曹操病逝三曹為爭魏王之位中樞幾乎停擺了小半年,曹魏集團內部人心惶惶,關羽趁此之機再發動北伐,也許能一鼓作氣取下樊城,甚至能搞定宛城。注意了注意了,隆中對中說的上將軍出兵宛洛,指的就是宛城洛陽。個人認為,對曹魏威脅最大的可能還不是直接殺向洛陽,魏國統治的核心腹地必定會重兵防守。

第三個前提,與劉備自身和孫權有關。假如時間設定在220年,彼時的劉備還沒稱帝刺激到孫權,如果劉備能做好與孫權的統戰工作,說服孫權一起伐魏,約定好功成之日就瓜分魏國地盤,也許孫權會從東線的合肥、淮南一線集全國精銳攻擊魏國。


多爾袞愛新覺羅


不會。

但從古至今,各種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都不僅僅是一個人,一片土地的得失。蜀國積弱並不是在乎於失去了二爺,失去了荊州。當然,失去了意義重大的地盤和軍隊偶像,確實會對整體實力影響頗大。但真正的決定因素是蜀漢集團自身的實力就不夠。

三國中,魏蜀吳分別佔據了天時,地利和人和。可並不是說這三項只被其中一家獨佔。曹魏坐擁最多的地盤,土地人口眾多,徵兵條件便利,後勤補給充足,戰略縱深大。同時選拔人才的制度也較為有效,使得三國末期時人才充足。魏制時期的人民也更加安居樂業,民心和治安都很安定。

孫吳三代經營江東,與世家大族的關係十分密切和諧,所以無論是經濟或者政治方面,都非常堅實牢固。甚至東晉時期,南北朝階段可以持續與北朝抗衡,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當年孫吳對江東的開發和鋪墊。

至於說蜀漢...從意識形態,對地盤的統治,對經濟的發展都和其他兩國有一定差距。如果三個國家都非常迫不及待的發動戰爭,相互攻伐的話這種劣勢還不明顯。只可惜,曹魏和孫吳都沒有蜀漢那麼渴望戰爭,因為不北伐,蜀漢集團從內部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裂隙,會遲早窩裡反。


雜木清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本《三國演義》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英雄兒女。一本《三國志》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了整個三國的面貌,在這個亂世之中,有多少英雄佳人值得我們去回味。那麼如果當初關羽沒有失去荊州,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否就能夠成為現實,蜀漢政權是否就能夠一統天下呢?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做了一份戰略規劃——隆中對。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環境:曹操佔據北方,挾天子令諸侯,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孫權佔有江東,是個富三代,地盤也非常穩固。這兩方勢力,只能默認他們為不可卸載的預裝軟件。

針對這種局面,諸葛亮提出了“三步走 ”綱要:第一步,先佔荊州,擁有自己的地盤;第二步,佔領益州,擴大實力,以求三分天下;第三步,穩固根據地,坐觀天下局勢,一旦有變,立刻出兵北伐。同時,外交上,聯合孫吳,共抗曹操。

事情也如期進行。先是,劉備佔領了荊州。之後,又入蜀拿下了益州。一切都很美好。然而,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

荊州丟失了。

首先,隆中對策就是諸葛亮的一個理想主義,我們首先來看,想要一統天下,按照隆中對策,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蜀漢政權不能控制的條件。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后,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

川兵出漢中(難):我們從後面的情況可以看到諸葛亮和姜維的數次北伐結果經常都是糧草供應不上而不得不撤退,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川兵北進而言要打就要求速戰,不能打持久戰,所以一切都將處於被動,所以西川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難功,而不是有利於主動出擊。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論誰再說什麼都是無用的。我們看以下諸葛亮說的一句話:“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所以在曹操時期從正統而言曹操更有優勢。

早在三國前800年陳勝就說過“王侯將相有寧種乎”所以在秦不得人心的時候才有那麼多的起義,才最後推倒了秦,才有機會建立漢王朝。那麼我們看看東漢末年也可以說是民不聊生,還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而從曹操到曹睿(直到諸葛亮死後)他們施行的國策都還是也富國強民為目標(屯田的施行等)。所以在曹丕篡汗的時候也只是一些士紳文人出來叫叫,並沒有因此爆發其他大規模的反對篡漢的起義。

假如荊州還在,關羽、張飛沒死,那劉備能一統天下嗎?對於這個問題,小天認為機會並不大,諸葛亮《隆中對》也說了,需要等到“時變”,而這個時變曹魏會給西蜀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輔佐,諸葛亮的“時變”在哪裡?終其一生也等不到了。三國實力,以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差,以弱勝強不是不可能,但是那畢竟是少數,而且需要對手犯錯誤,而曹魏顯然不會犯那種錯誤。另外東吳也不會讓西蜀做大的,一旦西蜀有勝利的希望,東吳就會對其掣肘,所以說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一統天下的機會也很渺茫!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