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与书体

从前文我们知道,书法是一种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从书写对象上分析,汉字在发展中有很多字体,其正体共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五种形态。因为正体字书写起来耗时劳神,因此除了需要长久保存的重要文献之外,平时书写都比较潦草,如杜佑《通典.五十五》载:"晋博士孙毓议曰:‘今藏于庙,裂土树藩:为册告庙,篆书竹册,执册以祝,讫藏于庙……四时享祀祝文,事讫不藏,故但礼称祝文,尺一白简,隶书而已。’然则事大者用策,篆书;事小者用木,隶书,殆为通例。"这些记述表明正草并存、因事而用的史实。

字体与书体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字体的范围,除了上述五种正体之外,还有相应的五种草体,由于甲骨文和金文年代太久,它们的草体资料早已被历史的洪流湮没,无处可查。后于篆书的字体叫隶书,出土作品有战国、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帛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隶书(汉隶)的草体为章草,作品主要有出土的两汉简牍帛书和名家法书刻本。楷书的草体为今草,根据其潦草程度,区分为行书、行草、草书和狂草等四种类型。

字体与书体

根据书法的定义,从书写的情感意象上分析,任何一种字体,其点画和结构因为书写而异,都可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境界,写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犹如七个乐音,根据各种和声、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可以谱出无数乐曲一样。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某种书法风格经过时代的汰选,被历代学书者奉为楷模,演变为一种流派以后,就可名之为书体。我们经常听到的,比如,钟体(繇)、王体(羲之、献之)、颜体(真卿)、柳体(公权)、黄体(庭坚)、苏体(轼)、米体(芾)、蔡体(襄)等,都属于书体。

字体与书体

书法在传承中产生出诸多字体,每一种字体又有诸多书体,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书法艺术所包含内容深厚丰富、恢弘博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南北朝时王倍的《古今文字》列为36体,唐代韦续的《墨薮(sou)》将其增加到56体,其后甚至有人列举的书体多达100余体,后人因此号称中华百书体。其实,从理论上说,不同的字体经过不同处理以后所产生的书体因人因时而异,岂是百种可限!

字体与书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