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孔孟之道,就失去了民族意識,你覺著這句話是錯還是對?

劉相州


孔孟之道也是有核心思想的,只要不背離,也不算違反。我覺的孔孟不只是書面紙面,更多的是每個人心中。孔孟的仁義道德,旨在社會和諧,大同,共產,孔夫子站在的角度是他們當時。若現代,孔夫子也崛醒了。

民族意識是共通的,經過上千年繁衍,不能說本土人就是擁護、著想、開闢本民族。外地人有先進思想,願意同舟共濟,我們也是歡迎的,孔夫子說人要仁愛。仁愛就是聯合,和睦,最後不分彼此。

孔夫子推崇古文化,“好古”,所以堯舜禹他也一定非常敬重。堯舜禹雄才大略,統一當時蠻荒部落,靠的不是古板,執見,懂的遠見。

孔夫子認為人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所以孔夫子並不古板,是當時文明高度的一種代表。


林木一郎34


錯的,中國人民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失去了毛澤東思想就會失去民心,民意。


老貓0311


孔孟之道主張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等等不平等的社會秩序安排,用等級管理維護統治。如果非要說失去孔孟之道就失去民族意識,那麼請問:

堅持男尊女卑,《婦女兒童保護法》怎麼貫徹?

孔孟之道等級社會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如何生存?有人會懷疑人民等級太低或素質不夠。

殺害岳飛罪名可以“莫須有”“君叫臣死臣得死”,讓法治國家怎樣建設?

到處下跪的景象之中,怎樣落實人民主人翁地位?

孔孟之道的等級社會與平等的世界性理念對比,真的要脫離世界嗎?開放的大門咋辦?

用孔孟之道繼續奴役人民是狹隘的落後的沒有與時俱進。李鴻章“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包括了孔孟之道,中國跟上世界步伐必須讓人民主權得到落實,人民發揮出力量中國才能實現偉大復興。孔孟之道繞開了人性之平等、自由、富有、安全、尊重、尊嚴、自我實現等等需求,另外搞出一套社會體系,順應統治階級扭曲的靈魂,讓他們產生千秋萬代統治人民惡念。


雲端美


孔孟之道不是大道真道,更不是真理的道。

孔孟思想只是約束了人的行為,是強加在人身上的架鎖,達不到治人治本的目的。在信仰面前,唯有真理的道,才是大道真道。真理的道,追求公義公平,用無私的愛,去愛世界,愛人類,愛民族,愛國家,愛云云眾生。真理不是虛假的外衣,不是一種文化,更不是敬虔的外貌。真理是內心世界無限熱烈的熾愛,是神聖奉獻的犧牲,是永不退色的彩虹,照亮美好的人間。膚淺的行為規則,感動不了人心。教人育人不如改變人心,人心改變了才能聚起人心。只有信仰真理的大愛,才能擁有人類的群體,人類才擁有了生命。


乘午


孔孟之道,是仇侮最廣大的普通勞動人民(小人百姓)的反人民思想。長期以來,封建統治階級用這種反人民思想來統御人民,每個人從各方面都受到了侵犯,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形成了一種持久侮民的民族意識。我們必須看到,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識。但都有好的和不好的意識共同存在。只有去掉不良意識,發揚好的意識,民族才能進步,才能發展。因此,孔孟之道這種侮民意識,必須堅決徹底根除。


看透古今


大錯特錯!儒家思想就是遏制了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枷鎖!不信你把世界科學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結合一起看就明白了!如果這你都還不明白說明你的世界觀需要重新建立!多看認知類的書!不能一味的只看形而上的書籍,就是因為儒家思想對形而上的推崇才讓現代科學出現在歐洲大陸上!


花田裡的瓜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討論這個問題,還是免不了有點“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因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

孔孟之道到底是什麼?是歷史選擇了孔孟之道還是孔孟之道成就了我們的歷史?

現在,有許許多多的人對孔孟之道嗤之以鼻,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對孔孟之道推崇備至。不論他們所持何種觀點,有一點是所有中國人都無法否定的,那就是———孔孟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什麼是孔孟之道?

縱觀歷史,從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能夠清晰的分辨出孔孟之道經歷了三種形態:先秦的孔孟之道,漢儒或董仲舒的孔孟之道,宋明的孔孟之道。這其中,先秦是經典,漢儒是異化,宋明是復歸

1,先秦的孔孟之道

或許,先秦時期的孔孟之道可以說是最本質的,它還沒有被後來人們套上神聖的光環。那時候,孔子還不是聖人,整天悽悽惶惶帶著弟子周遊列國講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時候的孟子也還不是亞聖,“說大人,則藐之,忽視其魏巍然。”現在我們看來,孔、孟皆處於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也是舊文化終結、新文化開端的時代。孔子作為文化巨人,站到了歷史的制高點上,為中華民族指明瞭文化的方向。

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確,先秦時期的孔孟之道並不僅僅只有《論語》和《孟子》,還包括《大學》、《中庸》,這四部經典組成了儒家孔孟之道的原點。

這其中,《大學》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人格昇華、人倫實現的方式:三綱領、八條目。也就是儒家所言大學之道。在內在邏輯上,它把身、家、國、天下進行統一,體現了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和天下一統的文化思想。《中庸》則指明瞭人倫圓滿、人格實現的途徑。因此,我們可以清晰度看到,四書是有其內在的文化邏輯的,並不是由人們強行歸納的。正是它們構成了先秦儒家的價值體系,也就是先秦的孔孟之道。

2,漢儒或董仲舒的孔孟之道

秦以後的中國經歷了顛覆性的社會變動,戰亂頻繁,而後再一次形成了一個大統一的國家。中國的文化在經歷如此重大的變革之後,人們發現,先秦時期的孔孟之道已經很難滿足新社會的需求。

這其中固然有其內在因素,因為孔孟的思想本質是諸侯亂戰的產物。而更多的是因為孔子是站在自覺文化的基礎上開啟的新文化。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質樸性、民族性;另一方面則具有民主性的元素。正因為先秦孔孟之道的背景和內涵,它已經不能解決大統一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文化矛盾,改變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登場了,他把先秦時期孔孟之道的“五倫四德”改造成“三綱五常”,由相對的、互動的變成絕對的等級服從。

不得不說,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分析,董仲舒的價值體系本身就包含了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它實際上是為專制政治提供依據,對底層民眾實行絕對控制,且開脫了他們的道義責任。

3,宋明的孔孟之道

宋明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了。

大漢帝國分崩離析之後,不僅僅是政局的混亂,還凸現了價值體系的內在矛盾。因為價值體系的內在矛盾,中國知識分子也陷入思想的矛盾之中。在經歷魏晉玄學、道統說、復性論之後,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又開始向孔孟復歸。

宋明理學不僅是向先秦儒家的復歸,而且綜合了漢儒的內核,根據新的需要,建立了新的價值體系。

理學的思想體系是基於《四書》,價值體系則是糅合“五倫四德”和“三綱五常”,理論上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道、佛為支撐。

從孔孟之道的三種形態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社會的轉折關頭,中國文化都是在保留先秦儒家的孔孟之道內涵的前提下進行新的發展和詮釋。其經久不衰的生命力證明,歷史之所以選擇孔孟之道,是因為它一方面體現了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回答和解決了社會矛盾。

如今我們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無論是“五倫四德”、“三綱五常”還是宋明理學,都已經不適合我們的需要。從歷史的每一次價值轉換我們可以看到,其都是以孔孟之道為源頭活水。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不用糾結於“要不要”這種相互對立的選項,而是認同哪一部分,選擇哪一部分的問題。


文小白讀書


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時代的道德標準。孔孟之道產生於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時期,它統治了我國二千餘年的封建社會,成為人們舉止行為的規範和標準。現在,我國早已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階段,封建社會時期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標準,顯然已經不適應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和進步。孔孟之道雖然曾經推動了社會前進的車輪,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是很多很明顯的。社會在前進,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道德規範,也必然會推陳出新。所以,失去了孔孟之道,不再成為人們的精神枷鎖,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正如小孩子長大了,你還能給他穿兒時的鞋子嗎 ?那樣,必定會成了削足適履,寸步難行了。

今天,我們講的是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依靠的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制,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和政策。任何違反社會主義法律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懲罰。



大千一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孔孟之道在中國歷史已有三千年了,她是最具民族色彩的倫理道德。無孔孟,不華夏,不是空穴來風。有智慧丶有作為的帝王將相,無不利用。今日美國丶聯合國丶世界讚美中國的,也包含孔孟之道。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本身就是歷史遺產。你丟掉了,不用一天,日本丶韓國等就會佔為己有!

歷史遺產,必須繼承,但要取其精華,棄之糟粕,古為今用。


夏雨風


失去什麼呢?孔孟之道是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用來參考和總結。不是非左即右。現代社會對孔孟之道有選擇的認可。只要孔子不是被捧成聖人,也不會有人罵他,拉下聖壇就可以了。孔孟是思想家、教育家不是什麼聖人,達不到聖人的高度。聖人一定講平等,不會歧視農民,不會歧視不同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