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孔孟之道,就失去了民族意识,你觉着这句话是错还是对?

刘相州


孔孟之道也是有核心思想的,只要不背离,也不算违反。我觉的孔孟不只是书面纸面,更多的是每个人心中。孔孟的仁义道德,旨在社会和谐,大同,共产,孔夫子站在的角度是他们当时。若现代,孔夫子也崛醒了。

民族意识是共通的,经过上千年繁衍,不能说本土人就是拥护、着想、开辟本民族。外地人有先进思想,愿意同舟共济,我们也是欢迎的,孔夫子说人要仁爱。仁爱就是联合,和睦,最后不分彼此。

孔夫子推崇古文化,“好古”,所以尧舜禹他也一定非常敬重。尧舜禹雄才大略,统一当时蛮荒部落,靠的不是古板,执见,懂的远见。

孔夫子认为人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所以孔夫子并不古板,是当时文明高度的一种代表。


林木一郎34


错的,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失去了毛泽东思想就会失去民心,民意。


老猫0311


孔孟之道主张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等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安排,用等级管理维护统治。如果非要说失去孔孟之道就失去民族意识,那么请问:

坚持男尊女卑,《妇女儿童保护法》怎么贯彻?

孔孟之道等级社会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如何生存?有人会怀疑人民等级太低或素质不够。

杀害岳飞罪名可以“莫须有”“君叫臣死臣得死”,让法治国家怎样建设?

到处下跪的景象之中,怎样落实人民主人翁地位?

孔孟之道的等级社会与平等的世界性理念对比,真的要脱离世界吗?开放的大门咋办?

用孔孟之道继续奴役人民是狭隘的落后的没有与时俱进。李鸿章“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包括了孔孟之道,中国跟上世界步伐必须让人民主权得到落实,人民发挥出力量中国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孔孟之道绕开了人性之平等、自由、富有、安全、尊重、尊严、自我实现等等需求,另外搞出一套社会体系,顺应统治阶级扭曲的灵魂,让他们产生千秋万代统治人民恶念。


云端美


孔孟之道不是大道真道,更不是真理的道。

孔孟思想只是约束了人的行为,是强加在人身上的架锁,达不到治人治本的目的。在信仰面前,唯有真理的道,才是大道真道。真理的道,追求公义公平,用无私的爱,去爱世界,爱人类,爱民族,爱国家,爱云云众生。真理不是虚假的外衣,不是一种文化,更不是敬虔的外貌。真理是内心世界无限热烈的炽爱,是神圣奉献的牺牲,是永不退色的彩虹,照亮美好的人间。肤浅的行为规则,感动不了人心。教人育人不如改变人心,人心改变了才能聚起人心。只有信仰真理的大爱,才能拥有人类的群体,人类才拥有了生命。


乘午


孔孟之道,是仇侮最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小人百姓)的反人民思想。长期以来,封建统治阶级用这种反人民思想来统御人民,每个人从各方面都受到了侵犯,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形成了一种持久侮民的民族意识。我们必须看到,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意识。但都有好的和不好的意识共同存在。只有去掉不良意识,发扬好的意识,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发展。因此,孔孟之道这种侮民意识,必须坚决彻底根除。


看透古今


大错特错!儒家思想就是遏制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枷锁!不信你把世界科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结合一起看就明白了!如果这你都还不明白说明你的世界观需要重新建立!多看认知类的书!不能一味的只看形而上的书籍,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对形而上的推崇才让现代科学出现在欧洲大陆上!


花田里的瓜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免不了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

孔孟之道到底是什么?是历史选择了孔孟之道还是孔孟之道成就了我们的历史?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对孔孟之道嗤之以鼻,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对孔孟之道推崇备至。不论他们所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是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否定的,那就是———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什么是孔孟之道?

纵观历史,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孔孟之道经历了三种形态:先秦的孔孟之道,汉儒或董仲舒的孔孟之道,宋明的孔孟之道。这其中,先秦是经典,汉儒是异化,宋明是复归

1,先秦的孔孟之道

或许,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可以说是最本质的,它还没有被后来人们套上神圣的光环。那时候,孔子还不是圣人,整天凄凄惶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讲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时候的孟子也还不是亚圣,“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魏巍然。”现在我们看来,孔、孟皆处于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旧文化终结、新文化开端的时代。孔子作为文化巨人,站到了历史的制高点上,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文化的方向。

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并不仅仅只有《论语》和《孟子》,还包括《大学》、《中庸》,这四部经典组成了儒家孔孟之道的原点。

这其中,《大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格升华、人伦实现的方式:三纲领、八条目。也就是儒家所言大学之道。在内在逻辑上,它把身、家、国、天下进行统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天下一统的文化思想。《中庸》则指明了人伦圆满、人格实现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度看到,四书是有其内在的文化逻辑的,并不是由人们强行归纳的。正是它们构成了先秦儒家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先秦的孔孟之道。

2,汉儒或董仲舒的孔孟之道

秦以后的中国经历了颠覆性的社会变动,战乱频繁,而后再一次形成了一个大统一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在经历如此重大的变革之后,人们发现,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已经很难满足新社会的需求。

这其中固然有其内在因素,因为孔孟的思想本质是诸侯乱战的产物。而更多的是因为孔子是站在自觉文化的基础上开启的新文化。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质朴性、民族性;另一方面则具有民主性的元素。正因为先秦孔孟之道的背景和内涵,它已经不能解决大统一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矛盾,改变势在必行。

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登场了,他把先秦时期孔孟之道的“五伦四德”改造成“三纲五常”,由相对的、互动的变成绝对的等级服从。

不得不说,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分析,董仲舒的价值体系本身就包含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它实际上是为专制政治提供依据,对底层民众实行绝对控制,且开脱了他们的道义责任。

3,宋明的孔孟之道

宋明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了。

大汉帝国分崩离析之后,不仅仅是政局的混乱,还凸现了价值体系的内在矛盾。因为价值体系的内在矛盾,中国知识分子也陷入思想的矛盾之中。在经历魏晋玄学、道统说、复性论之后,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又开始向孔孟复归。

宋明理学不仅是向先秦儒家的复归,而且综合了汉儒的内核,根据新的需要,建立了新的价值体系。

理学的思想体系是基于《四书》,价值体系则是糅合“五伦四德”和“三纲五常”,理论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道、佛为支撑。

从孔孟之道的三种形态我们可以看到,每当社会的转折关头,中国文化都是在保留先秦儒家的孔孟之道内涵的前提下进行新的发展和诠释。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证明,历史之所以选择孔孟之道,是因为它一方面体现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回答和解决了社会矛盾。

如今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无论是“五伦四德”、“三纲五常”还是宋明理学,都已经不适合我们的需要。从历史的每一次价值转换我们可以看到,其都是以孔孟之道为源头活水。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不用纠结于“要不要”这种相互对立的选项,而是认同哪一部分,选择哪一部分的问题。


文小白读书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时代的道德标准。孔孟之道产生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它统治了我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成为人们举止行为的规范和标准。现在,我国早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封建社会时期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标准,显然已经不适应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孔孟之道虽然曾经推动了社会前进的车轮,但是,其中的糟粕也是很多很明显的。社会在前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道德规范,也必然会推陈出新。所以,失去了孔孟之道,不再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正如小孩子长大了,你还能给他穿儿时的鞋子吗 ?那样,必定会成了削足适履,寸步难行了。

今天,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依靠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制,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任何违反社会主义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



大千一尘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孔孟之道在中国历史已有三千年了,她是最具民族色彩的伦理道德。无孔孟,不华夏,不是空穴来风。有智慧丶有作为的帝王将相,无不利用。今日美国丶联合国丶世界赞美中国的,也包含孔孟之道。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历史遗产。你丢掉了,不用一天,日本丶韩国等就会佔为己有!

历史遗产,必须继承,但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古为今用。


夏雨风


失去什么呢?孔孟之道是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用来参考和总结。不是非左即右。现代社会对孔孟之道有选择的认可。只要孔子不是被捧成圣人,也不会有人骂他,拉下圣坛就可以了。孔孟是思想家、教育家不是什么圣人,达不到圣人的高度。圣人一定讲平等,不会歧视农民,不会歧视不同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