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代人是如何应对的?

不初心来日方长


眼下新冠状病毒正肆虐我国大地,除了忧心、宅家,别无它法。这让人不仅想起古代,那个科技有限,信息闭塞的时代,同样也会出现疫情,而且情况要严重的多,比如众所周知的天花,清朝时候人们就有一句谚语: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由此可见疫情之恐怖。那我们不仅要好奇了,古人面对疫情会做何应对之法呢?

盘点一下古代的传染病,你可能不知道,曾经死人无数的传染病,在今天都属于小儿科疾病

关于传染病,其实不分中国、外国,也不分古代、现代,它要来的时候都会毫不客气。而且,在古代只会比现在更为严重。

不过,就今天来说,古代那些比较常发的疫情,真的都不是什么大病,我们不妨来小盘点一下。

天花:据说排名第一的古代传染病就是它了,它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关于具体记载可看《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一书,书中记载: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麻风:这是一种至今依旧没有灭绝的疾病,会传染。于《黄帝内经》中可见对它的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早疠风,或名曰寒热。著名诗人卢照邻就是得此疫而自杀的,那时很难治。

伤寒:这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据史料记载此疫情最早发生于东汉时期,而《周礼·天官》中对此已有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因为难以治疗,建安时期十年时间里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

霍乱:这应该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急性肠道炎症,不过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这种病在古代的杀伤力极大,发病太快,传播也特别快,只要一来,那就是危害一片。

黑死病:用古人话说就是鼠疫,这是以老鼠或者其它蚤虫为中间宿主的鼠疫杆菌流行病,当被老鼠等野生啮齿动物咬到之后,它就会传染给人。

肺结核:古人称为肺痨,也叫传尸。华佗于《华氏中藏经》里有所记载: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这也是传染极严重的一种病,只要与此病者哪怕是死者相接触,就会有被传染的可能。

疟疾:其实这是一种当时有着地方特色的疫情,所以也被称为瘴气,多发生在南方地区。云南有这样一首民谣: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此病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因区域性强,所以南方之外的地方相对安全。

血吸虫病:这是在东汉就产生过的大面积传染病,而且通常过几年就会暴发一次,当年曹操的大军没少因此疫而折损。

发生了传染病之后,那些医生都怎么做的?看看这些中医大家,你才懂得什么是“医者仁心”

打开曹植的《说疫气》,里面有关于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场瘟疫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这就是说,当大面积的疫情到来时,古人是没办法摆脱伤亡之苦的,每家每户都可能会死人,而且一不留心就可能全家俱灭。

人们是不是会好奇:面对这样严重的疫情时,古代医生会如何面对呢?他们可没什么口罩、隔离服之类的。嗯,这就是展现医者仁心的时刻,据说当年那些中医大家们多数都曾冲到疫情第一线。

张仲景,大家都知道的一位中医大家,著名的《伤寒论》就来自于他。而当年伤寒传播时,张仲景背着自己的小药箱不知跑了多少地方,救治了多少人。

与此同时,他还要边治疗边记录,为着后面的疫情发展进行相关数据研究。那个时候不只没口罩,更没有计算机,一切皆靠手记,不方便之处可想而知。

但张仲景凭着自己多处看病、治疗、总结的经验,于《伤寒》书中记下了113个药方,以及397个治疗方法。其中因为病状不同、病情不同、病体不同等各种情况,都可以于记载中找到对应的方法。

明朝的李时珍,宁为良医,不为将相,当年湖南、湖北一带发生疫情,他就第一个直接冲到最前沿,甚至自己找寺庙拓展空间,接受病人,为其治疗。这些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可以看到一二,当时的瘟疫之方多有记录其中的。事实上,书中太多治病之方就是如此身先士卒才得来的,其情可叹。

还有大医圣华佗,你以为人家出名就会不染指这种危险的疫情吗?当年的传染性寄生虫病正是他一手研究、治疗的。其中,“黄胆病”就被他发现了烧菌陈蒿草进行防治结合之法,而现代的青蒿素就是通过此法得来的。当时人们都会这样的口头禅: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若不是大量治疗、总结、亲自看症状,对症下药,没有哪个医生就可以发明有效且流传后世的药方、药物。所谓没有参与权就没有发言权,就连清朝时期的叶天士名医,又何偿不是在瘟疫来临时第一个冲到最前面呢?

医者仁心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当疫情发生时,当危难来临时,他们会不计个人安危与利益,第一个跑到最前方,与疫情相对抗的结果。

当传染病发生之后,古人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如何来减少传染的机会?

当然,在疫情面前,除了医者冲锋陷阵之外,其他的治疗措施还是要跟上的。虽然古人没多少文化,但他们有着对人天然的信任,当医生告诉他们要怎么操作时,绝对不会侃价还价,也不会逃跑。

与所有的传染病操作方法一样:隔离;这是每一个古人都奉行的最佳防病之法。根据秦朝时期的法律,传染病必须要严格控制:凡患有麻风病的人,全部关进专门的隔离场所,进行隔离治疗。

而隋朝与秦朝做法大致相同,到了晋朝,则升级到权威、贵胄皆适用此法。什么意思?就是哪怕你当大官的,也必须接受隔离。工作?不必了,你被放假了。

对于这一点,在《晋书》就可以看到记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哪怕你自己没有病,但你家里出现了三个以上的病人,你就不用上班了,在家里呆着,必须要隔离一百天时间。

除了对活着人的隔离,处理病者及死者都同样及时、利落。东汉时期发生疫情,死亡达六万人之巨,当时规定就是深埋、焚烧尸体,以及病者穿用的衣物等。与此同时,古人还会利用石灰来进行消毒操作。

这个时候可能会感觉到残忍,死者在古时候被烧那是极不“人道”的行为,但为了活着的人,他们没有任何选择,大病当前,活人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会问:那些没有死,只是被传染的病人要如何处理呢?这还用问吗?治疗呗。通常除了隔离起来治疗之外,就是各地都会展开送药的行为,比如当年的寺庙等场所,经常可见国家设立的医院,有问题了就可以过去取药、治疗。

不只是吃药,消毒也要彻底,在宋朝时人们就懂得了通过煮开水来消毒的方法,据说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安全,连关在牢中的犯人也要进行清洗,以绝后患。

另外,虽然古人没什么抽水马桶类设置,但也必须保证家庭卫生安全。此时每家每天产生的粪便等排泄物,则有专门的人进行清运。

预防绝对大于治疗,这是中医最推崇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生病的人被隔离起来,没生病的则加强消毒,药物的防治,甚至还有皇家拿出药物来分散众人,以共同应对疫情。

反正从古至今,各种传染病就没有断过,但它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应对无方。当人们都能同心同德,共同抵制的时候,疫情本身也就被切断了传染源。古人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今天受到了文明教育的我们呢?


汗青正浩


1410年,朱棣皇帝派英国公张辅,征服了南方邻国安南之后,又派尚书沐晟镇守安南,但是安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霍乱流行。由于沐晟等中国守军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务,致使安然的局势陷于混乱。沐晟多次秦请朱棣派医院防治,但是医院的防治方法无效。霍乱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南方境内。过了几年,朱棣让总医官想办法。御医官们想弄几个安南的霍乱病人进行研究;可是医官害怕霍乱在南京流行。于是,医官们制造霍乱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小规模试验,这队医官终于确定了诱发甲乙丙丁4批,每批50个人类似霍乱的三个步骤。

甲批人:

第一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步:让人吃狗脊和巴豆。故这样处理的人最终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乙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让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经过这样处理的人,最迟三天都出现了腹泻不止的症状,但是不发热。

丙批人:

第1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2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3步让这些人和换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最迟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丁批人: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让这些人和患了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关在一起,没有一个出现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面对甲乙丙丁4批人,各自出现的不同现象,医官认为造成类似霍乱以及造成类似或乱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气和营养的问题。那么如何治疗类似霍乱呢?于是这队医官把类似霍乱的甲批人,再分为5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第一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的药材黄连。

第二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部喝营养汤。

第3步吃清热解毒和温中的药物左金丸。

第三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左金丸和利尿药材。

第4小组:

第1步喝胃气汤。

第2步喝营养汤。

第3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以及止泻药材。

第5小组:

第一步喝胃气汤。

第二步喝营养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止泻药材,同时吃镇吐药材。

结果怎样呢?第5小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内 ,消除症状,恢复正常。

这些试验说明霍乱属于寒湿夹热症,治疗这个证应当使用清热温中的药物左金丸。左金丸出自元朝名医朱震亨,字彦修;世居江南丹溪,人称丹溪翁的著作《丹溪心法》;是治疗发热腹泻的名方。该方有清热燥湿的黄连,温中散寒的吴茱萸等两位药材组成;但是三味药材,因为吴茱萸是用甘草水灸过的。缓和吴茱萸的人人噪烈性情。全部药材研细加入炼蜜为丸。但是左金丸的药力很弱,因此虽然治疗发热、腹泻有效,可是不能迅速清热止泻。

在左金n的基础之上,医官们反复加减处方,研究出一种新的药物。但是新药物能否治疗真正的霍乱呢?

医官们带着新研制出来的药赴安南,先让安南布政司衙门的官兵,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进行预防。

许多安然的霍乱病人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门来求治,这队医官怀着忑忐不安的心态,也给他们喝胃气汤和营养汤、吃新药。7天之后,居然把霍乱治愈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国驻安南的布政司衙门,就成了安南霍乱病人的救星。这队医官十分高兴,把临床疗效报告给总医管。布政使沐晟也向朱棣皇帝写折子,报告医官们控制了安南的霍乱流行。朱棣非常高兴,传旨嘉奖总医管;然后放心地开始准备迁都工作。

现代医学临床发现,发生霍乱以后,由于霍乱弧菌的作用,迷走神经高度兴奋,胃肠蠕动增强,胃肠粘膜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新药能够迅来人杀死霍乱弧菌,增强交感神经功能,消除不适症状,从而治愈霍乱。从此以后,该药成为治疗霍乱比较有效的方剂

1939年天津发生了水灾,水淹没了3层楼。水灾过后,1940年天津发生了霍乱大流行。日军不会治疗霍乱,害怕军队发生霍乱流行。于是派出宪兵队到处巡逻,发现中国人谁拉肚子,就把谁活埋;然后把病人的家烧掉,美其名是彻底消毒。

1941年6月,由于汉奸告密。治疗霍乱的中医传人被抓,但是秘方没有被抢走。

总之,古代从15世纪以后,中医就有确切防治瘟疫的临床经验。


宫廷养生


趣谈答案:古代一旦爆发了传染病,一般都会隔绝整个村子,然后等待病毒的消失。

爆发传染病之后的几大措施

1.挂黑旗。

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个村子某个镇子或者某一大块区域里面有传染病,则会在这整片区域的四处通道里面或者比较显眼的地方挂上一些黑旗。

这个黑棋只是形式上面的,或者具有代表意义的旗帜,不一定是黑色的,也可能是其他颜色,白色的或者五颜六色的都可以,目的之一就是吸引大家的注意。

如果挂上了某些特殊旗帜,并且在旗帜的旁边又有着类似于警告的字样的话,就意味着这个村子或者整个镇子已经被病毒感染,这个时候需要抓紧时间离开,如果没有离开的话,保不齐就被抓进去了。

2.水源加热。

其实在很早之前,封建时代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发现传染病很有可能会通过水来相互传递,所以一旦发生了某些传染病,必须在饮用水的时候进行加热。

只有把水加热之后才能够饮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病毒的传染。

3.甘草解百毒。

无论是本草纲目还是一些类似的医书当中总会有这样的记载,那就是甘草解百毒。

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一种说法其实已经不太靠谱了,但是古代的时候,一些老中医他们会想一些其它的办法来遏制病毒的传染。

4.等待。

有一些病毒,它们的传染性极强,而且短时间之内就传染了,很多人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耐心的等待,对某些东西进行隔绝。

毕竟在封建时期,如果普通人想要战胜老天爷的话是非常困难的,古代人在面对传染病时也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措施。

古代病毒传播的局限性

其实古代的病毒传播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是因为有着局限性,才保护了咱们古代的老祖宗们。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时候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高铁地铁这些快速的通讯方式,出行方式根本没有。

这就意味着传染病很容易隔断,如果传染病传染到一个村子里,而这个村子四面八方根本没有人的话,那就根本传染不出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局限性,为古代战胜传染病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和机会。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在中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最早的时候是束手无策。从皇上到下层老百姓都非常的恐慌,人们形成的共识是大灾之年必有大疫。

有的皇上会想下诏书,向天下承认自己的错误,祈求得到上天的原谅。同时会进行一些祭祀的活动,杀鸡宰羊,祭祀祖先和天地。

皇上会派大臣到灾区去查看疫情,会拔下一些款项,专门针对灾区,还可能去进行一些赊粥的活动。同时会免费向老百姓发放一些药物,提供治病救人的场所。

而到了清朝1910年的那场鼠疫,清政府任用了在外国开过诊所,非常有医学经验的医学博士伍连德做总医官,全权负责这项工作。

伍连德带领2000多医护人员,找到了病因,运用恰当的对策,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扑灭了那场传染病。

当时,伍连德还教人们制作简易的“伍氏口罩”,让我们人们注意防护。这个口罩制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层布中间加一个药棉,简单而有效。

而且当时的措施也非常到位,他把那些病死的人集体进行了火葬,同时燃放了大量的鞭炮,迎合人们的心理,去除晦气。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因为鞭炮在燃放的过程中会释放一些硫磺的化合物,对空气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同时伍连德还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如如果有疑似的情况,都要观察几天才能离开。

但是古代相比今天,医疗条件差,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那么高,所以流行病出来之后,往往会出现很多病死的现象。

在古代,特别是新生儿,夭折的比较多。比如乾隆皇帝的最爱富察皇后,前后生育了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他们都没有活到10岁,都夭折了。这与当时的医疗水平差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天花这种疾病在古代就束手无策,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出天花而驾崩。而康熙皇帝,玄烨出生没多久就患上了天花。在古人看来这是传染性很强的一种疾病,能不能熬过来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玄烨被抱到宫外救助,侍女苏麻喇姑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在孝庄太后的指导下,在苏麻喇姑的精心照料下,玄烨慢慢康复了。玄烨的康复,一方面说明他的抵抗力比较强,另一方面说明孝庄太后和御医还是有一定的指导经验的。

这是在皇家,如果玄烨出生在普通老百姓家,估计能够病愈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听村里90多岁的老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的孩子夭折的很多,孩子们生下来会得各种毛病,起风,肺炎,百日咳等。说那时候也很少上医院,就是找来村里大家公认的,能帮孩子去除病痛的人给看一看。

相比古人,我们生活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今天,也该知足了。

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众志成城,医学上的难关一个被攻克,在疾病来临的时候,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处理,最后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历史漫谈君


传染病在在古代是非常可怕的,传染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古代都是采取隔离和接种疫苗等方法。

古代的传染病也有很多,像天花和鼠疫,疾病传播速度快,很容易感染,像东汉时期暴发的一场瘟疫,死亡人数高达6万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贵族都人心慌慌,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去。把感染疾病的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要采取隔离的方式,关押起来以免更多人的感染。把穿过的衣服和受瘟疫感染的人用火把烧了。避免更多的感染。


传染病是很可怕的,有的时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街坊邻居为了自己和家人不感染,会举报感冒咳嗽的人,有的地方感染的人不比较多甚至连没有感染的人也要烧死。


随着经验的增多人们开始预防瘟疫,很多古籍文献中有记载,让人们不要吃老鼠碰过的食物避免鼠疫感染,不吃虫子吃过的食物。死了的家禽,猫狗之类的东西不要投入水中。保持水源卫生成了重点。


到了隋朝和秦朝,朝廷开始设立医馆,专门救治麻风病人,如果疫情出现后,会投入人力物力,草药,大夫等救治。到了北宋时期更加成熟,消除疾病从源头做起,有专门的收粪人清理粪便,就连牢房也要定期打扫。保持卫生情况,并且宋朝时期出现了首次接种疫苗的情况,预防疾病。清朝时期,康熙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从源头杜绝。


博晤文化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对瘟疫的记载很丰富。文献中能见到的传染病不少,有呼吸道传染的天花、麻疹、猩红热、白喉、流脑,有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痢疾,有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疫等。在天灾战争时期,更是瘟疫横行。

其实瘟疫大爆发后,是很难应对的,只能是以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疾病防疫,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人的防疫措施


  • 1 祈祷巫祝

先民对传染病的认知非常懵懂,认为是鬼神造成的。比如与《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就有令瘟疫大流行的本事。所以人们只能祈祷神明,请求瘟疫远离。

1)“傩”仪式:驱逐带来瘟疫的鬼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傩”仪式。这种仪式,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到唐代还盛行。演员戴上柳木面具,扮演傩神舞蹈,目的是驱除带来疾病的鬼。

2)“解注文”:解除来自死者的传染病威胁

汉代墓葬发现了大量“解注文”,墓主很可能死于瘟疫,所以文中常有这样的内容,“生人前行,死人却步,不得相注许”。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以上两种方式慢慢退出防疫的历史舞台,新年“傩”仪式的作用,渐渐有驱鬼驱疫转变为娱乐庆典。

  • 2 药物熏蒸,芳香辟秽


古人医书中关于芳香药辟秽的内容很多。

如《肘后方》记载了以雄黄、雌黄为主药制成的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研末,

盛放在小袋中,佩戴在身上或挂门上瘟疫流行时,在中庭焚烧辟邪药

《本草纲目》中记载把钓樟叶放在门上辟疫,把降香末、枫、乳香等做成丸,熏香,去恶气很管用,或者用沉香、蜜香、檀香一并燃烧,可以辟疫。

清代刘松峰则在《松峰说疫》中以自己天天和传染病人接触,也没有功夫好好吃饭休息,没被传染,主要是因为,每天晚上独处室内,闭门焚降香一块

这种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代,比如中国人熏艾草净化室内,西方人则用鼠尾草。

  • 3 大众性的预防时令性传染病的措施,后来转为民俗

比如,在腊日(即腊八节)焚辟瘟丹,或者苍术、皂角、枫、芸等香,可以辟邪祛湿(《荊楚岁时记》)。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意义是“收瘟鬼”。

  • 4 特殊的殡葬方式:尸体立即运往郊外,集中火葬

《夷坚丁志》提到,瘟疫患者死去,要立即将尸体运到郊外,集中火葬。《温热暑疫全书》提到,专门收购患天花死去的孩子的尸体,无论是否已经掩埋,都集中火葬。

  • 5 隔离防疫,减少解除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冉伯牛患麻风病,就被安置在空屋中隔离

《抱朴子》中提到,备好食物,将得了传染病的垂死之人,送入山洞隔离。明代《北虏风俗》说,北元地区百姓,如果生了天花水痘之类痘疮传染病,家人一概避开不见。

如果不得不和病人解除,建议医生或者照顾病人的家人,不要在饥恶状态下进入病室,自己身体比较虚的时候要服用补药,室内要勤通风,医生要侧身对病人,不要靠太近,要坐在病人的上风口。



二,卫生措施


古人认为勤开窗通风,衣被清洁,饮食清淡,可以防止瘟疫扩散。

  • 1 个人卫生

首先是每天多次洗手、洗脸。要经常沐浴。汉代的推行“休沐”的法律,定期放假,让大家回家洗澡。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到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 2 饮食饮水安全

《吕氏春秋》提到不饮生水,水要反复煮沸。

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不吃生食。

<strong><strong>


李时珍《本草纲目》特别分辨了不同的井水,从地脉而来的深井水最好,从附近江湖水渗来的次之,城市的沟渠水不可饮用、酿酒、煎药和煮茶

  • 3 家居与环境消毒

《鼠疫治法》说,“当无事时,庭堂房屋,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

明末的谢肇制就批判一些患疫家庭的愚昧做法,瘟疫一来,就拜些乱七八糟的邪神,家里烧香煮篙,密闭门窗不通气,最容易传染。(《五杂俎》)

为了避免家人全部染疫,古人还常用“蒸煮消毒法”。如《本草纲目》提出,病人的衣物要蒸煮,清丁尧臣也指出,瘟疫初起时,就要把病人的贴身衣物在蒸笼里蒸一灶香的时间。

三,政府措施

  • 1 疾病预测

中国古代有传染病预测学。《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预测时气变化和流行病。秦汉太史令、唐太史局、宋金元司天监、清钦天监,主要责任是观测星象、修订历法。在星占中记录中也有瘟疫预测内容。如《晋书·天文志》记录“大明元年,占曰:……天下多疾疫。”

  • 2 君王罪己诏反省和设坛祈祷

疫情严重时,君王会下罪己诏,自我反省。帝王也会举行宗教仪式祈福。信仰佛教的梁武帝在瘟疫流行时,在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亲自祈祷。

  • 3 公共卫生措施

古人明白环境卫生状况和疫病流行关系密切,并有相应措施。

西周开始,就有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职官,负责除草、除虫、清洁水源。

秦律规定,“弃灰于道者”要受惩罚。

东汉末有专门的道路洒水工具汉代出土的“箕扫俑”,说明当时已经有街道清洁工了。

汉代文献中还有“厕”、“都厕”等关于公共厕所的记载。

城市水道清洁和居民饮用水卫生问题也是管理者要重视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瘟疫流行,和沟渠不畅蓄积秽恶,熏蒸发酵有关。所以平日要留心疏浚河道,广凿井泉,保证清洁安全的饮用水。

先秦遗址中已有排水系统。宋代到清代,政府和地方乡绅都会合作疏浚河道沟渠,采取措施禁止往河道内倾倒粪便垃圾。

人们也意识到,蚊蝇会传播疾病,要注意虫害处理。

《松峰说疫》提到,

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

《周礼》就有专门除虫害的职官。笔记《孙公谈圃》提到用艾薰蚊。

  • 4 防疫机制

秦汉时期,政府就已注重对患者的隔离。

秦律很严苛残酷,规定麻风病患者有罪,当杀。

《晋书》规定,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即使本人没病,也百日不得入宫。清代有“查痘章京”,负责驱除隔离工作。

汉代文献记载有收治疫患民众的公立医院,隋代有收治麻风病的“疠人坊”,宋代有“安济坊”,收治传染病人。

正史记载,逢瘟疫流行,政府提供医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面对尸横遍野的惨状,政府会埋葬无主之尸。

四,医政管理

  • 1 对医生的规范化管理

《唐律》中,对医生的管理开始初步制度化、法制化,对医生欺瞒诈伪、售卖假药、毒药等各种行为都有相应处罚规定。


宋代对于大疫之时派遣医官的质量很重视,并且会记录救治过程进,以备查验。


  • 2 医学人才培养

政府注重医风医德,对也重视医学生的培养。南朝宋国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医科学校。两宋政府将医学设入国子监,以吸引儒生,提高医者素质。

  • 3 普及医方

瘟疫流行时,社会底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不吃生食。层和偏远地区的百姓,很难获得优质的医学信息和资源。唐玄宗采取了普及医方的方式,让民间有自救之法。令诸州置医学博士一员,负责普及《本草纲目》和《百一集验方》,并要求各郡县把《广剂方》中的重要内容,刊录在大板子上提供给大众。

五,疾疫治疗方法:中药方剂内服外擦和针刺放血


民国《中江县志》载,

道光元年辛已冬及次年春,民病麻脚瘟,须臾气绝。有一家一日内斃九人者,行道忽斃者尤众。惟见者速以针刺十指尖,出血可苏,缓则不救。或速服太乙紫金锭,或用黄荆、子苏、薄荷、建石菖蒲、西砂仁硏末服之,皆愈。无药以葱汤灌之,并以蒽遍擦身亦有效。

古代对一些疫病,如大头瘟、虾蟆瘟、霍乱的论治,以针刺为主,点刺出黑血,配合芳香开窍、除湿方药治疗。

<strong>


湖畔故事


“传染病”在古代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瘟疫。

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差,瘟疫在古代所造成的威胁,非常巨大。

《清史稿·列传三百十》记载,乾隆二十三年,渥巴锡在回归清王朝的过程中,因沙喇伯可之北戈壁:无水草,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死者三十万,牲畜十存三四。

从人和牲畜的死亡率,便可窥见瘟疫的危害有多大了。

借着这个话题,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人应对瘟疫的十种方法。

一、古人应对瘟疫十法

1、戒食

清代《小学诗》记载:一门能戒食,瘟疫免全家。

古人相信,瘟疫主要来自于食物中带着的五行属性,人食用自己东西,破坏了人体内的五行平衡,所以,要通过戒食避免得病。

2、多行善积德

《家范》: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始知疫疠之不相染也。”

《家范》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家教教科书,司马光借用典故来举例教会大家做人的道理,他强调人要行善积德,如此便可得到上天庇佑,百毒不侵。

3、隔离

古人虽然不知道瘟疫传染的原理,但在隔离这件事上,古人做得还是很不错滴。

除了隔离疫病发生的地方外,古代的统治者还会还会在病情高发期,让自己的后人住入专门的区域,与外人隔绝,直到病情稳定。

4、求助仙神,祈求庇佑

祈求仙神庇佑,是古人生活的日常,他们认为这样便可以获得仙神的关注,从而避免灾祸。

先秦时期,泰山下有一个叫做崔文子的修行者,他擅长炼制丹药。

当时泰山附近发生了一场瘟疫,当地的父母官便前去祈求崔文子治病救人:“后有疫气,民死者万计,长吏之文所请救。文拥朱幡,系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

5、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古人面对瘟疫,并不是一味采取后发制人的手段,他们在遇到饥荒、战争等等突发事件后,古人都会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这种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先人教训,总结出的应对瘟疫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帮助古人,躲过了不少疾病的威胁。

6、寻求医生帮助

古代的医生们,在面对瘟疫时,也会想方设法去救治,崇祯年间有一位叫做吴有性的医生写了史上第一本治疗瘟疫的医书《瘟疫论》。

这些医生的努力,也成了古代治疗瘟疫的重要防线。

7、饮屠苏酒

《荆楚岁时记》:屠蘇酒俗說……一家飲之。不病瘟疫。

屠苏酒是新年时喝的一种药酒,据传是由华佗发明,古人相信喝屠苏酒,可以防治瘟疫。

8、锻炼身体,减少得病的几率。

9、逃难避祸。

10、君王举行祭祀仪式,向上天请罪。

二、古人如何看待瘟疫

关于瘟疫,古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将瘟疫看成上天的惩罚,认为这是某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

《泰泉乡礼》:不为良民,重则徒流绞斩,不得生还乡里。若事未发露,必遭阴谴,使举家尽染瘟疫,六畜田蚕不利。

这种观点的出现,和儒家崇尚天人感应的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人做好事,上天便会赐予福报,人做坏事,上天便会降下惩罚,瘟疫便是其中一种手段。

后来,中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医生们又提出瘟疫是一种伤寒病:

《景岳全书》:瘟疫本即傷寒。

比起难以琢磨的鬼神学说,伤寒无疑更能让医生们认可,毕竟倘若医者都认为这种病是上天的惩罚,那么又怎么可能会想用人力去治好疾病呢?

正是在灾难的促使下,人类与疾病展开了一场历时数千年的生存战争。

一部瘟疫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医学、科技的进步史。

所以,出门在外,大家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赶紧避开吧: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古代,医疗医疗水平低,一旦发生了瘟疫、天花等传染病,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欧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在我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人到底是怎么应对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的应对方法我们至今受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发以及卫生条件不好,瘟疫、天花等传染病频发,虽然每一次都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古人依然坚挺,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古人为了预防与应对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烧尸体,避免瘟疫的爆发。在古代,战乱和大灾之后,往往会发生大的瘟疫,夺走千万人的生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发生多次之后,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找到了战乱以及大灾后的尸体是瘟疫的罪魁祸首。在多次的尝试后,古人发现及时掩埋或者焚烧尸体是避免瘟疫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乎,在大战之后,获胜方为了避免瘟疫会及时掩埋己方或敌方的尸体。同时,在大灾发生后,古代地官府不仅会及时掩埋遇难者的尸体,还会用石灰粉进行消毒。

二是有较完善的预警与处理办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这段话记载的是秦朝应对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说:“某里有二十人把同里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说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后来官员审问了丙的年龄、籍贯、姓名、经历等状况,丙说自己外祖母当年有“毒言”,后来还论罪处理了。但是审定之后,官府认定丙并没有“毒言”以及其他过犯。”

通过这段记述,我们发现秦人对传染病已经形成了预防、确认、隔离等一套成熟的体系。文中的丙被邻居认为有传染病,被举报到官府,要求不与丙一起吃饭,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预防与隔离的理念。而官府得到举报后,经过询问,发现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这种传染病,而丙并没有此病,就解除了对丙的隔离。此件事可知,当时,秦人已经有了非常强的预防传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机制。

三是隔离病人,积极治疗,及时处理死者的遗体。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官府会介入,进行封村,甚至封城,与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随后,官府会派遣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安排人员焚烧感染者的遗体,已达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结束,才会解禁。

第四种就牛了,在明清的时候,为了预防天花,开始了大规模的种牛痘运动,很好地起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实践出真知,古人经过了无数血的教训,才总结了以上一套较完整的应对传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们人类在历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后的胜利。古人的应对之法,与我们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历史证明了中国人一定能够战胜灾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密探零零发


自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不乏对于传染病的技术,不过在古代,传染病多被称作瘟疫,《吕氏春秋》对这两个字做过专门解释“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瘟”表示遇热而生,而“疫”则是普遍得病。


根据统计,自商周以来,每隔四年,中国就会发生一次大的瘟疫,比如东汉末年,全国就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瘟疫,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后来张梁、张角的黄巾军一开始也是以治病救人,而后应运而生。

到了明末,京师发生大疫,死者甚多,军队的战斗力也快速下降,导致李自成能够顺利进京,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清初,又流行过天花,康熙皇帝幼年时期便得过该病。

不过千年以来,古人在与传染病的斗争过程中也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t建立疫情隔离区

如果一个村子或者一个镇子的人都得了传染病,则会在一个公共空间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黑旗,同时在临近的驿道和客栈中同时挂起黑旗以提示过路行人客商这里出现了疫情,让大家绕道行走。


同时政府会在各地建立收治病人的机构,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齐朝便设立过六疾坊,用来隔离病人,到了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悲田养病坊”,到了宋朝时建立“安济坊”,此时已能根据病患的轻重程度分区进行治疗。

我国古代医书众多,《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中都曾对传染病提出过专门的治疗方法,比如东汉时期,医生就提出过用薏仁防止瘴气,孙思邈也曾提出用金牙散可以驱辟肺结核。

其实古代的防疫远不止于此,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曾经说道,用狂犬的脑敷在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上,能够预防狂犬病。此外,对于天花的疫苗接种也提出过专门说明,可以说开创了我国外科接种的先河。


到了明代吴又可还写过一部《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防治急性传染病的专门医学著作,对现代临床仍有指导作用。

3、\t注重饮食卫生

古代的医生在各类医学专著中就倡导合理膳食,并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强调对水源的控制,对于从附近江河或者从井中取出的地下水一定要煎滚使用,并加入少量食用碱,对于各种肉类一定要煮烂等等。此外在各个朝代比较大的城市中,政府会专门铺设排污用的地下管道,防止生活用水和污水并流确保城市中清洁卫生,防止传染病发生。


当然,古人毕竟不具备现代医疗知识,所以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皇帝有时也会下罪己诏或者带领文武大臣到宗庙中向上天祈祷保佑,在民间,受到瘟疫感染的村子也会找一些和尚道士来念佛诵经祈求平安,当然我们直到这是不管用的。

不过古代,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而且大多数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因此,不太容易在全国蔓延开,往往一个县或者一个省遇上瘟疫的概率比较大,因此救助起来难度比较低。不过由于医疗水平低下,死亡率较高,同时疫情蔓延时间会更长。


如今有了现代医学的我们,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相信只要万众一心,一定会尽早战胜病毒!


策神历史


引言

在中国古代,传染病通常被称为瘟疫。

瘟者,从疒(nè),从昷,“昷”意为“热”、“暖”,“疒”与“昷”结合表示“热病”。

疫者,形声兼会意字,疒为形,役(省略彳)为声,表示民皆疾也,即传染病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些文字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指出温疫

具有传染性等特征。

自商周以来,有文字记录的疫情频频发生,数据统计,平均每四年就发生一次大的瘟疫。

古代应对瘟疫的措施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面对一次又一次肆虐的瘟疫,我们能够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我国古代发生瘟疫,古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1、疫情检查报告制度

瘟疫防治,首要任务是发现疫情。我国早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一套疫情检查报告制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了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疫情及时发现并上报中央政府,是政府采取下一步措施的前提。

2、建立隔离区

在一次次的瘟疫肆虐下,中国古代的医生逐渐认识到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隔离”,目前最早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并且考古还发现了汉代“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南北朝时,南朝萧齐,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武则天时期,设立“悲田养病坊”。

宋朝时,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

可见,由政府安排住所,作为隔离区以治疗瘟疫患者,在中国古代早已成为制度性安排。

在古代中国,疫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我们的中医和中药。

  • 先秦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的《素问》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

  • 汉代

名医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治疗瘟疫的办法。

东汉马援在出征越南(古时叫交趾)时遭遇瘟疫,军医建议用薏苡仁预防瘴气。

  • 晋代

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疗猘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的记载,即用狂犬的脑敷涂在人体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上,便能预防狂犬病。这是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的记录。

  • 唐代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治疗和预防传尸病(肺结核),可服用金牙散;还介绍“绛囊盛带之”以驱辟秽气。

  • 元代

滑寿在《麻疹全书》中提出:在麻疹流行季节,可服用消毒保婴丹等预防。

  • 明代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列有“屠苏酒”方,“饮此酒以辟瘟疫邪气”;并介绍一种“断瘟疫法,令人不相传染,密以艾灸病人床角各一壮,勿令人知。秘法也。”

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专著,对温疫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瘟疫(传染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规律等,作了深刻的探讨。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他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有人说,中医药对华夏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我认为确实如此。

在与瘟疫一次次的抗争过程中,古人不断探索,中医药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抵抗瘟疫的方法,我国的中医药也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习俗,比如饮雄黄酒、挂艾叶等,其实最初就是为了杀菌抑菌,防止疫病。

4、祭天祈福

遇到大的瘟疫时,皇帝还会下“罪己诏”驱疫。古代皇帝们也是很迷信的,认为是天降瘟疫警示自己,作为天之子,自然有责任做个自我批评,肯求上天饶恕,今后一定改正错误,做个好皇帝。

而普通百姓也不会坐以待毙,想出了很多现在看来愚昧的办法,比如“作法驱鬼”、“设道场福为祈福消灾”、“纸船送瘟神”等。

5、疫情预防

在与瘟疫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还总结出了许多疫情预防的办法

  • 饮食卫生方面

秦汉时期《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煮烂。”

宋代庄绰在《鸡肋篇》中说:“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

  • 清洁环境方面

《礼记》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

战国时,燕国下都铺设的陶质阴沟管道,即为我国早期的地下排水设备,以保持城中环境卫生。

宋代温革著的《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清代王孟英在《霍乱论》中说:“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故为民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直可登民寿域。”

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居住环境和公共环境卫生,可以防止瘟疫流行。

  • 驱蚊防蝇方面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用蚊帐来防止蚊虫叮咬,“翠纱之帱”使饥蚊营营不得入内。

宋代刘延世《孙公谈圃》说:“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琐碎录》载有驱蚊诗:“木别芳香分两停,雄黄少许也须称。每到黄昏绕一炷,安床高枕到天明。”

宋代还出现专门卖驱蚊药的店家,而药物烟熏驱蚊直到现在仍然盛行,只是蚊香的药物成分不同而已。

结语

虽然我国古人应对瘟疫采取了许多措施及办法,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及医疗水平,每次瘟疫的暴发,仍会造成大量的人口减员。例如,发生在公元217年的一场瘟疫,就使我们所熟知的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五人死亡,要知道他们可不是普通人,他们属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大量的平民百姓面对瘟疫可想而知。和平年代尚且如此,战争或动乱时期,更甚。

瘟疫的暴发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有时还会影响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

和平时期的我们,面对瘟疫的暴发,如果不能救死扶伤,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家中,等待疫病的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